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補充兵們便開始被分成了兩撥,一部分以前是淘金礦工出身的補充兵們,一部分是四月底五月初招募的三千流民。而韓亮和傅明要帶著二千淘金礦工出身的補充兵們,明天就要奔赴銅茶鎮加入鐵血軍第三團(西江軍),剩下的二千多流民的補充兵十天以後北上廣西梧州府待命。
六月十九日,戰狼的韓亮跟大胖子傅明,把這二千淘金礦工出身的補充兵,都帶到銅茶鎮加入鐵血軍第三團(西江軍)。
然後第三團的團長剛剛升到少校的陳剛宣布,成立西江軍第三營,又宣讀了鐵血軍組織部對戰狼的韓亮跟大胖子傅明就任第三營營長和教導員的任命。當然,韓亮跟大胖子傅明軍銜又升一級,從中尉升到上尉了。
在三月中旬的時候上川島軍寨,朱浩大少爺召集新寧縣團練的隊長們開會,在這次會議上,宣布了正式成立鐵血軍的方案.
首先朱浩大少爺就宣布,今後新寧縣團練的水師和團丁改成鐵血軍陸軍,海軍,三月十八號正式成軍,也就是說今後對外還是稱新寧縣團練,在內部統稱鐵血軍,而且正式形成了海陸兩個大軍種。
原來新寧縣團練內部雖然也有一定的等級製度,但是對於軍隊來說等級製度並不分明粗狂得很。尤其是團練係統就簡單的劃分為,團丁,頭目的稱唿,但是到底誰的身份要高,很多新加入的團丁稀裏糊塗弄不清楚.
朱浩大少爺的鐵血軍三月十八號正式成軍,朱浩按照近代軍隊實行軍銜製。朱浩大少爺對他的下屬是這樣解釋道。眼看大明越來越亂,我們成立了鐵血軍,而戰時很難保證上級軍官出現傷亡的情況,一旦出現了傷亡,如果沒有明確的軍階區分的話,整個部隊就可能出現混亂。
在大明朝,官軍都帶腰牌,腰牌寫著部隊番號職位姓名年齡相貌,上麵都會記。低級軍官還會有盔旗和背旗也都會寫職位和部隊番號。
然而,鐵血軍是近代軍隊,絕大部分使用的是火器,跟官軍的盔旗不同,鐵血軍的士兵和軍官披甲率很低,而且披的是簡易的胸甲,沒有官軍的盔旗和高高插在背後的令旗。
所以,會上朱浩大少爺宣布鐵血軍實行軍銜製。在會上法國人紅毛鬼子伊格納緹伍茲被授予的鐵血軍上尉軍銜,喜得伊格納緹伍茲開完會後,跟潭猴子幾個一起到上川島一號食堂開懷痛飲。
上尉啊!
上尉一詞源於拉丁文“首領”。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17世紀在歐洲,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兩詞組成,即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這在過去一般是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唿。
朱浩大少爺又命令法國人紅毛鬼子伊格納緹伍茲為,剛剛成立的鐵血軍第三連任連長,按照歐洲人講,伊格納緹伍茲邁入了中級軍官行列。
原來,法國人紅毛鬼子伊格納緹伍茲在歐洲時才是一個準尉就退伍來到東方淘金,現在朱浩大少爺給他一個上尉,足足高了他在法國軍隊裏三級軍銜。伊格納緹伍茲在法國軍隊裏,這三級軍銜大概需要他花費六到十年時間,才可以達到。而且,朱浩大少爺給的軍餉很高,伊格納緹伍茲打算一輩子都給大少爺打工了。
會上朱浩大少爺講了用軍銜製來有效區別士兵和軍官好處,就是在戰場上上一級軍官傷亡無法繼續指揮部隊著時候,又沒有明確由誰來負責接替指揮,一般情況下會自動由軍階最高的軍官來接替指揮。
還有的時候戰鬥之中出現了主力部隊跑散甚至被打散的人員,有很多時候會碰到一起,朱浩大少爺規定由軍階最高者,來負責收攏失散或者掉隊人員,並且指揮他們。
會上,朱浩大少爺就讓訓導司的馮毅把一定服從軍銜製,加入到鐵血軍的軍事條例中。鐵血軍必須服從上一級軍官的指揮,不像大明教匪,流寇那樣,一旦打了敗仗後逃命期間誰都不聽誰的,最終隻能覆滅。會上鐵血軍的高層軍官們都知道結果是什麽樣。
所以朱浩大少爺決定,在鐵血軍的軍事係統之中,正式引入後世的軍銜製。隻要有了後世的軍銜製之後,這些情況就好辦多了,誰的軍銜高,部隊就聽誰的。
除非臨戰的部隊由上一級指揮部指定由某人來做指揮官,這樣的情況下,高階的軍官才會服從低階軍官的指揮。否則的話,按照新條例,低階軍官必須要服從高階軍官的指揮調度。
會上朱浩大少爺讓訓導司馮毅宣讀這一點時,鐵血軍的高級軍官們都無異議。
訓導司馮毅讀出軍銜方案,將校尉三階軍官製,這除了法國人紅毛鬼子伊格納緹伍茲以外,本土的鐵血軍軍官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隻覺得很拗口,沒有大明的官階好聽,也許鐵血軍的高層軍官們大多數都是來至於衛所和營兵。他們從小就聽慣了小旗,千戶,什長,遊擊的叫法,一時還拐不過彎來。
這裏,簡述一下,大明的獨特的軍事製度。營兵製與衛所製。
大明的衛所製度。其實,衛所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兵營,不是戰時組織,衛所軍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戰時由朝廷臨時調兵遣將,兵將分離,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明初這種軍事建設的藍圖不久便因邊患的日益加劇而改變,特別是明王朝的周邊地區,臨時性的調兵遣將逐漸變成常規製度。
大明的營兵製度,營兵,一部分來源於衛所軍。一般是總督、巡撫有直轄的標兵,和將領則豢養家丁。標兵與家丁獨自成營。
家丁為將領私屬,朱浩大少爺的老爸深井鎮千戶所朱千戶,所領的家丁的費用由自己負責。隨著家丁製的盛行,無可奈何之下朝廷也認可了,於是朝廷給糧餉,由衛所軍抽選為兵,從而出現了一個新概念------“軍兵”
但營兵,與衛所軍不同。實際上營,衛不統屬。營兵與衛所軍同時派駐地方,領導他們的隻能是節製文武的總督巡撫。營兵,與衛所軍並存,是明代獨特的軍事製度。
營兵與衛所軍的區別就在於召募、是否世襲了。而實際上,營兵與衛所軍在組織形式上的不同,是營兵與衛所軍的根本區別。
大明的衛所軍,由軍戶,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都指揮使,上而至五軍都督府統轄。衛所軍及官世襲,僅五軍都督府官及都司不世襲,為流官,由世職衛所官及武舉選授。衛所軍及官屬軍籍,攜帶家屬,世居一地,並代代相傳,基本上不再變動。每一衛所的駐地固定,軍士數額固定,將官設置亦有定例。總之,衛所製下權力分散,兵將分離。
xx營(像假商人朱遊擊成立的深井營),由營兵,什長、隊長、哨官、把總、守備、都司、遊擊、參將、副總兵、總兵統屬,直屬兵部。營兵一般不世襲,但由衛所軍轉為兵者例外。所以朱浩老爸的深井營在大明朝沒有覆滅前,朱浩覺得還是有用的。像問朝廷要點銀子糧餉之內,朱浩大少爺覺得不要白不要,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朱大少爺決定,鐵血軍第一團對外稱深井營。
當然,大明的營兵是無戶籍的規定,兵服役期限不長,一般不終身服役。大明的營兵多戰時創設,事畢汰兵撤營,但在重要的軍事防禦衛則常川戍守。朱浩大少爺的第一團(深井營)駐守肇慶端州城,就是這樣來的。
一般,像第一團(深井營)不隨家屬,朱浩大少爺看剛剛成立的深井營,更接近現代兵製比衛所強多了。而且營伍官無品級,有者則是衛所製下的官品,無定員,不世襲。營兵與營將相習,戰時不需要朝廷任命,直接由總兵,副將,參將,遊擊統帶出征。營兵有錢有糧可由軍將自行召募,召者與被召者關係密切,甚至在主將發生變故時,兵即散去。
而且會上馮毅宣讀的軍銜製,把軍官分成將校尉三階,而每一階又被分成四階到五階,從上到下一共設定了十三階,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準尉。
這十三階軍銜,讓鐵血軍的軍官們一頭霧水,朱浩大少爺就知道他們肯定會糊塗,尤其是從沒當過兵有沒有讀過書的軍官們,像孟保羅,和祖瑪等人。
於是朱浩大少爺幹脆讓馮毅掛起一塊大黑板,走過去在大黑板畫了一幅圖表出來,對著會議桌兩邊的鐵血軍軍官說道,無論是衛所軍的都指揮使或者營兵的總兵,他們應該算是我大明的最高軍階了吧!在鐵血軍的軍銜之中,大概算是少將,中將之流,要達到上將和大將,一定要配相應的差事。大概和一品文官配大學士差不多!
(未完待續。)
六月十九日,戰狼的韓亮跟大胖子傅明,把這二千淘金礦工出身的補充兵,都帶到銅茶鎮加入鐵血軍第三團(西江軍)。
然後第三團的團長剛剛升到少校的陳剛宣布,成立西江軍第三營,又宣讀了鐵血軍組織部對戰狼的韓亮跟大胖子傅明就任第三營營長和教導員的任命。當然,韓亮跟大胖子傅明軍銜又升一級,從中尉升到上尉了。
在三月中旬的時候上川島軍寨,朱浩大少爺召集新寧縣團練的隊長們開會,在這次會議上,宣布了正式成立鐵血軍的方案.
首先朱浩大少爺就宣布,今後新寧縣團練的水師和團丁改成鐵血軍陸軍,海軍,三月十八號正式成軍,也就是說今後對外還是稱新寧縣團練,在內部統稱鐵血軍,而且正式形成了海陸兩個大軍種。
原來新寧縣團練內部雖然也有一定的等級製度,但是對於軍隊來說等級製度並不分明粗狂得很。尤其是團練係統就簡單的劃分為,團丁,頭目的稱唿,但是到底誰的身份要高,很多新加入的團丁稀裏糊塗弄不清楚.
朱浩大少爺的鐵血軍三月十八號正式成軍,朱浩按照近代軍隊實行軍銜製。朱浩大少爺對他的下屬是這樣解釋道。眼看大明越來越亂,我們成立了鐵血軍,而戰時很難保證上級軍官出現傷亡的情況,一旦出現了傷亡,如果沒有明確的軍階區分的話,整個部隊就可能出現混亂。
在大明朝,官軍都帶腰牌,腰牌寫著部隊番號職位姓名年齡相貌,上麵都會記。低級軍官還會有盔旗和背旗也都會寫職位和部隊番號。
然而,鐵血軍是近代軍隊,絕大部分使用的是火器,跟官軍的盔旗不同,鐵血軍的士兵和軍官披甲率很低,而且披的是簡易的胸甲,沒有官軍的盔旗和高高插在背後的令旗。
所以,會上朱浩大少爺宣布鐵血軍實行軍銜製。在會上法國人紅毛鬼子伊格納緹伍茲被授予的鐵血軍上尉軍銜,喜得伊格納緹伍茲開完會後,跟潭猴子幾個一起到上川島一號食堂開懷痛飲。
上尉啊!
上尉一詞源於拉丁文“首領”。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17世紀在歐洲,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兩詞組成,即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這在過去一般是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唿。
朱浩大少爺又命令法國人紅毛鬼子伊格納緹伍茲為,剛剛成立的鐵血軍第三連任連長,按照歐洲人講,伊格納緹伍茲邁入了中級軍官行列。
原來,法國人紅毛鬼子伊格納緹伍茲在歐洲時才是一個準尉就退伍來到東方淘金,現在朱浩大少爺給他一個上尉,足足高了他在法國軍隊裏三級軍銜。伊格納緹伍茲在法國軍隊裏,這三級軍銜大概需要他花費六到十年時間,才可以達到。而且,朱浩大少爺給的軍餉很高,伊格納緹伍茲打算一輩子都給大少爺打工了。
會上朱浩大少爺講了用軍銜製來有效區別士兵和軍官好處,就是在戰場上上一級軍官傷亡無法繼續指揮部隊著時候,又沒有明確由誰來負責接替指揮,一般情況下會自動由軍階最高的軍官來接替指揮。
還有的時候戰鬥之中出現了主力部隊跑散甚至被打散的人員,有很多時候會碰到一起,朱浩大少爺規定由軍階最高者,來負責收攏失散或者掉隊人員,並且指揮他們。
會上,朱浩大少爺就讓訓導司的馮毅把一定服從軍銜製,加入到鐵血軍的軍事條例中。鐵血軍必須服從上一級軍官的指揮,不像大明教匪,流寇那樣,一旦打了敗仗後逃命期間誰都不聽誰的,最終隻能覆滅。會上鐵血軍的高層軍官們都知道結果是什麽樣。
所以朱浩大少爺決定,在鐵血軍的軍事係統之中,正式引入後世的軍銜製。隻要有了後世的軍銜製之後,這些情況就好辦多了,誰的軍銜高,部隊就聽誰的。
除非臨戰的部隊由上一級指揮部指定由某人來做指揮官,這樣的情況下,高階的軍官才會服從低階軍官的指揮。否則的話,按照新條例,低階軍官必須要服從高階軍官的指揮調度。
會上朱浩大少爺讓訓導司馮毅宣讀這一點時,鐵血軍的高級軍官們都無異議。
訓導司馮毅讀出軍銜方案,將校尉三階軍官製,這除了法國人紅毛鬼子伊格納緹伍茲以外,本土的鐵血軍軍官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隻覺得很拗口,沒有大明的官階好聽,也許鐵血軍的高層軍官們大多數都是來至於衛所和營兵。他們從小就聽慣了小旗,千戶,什長,遊擊的叫法,一時還拐不過彎來。
這裏,簡述一下,大明的獨特的軍事製度。營兵製與衛所製。
大明的衛所製度。其實,衛所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兵營,不是戰時組織,衛所軍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戰時由朝廷臨時調兵遣將,兵將分離,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明初這種軍事建設的藍圖不久便因邊患的日益加劇而改變,特別是明王朝的周邊地區,臨時性的調兵遣將逐漸變成常規製度。
大明的營兵製度,營兵,一部分來源於衛所軍。一般是總督、巡撫有直轄的標兵,和將領則豢養家丁。標兵與家丁獨自成營。
家丁為將領私屬,朱浩大少爺的老爸深井鎮千戶所朱千戶,所領的家丁的費用由自己負責。隨著家丁製的盛行,無可奈何之下朝廷也認可了,於是朝廷給糧餉,由衛所軍抽選為兵,從而出現了一個新概念------“軍兵”
但營兵,與衛所軍不同。實際上營,衛不統屬。營兵與衛所軍同時派駐地方,領導他們的隻能是節製文武的總督巡撫。營兵,與衛所軍並存,是明代獨特的軍事製度。
營兵與衛所軍的區別就在於召募、是否世襲了。而實際上,營兵與衛所軍在組織形式上的不同,是營兵與衛所軍的根本區別。
大明的衛所軍,由軍戶,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都指揮使,上而至五軍都督府統轄。衛所軍及官世襲,僅五軍都督府官及都司不世襲,為流官,由世職衛所官及武舉選授。衛所軍及官屬軍籍,攜帶家屬,世居一地,並代代相傳,基本上不再變動。每一衛所的駐地固定,軍士數額固定,將官設置亦有定例。總之,衛所製下權力分散,兵將分離。
xx營(像假商人朱遊擊成立的深井營),由營兵,什長、隊長、哨官、把總、守備、都司、遊擊、參將、副總兵、總兵統屬,直屬兵部。營兵一般不世襲,但由衛所軍轉為兵者例外。所以朱浩老爸的深井營在大明朝沒有覆滅前,朱浩覺得還是有用的。像問朝廷要點銀子糧餉之內,朱浩大少爺覺得不要白不要,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朱大少爺決定,鐵血軍第一團對外稱深井營。
當然,大明的營兵是無戶籍的規定,兵服役期限不長,一般不終身服役。大明的營兵多戰時創設,事畢汰兵撤營,但在重要的軍事防禦衛則常川戍守。朱浩大少爺的第一團(深井營)駐守肇慶端州城,就是這樣來的。
一般,像第一團(深井營)不隨家屬,朱浩大少爺看剛剛成立的深井營,更接近現代兵製比衛所強多了。而且營伍官無品級,有者則是衛所製下的官品,無定員,不世襲。營兵與營將相習,戰時不需要朝廷任命,直接由總兵,副將,參將,遊擊統帶出征。營兵有錢有糧可由軍將自行召募,召者與被召者關係密切,甚至在主將發生變故時,兵即散去。
而且會上馮毅宣讀的軍銜製,把軍官分成將校尉三階,而每一階又被分成四階到五階,從上到下一共設定了十三階,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準尉。
這十三階軍銜,讓鐵血軍的軍官們一頭霧水,朱浩大少爺就知道他們肯定會糊塗,尤其是從沒當過兵有沒有讀過書的軍官們,像孟保羅,和祖瑪等人。
於是朱浩大少爺幹脆讓馮毅掛起一塊大黑板,走過去在大黑板畫了一幅圖表出來,對著會議桌兩邊的鐵血軍軍官說道,無論是衛所軍的都指揮使或者營兵的總兵,他們應該算是我大明的最高軍階了吧!在鐵血軍的軍銜之中,大概算是少將,中將之流,要達到上將和大將,一定要配相應的差事。大概和一品文官配大學士差不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