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3年開始,瓦德西在總參謀部中新設勞工處,研究和辦理引進契約勞工事宜。


    勞工處派人到中國、印尼和非洲進行了詳細考察,最終決定主要從德屬西非和英屬尼日利亞引進非洲籍契約工人。


    中國政府曆來反對西方人在華拐賣勞工,所以勞工處在甲午戰爭前夕僅僅從江蘇、福建和廣東沿海引進了5000多名華工,之後便停止了在中國“開展業務”。


    印尼人在體力和智力都不如中國工人,因此被勞工處直接否決。


    之所以最終決定從非洲引進契約工人,主要原因一個是當地人口豐富,並且缺乏有效的政府管製,英屬尼日利亞當時並未成為英國保護地,而僅僅是由皇家尼日爾公司在經營,公司的主要精力放在壟斷沿河的棕櫚油貿易——按照柏林條約的精神,這種阻礙自由貿易的做法是不允許的。所以,他們對德屬西非種植園在當地大規模招工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此外,由於波茨南猶太人日益來到德屬西非開墾種植園,大量女工被種植園吸收,但是男工一般被認為懶惰而遊手好閑不受待見。這種情況下,勞工處按照全世界通行的辦法,靠一壺烈性酒和一張字據便把大量的黑人勞工運到了德國的各大煤礦,其後的生產和生活均由軍方進行統一的管製。


    1894年,勞工處從外國引進的勞工總數為5萬人,1895年這個數字翻了一倍達到10萬。


    瓦德西樂觀的估計,到1900年在德國工作的外國勞工的總數將達到50萬。


    和那個年代亞洲和非洲普遍存在的饑餓相比,在德國工作的這些工人起碼是能吃飽飯的。


    所以,契約工人雖然有名義上的工資,但是卻基本拿不到手裏,這是那個時代的通例。因此工資可以忽略不計,他們的食物成本大約每年100馬克,再加上組織管理和運輸費用,使用一名契約工人一年的成本是120馬克,其工作效率和雇傭的德國礦工相當,而後者提供食宿的情況下,一年的工資平均為480馬克。


    在這種情況下,勞工處從中獲得的利潤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將差價中的一半返還給礦方,10萬名工人一年下來依然可以賺取高達2400萬馬克的淨收益。


    引進非洲契約工人的做法對於德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是及其重大的,西裏西亞和魯爾區的礦工們為此阻止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遊行。對此,瓦德西一方麵動用軍隊進行了嚴厲的鎮壓,另一方麵他接受自由黨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每周60小時工作製。這一舉措比曆史上提早了5年。


    由於此時德國經濟蓬勃發展,建築工人尤為缺乏,工作時間的縮短又加劇了各大城市的“用工荒”,所以失業的礦工並不難找到一份新的工作。而且加上各大煤礦在接受勞工處“整體改製”前會給辭退的工人發放高達半年的失業津貼,因此罷工事件慢慢消失了。


    對德國的另一顯著影響體現在經濟方麵,引進契約工人後,煤礦的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魯爾地區每噸煤炭的出廠價從13.6馬克下降到11馬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因為這使德國煤炭在和英國煤炭的競爭中首次具備了成本優勢——加的夫裝船的普通煙煤的出廠價格一般在9-10先令,折合11.8馬克。


    勞工處以軍隊特有的嚴格和高效,在瓦德西政府的支持下,經過短短一年時間便完成了對魯爾、薩爾和萊茵蘭地區所有煤礦的整合,德國萊茵煤業卡特爾宣告成立。


    作為魯爾地區,同時也是全德最大煤礦和內河航運業老板的施廷內斯成為該組織的第一任主席。雄心勃勃的施廷內斯在走馬上任的第一周便被瓦德西引薦給威廉,瓦德西此舉在於向威廉展示自己的功勞,而威廉也樂意傾聽。


    在波茨坦的無憂宮,胡-施廷內斯滔滔不絕向威廉講述了勞工處對於德國煤礦業的巨大幫助,並信誓旦旦的表示要領導德國煤炭企業在三年內把英國煤排擠出柏林,五年內擠出漢堡和不萊梅。


    威廉雖然覺得施廷內斯是在“吹牛”,不過臉上還是笑意盈盈。


    “胡老板是打算用什麽辦法把英國煤炭擠出柏林?”威廉搖搖頭,笑著說道:“我和漢堡航運公司的總經理巴林先生是好朋友,據他說,英國每年向柏林銷售兩千多萬噸煤炭都是作為船舶的壓艙物被從倫敦運來的,其運費甚至裝卸費都可以忽略不計,而魯爾生產的煤炭無論通過鐵路還是內河運輸,運費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吧。”


    “沒想到陛下對於海運知識如此了解,這一點的確很令人頭疼。大不列顛的商船在出港前,任何多餘倉位都可以裝上煤炭,因為這種貨物在世界上的任何地區都是最有競爭力的商品。至於對我國的貿易,這種優勢就更加明顯,因為我國從倫敦進口貨物中羊毛和棉花占了很大比例,煤炭是作為壓艙物裝船並卸載在港口的煤棧上,水腳費低到令人發指的程度。不過陛下請放心,使用契約工人後,我們條件較好的煤礦的生產成本已經比英國的露天煤礦有了些微的優勢,如果配以特殊的鐵路和內河運價,那麽我們的確是有機會擊敗英國煤炭,即使這個過程會持續很久。我想,期間柏林地區的煤炭用戶會因此而受益,所以從整體看,這對我國依然是有利的。”施廷內斯以一位業內人士的口吻細心的向威廉解釋道。


    “這種做法從邏輯上的確是講得通的,真希望看到英國煤炭被徹底擠出德國市場的那一天啊!”威廉感歎的說道。曆史上,直到戰前的1912年,英國對德國的煤炭出口依然高達1200萬噸,價值800萬英鎊,這個數字恰好和當年德國出口的全部染料貨值相當。


    礦工的罷工潮雖然有驚無險的消退了,但是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活動卻愈加猖獗,個別領導人的無政府主義言論令威廉甚是反感。


    與此同時,已經調任到帝國政策研究室工作的韋伯由於在威廉身邊工作過一段時間,有機會從更高層次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


    1895年底,他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名叫《價值論》。該書既是對於被社會主義者奉為圭臬的馬克思《資本論》的迴應,也是他對於世界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和民族競爭的終極焦慮。


    在書中,他首先否定了資本論的邏輯預設:無私的政府和無私的個人。他認為以當前人類的普遍道德水準是難以達到的,而且也缺乏達到這一目的的明確路徑。


    接著,他在書中提出了他自己對於價值的定義:所謂價值就是一種商品所具備的對其他商品的占有能力。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占有,最後是能力,他認為從本質上說價值來源於掠奪和壟斷,和其他任何因素無關。


    在一個理想型的充分競爭的社會中,工人的工資等同於他所付出的勞動,工廠主的利潤恰好也等同於他所付出的勞動,商人的利潤也和其付出的勞動相當,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產生價值。


    但是這種理想型的社會是不存在的,當商人壟斷了某個有利的商業地域,他便可以用提高售價的辦法獲得價值;當工廠主壟斷了某個產品的市場供應,那麽他也可以獲得類似的價值;當工人通過某種辦法使自己的工資高到令企業難以盈利,那麽他便獲得價值。


    他認為以一個封閉的國家為單位,那麽其中的價值是守恆的,一方的獲得必然意味著另外一方的失去,並指出政府依靠暴力和壟斷所獲得的價值乃是對全體國民的掠奪——而這正是社會主義能夠推行的現實路徑。


    但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是封閉的,韋伯繼續論述道:大英帝國已經用炮艦將全世界納入一個自由,至少表麵上是自由的貿易中去。


    在整個19世紀,英國商人和蘭開夏的工廠主們依靠對棉紡工業的壟斷獲得了巨大的價值,這些價值積累於英國本土,使這個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富足的國家。


    美國人價值的積累來自於對新世界最肥美土地的壟斷,來自於對印第安人生存權的大肆掠奪。


    當全世界的土地業已分配完畢,那麽我們所夢想的價值又在何處?


    韋伯並沒有明確迴答這一問題,他首先讚成了帝國政府對於契約工人的引進,認為工資要求更低而完全能夠勝任工作的非洲工人們雖然沒有創造價值,但是卻可以大幅縮小英國人對優質煤炭資源的壟斷優勢,在這一過程中,或者是英國的礦工獲得了本屬於企業主的價值,或者是帝國勞工處的管理者為德國企業創造了價值——他們所具備的能力亦是帶有某種壟斷特質的,正如德國的軍隊勝過其他各國的軍隊那樣。


    其次,他認為德國在化學工業和電氣工業上的發展是具有極大的優勢的,這種優勢帶有某種壟斷的特性。


    他分析說,無論化學還是電氣工業都對勞動者素質要求極高,而全世界隻有德國的勞動者最為符合這一要求。1890年,德國的在校高中生為27.5萬人,是英國的十倍,他不無戲謔的說:英國2.5萬名高中生就讀於225所私人學校,陰差陽錯的是這些學校被冠以“某某公學”的名字。


    其次,德國壟斷了全世界的鉀鹽供應,這是化學工業十分重要的一項原料;德國還有全歐洲最大的鉛鋅礦和第二高產的銅礦,對於發展電氣工業亦有很大好處。


    再次,德國人的秉性和氣質特別適合於這兩門學科和工業的發展,理性、堅韌和鑽研的精神。


    在書的最後,韋伯預言,隨著德國工業的快速發展,英國為了應對來自大陸的競爭者必然會動用某種手段以保護自身的工業。“它或許會提高某些原料的出口關稅,或許會開征某些工業品的進口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均是對其競爭者價值的掠奪,當然這也是民族政權的職責所在。因此,我不得不以悲觀的心態來看待下一個世紀人類的發展,當壟斷和掠奪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普遍現象,那麽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無休止的戰爭和反抗。直到新的霸權的誕生或者新規則的確立。”


    …………………………………………


    這一章涉及某些理論性的東西,寫起來很費勁,希望大家喜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自由有多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自由有多遠並收藏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