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陳正南忙著搬家的時候,蔡舉人帶了小四,已從正陽城東下,搭了順風船坐到揚州,又從揚州坐了漕船往北去,最後在北京城東麵的通州上了岸。
小四雇了一輛馬車,兩人棄船乘車,在離會試還有十多天的時候,從崇文門進了城,準備參加會試大考。
蔡舉人二月十六抵達京城後,小四提出要住在同省舉子們的皖籍會館,蔡舉人原本沒有參與同年之類的組織和群體,不想和他們擠在一起,但最後還是聽了小四的勸,就在會館角落裏租了一間房子,之後他便閉門溫習功課,看書,沒有參加任何的聚會,也不交友。
那時,同省的舉子們到了京城之後,哪裏還有心溫書作文,大都借此機會遊曆一番京城,四處看看逛逛。
之後,他們便都熱衷於各種聚會、宴飲,打聽本次主考為何人,他喜歡的作文風格屬於哪一派別,之後在進場答卷時,便以主考的風格為標準,這樣可以獲得中試的更大概率。
小四聽到這些情況,很是著急,一個勁勸說蔡舉人也去參與他們的聚會、宴飲,蔡舉人卻全無興趣,最後急得小四隻得自己到處打聽,探問。
過了兩天,小四居然也打聽到,這次會試主考是朝廷重臣、靖德一朝的名流、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李俊仁,戶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周呈禮,禮部尚書徐洪,兵部尚書、軍機大臣江向陽,工部尚書元祖蔭。
聽到是這些人,蔡舉人雖然和他們自是不熟,卻知道這些人都是經世之才,沒有一個喜歡浮誇的學風,便更加不在意打探各種情況,隻是去書鋪裏逛了幾次,買了些在家中看不到的書迴來讀。
轉眼,會試的時間到了。
此時雖然已經是初春季節,皇城裏依然很冷,所有進入貢院參加會試的舉人,都是身穿棉服,厚棉鞋,因為夜間更冷。
好在畢竟是會試,比鄉試級別高,參加會試的舉人們不需要攜帶任何其他的物品,禮部全部都準備好了,考生在接受檢查之後,隨即被發給三根蠟燭和三天的幹糧,進入各自的考棚參加考試。
因為是會試,許多參加會試的舉人已經到了不惑之年,白頭隨處可見。
更有許多人和蔡舉人一樣是首次來京參加會試,這些人都神情肅穆,多少顯得有些緊張。
第一天,過去了。
第二天,熬過去了。
第三天,終於結束了!
時辰到了,正堂裏的鑼聲響起,會試結束。
三天的時間轉瞬而過,走出貢院的蔡舉人,麵如死灰。
原來,會試中第一科中,當蔡舉人看到題目:《董仲舒儒學之論德乎與君權神授》之後,居然看不出這題目是怎個命意。
他模擬了半日,完全搞不清題旨,最後隻好胡亂揣摩題目有哪幾種旨意,琢磨出題人評閱此題時,大致會傾向於哪一種旨意,可還是沒有想出個所以然。
浪費了半日的光陰,蔡舉人索性不再亂想,心下一橫,不再理會什麽“天人感應”,不提人民服從皇帝,即所謂“君權神授”,自己也不為皇帝統治的永恆合理性作論證和辯護,隻強調皇帝要尊天保民,不要胡作非為,也就是所謂“神道設教”。
對於君權神授,蔡舉人認為,天子隻是代天執政,因而要“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以德教為主,德行並用,以維護國家傳統社會以宗法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等級政治結構。
寫完,蔡舉人認為自己的文章答題章法、靈性都屬可以。
唯一讓他有些自信的,居然是詩文那一場,隻是,讓他羞愧的是,他交出的詩作,居然不是自己寫的,但是他自己滿意。
原來,這年的詩文試題很簡單:作家鄉風物雪景詩七言八句一首。
蔡金峰連作了幾首,結果都不甚滿,後來他靈機一動,想到春節時王老板和陳正南去給他拜年,陳正南行在淮河大壩上得的那首詩,當即便錄了剛出來,取名:淮河壩上賞雪有感
臘轉鴻鈞歲已殘,東風剪水下天壇。
剩添吳楚千汪水,壓倒秦淮萬裏山。
樹影婆娑銀鳳舞,葦蘆驚顫玉龍寒。
不知天上誰橫笛,吹落瓊花滿世間。
但是,出了場之後,他立刻後悔自己的文章寫偏了,斷不會給閱卷官看重,因而心裏沒了念想。
考完了,眾人無非仍是去酒樓好好地喝一頓。
蔡舉人也和小四去喝了酒,喝的卻是悶酒,喝酒的時候,他就計劃第二天迴家,最終還是被小四勸住了,要他無論如何得等到放榜,反正又不缺銀子。
等待放榜的日子裏,蔡舉人自然沒有心思看書,再也不想去做文,他走出租住的小屋,融入京城的人流如織的車馬喧囂之中,到處參觀宏偉的宮殿、廟宇,在皇家園林的外麵溜達一番。
街頭巷尾的商販們吆喝的各種商品,街道兩邊是五花八門的貨物,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蔡舉人卻看也不看他,偶爾到茶館裏去坐坐,更多的時候,他卻去喜歡到那些書市裏麵買幾本書,到處翻翻看看。
有時實在沒有地方可去,他就去會場裏聽一下午的大鼓書。
那時,京城裏三千多名舉人大都沒有離開,免不了相互拜訪,組織聚會,不計其數的酒宴每天都在進行。
蔡舉人仿佛與這一切全無關係,有錄通訊的聯絡人來敲開他的房間門,收集同省籍考生的信息,他才無奈地應付來人兩句,隨便說三五句話,也就打發人去了。
有一天晚上,小四實在看不下去,硬是給蔡舉人搶了個牌子,讓他去參加一場同年舉人的聚會。
蔡舉人勉強去了,卻發現去的什麽人都有,新科舉人和其他舉人之間因為氣質與認識方麵的不合,根本就談不到一塊。
那些舉人之所以喜歡參加這種聚會,是因為想結交更多的關係,找到誌趣相投的人,能夠結為知己,以後做了官,可以相互拉攏,互相關照提攜。
到了晚上,蔡舉人幾乎是不歡而散,悶悶不樂地迴來了。
放榜的那一天,蔡舉人待在自己的屋裏,哪裏也沒有去,打發小四跟著其他舉人一起跑去看榜。
出去之後不到一個時辰,小四突然大步地跑了迴來,一頭一臉的汗水,嘴裏幾乎說不出話,最後才結巴地報告蔡舉人:他中了第三十六名貢士!
緊接著,報喜的人也就到了,隻聽得外麵叫喊連天,鑼聲不絕,進來幾個人就抓住小四討賞。
二報、三報很快也到了,之後,討賞的場麵就實在有些混亂。
小四拿了錢賞給他們,那報子卻欺侮他們是外省人,大叫:“府上是個大家,這點東西如何拿得出手!”
小四反複解釋,不是大戶人家,他們哪裏肯聽,小四後來直添到了每人六兩他們仍然不依,小四且不理他們,最後都才鼓鼓地拿了錢走了。
蔡舉人聽說自己中了第三十六名貢士,很是驚奇,自然也是高興,臉上的灰暗之氣也沒了,之後便一個人坐下看書。
緊接著,會館裏的主事,飯堂裏的主持,那些見過一次半次的舉人們,也都慌忙過來賀喜,嘴裏說的無非是“蔡老爺高中了,將來是要封公拜相的”之類的話。
蔡舉人與他們寒暄一番,也就過去了。
貢士還要進行最後的殿試,才能成為進士。
殿試,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宮裏的殿堂舉行,大盛朝一直是在太和殿舉行。
殿試是以皇帝名義主持的考試,取中者由皇帝授予進士,俗稱天子門生。
殿試由皇帝來決定名次,其排名一共分為一甲、二甲、三甲這三個檔次,每個檔次裏還有更細的排名。
一甲隻有三人,大學士會把前十名的卷子提供給皇帝,皇帝圈出三名,按名次稱狀元、榜眼、探花,這三甲授進士及第。
在太和殿複試中,蔡舉人被錄取三等第二十六名,賜同進士出身。
三月二十八日舉行朝考,靖德皇帝在保和殿召讀卷大臣,親自圈定十卷甲第,蔡舉人等八十二人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至此,淮河邊上無人知識的一介窮秀才,完成了華麗轉身。
小四雇了一輛馬車,兩人棄船乘車,在離會試還有十多天的時候,從崇文門進了城,準備參加會試大考。
蔡舉人二月十六抵達京城後,小四提出要住在同省舉子們的皖籍會館,蔡舉人原本沒有參與同年之類的組織和群體,不想和他們擠在一起,但最後還是聽了小四的勸,就在會館角落裏租了一間房子,之後他便閉門溫習功課,看書,沒有參加任何的聚會,也不交友。
那時,同省的舉子們到了京城之後,哪裏還有心溫書作文,大都借此機會遊曆一番京城,四處看看逛逛。
之後,他們便都熱衷於各種聚會、宴飲,打聽本次主考為何人,他喜歡的作文風格屬於哪一派別,之後在進場答卷時,便以主考的風格為標準,這樣可以獲得中試的更大概率。
小四聽到這些情況,很是著急,一個勁勸說蔡舉人也去參與他們的聚會、宴飲,蔡舉人卻全無興趣,最後急得小四隻得自己到處打聽,探問。
過了兩天,小四居然也打聽到,這次會試主考是朝廷重臣、靖德一朝的名流、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李俊仁,戶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周呈禮,禮部尚書徐洪,兵部尚書、軍機大臣江向陽,工部尚書元祖蔭。
聽到是這些人,蔡舉人雖然和他們自是不熟,卻知道這些人都是經世之才,沒有一個喜歡浮誇的學風,便更加不在意打探各種情況,隻是去書鋪裏逛了幾次,買了些在家中看不到的書迴來讀。
轉眼,會試的時間到了。
此時雖然已經是初春季節,皇城裏依然很冷,所有進入貢院參加會試的舉人,都是身穿棉服,厚棉鞋,因為夜間更冷。
好在畢竟是會試,比鄉試級別高,參加會試的舉人們不需要攜帶任何其他的物品,禮部全部都準備好了,考生在接受檢查之後,隨即被發給三根蠟燭和三天的幹糧,進入各自的考棚參加考試。
因為是會試,許多參加會試的舉人已經到了不惑之年,白頭隨處可見。
更有許多人和蔡舉人一樣是首次來京參加會試,這些人都神情肅穆,多少顯得有些緊張。
第一天,過去了。
第二天,熬過去了。
第三天,終於結束了!
時辰到了,正堂裏的鑼聲響起,會試結束。
三天的時間轉瞬而過,走出貢院的蔡舉人,麵如死灰。
原來,會試中第一科中,當蔡舉人看到題目:《董仲舒儒學之論德乎與君權神授》之後,居然看不出這題目是怎個命意。
他模擬了半日,完全搞不清題旨,最後隻好胡亂揣摩題目有哪幾種旨意,琢磨出題人評閱此題時,大致會傾向於哪一種旨意,可還是沒有想出個所以然。
浪費了半日的光陰,蔡舉人索性不再亂想,心下一橫,不再理會什麽“天人感應”,不提人民服從皇帝,即所謂“君權神授”,自己也不為皇帝統治的永恆合理性作論證和辯護,隻強調皇帝要尊天保民,不要胡作非為,也就是所謂“神道設教”。
對於君權神授,蔡舉人認為,天子隻是代天執政,因而要“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以德教為主,德行並用,以維護國家傳統社會以宗法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等級政治結構。
寫完,蔡舉人認為自己的文章答題章法、靈性都屬可以。
唯一讓他有些自信的,居然是詩文那一場,隻是,讓他羞愧的是,他交出的詩作,居然不是自己寫的,但是他自己滿意。
原來,這年的詩文試題很簡單:作家鄉風物雪景詩七言八句一首。
蔡金峰連作了幾首,結果都不甚滿,後來他靈機一動,想到春節時王老板和陳正南去給他拜年,陳正南行在淮河大壩上得的那首詩,當即便錄了剛出來,取名:淮河壩上賞雪有感
臘轉鴻鈞歲已殘,東風剪水下天壇。
剩添吳楚千汪水,壓倒秦淮萬裏山。
樹影婆娑銀鳳舞,葦蘆驚顫玉龍寒。
不知天上誰橫笛,吹落瓊花滿世間。
但是,出了場之後,他立刻後悔自己的文章寫偏了,斷不會給閱卷官看重,因而心裏沒了念想。
考完了,眾人無非仍是去酒樓好好地喝一頓。
蔡舉人也和小四去喝了酒,喝的卻是悶酒,喝酒的時候,他就計劃第二天迴家,最終還是被小四勸住了,要他無論如何得等到放榜,反正又不缺銀子。
等待放榜的日子裏,蔡舉人自然沒有心思看書,再也不想去做文,他走出租住的小屋,融入京城的人流如織的車馬喧囂之中,到處參觀宏偉的宮殿、廟宇,在皇家園林的外麵溜達一番。
街頭巷尾的商販們吆喝的各種商品,街道兩邊是五花八門的貨物,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蔡舉人卻看也不看他,偶爾到茶館裏去坐坐,更多的時候,他卻去喜歡到那些書市裏麵買幾本書,到處翻翻看看。
有時實在沒有地方可去,他就去會場裏聽一下午的大鼓書。
那時,京城裏三千多名舉人大都沒有離開,免不了相互拜訪,組織聚會,不計其數的酒宴每天都在進行。
蔡舉人仿佛與這一切全無關係,有錄通訊的聯絡人來敲開他的房間門,收集同省籍考生的信息,他才無奈地應付來人兩句,隨便說三五句話,也就打發人去了。
有一天晚上,小四實在看不下去,硬是給蔡舉人搶了個牌子,讓他去參加一場同年舉人的聚會。
蔡舉人勉強去了,卻發現去的什麽人都有,新科舉人和其他舉人之間因為氣質與認識方麵的不合,根本就談不到一塊。
那些舉人之所以喜歡參加這種聚會,是因為想結交更多的關係,找到誌趣相投的人,能夠結為知己,以後做了官,可以相互拉攏,互相關照提攜。
到了晚上,蔡舉人幾乎是不歡而散,悶悶不樂地迴來了。
放榜的那一天,蔡舉人待在自己的屋裏,哪裏也沒有去,打發小四跟著其他舉人一起跑去看榜。
出去之後不到一個時辰,小四突然大步地跑了迴來,一頭一臉的汗水,嘴裏幾乎說不出話,最後才結巴地報告蔡舉人:他中了第三十六名貢士!
緊接著,報喜的人也就到了,隻聽得外麵叫喊連天,鑼聲不絕,進來幾個人就抓住小四討賞。
二報、三報很快也到了,之後,討賞的場麵就實在有些混亂。
小四拿了錢賞給他們,那報子卻欺侮他們是外省人,大叫:“府上是個大家,這點東西如何拿得出手!”
小四反複解釋,不是大戶人家,他們哪裏肯聽,小四後來直添到了每人六兩他們仍然不依,小四且不理他們,最後都才鼓鼓地拿了錢走了。
蔡舉人聽說自己中了第三十六名貢士,很是驚奇,自然也是高興,臉上的灰暗之氣也沒了,之後便一個人坐下看書。
緊接著,會館裏的主事,飯堂裏的主持,那些見過一次半次的舉人們,也都慌忙過來賀喜,嘴裏說的無非是“蔡老爺高中了,將來是要封公拜相的”之類的話。
蔡舉人與他們寒暄一番,也就過去了。
貢士還要進行最後的殿試,才能成為進士。
殿試,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宮裏的殿堂舉行,大盛朝一直是在太和殿舉行。
殿試是以皇帝名義主持的考試,取中者由皇帝授予進士,俗稱天子門生。
殿試由皇帝來決定名次,其排名一共分為一甲、二甲、三甲這三個檔次,每個檔次裏還有更細的排名。
一甲隻有三人,大學士會把前十名的卷子提供給皇帝,皇帝圈出三名,按名次稱狀元、榜眼、探花,這三甲授進士及第。
在太和殿複試中,蔡舉人被錄取三等第二十六名,賜同進士出身。
三月二十八日舉行朝考,靖德皇帝在保和殿召讀卷大臣,親自圈定十卷甲第,蔡舉人等八十二人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至此,淮河邊上無人知識的一介窮秀才,完成了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