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千戶同深井鎮千戶所得軍丁們休息了一天,一大早,吹著軍號。
朱千戶準備出發東校場,望著滿珠江岸堤上的軍丁們,休息了一晚上的朱千戶是誌得意滿,朱千戶初次領兵出遠門,士氣最重要。
按照兒子的方法,“瘋馬,打旗旗子,唱軍歌,我們就穿過廣州府到東校場,駕。”
說著,朱千戶就打馬向軍丁隊列走去。
姓馮的叫瘋馬的家丁頭目,吩咐朱千戶的家丁歸隊,就唱《咱當兵的人》這首歌是朱浩給鐵血會的青年做的歌,朱千戶在後花園是聽過,很喜歡歌詞。
這次朱千戶領兵在外,朱浩就叫鐵血會的年輕人給那些老家丁唱歌,你別說老家丁還真有人物,一學就會,還比那群青年要好多的,朱浩聽了讚不絕口。
在來廣州府的路上,老家丁們教手下的軍戶們唱歌,那起風的在海上三天裏,是唱的爛熟。
姓馮的叫瘋馬的家丁頭目,站在石墩上,“一,兒,三,唱起來,咱當兵的人。”
軍丁們在老家丁們的皮鞭下,拚命的吼出來,朱千戶覺得刺耳,慢慢的軍丁也受到旋律感染,這時朱千戶才感到滿意。
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
隻因為我們都穿著樸實的軍裝
自從離開了家鄉就難見到爹娘
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
都是風華正茂,都是熱血兒郎
一樣的足跡留給山高水長
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
頭枕著邊關的明月身披著風霜
為了大明的安寧我們緊握手中槍
都在渴望輝煌都在贏得榮光
一樣的風采在大明的旗幟上飛揚
咱當兵的人就是這個樣!!!
往東校場的路上,朱千戶騎著馬站在官道旁,瘋馬擰過朱浩在上川島製造的水壺給朱千戶喝。
朱千戶注視著人頭湧湧開進東校場的沙井鎮千戶所全營兵力:步兵600人;
騎兵50人;
輜重車夫150人;
各級軍官,侍從,傳令,90人;
共計官兵890人。
裝備火器:250枝,
其中鳥銃150枝;
3眼槍100枝;
大小佛朗機共24挺;
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8門。
裝備車輛:偏廂車28輛(戰車)。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裝備冷兵器的士兵,沙井鎮千戶所全營兵力雖然少了一點,但是他們裝備很是精良。
朱千戶感到自從兒子朱浩被水侵過之後,變了一個人,成熟了。
尤其在今年,更是關心起全家人了,像這次朱千戶出征朱浩就費心操勞。
朱千戶他知道,兒子朱浩有錢,有想法,沙井鎮的那些出征的軍戶們,一聽說是大少爺給他們換裝備雖然是欠著朱浩的錢,但是兒子朱浩說了。
一個是保證防禦,一個是多拿戰利品,尤其是人口,大少爺開買賣的掌櫃也跟著隊伍,聽說一個年輕男子給一貫錢,婦女兒童,老人給300到500百文錢,這次出征軍戶們都擦拳磨掌。
老家丁手裏的做工精良的盔甲。
朱浩是軍戶的人手一套,就是老土了些,沒有多餘的隻有半個甜瓜頭盔,外加一件鎖子盔甲,還帶著幾樣附件。
明代武將的軍戎式樣如同唐代的窄袖寬袍。朱千戶為了操典穿的是特別的軍服:朱千戶的袍子上是無領、無扣、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係帶,將右襟掩覆於內叫右衽),裹襟與外襟在前身重疊時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帶在胸前和腰部係束。
這種軍服多為品級較高的將帥使用,誰讓朱千戶又升高了,這次通過曹明府的運作官升二級,這次去操典就是去領銜的。
他的十個百戶穿的是低級別軍官的軍服,他們後衣較短,沒有胯袍,衣服襯於鎧甲內,穿鎧甲時一般隻穿身甲和腿裙,戴鳳翅盔、襆頭、巾和小冠。
牛車上還拖著,十個百戶和老家丁的朱浩製造精良的盔甲。
到了明代末期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地位交替的時期。
重型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提高保護性能,但重型鎧甲穿著笨拙,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
而朱浩的板甲,是用了合金打造而成,在同等防護下不但有重型鎧甲的防護力,還輕便。
另一種輕型甲,綿甲便應運而生。明代的布麵甲從元代繼承而來,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以布為麵裏,中間綴以鐵甲,表麵釘甲釘。
另一種製作方法就是綿甲,它經過特殊工藝做成,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麵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濕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
明代的鎧甲以金、銀、黑色為主,明洪武初年,守邊軍士穿著棉襖,旗手、衛軍等穿紅絆襖,這種戰襖有紅、紫、青、黃色四種服色,它作為區分不同兵種的依據。
明代後期,因為綿甲以緞布為冕,色彩較多,所以綿甲的顏色也多種多樣。不過,襆頭顏色仍是黑色。
明朝的戎服以紅色為主,還有紅笠軍帽,正德年間設東西兩官廳,其都督江彬戴的正是紅笠。《明史·輿服誌三》說,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純用赤”,間以紫、青、黃、白等顏色作為配色。
明代很重視軍事檢閱和禮儀儀式,出現了專門的禮儀鎧甲。檢閱軍隊或進行禮儀展示時,從事儀衛活動的侍衛官戴鳳翅盔、鎖子甲。
錦衣衛戴金盔甲,將軍著紅盔青甲、金盔甲、紅皮盔戧金甲和描銀甲等。
將軍、錦衣衛都腰懸金牌,持弓箭矢、佩刀,執金瓜、叉、槍。禮儀鎧甲色彩鮮豔;兵器明亮鋒利,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銀光,將士們儀表堂堂,氣勢壯闊,威風凜凜專用於檢閱軍隊的。
那個沙井鎮的軍戶朱浩給他們是機器加工的精良鎖子甲。在朱千戶看來除了聖上的守衛宮廷的部隊以外,就數他這**百號人穿的是全甲全盔。
朱千戶一直以來,是能低調就低調,經過兒子朱浩的培訓,大明的江山風雨飄搖中,有兵得是大爺,該高調就要高調,誰拍誰啊!
朱千戶思考了一晚上,保命要緊,還有他這**百號軍戶是他鄉裏鄉親有得還是親戚,是全甲全盔就全甲全盔吧,一想到跟曹明府談論國事朱千戶就是惆悵。
明朝的閱兵,每年年終考閱一次,三年大閱一次,也稱“小閱”和“大閱”。朱元璋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他頒發《教練軍士律》,從製度上保證了軍事訓練的質量。
當然這是在明朝初期,大明末期十年有沒有一次大閱還成問題。
今年要不是廣西的瑤亂,朱千戶還怕繼續當他的千戶,沒想到廣西的瑤亂一起,朱千戶升官了,正四品,明威將軍,電白留守。
朱千戶最滿意就是這個電白留守,電白縣城原來是神電衛城,成化四年(1468),電白縣治遷入,衛城成為了縣城。
現在修築成了磚石城,朱千戶到過電白縣城。
電白縣城周圍一千一百丈,高一丈二尺,堞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開設四座城門,上麵各建有城樓。另外還建有敵樓四十座,角樓四座,鋪舍三十二間。
萬曆三年(1575),知縣王許之在城外建起十二座敵樓。萬曆十年(1582),知縣張希皋把城牆增高三尺,城麵上的馬路裝上三尺五寸的陽橋。護城河擴展到寬三丈九尺,深一丈七尺。
電白縣城經大明多年建設,成為高州、寧州(吳川)、雙魚(陽江)、信宜、陽春等5個守衛千戶所的指揮中心。
粵西沿海規模宏大的海防要塞,轄額官兵民壯,馬匹、弓兵數百,另外在沿海蓮頭、雞籠山、博賀立炮台,置大炮12門,額設千總一員,戰守兵80多名。此外尚有艟艚巡哨。
東校場的閱兵台白雲山的東脈靠著珠江而建,東校場的閱兵台東、南以玄武岩砌築,台麵呈直角三角形狀。最高處3.1米,南北長10米,東西最寬6米。
建有江鏡亭,北邊、東邊都是珠江,廣州府的將領就是在這裏觀看演兵的,演兵結束了以後,朱千戶即可上船開赴梧州。
巡撫沈猶龍,沒有升堂而是換了一身便裝帶著姓宋的師爺,來到廣州城東校場。
巡撫沈猶龍站在百米高的山崗上,閱兵台在他的東麵,看著朱千戶的軍丁高唱著歌,士氣恢弘走到東校場北麵,安營紮寨。
巡撫沈猶龍問宋師爺:“這是那裏的隊伍,好生驚龍活虎。”
宋師爺眯著眼,看了半天,才在朱千戶的軍丁安營紮寨的旗幟上發現了一個朱字。
那個電白留守朱千戶不是還沒有擺印嗎,四月一號操練這時巡撫沈猶龍宣讀聖旨,朱千戶才能上任,現在朱千戶還沒有加明威將軍銜。
朱千戶是正五品,五節將軍,是最低級的將軍,大明朝一般正五品的將軍可以打旗號,但朱千戶內心裏還是小心謹慎,就在旗幟上寫了一個朱字。
“好像是一個朱字,”宋師爺迴頭稟報巡撫沈猶龍。
朱千戶準備出發東校場,望著滿珠江岸堤上的軍丁們,休息了一晚上的朱千戶是誌得意滿,朱千戶初次領兵出遠門,士氣最重要。
按照兒子的方法,“瘋馬,打旗旗子,唱軍歌,我們就穿過廣州府到東校場,駕。”
說著,朱千戶就打馬向軍丁隊列走去。
姓馮的叫瘋馬的家丁頭目,吩咐朱千戶的家丁歸隊,就唱《咱當兵的人》這首歌是朱浩給鐵血會的青年做的歌,朱千戶在後花園是聽過,很喜歡歌詞。
這次朱千戶領兵在外,朱浩就叫鐵血會的年輕人給那些老家丁唱歌,你別說老家丁還真有人物,一學就會,還比那群青年要好多的,朱浩聽了讚不絕口。
在來廣州府的路上,老家丁們教手下的軍戶們唱歌,那起風的在海上三天裏,是唱的爛熟。
姓馮的叫瘋馬的家丁頭目,站在石墩上,“一,兒,三,唱起來,咱當兵的人。”
軍丁們在老家丁們的皮鞭下,拚命的吼出來,朱千戶覺得刺耳,慢慢的軍丁也受到旋律感染,這時朱千戶才感到滿意。
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
隻因為我們都穿著樸實的軍裝
自從離開了家鄉就難見到爹娘
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
都是風華正茂,都是熱血兒郎
一樣的足跡留給山高水長
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
頭枕著邊關的明月身披著風霜
為了大明的安寧我們緊握手中槍
都在渴望輝煌都在贏得榮光
一樣的風采在大明的旗幟上飛揚
咱當兵的人就是這個樣!!!
往東校場的路上,朱千戶騎著馬站在官道旁,瘋馬擰過朱浩在上川島製造的水壺給朱千戶喝。
朱千戶注視著人頭湧湧開進東校場的沙井鎮千戶所全營兵力:步兵600人;
騎兵50人;
輜重車夫150人;
各級軍官,侍從,傳令,90人;
共計官兵890人。
裝備火器:250枝,
其中鳥銃150枝;
3眼槍100枝;
大小佛朗機共24挺;
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8門。
裝備車輛:偏廂車28輛(戰車)。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裝備冷兵器的士兵,沙井鎮千戶所全營兵力雖然少了一點,但是他們裝備很是精良。
朱千戶感到自從兒子朱浩被水侵過之後,變了一個人,成熟了。
尤其在今年,更是關心起全家人了,像這次朱千戶出征朱浩就費心操勞。
朱千戶他知道,兒子朱浩有錢,有想法,沙井鎮的那些出征的軍戶們,一聽說是大少爺給他們換裝備雖然是欠著朱浩的錢,但是兒子朱浩說了。
一個是保證防禦,一個是多拿戰利品,尤其是人口,大少爺開買賣的掌櫃也跟著隊伍,聽說一個年輕男子給一貫錢,婦女兒童,老人給300到500百文錢,這次出征軍戶們都擦拳磨掌。
老家丁手裏的做工精良的盔甲。
朱浩是軍戶的人手一套,就是老土了些,沒有多餘的隻有半個甜瓜頭盔,外加一件鎖子盔甲,還帶著幾樣附件。
明代武將的軍戎式樣如同唐代的窄袖寬袍。朱千戶為了操典穿的是特別的軍服:朱千戶的袍子上是無領、無扣、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係帶,將右襟掩覆於內叫右衽),裹襟與外襟在前身重疊時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帶在胸前和腰部係束。
這種軍服多為品級較高的將帥使用,誰讓朱千戶又升高了,這次通過曹明府的運作官升二級,這次去操典就是去領銜的。
他的十個百戶穿的是低級別軍官的軍服,他們後衣較短,沒有胯袍,衣服襯於鎧甲內,穿鎧甲時一般隻穿身甲和腿裙,戴鳳翅盔、襆頭、巾和小冠。
牛車上還拖著,十個百戶和老家丁的朱浩製造精良的盔甲。
到了明代末期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地位交替的時期。
重型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提高保護性能,但重型鎧甲穿著笨拙,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
而朱浩的板甲,是用了合金打造而成,在同等防護下不但有重型鎧甲的防護力,還輕便。
另一種輕型甲,綿甲便應運而生。明代的布麵甲從元代繼承而來,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以布為麵裏,中間綴以鐵甲,表麵釘甲釘。
另一種製作方法就是綿甲,它經過特殊工藝做成,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麵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濕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
明代的鎧甲以金、銀、黑色為主,明洪武初年,守邊軍士穿著棉襖,旗手、衛軍等穿紅絆襖,這種戰襖有紅、紫、青、黃色四種服色,它作為區分不同兵種的依據。
明代後期,因為綿甲以緞布為冕,色彩較多,所以綿甲的顏色也多種多樣。不過,襆頭顏色仍是黑色。
明朝的戎服以紅色為主,還有紅笠軍帽,正德年間設東西兩官廳,其都督江彬戴的正是紅笠。《明史·輿服誌三》說,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純用赤”,間以紫、青、黃、白等顏色作為配色。
明代很重視軍事檢閱和禮儀儀式,出現了專門的禮儀鎧甲。檢閱軍隊或進行禮儀展示時,從事儀衛活動的侍衛官戴鳳翅盔、鎖子甲。
錦衣衛戴金盔甲,將軍著紅盔青甲、金盔甲、紅皮盔戧金甲和描銀甲等。
將軍、錦衣衛都腰懸金牌,持弓箭矢、佩刀,執金瓜、叉、槍。禮儀鎧甲色彩鮮豔;兵器明亮鋒利,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銀光,將士們儀表堂堂,氣勢壯闊,威風凜凜專用於檢閱軍隊的。
那個沙井鎮的軍戶朱浩給他們是機器加工的精良鎖子甲。在朱千戶看來除了聖上的守衛宮廷的部隊以外,就數他這**百號人穿的是全甲全盔。
朱千戶一直以來,是能低調就低調,經過兒子朱浩的培訓,大明的江山風雨飄搖中,有兵得是大爺,該高調就要高調,誰拍誰啊!
朱千戶思考了一晚上,保命要緊,還有他這**百號軍戶是他鄉裏鄉親有得還是親戚,是全甲全盔就全甲全盔吧,一想到跟曹明府談論國事朱千戶就是惆悵。
明朝的閱兵,每年年終考閱一次,三年大閱一次,也稱“小閱”和“大閱”。朱元璋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他頒發《教練軍士律》,從製度上保證了軍事訓練的質量。
當然這是在明朝初期,大明末期十年有沒有一次大閱還成問題。
今年要不是廣西的瑤亂,朱千戶還怕繼續當他的千戶,沒想到廣西的瑤亂一起,朱千戶升官了,正四品,明威將軍,電白留守。
朱千戶最滿意就是這個電白留守,電白縣城原來是神電衛城,成化四年(1468),電白縣治遷入,衛城成為了縣城。
現在修築成了磚石城,朱千戶到過電白縣城。
電白縣城周圍一千一百丈,高一丈二尺,堞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開設四座城門,上麵各建有城樓。另外還建有敵樓四十座,角樓四座,鋪舍三十二間。
萬曆三年(1575),知縣王許之在城外建起十二座敵樓。萬曆十年(1582),知縣張希皋把城牆增高三尺,城麵上的馬路裝上三尺五寸的陽橋。護城河擴展到寬三丈九尺,深一丈七尺。
電白縣城經大明多年建設,成為高州、寧州(吳川)、雙魚(陽江)、信宜、陽春等5個守衛千戶所的指揮中心。
粵西沿海規模宏大的海防要塞,轄額官兵民壯,馬匹、弓兵數百,另外在沿海蓮頭、雞籠山、博賀立炮台,置大炮12門,額設千總一員,戰守兵80多名。此外尚有艟艚巡哨。
東校場的閱兵台白雲山的東脈靠著珠江而建,東校場的閱兵台東、南以玄武岩砌築,台麵呈直角三角形狀。最高處3.1米,南北長10米,東西最寬6米。
建有江鏡亭,北邊、東邊都是珠江,廣州府的將領就是在這裏觀看演兵的,演兵結束了以後,朱千戶即可上船開赴梧州。
巡撫沈猶龍,沒有升堂而是換了一身便裝帶著姓宋的師爺,來到廣州城東校場。
巡撫沈猶龍站在百米高的山崗上,閱兵台在他的東麵,看著朱千戶的軍丁高唱著歌,士氣恢弘走到東校場北麵,安營紮寨。
巡撫沈猶龍問宋師爺:“這是那裏的隊伍,好生驚龍活虎。”
宋師爺眯著眼,看了半天,才在朱千戶的軍丁安營紮寨的旗幟上發現了一個朱字。
那個電白留守朱千戶不是還沒有擺印嗎,四月一號操練這時巡撫沈猶龍宣讀聖旨,朱千戶才能上任,現在朱千戶還沒有加明威將軍銜。
朱千戶是正五品,五節將軍,是最低級的將軍,大明朝一般正五品的將軍可以打旗號,但朱千戶內心裏還是小心謹慎,就在旗幟上寫了一個朱字。
“好像是一個朱字,”宋師爺迴頭稟報巡撫沈猶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