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麽說太理想化了,”坐在他對麵的一位老教授搖了搖頭,語氣中帶著不屑,“你以為創辦一個期刊就能改變全球學術界的規則嗎?《科學》和《自然》有幾十年的積澱,全球的科學家都認它們。如果我們的研究不在這些期刊上發表,誰會承認我們?”


    年輕研究員不甘示弱,反駁道:“為什麽要依賴他們的承認?我們有實力,應該讓世界來追趕我們!”


    老教授冷哼一聲,放下手中的茶杯:“年輕人,科研不是你想象的那麽簡單。影響力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時間和積累。你以為隻靠幾篇文章就能讓世界認可我們?太天真了!”


    年輕研究員臉色一沉,正要繼續爭辯,旁邊的另一位中年教授插話道:“其實大家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我們炎國的科研確實進步很快,但要想在國際上獲得認可,還是需要通過既有的渠道和標準。我們不能因為有了些許成就,就急於另立門戶。”


    支持李衛東的學者紛紛表示不滿:“難道我們要永遠依賴他們的標準?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為什麽不能自己做主?”


    “實力歸實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脫離國際體係。”反對者依舊固執己見,態度堅定。


    爭吵愈演愈烈,支持者和反對者各執一詞,誰也不肯讓步。會議室內的氣氛漸漸變得緊張,仿佛一場無形的對峙正在醞釀。


    不僅僅是科研圈,這場爭論迅速蔓延到了公眾和媒體領域。國內的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李衛東的期刊計劃,掀起了熱烈的討論。


    “李衛東要創辦自己的科學期刊?這可是大事啊!終於不用看西方的臉色了!”


    “我覺得這是好事!我們炎國的科技已經很強了,應該有自己的期刊來發表這些成果!”


    然而,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科學》和《自然》可是世界頂級的期刊,我們能超越嗎?別到時候搞得沒人看,反而浪費了資源。”


    “創立自己的期刊是好事,但要達到國際認可的水平,還需要很多年積累。希望這不是好高騖遠吧。”一些持保守態度的網友,表達了他們的擔憂。


    麵對國內外的質疑聲浪,李衛東並沒有公開作出迴應。他知道,任何偉大的變革都伴隨著質疑與爭議,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他的任務,是用事實和成果來證明一切。


    迴到實驗室後,李衛東再次坐在辦公桌前,翻閱著即將發表的期刊首批文章。他的神情專注,仿佛外界的喧囂與爭論對他毫無影響。


    他拿起一篇關於核技術的文章,細細審閱著其中的每一個數據和結論。接著,又翻閱了關於gps衛星的研究報告,確認每一個細節都無懈可擊。最後,他停留在關於“一箭多星”技術的那篇論文上,眼神中閃過一絲冷冽的光芒。


    “笑吧,讓他們盡情地笑吧。”李衛東心中默默想著,嘴角微微上揚。


    他知道,當這些論文正式發表時,所有的質疑聲都會被事實擊碎,所有的嘲笑都會化為惶恐與不安。炎國的科學期刊,將在全世界的矚目下,展現出它不可忽視的力量。


    ……


    李衛東站在實驗室的窗前,目光深邃。


    今天的決定,將決定炎國未來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


    這個新創刊的科學期刊,首期的文章必須震撼全球,必須讓那些傲慢自大的西方國家閉嘴,必須讓他們震驚得無話可說。


    他緩緩轉過身,走到辦公桌前,桌上一摞摞資料和圖紙整齊地堆放著,都是他親手挑選的文章稿件。


    作為炎國最頂尖的科研人員之一,他肩負著引領國家科技崛起的重任。李衛東的手指輕輕劃過桌上的稿件,眼中閃過一絲冷然的光芒。


    “這就是首期的內容?”他低聲自語,心中卻並未完全滿意。


    一箭多星。


    他將手中的稿件拿起,翻開第一頁,熟悉的文字映入眼簾。


    李衛東的目光如刀,掃過每一段文字。


    作為全球航天領域的一個新突破,一箭多星技術意味著一次性發射多顆衛星,極大提高了火箭運載效率,減少了發射成本。


    炎國在這一技術上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遠超西方技術。


    “不錯,但還不夠……”李衛東輕輕搖頭,眉頭微皺。


    他又拿起另一篇論文,關於高鐵的研究。


    炎國的鐵路技術正在快速推進,而高鐵這一概念,更是將交通效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篇論文詳細描述了高鐵的設計理念、軌道結構以及動力係統,顯示出炎國在這一領域的突破。


    李衛東的眉頭稍微舒展了一些,但隨即又陷入了深思。


    接著,他拿起了第三篇論文—gps全球定位係統的研究。


    炎國的科研團隊在這一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全球定位的精度和範圍都遠超美方的gps係統。


    李衛東的目光在稿件上停留片刻,思索著這篇論文將如何震撼西方學術界。


    “這些都是震撼的技術,但……”李衛東的手指輕輕敲擊桌麵,眼中閃過一絲不滿,“還不夠,必須要有更具顛覆性的內容。”


    他繼續翻閱,看到了一篇關於碳纖維材料的論文。


    碳纖維,作為新型複合材料,具備極高的強度和輕量化特性,是未來航空航天和軍事裝備的核心材料。


    炎國的研究團隊在這一領域已經突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成功製造出了具有超高強度和耐高溫性的碳纖維。


    李衛東微微點頭。四篇文章,個個都是全球領先的技術,足以讓西方的學術界為之震撼。


    但他卻依然覺得這些還遠遠不夠。李衛東的目光變得更加深邃,“必須要有一個終極殺手鐧,讓他們徹底閉嘴,震驚到無法自拔。”


    他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手中飛快地敲擊著桌麵,隨即打開了係統商城。


    【是否兌換可控核聚變技術概要?】


    李衛東的眼神變得冰冷,毫不猶豫地點了【確認】。


    【叮——可控核聚變技術概要兌換成功】


    瞬間,一股龐大的信息流湧入李衛東的腦海,詳細的技術數據、裝置結構、原理機製,所有的細節盡數呈現在他眼前。


    李衛東閉上眼,嘴角微微上揚。這是他一直等待的終極技術——可控核聚變。


    可控核聚變,作為未來能源的終極形態,一旦實現,將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的能源結構。


    它不同於傳統的化石能源,也不依賴於核裂變,而是通過聚變反應,將氘、氚等輕核聚合,釋放出巨量的能量。


    其效率是傳統核裂變的數倍,且不會產生放射性廢料,堪稱人類夢寐以求的“永恆能源”。


    李衛東知道,如果能夠實現這一技術,炎國將在全球能源領域實現徹底的顛覆。世界上所有的能源寡頭、核電站都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將是源源不斷、幾乎沒有任何成本的清潔能源。


    他沉浸在這股龐大的信息流中,腦海中浮現出西方國家那些自以為是的學者們,在麵對這一技術時的震驚和無措。他們曾高高在上,嘲笑炎國的科研水平,認為炎國不過是個“抄襲者”,但這一次,他們將不得不麵對一個超越他們的科技巨人。


    李衛東深吸一口氣,開始迴憶可控核聚變的曆史。


    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葉。20世紀60年代,全球的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核聚變的巨大潛力。


    那時,漂亮國、毛子國等大國都投入了大量資源,試圖通過各種實驗裝置,模擬太陽內部的聚變反應。然而,盡管投入巨大,進展卻異常緩慢。


    當時,最著名的研究裝置是托卡馬克,由毛子國科學家提出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托卡馬克的原理是利用強大的磁場,將高溫等離子體控製在一個環形軌道內,避免其與裝置壁接觸,從而實現穩定的聚變反應。盡管這一裝置在理論上可行,但在實際操作中,科學家們始終無法解決高溫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和巨大的能量損耗問題。


    李衛東眼中閃過一絲冷光。那些西方國家在核聚變的研究上自詡全球領先,但實際上,他們的研究早已停滯不前。各種實驗裝置耗費了大量科研經費,但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而如今,李衛東手中掌握的這份可控核聚變技術概要,正是這些西方國家夢寐以求的關鍵。


    他迅速篩選出技術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將一些尚無法製造的裝置設計剔除,並將剩餘的內容整理成一篇論文。這篇論文並不會直接揭示可控核聚變的全部秘密,但足以讓西方國家為之瘋狂。李衛東知道,憑借這篇論文,炎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地位將無可撼動。


    他合上筆記本,眼中閃過一絲冷酷的笑意。


    “還不夠……還差最後一個。”他喃喃自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壞我名聲?直接造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隻山竹榴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隻山竹榴蓮並收藏四合院:壞我名聲?直接造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