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若有所思道:“第一是選人,第二才是決策?心肝寶貝啊,你這句話說得簡直太對了!朕需要的也正是這樣的人才。此前怎麽沒發現你竟然這麽聰明?哎,對了,你為什麽知道的這麽多?難道在你及笄之前,就已經做了參知政事?”蘇裴又開始捶打起來道:“說什麽呢?告訴你呀,每次你出征之後,母後上朝垂簾,可奏折一般都是會交給我來批奏的。”“哎呀,你們這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行不行!”“什麽不行!難道我就不行?還是母後能信得過我,而你卻信不過?”
“哈哈,好吧,這樣拉大旗作虎皮,朕也沒辦法。有朕的小妹幫母後操勞,朕也能安心一些。畢竟母後日漸年邁,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嗬,你這麽說,難道我的身體就不重要了?我知道,到了你們朱家,任什麽人都變成了奴才是吧?連我也不例外!”朱四糾纏不過,隻有另辟蹊徑道:“小妹,既然你也很反感現在的科舉題目,那不如下次殿試由你來出題。這樣總不會再出現什麽‘君夫人陽貨欲’了吧?”
“你這樣笑著不說話就是答應了?那就太好了,畢竟鄉試和會試都隻是初試階段,真正殿試時的策問才是檢驗士子們真正學問的時候。至於鄉試和會試的考題,暫時就不去管它,隻當做是一種篩選人才的奇怪方式罷了。”
蘇裴也收斂笑容,讚許道:“果然是一代仁王聖君啊,這麽容易便虛心納諫了。此等題目之重點根本不在題,而在意,正如書畫的精髓一樣,重在揮發和寫意,沒有題目,勝似有題目,肯定比重複拿出過去的題目讓舉子們抄襲要強很多嘛。況且哪個舉子要是真敢於寫出有辱斯文的字句,那麽他這輩子也就遠離考場和仕途了。”
蘇裴的一席話真是驚醒了夢中人啊!原來一個‘君夫人陽貨欲’竟然還有這麽高尚的學問在裏麵。是讓考生們憑著流氓話來寫意,最後寫出一篇錦繡文章,我勒個去,這絕對是要把人逼瘋啊。這樣都沒有被逼瘋的人,那一定就是人才!
既然第一個問題已經不了了之,那麽下一問題,便是要以何種學派來解經了。而且朱四必然還是要老婆大人幫著出主意的,才女就是才女,聽到朱四的詢問,蘇裴緩緩道:“我聖朝永樂初年至正德年間,由於太宗文皇帝的力推。所以科舉一直以朱熹理學為宗,然而到了正德嘉靖之後,心學盛行,甚至於像大學士徐階和高拱這樣的人都是心學傳人。而到了天啟崇禎年間,理學又再次複興,以至於我朝取士不定期的以理學和心學講義交替作為思想解釋。不過妾看來,理學也好,心學也好,沒有土壤便不會滋生,有了土壤,想要阻止也依然會盛行。所以說,夫君若是想要罷黜百家,難免會有矯枉過正之嫌。”
朱四似乎心有不甘地道:“朕與幾位皇子,可都是亭林先生的學生。如果說理學不管有沒有問題,都依然要繼續搞下去。那亭林先生為什麽還要提倡樸學,鼓勵世人放棄朱熹注解和陽明先生的《傳習錄》,而重新采用漢儒的注解並且以經解經啊?如果說是亭林先生錯了,那麽當初朕就不該拜於其門下。如果朕作為樸學弟子不能身體力行,那就有違背了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說,隻有重新采用以經解經的辦法為殿試出題,你的夫君和兒子們才不會遭到詬病。”朱四說完這話,發現有語病,自覺被罵了。可是蘇裴還依然陷於思考之中,並未察覺。他這才暗吸一口氣。
-----
蘇裴想了想,有些不快道:“鬧了半天還是你說得對,可是你還是忘了這樣做根本實施不了。以經解經,說得容易,可是題目已經都是前朝出過的了。再出那樣的題目,一定會抄襲成風。雖然提倡用漢儒以前的注解和以經解經來恢複夫子文章之本意是對的,可是提倡歸提倡,這樣隻是一種對土壤的培育,究竟可否讓樸學生根發芽,還要看氣候和溫度。”朱四說:“這個朕知道,大不了按照樸學的注解,你再出一個什麽‘君夫人陽貨欲’不就成了?這不就等於即給了樸學以土壤,又給了亭林先生以氣候了嗎?”
蘇裴嬌嗬道:“要真是這樣,先生非被你氣死不可。”“不會不會,朕到時候會說,題目是你出的。”“我就知道,你絕對沒安好心。枉我一心為你著想。”“不但是為了朕,還有炫兒和燁兒幾個呢。亭林先生也該同情你的苦心的。”蘇裴不滿道:“就隻是同情嗎?”朱四一副驚詫表情道:“那當然,除了同情,你還想亭林先生怎樣?什麽樸學、理學、心學的,還不是一樣‘君夫人陽貨欲’嗎?你,還有朕,或者亭林先生,乃至整個大明的士子,誰又有什麽辦法?不就是盲人摸象嘛,大家一起互相逗著開心就好了。所謂的科舉製度,不過就是大浪淘沙,管他有沒有金子,隻要淘剩下的不是些瘋子和傻子就成。隻有看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能真正做出最好的文章,才能真正成為國家的棟梁。”
蘇裴聽罷,竟然笑不出來,她非常動情地道:“苦了你了,四郎,原來政治對於一個好人來說,竟然這麽難。我如今終於理解了範仲淹、王安石、張居正改革時的痛苦了。無論成功與失敗,他們都是我漢家最勇敢的一群人。隻是這樣的人再換成君王,結局有可能會大大不同。畢竟他們隻是執行人,最後又都遭遇到了他們所效忠的君王的否定。如果換做是皇帝本身,若是一意孤行的話,便會出現崇禎爺那樣的命運結局呀。為什麽做一個好皇帝就這麽難呢?
對於這些典故,兩人都了然於心,於是朱四也感歎道:“是啊,想當年先帝崇禎爺登基伊始,便什麽都想著去改變。打擊閹黨整頓邊防,看似大刀闊斧,可最後怎樣?落了個亡國身死的下場。而最後陪著他一起自縊的,竟然隻有一個宦官,這不是天大的諷刺嗎?他罷黜了許多人,而最後被重用的人幾乎都離他而去,數敲景陽鍾而無一大臣至,他最先打擊的宦官之中卻有一個陪著他一起死。打擊閹黨時,人們稱他是聖君;改革稅製時,人們叫他明主。殊不知,他卻成為了悲劇,變成了笑話。如果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必定會後人複哀後人也。”
“哈哈,好吧,這樣拉大旗作虎皮,朕也沒辦法。有朕的小妹幫母後操勞,朕也能安心一些。畢竟母後日漸年邁,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嗬,你這麽說,難道我的身體就不重要了?我知道,到了你們朱家,任什麽人都變成了奴才是吧?連我也不例外!”朱四糾纏不過,隻有另辟蹊徑道:“小妹,既然你也很反感現在的科舉題目,那不如下次殿試由你來出題。這樣總不會再出現什麽‘君夫人陽貨欲’了吧?”
“你這樣笑著不說話就是答應了?那就太好了,畢竟鄉試和會試都隻是初試階段,真正殿試時的策問才是檢驗士子們真正學問的時候。至於鄉試和會試的考題,暫時就不去管它,隻當做是一種篩選人才的奇怪方式罷了。”
蘇裴也收斂笑容,讚許道:“果然是一代仁王聖君啊,這麽容易便虛心納諫了。此等題目之重點根本不在題,而在意,正如書畫的精髓一樣,重在揮發和寫意,沒有題目,勝似有題目,肯定比重複拿出過去的題目讓舉子們抄襲要強很多嘛。況且哪個舉子要是真敢於寫出有辱斯文的字句,那麽他這輩子也就遠離考場和仕途了。”
蘇裴的一席話真是驚醒了夢中人啊!原來一個‘君夫人陽貨欲’竟然還有這麽高尚的學問在裏麵。是讓考生們憑著流氓話來寫意,最後寫出一篇錦繡文章,我勒個去,這絕對是要把人逼瘋啊。這樣都沒有被逼瘋的人,那一定就是人才!
既然第一個問題已經不了了之,那麽下一問題,便是要以何種學派來解經了。而且朱四必然還是要老婆大人幫著出主意的,才女就是才女,聽到朱四的詢問,蘇裴緩緩道:“我聖朝永樂初年至正德年間,由於太宗文皇帝的力推。所以科舉一直以朱熹理學為宗,然而到了正德嘉靖之後,心學盛行,甚至於像大學士徐階和高拱這樣的人都是心學傳人。而到了天啟崇禎年間,理學又再次複興,以至於我朝取士不定期的以理學和心學講義交替作為思想解釋。不過妾看來,理學也好,心學也好,沒有土壤便不會滋生,有了土壤,想要阻止也依然會盛行。所以說,夫君若是想要罷黜百家,難免會有矯枉過正之嫌。”
朱四似乎心有不甘地道:“朕與幾位皇子,可都是亭林先生的學生。如果說理學不管有沒有問題,都依然要繼續搞下去。那亭林先生為什麽還要提倡樸學,鼓勵世人放棄朱熹注解和陽明先生的《傳習錄》,而重新采用漢儒的注解並且以經解經啊?如果說是亭林先生錯了,那麽當初朕就不該拜於其門下。如果朕作為樸學弟子不能身體力行,那就有違背了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說,隻有重新采用以經解經的辦法為殿試出題,你的夫君和兒子們才不會遭到詬病。”朱四說完這話,發現有語病,自覺被罵了。可是蘇裴還依然陷於思考之中,並未察覺。他這才暗吸一口氣。
-----
蘇裴想了想,有些不快道:“鬧了半天還是你說得對,可是你還是忘了這樣做根本實施不了。以經解經,說得容易,可是題目已經都是前朝出過的了。再出那樣的題目,一定會抄襲成風。雖然提倡用漢儒以前的注解和以經解經來恢複夫子文章之本意是對的,可是提倡歸提倡,這樣隻是一種對土壤的培育,究竟可否讓樸學生根發芽,還要看氣候和溫度。”朱四說:“這個朕知道,大不了按照樸學的注解,你再出一個什麽‘君夫人陽貨欲’不就成了?這不就等於即給了樸學以土壤,又給了亭林先生以氣候了嗎?”
蘇裴嬌嗬道:“要真是這樣,先生非被你氣死不可。”“不會不會,朕到時候會說,題目是你出的。”“我就知道,你絕對沒安好心。枉我一心為你著想。”“不但是為了朕,還有炫兒和燁兒幾個呢。亭林先生也該同情你的苦心的。”蘇裴不滿道:“就隻是同情嗎?”朱四一副驚詫表情道:“那當然,除了同情,你還想亭林先生怎樣?什麽樸學、理學、心學的,還不是一樣‘君夫人陽貨欲’嗎?你,還有朕,或者亭林先生,乃至整個大明的士子,誰又有什麽辦法?不就是盲人摸象嘛,大家一起互相逗著開心就好了。所謂的科舉製度,不過就是大浪淘沙,管他有沒有金子,隻要淘剩下的不是些瘋子和傻子就成。隻有看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能真正做出最好的文章,才能真正成為國家的棟梁。”
蘇裴聽罷,竟然笑不出來,她非常動情地道:“苦了你了,四郎,原來政治對於一個好人來說,竟然這麽難。我如今終於理解了範仲淹、王安石、張居正改革時的痛苦了。無論成功與失敗,他們都是我漢家最勇敢的一群人。隻是這樣的人再換成君王,結局有可能會大大不同。畢竟他們隻是執行人,最後又都遭遇到了他們所效忠的君王的否定。如果換做是皇帝本身,若是一意孤行的話,便會出現崇禎爺那樣的命運結局呀。為什麽做一個好皇帝就這麽難呢?
對於這些典故,兩人都了然於心,於是朱四也感歎道:“是啊,想當年先帝崇禎爺登基伊始,便什麽都想著去改變。打擊閹黨整頓邊防,看似大刀闊斧,可最後怎樣?落了個亡國身死的下場。而最後陪著他一起自縊的,竟然隻有一個宦官,這不是天大的諷刺嗎?他罷黜了許多人,而最後被重用的人幾乎都離他而去,數敲景陽鍾而無一大臣至,他最先打擊的宦官之中卻有一個陪著他一起死。打擊閹黨時,人們稱他是聖君;改革稅製時,人們叫他明主。殊不知,他卻成為了悲劇,變成了笑話。如果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必定會後人複哀後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