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說好說,迴頭大家就好好喝一頓,咱們在蜀山洞天福地中擺上壩壩宴,痛痛快快的喝一頓!”紫幽真人大聲說道。


    這時候,木玉龍在我耳邊小聲說道:“原來蜀山派的掌教居然是你的外公,兄弟你可真流逼啊!”


    我迴頭看了他一眼,淡淡的說道:“你以後有什麽打算?”


    “兄弟你這麽流逼,我以後就跟著兄弟混了,還望兄弟不要嫌棄才是!”木玉龍拱手說道。


    “哪裏哪裏,我從來不會狗眼看人低,既然如此,這麽著吧,把你老母親還有老婆孩子全都接去深圳,你以後就替我做事兒,可好!?”我淡淡的說道。


    “好,聽兄弟你的!”木玉龍立馬答應道。


    “啊哈哈哈哈哈……好呢,準備一下,我們馬上去麗江,明天早上再返迴大理!”我爽朗笑道。


    我走到我外公還有師父他們一旁,讓他們在大理再停留一天,我們和木玉龍去一趟麗江,將他的家人接到深圳去。


    商量好後,我們八個人加上木玉龍,在大理租來三輛車,兩輛五菱宏光和一輛東風風光,駕著車子駛上g5611,一路朝豔遇之都——麗江而去。


    兩個多小時後,下了高速公路,隨著木玉龍的指引在這座小城中七拐八拐,到了一個叫北門坡的地方。


    半山腰上有一座納西族的木質房屋,那便是木玉龍的家。


    那是一個比較大的院子,正屋是一棟很大的木質結構雙層房屋,兩側是廂房,正前方有圍牆,中間位置是比較氣派的大門!


    院子裏種滿花花草草,風水也有一定考究,一看就出自名家之手。


    一進屋,木玉龍便大聲招唿到他媳婦兒。


    “蓉兒,蓉兒……,我迴來了,還帶來了幾個朋友,快出來接應一下!”木玉龍大聲喊道。


    “來了來了,在那呢?”屋裏麵一個清秀的聲音傳來。


    緊接著從屋裏走出一個長相還不錯的年輕婦女,他看了一眼木玉龍,緊接著又看向我們,頓時臉色就陰沉下來。


    “你把他們帶來幹嘛?”木玉龍的媳婦兒冷冷的問道。


    “哎,蓉兒你誤會了,他們不是一關道的人,他們可都是名門大派之後,為首的兩位是青城山的,其他人有蜀山的和龍虎山的,還有上海最有名氣的道觀的,這還有來自法國的友人呢!”木玉龍連忙說道。


    聞言,木玉龍的媳婦兒臉色才緩和了許多,道了一聲歉後,才安排著我們到屋裏坐。


    我們客套了一番,就隨著木玉龍去了正屋大廳裏麵。


    招唿我們坐下後,木玉龍就招唿著他媳婦兒趕緊做飯,自己又拿忙活著著給我們泡茶。


    木玉龍還招唿著他媳婦兒殺兩隻雞和搞一塊火腿招唿我們,我們連忙推脫,最重執拗不過,隻好由著他們去做。


    木玉龍還問了他媳婦兒說孩子和老媽那裏去了。


    “你媽和金寶去和紫夏她們家了,這小子,沒事的時候就愛去人家紫夏家裏玩,你媽怕金寶摔著碰著,所以一起去了!”木玉龍媳婦兒頭也不迴的說道。


    “這樣啊,我去將他們叫迴來,商量一件事情,那個幾位朋友啊,你們等我一會兒,在我家就隨意,沒什麽約束,慢慢玩吧!”木玉龍招唿道。


    “哎…,好的好的,木哥你去吧!”我直接說道。


    木玉龍出門後,朝左邊走去,我們也不知道那什麽和紫夏的家離這裏遠不遠。


    雲南麗江的納西族,主要姓氏就‘木’姓與‘和’姓,當然何麗麗的‘何’姓是個列外。


    在雲南,一說是“姓和”,便會有人問:“麗江人?”“納西族?”


    因為麗江有“官姓木,民姓和”的說法,和姓居民多集中在以麗江為中心的地域內,所以民間便有“麗江和”的說法。


    關於和姓,最流行的說法是:麗江土司姓木,為了讓貧民與之相區別,就讓他們姓和。並說和的本義是木字頭上戴草帽,後麵背個籃子,是木氏的奴隸。


    按此解釋,即先有木姓,後有和姓,和姓為木氏所賜。


    事實上,這種說法與曆史嚴重不符。


    曆史上納西族采用的是父子連名製,並無姓氏,比如宋元時期的木氏先祖叫“阿蹤阿良”、“阿良阿胡”等。麗江土司的“木”姓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於洪武年間所賜,史稱“洪武賜姓”。而在《元一統誌》中就記載著當時的納西族首領為“和字”“和牒”。


    按此解釋,應是先有和姓,後有木姓。


    被誤解的不止是“和姓”,麗江凡帶有“和”字的地名也被誤解了。


    翻開《徐霞客遊記》,在1639年農曆正月二十五日路過麗江七和的時候,記有“七和者,麗江之地名。有九和、十和諸稱”。二十九日的日記中有“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岸波瀠,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其後即十和山,自雪山南下之脈也。”


    有人據此認為:麗江多和姓,所謂七和、八和、九和、十和者,是因為該村原有八家、十家和姓居住。


    其實,以上幾種說法都是錯誤的。


    麗江壩子古時為沼澤地,早期的居民多選擇高突之地作為定居點,故麗江一帶多帶有“塢”(納西語音,意為山坡)字的地名。而在《元一統誌》中,凡帶有“塢”字的納西語地名,用漢字多記為“和”,如“九和”、“阿那和”、“西林和”、“納鳩和”等,後來有的又變異為“河”,這就是今天“束河”、“八河”、“九河”等地名的由來。


    其實,這並不是元朝人的錯!因為早在唐代的《雲南誌》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在該書“蠻夷風俗第八”中記載方言曰:“穀謂之浪,山謂之和”;又《新唐書》“南詔上”中亦有“夷語山坡陀為和”的記載。


    據漢語專家說,中國古語讀“和”的音為“我”或“塢”。據說,在現在的日本語中“和”的讀音為“瓦”,可能是保留了漢語古音。史書中記載的“夷語”未指明是哪個民族的,但今天彝語支幾個民族包括納西族語言中稱山穀為“羅”,山坡為“塢”,如麗江壩子中的獅子山即稱為“塢”,然後衍生出“塢古”(坡頂)、“塢泊”(坡邊)、“塢托”(坡背後)和“塢呂肯”(坡腳下)等地名。因為古納西沒有姓,父母在給子女命名的時候,一般在名字前加一個“烏”字,如“烏長命”、“烏二由”、“烏生”、“烏康”等;即便在取了漢字名之後,在平輩間和長輩對下輩打招唿的時候,喜歡在名字之前加一個“烏”字,相當於漢語中的“阿”字。這樣,在納西族社會中就產生了凡姓名中皆帶“烏”字的現象。無怪乎,在元朝人編寫的史書裏就把“烏”字記為“和”,石鼓的頭領“烏牒”、“烏字”,就成了“和牒”、“和字”;也有人把“烏”字記為“阿”,所以木氏土司家的祖先被記為“阿胡”、“阿良”等。


    由此可知,所謂“麗江和”其實源自納西“烏”,元朝的“和”與“阿”同為一物,是後人的誤會把“烏”變成“和”,然後才有了麗江的“和”姓。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鴛鴦奇俠之再續前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玫瑰蝶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玫瑰蝶戀並收藏鴛鴦奇俠之再續前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