第140章 高考與尋親
直播開局劇透皇帝死因 作者:孫長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朱元璋的經曆,大家管他叫布衣天子或者乞丐皇帝。
在他執政期間,徹徹底底收複了雲南。
彩雲之南,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雲南是個好地方。
秦漢時期,雲南一直受中原王朝的統治。
到了晉朝,中原亂成一鍋粥,交州刺史爨琛一家到了雲南,當起了土皇帝,他們家族統治雲南長達400多年。
到了隋朝,雲南才重迴中原統治。
可到了唐朝開元年間,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建立了南詔國,南詔國一直與中原王朝相愛相殺,後來段氏家族又建立了大理國。
接下來好多年,雲南一直由段氏家族控製,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文字。
要是這麽發展下去,雲南也會和越南一樣,脫離中國。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用了鐵血手腕。
打下了雲南之後,拒絕了段氏家族的提議,沒有搞大姓土司的間接統治,直接派了義子沐英永鎮雲南。
最重要的是毀了他們自己的文字,將積攢了六百多年的所有史書和書籍全部燒毀。
雲南這才變成了現代的雲南省。】
這些事應該是之後會發生的,也是自己能做出來的。
朱元璋心裏早就想好了對雲南的處置方式。
這塊地方再不好好管理,心就野了。
唐曉在這方麵說的不全麵,按他的性子,滅了文字之後要做的事就是移民。
要是不讓那些土著遷移,誰在雲南誰心裏都不踏實。
【在這裏我再給大家說一說南北榜案,希望各個王朝能避免這種悲劇。
洪武30年,一場科舉落幕了。
這次考試結果讓所有人都不可置信,錄取的所有進士全都是南方人,沒有一個北方人。
身為皇帝的朱元璋懷疑有人徇私舞弊,結果查了半天,最終結果卻是實至名歸。
為了平息北方考生的怒火,維護朝廷的臉麵,原來主持考試的考官和新科狀元全都倒了黴,派去戍邊的戍邊,斬首的斬首。
隻能說這些人是倒了大黴。
自從有了科舉考試,南方學子一直就比北方學子強,這得益於他們的經濟條件,從唐朝開始,南方水係發達,商業繁榮,一直都是各個朝代的賦稅大頭。
有錢人多了,讀書人自然就多了,讀書人多了,才子也就多了。
到現代這種問題依然存在,我給大家說說現代的解決辦法。
剛開始為了公平,高考的時候大家考的是同一張卷子,但是各個省份的錄取分數線是不一樣的。
但這也造就了新的不公平,你是山東考生,明明考的比北京考生高,就因為北京錄取分數低,結果人家考上了大學,你沒考上。
這個結果,讓三位山東考生不服,一紙訴狀將教育部告上了法庭,說他們侵害了公民的受教育權。
後來他們撤訴了,也是從下一年開始,國家調整了高考規則。
高考試卷一般有好多種,基本分為甲卷、乙卷、新高考一卷和新高考二卷,還有個別城市和省份擁有自主命題的權力。
試題不一樣,各個省份的錄取分數線自然不一樣。
這樣做,算是平衡了一些貧困地區的受教育情況,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公平。】
不用唐曉再繼續說,大家也都明白了。
一族一地人才太多不是好兆頭,還是要適量的錄取一些別的地方的人才。
朱厚照臉上的笑容擋也擋不住,他最頭疼的事情就這麽解決了。
現在的大明朝廷南方的官員占了絕大多數,尤其是江西。
這些人都是南方出身,一問都是老鄉,別說在朝廷了,就算在老家也時常參加一些文社、文會,師門傳承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些人當了官怎麽可能不抱團?怎麽可能不結黨?
不用多說什麽,皇帝們都開始思考起了科舉改革和地方優待。
【朱棣的名字跟一個經典的英文名字很像,大家也管他叫judy。
當了22年皇帝,他幹的事情可不少。
削藩、設置內閣和東廠,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
五次親征蒙古,身為帝王,他做到了封狼居胥。
派鄭和下西洋,揚我大明國威,影響深遠,還修了《永樂大典》。
別的皇帝能幹一件事情都不錯了,他是各個方麵,每件事情都幹的很好。】
這就好,這就好。
雖說已經提前知道了他的逝世年份,可朱棣的注意力一直在他的成就那裏。
無愧於天下,無愧於百姓,就算愧對了父親又如何?
他是驕傲的。
李世民看了這些也是感慨良多,他們兩個確實是一種人。
性子相像,愛好相像,就連上位手段都像。
【提起鄭和下西洋,我想到了前兩天刷到的小視頻。
2004年的時候,我國駐肯尼亞大使收到了一封信。
這封信是用中文寫的,寫信的是一個15歲的非洲女孩,名叫沙裏夫。
她說她不光是肯尼亞人,也是中國人,她的祖先是鄭和當年下西洋時的船員。
她之所以寫這封信,也是想讓大使館幫幫她,她想去中國,想看看祖先們生活過的地方。
收到這封信的大使沒有怠慢,能被派到肯尼亞做大使,他自然對肯尼亞和中國的關係了如指掌,也對肯尼亞的曆史有所了解。
他知道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確實到過肯尼亞,所以這姑娘說的事情倒也不是天方夜譚。】
皇帝們全都拿出了唐曉送的地球儀,全都在找肯尼亞的位置。
從直線距離來看,這個肯尼亞實在太遠了。
看著中間隔著的大洋,大家都有些佩服明朝。
能讓那麽多人乘坐大船跨越大洋去往遙遠的地方。
先不說別得,光這個大船就不好造。
【大使館組建了一個專家團,前往沙裏夫的家裏調查,這塵封了600年的往事也向大家揭開了麵紗。
500多年以前,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一部分在肯尼亞的帕泰島附近觸礁沉沒了,20多名船上的水手在船隻沉沒之後就遊到了帕泰島,撿迴了一條命。
剛開始的時候,當地人對這20多名外來人很警惕。時間一長,水手們的友善也慢慢感化了一些土著。
他們幫著當地人鏟除了一條禍害多年的大蟒蛇,這才贏得了土著的心,他們接納了這群中國水手。
中國離肯尼亞何止千裏之遙,20多位年輕人慢慢意識到,自己沒有能力重建大船,此生都不可能迴到祖國。
他們開始在當地娶妻生子,還將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為上家村。
他們不能迴到祖國,於是他們告訴自己的孩子,他們的故事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將近600年來,每一個孩子都從父母那裏聽說了這個故事,就這樣傳承到了現代。
這些故事隻能口口相傳,那些水手可能不識字,但是他們永遠記得他們是大明人。
專家在沙裏夫的家裏見到了很多有中國元素的東西,還有一隻從祖上傳下來的明代的青花瓷碗。
隻是可惜早些年有一群國外的考察團到過,這群人裏有一位日本專家不小心打碎了這隻碗,幸好我國的專家修複好了。
不得不說,真是無語。
經過dna鑒定,沙裏夫確實有中國血統。
專家還在當地發現了好幾座中國風格的古墓,經過檢測,這些古墓的主確實有東亞血統。
過了一年,沙裏夫如願坐上了前往中國的飛機,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她踏入了了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這一年,正好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一個小姑娘跨越600年的尋親之旅終於得以完美,當年那些客死異鄉的明朝水手也能安心了。】
大眾最愛看的故事就是尋親,唐曉說的故事也讓大家感動不已。
家人離散,此生不複相見,在古代,一直都是常事。
最高興的就是那些失蹤水手的家人。
他們隻知道兒子失蹤了,沒有人見過屍體。他們心裏有了盼頭,他們的兒子也和這20多個水手一樣,或許他們的兒子就在這20多個水手裏,兒子沒死,在海的那邊過著簡單快樂的生活。
在他執政期間,徹徹底底收複了雲南。
彩雲之南,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雲南是個好地方。
秦漢時期,雲南一直受中原王朝的統治。
到了晉朝,中原亂成一鍋粥,交州刺史爨琛一家到了雲南,當起了土皇帝,他們家族統治雲南長達400多年。
到了隋朝,雲南才重迴中原統治。
可到了唐朝開元年間,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建立了南詔國,南詔國一直與中原王朝相愛相殺,後來段氏家族又建立了大理國。
接下來好多年,雲南一直由段氏家族控製,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文字。
要是這麽發展下去,雲南也會和越南一樣,脫離中國。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用了鐵血手腕。
打下了雲南之後,拒絕了段氏家族的提議,沒有搞大姓土司的間接統治,直接派了義子沐英永鎮雲南。
最重要的是毀了他們自己的文字,將積攢了六百多年的所有史書和書籍全部燒毀。
雲南這才變成了現代的雲南省。】
這些事應該是之後會發生的,也是自己能做出來的。
朱元璋心裏早就想好了對雲南的處置方式。
這塊地方再不好好管理,心就野了。
唐曉在這方麵說的不全麵,按他的性子,滅了文字之後要做的事就是移民。
要是不讓那些土著遷移,誰在雲南誰心裏都不踏實。
【在這裏我再給大家說一說南北榜案,希望各個王朝能避免這種悲劇。
洪武30年,一場科舉落幕了。
這次考試結果讓所有人都不可置信,錄取的所有進士全都是南方人,沒有一個北方人。
身為皇帝的朱元璋懷疑有人徇私舞弊,結果查了半天,最終結果卻是實至名歸。
為了平息北方考生的怒火,維護朝廷的臉麵,原來主持考試的考官和新科狀元全都倒了黴,派去戍邊的戍邊,斬首的斬首。
隻能說這些人是倒了大黴。
自從有了科舉考試,南方學子一直就比北方學子強,這得益於他們的經濟條件,從唐朝開始,南方水係發達,商業繁榮,一直都是各個朝代的賦稅大頭。
有錢人多了,讀書人自然就多了,讀書人多了,才子也就多了。
到現代這種問題依然存在,我給大家說說現代的解決辦法。
剛開始為了公平,高考的時候大家考的是同一張卷子,但是各個省份的錄取分數線是不一樣的。
但這也造就了新的不公平,你是山東考生,明明考的比北京考生高,就因為北京錄取分數低,結果人家考上了大學,你沒考上。
這個結果,讓三位山東考生不服,一紙訴狀將教育部告上了法庭,說他們侵害了公民的受教育權。
後來他們撤訴了,也是從下一年開始,國家調整了高考規則。
高考試卷一般有好多種,基本分為甲卷、乙卷、新高考一卷和新高考二卷,還有個別城市和省份擁有自主命題的權力。
試題不一樣,各個省份的錄取分數線自然不一樣。
這樣做,算是平衡了一些貧困地區的受教育情況,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公平。】
不用唐曉再繼續說,大家也都明白了。
一族一地人才太多不是好兆頭,還是要適量的錄取一些別的地方的人才。
朱厚照臉上的笑容擋也擋不住,他最頭疼的事情就這麽解決了。
現在的大明朝廷南方的官員占了絕大多數,尤其是江西。
這些人都是南方出身,一問都是老鄉,別說在朝廷了,就算在老家也時常參加一些文社、文會,師門傳承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些人當了官怎麽可能不抱團?怎麽可能不結黨?
不用多說什麽,皇帝們都開始思考起了科舉改革和地方優待。
【朱棣的名字跟一個經典的英文名字很像,大家也管他叫judy。
當了22年皇帝,他幹的事情可不少。
削藩、設置內閣和東廠,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
五次親征蒙古,身為帝王,他做到了封狼居胥。
派鄭和下西洋,揚我大明國威,影響深遠,還修了《永樂大典》。
別的皇帝能幹一件事情都不錯了,他是各個方麵,每件事情都幹的很好。】
這就好,這就好。
雖說已經提前知道了他的逝世年份,可朱棣的注意力一直在他的成就那裏。
無愧於天下,無愧於百姓,就算愧對了父親又如何?
他是驕傲的。
李世民看了這些也是感慨良多,他們兩個確實是一種人。
性子相像,愛好相像,就連上位手段都像。
【提起鄭和下西洋,我想到了前兩天刷到的小視頻。
2004年的時候,我國駐肯尼亞大使收到了一封信。
這封信是用中文寫的,寫信的是一個15歲的非洲女孩,名叫沙裏夫。
她說她不光是肯尼亞人,也是中國人,她的祖先是鄭和當年下西洋時的船員。
她之所以寫這封信,也是想讓大使館幫幫她,她想去中國,想看看祖先們生活過的地方。
收到這封信的大使沒有怠慢,能被派到肯尼亞做大使,他自然對肯尼亞和中國的關係了如指掌,也對肯尼亞的曆史有所了解。
他知道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確實到過肯尼亞,所以這姑娘說的事情倒也不是天方夜譚。】
皇帝們全都拿出了唐曉送的地球儀,全都在找肯尼亞的位置。
從直線距離來看,這個肯尼亞實在太遠了。
看著中間隔著的大洋,大家都有些佩服明朝。
能讓那麽多人乘坐大船跨越大洋去往遙遠的地方。
先不說別得,光這個大船就不好造。
【大使館組建了一個專家團,前往沙裏夫的家裏調查,這塵封了600年的往事也向大家揭開了麵紗。
500多年以前,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一部分在肯尼亞的帕泰島附近觸礁沉沒了,20多名船上的水手在船隻沉沒之後就遊到了帕泰島,撿迴了一條命。
剛開始的時候,當地人對這20多名外來人很警惕。時間一長,水手們的友善也慢慢感化了一些土著。
他們幫著當地人鏟除了一條禍害多年的大蟒蛇,這才贏得了土著的心,他們接納了這群中國水手。
中國離肯尼亞何止千裏之遙,20多位年輕人慢慢意識到,自己沒有能力重建大船,此生都不可能迴到祖國。
他們開始在當地娶妻生子,還將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為上家村。
他們不能迴到祖國,於是他們告訴自己的孩子,他們的故事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將近600年來,每一個孩子都從父母那裏聽說了這個故事,就這樣傳承到了現代。
這些故事隻能口口相傳,那些水手可能不識字,但是他們永遠記得他們是大明人。
專家在沙裏夫的家裏見到了很多有中國元素的東西,還有一隻從祖上傳下來的明代的青花瓷碗。
隻是可惜早些年有一群國外的考察團到過,這群人裏有一位日本專家不小心打碎了這隻碗,幸好我國的專家修複好了。
不得不說,真是無語。
經過dna鑒定,沙裏夫確實有中國血統。
專家還在當地發現了好幾座中國風格的古墓,經過檢測,這些古墓的主確實有東亞血統。
過了一年,沙裏夫如願坐上了前往中國的飛機,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她踏入了了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這一年,正好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一個小姑娘跨越600年的尋親之旅終於得以完美,當年那些客死異鄉的明朝水手也能安心了。】
大眾最愛看的故事就是尋親,唐曉說的故事也讓大家感動不已。
家人離散,此生不複相見,在古代,一直都是常事。
最高興的就是那些失蹤水手的家人。
他們隻知道兒子失蹤了,沒有人見過屍體。他們心裏有了盼頭,他們的兒子也和這20多個水手一樣,或許他們的兒子就在這20多個水手裏,兒子沒死,在海的那邊過著簡單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