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奎寧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893年8月,玻利維亞政府交付的本年度第一批金雞納樹皮被運至漢堡。從此,德國的化工廠終於有了自己的原料以製造奎寧。
提起奎寧就不得不說“瘧疾”——這一遠古以來人類最致命的殺手。
曾幾何時,到羅馬選教皇對於紅衣主教大人們來說是催命,去以前得安排好情人私生子,灑淚和親友告別:怕是要末日審判時再見了。
難道當年教廷內鬥險惡到了如此的程度?
這是因為羅馬的瘧疾流行太厲害,從1492年到1590年將近100年間,先後有五位教皇死於瘧疾。每一位教皇死後,就得選新教皇,各地趕來的紅衣主教們總會有好多位死於瘧疾,以至有人幹脆拒絕去羅馬,你們願意選誰就選誰吧,我棄權。
1640年,耶穌會的胡安·德·盧高被選為紅衣主教,很坦然地去羅馬上任了,選他的那幫人笑得尿都出來了:這傻瓜還真以為是好事哪。
到了羅馬正好是夏季,教廷裏天天辦喪事,一多半人正得瘧疾,剩下的一小半人已經打算開溜了,人心惶惶唯獨盧高泰然處之。莫不成真來了個聖徒?非也,盧高從隨身帶的小箱子裏拿出一小把粉,就水吞下:諸位,耶穌會有神藥,從此不懼瘧疾。
什麽東西?
耶穌會粉。盧高將該份分送教廷中得瘧疾之人,服下數日後竟然痊愈了,耶穌會粉名氣大振,大家紛紛索要,對於非教徒中人,盧高就不白送了,要用真金白銀買,從此耶穌會財源廣進。
耶穌會粉,是用生長在南美的金雞納樹的樹皮磨成的粉,1820年,法國科學家皮埃爾·佩爾蒂埃和約瑟夫·卡芳杜從中成功地分離出抗瘧有效成為,命名為奎寧。
瘧疾是一種寄生蟲病,它之所以厲害,是因為瘧疾的瘧原蟲可以在人體內寄生,也可以在蚊子體內寄生,還可以在其他靈長類體內寄生,隻要有蚊子存在,瘧疾就能在傳播。沒有人一生中不被蚊子叮咬過,如果生活在熱帶地區的話,被蚊子叮咬的次數就數不清了。比如馬拉維人平均每年被蚊子叮咬170次,因此他們之中40%到70%身上有瘧原蟲寄生。蚊子中隻有按蚊能夠讓瘧原蟲寄生,在430多種按蚊中,大約有70種能夠傳播瘧疾。
瘧疾的難纏還在於人類在後天無法形成免疫力,也就是說得過一次瘧疾,以後該得還是要得。
先天的辦法倒是有,那就是基因變異,非洲、南亞和中東人中多達40%的人具有抗瘧的基因突變,這個突變可將惡性瘧的死亡率降低90%。但這是壯士斷腕,因為遺傳了鐮狀細胞貧血的話,嬰兒的死亡率達25%。
生活在溫帶的白人自然是沒有機會發生抗瘧的基因突變的,因此白人在熱帶地區生活患上瘧疾,尤其是惡性瘧,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不過想要治療瘧疾也不是那麽簡單。奎寧問世後,價格一直很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支付得起的,即便這樣,全球對奎寧的需求量還是越來越高。西班牙知道這是發大財的機會,國王專門下令,任何人去南美都要得到國王的批準,任何有關南美的材料都不得發表。秘魯獨立後,限製得更嚴,任何私運金雞納種子出境的都要處以極刑。
壟斷是次要問題,關鍵問題是秘魯的金雞納樹都是野生的,那幫人光扒皮不種樹,到了19世紀,野生的金雞納樹越來越少見,再這樣下去,早晚有一天奎寧就沒有了。歐洲人想方設法將金雞納樹和種子偷運出來,可是金雞納樹對環境要求太苛刻,很難種植成功,到1848年,在亞洲和荷蘭東印度殖民地種植成功,但這些金雞納樹的樹皮所含奎寧量很低,無法替代南美的原產金雞納樹皮。
不能異地種植,能不能自己合成?1856年,英國人威廉·哈維·帕金打算用煤焦油這種廢物製造人造奎寧,結果意外地製成了染料。德國人從染料開始建立了龐大的化學工業,然後搞合成藥物,埃爾利希的魔球的夢想,成了多馬克的磺胺,合成藥物就是從試圖合成奎寧而發展起來的。
另外一位英國人,查爾斯·列格在利馬的一家英格蘭商行中工作,一次他救了一名落水的叫曼紐爾·印克瑞·馬納米的玻利維亞艾馬拉族印第安人,為了報答列格的救命之恩,馬納米就成了他的仆人。列格去澳大利亞搞羊駝養殖業,血本無歸後返迴秘魯,打起了金雞納樹的主意。
馬納米一直在玻利維亞采集金雞納樹的種子。他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金雞納樹種,據說所含奎寧量很高,馬納米花了五年時間采集了幾磅種子,於1865年交給列格,列格將之偷偷帶出境,交給在倫敦的哥哥喬治。喬治·列格找到英國政府,希望政府買下這些種子,但英國政府在此之前已經花錢買了幾次金雞納樹種,全是低產品種,這次死活不上當。喬治·列格隻好找別人,最後荷蘭政府用20美元一磅的價格買下了這些種子。
荷蘭人到爪哇種植,因為那裏的海拔和氣候和安第斯山接近。但這種金雞納樹非常難生長,稍稍不合適就會夭折。荷蘭人將當地的其他作物全部毀掉,包括低產金雞納樹和橡膠樹,隻種這種金雞納樹,經過三十年的努力,終於種植成功,到1890年代,爪哇出產300萬公斤的高產的金雞納霜,占有60%的市場。
荷蘭雖然控製原料,但沒有生產能力,便和德國合作,將金雞納樹皮運到德國,由德國化工廠生產出奎寧來。
由於熱帶殖民的興起,全世界對奎寧的需求不斷上升,到1892年時候,這已經是一個價值2億馬克並且快速發展的龐大產業。
幫助荷蘭人加工金雞納樹皮的是德國的巴斯夫和赫斯特兩家規模最大的化工廠。不過,由於荷蘭壟斷了原料的供應,使德國企業從這個市場中分到的好處有限,隻能獲得比正常化工產品略高的利潤。此前,巴斯夫的高層人員曾經設法謀求來自南美洲的原料,但是試驗後效果很不理想,原因在於當地人收獲的原料品質不一,難以加工。
玻利維亞自產的金雞納霜基本是直接把樹皮研磨成粉末,然後出售到醫生手上,由於其中的奎寧成分含量高低不一,很容易造成患者服用的劑量不準——其後果相當嚴重。
在德國和玻利維亞簽署友好合作條約後,巴斯夫的管理人員以及德國的植物學家終於被允許進入安第斯山脈的金雞納樹林。
通過對樹齡和生長狀況的歸類,在德國化學家和植物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找到了控製金雞納霜品質的辦法。以此作為原料便可以工業化提取質量上乘的奎寧了。
此前,德國壟斷了工業化提取奎寧的技術,而荷蘭則壟斷了工業化生產奎寧的原料,所以,雙方雖然都是壟斷,但荷蘭人的底氣更足一些。
首先,金雞納霜即便不加提取依然可以出售,而且不愁銷路;
其次,德國畢竟有兩家工廠可以生產奎寧,而爪哇的奎寧隻歸荷蘭政府控製的一家公司所有。
當德國化工廠在原料上打破了荷蘭的壟斷,新的利潤分配的方案也隨之而來,結果是巴斯夫和赫斯特兩家工廠來自奎寧藥品的利潤上升了3倍,從每年1600萬馬克提高到了5000萬馬克。
隨著全世界奎寧用量的增加,這個數字以每五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
以此為契機,德國最大而且分屬不同卡特爾的兩家化學工廠從競爭走向合作,這為十年後法本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
太平洋戰爭中,70%的澳大利亞軍人患瘧疾,1942年在瓜島之上的美軍無一例外患瘧疾,東南亞的盟軍的60%得了瘧疾。在南太平洋的美軍的瘧疾發病率為千分之四千,也就是說平均每個人在戰爭期間得了四場瘧疾,共有6萬名美軍在非洲和南亞死於瘧疾。而且這是美軍初期強製服用拜耳公司研發的一種奎寧代用品——阿的平,以及後期終於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研發出氯喹的基礎上,否則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日本也好不到哪兒去,雖然控製了全球奎寧原料產地爪哇,但日本的化學工業跟不上,一樣缺奎寧,以至於因為瘧疾丟了瓜島戰役。
本章關於奎寧的資料多有援引,有興趣請自行百度。
提起奎寧就不得不說“瘧疾”——這一遠古以來人類最致命的殺手。
曾幾何時,到羅馬選教皇對於紅衣主教大人們來說是催命,去以前得安排好情人私生子,灑淚和親友告別:怕是要末日審判時再見了。
難道當年教廷內鬥險惡到了如此的程度?
這是因為羅馬的瘧疾流行太厲害,從1492年到1590年將近100年間,先後有五位教皇死於瘧疾。每一位教皇死後,就得選新教皇,各地趕來的紅衣主教們總會有好多位死於瘧疾,以至有人幹脆拒絕去羅馬,你們願意選誰就選誰吧,我棄權。
1640年,耶穌會的胡安·德·盧高被選為紅衣主教,很坦然地去羅馬上任了,選他的那幫人笑得尿都出來了:這傻瓜還真以為是好事哪。
到了羅馬正好是夏季,教廷裏天天辦喪事,一多半人正得瘧疾,剩下的一小半人已經打算開溜了,人心惶惶唯獨盧高泰然處之。莫不成真來了個聖徒?非也,盧高從隨身帶的小箱子裏拿出一小把粉,就水吞下:諸位,耶穌會有神藥,從此不懼瘧疾。
什麽東西?
耶穌會粉。盧高將該份分送教廷中得瘧疾之人,服下數日後竟然痊愈了,耶穌會粉名氣大振,大家紛紛索要,對於非教徒中人,盧高就不白送了,要用真金白銀買,從此耶穌會財源廣進。
耶穌會粉,是用生長在南美的金雞納樹的樹皮磨成的粉,1820年,法國科學家皮埃爾·佩爾蒂埃和約瑟夫·卡芳杜從中成功地分離出抗瘧有效成為,命名為奎寧。
瘧疾是一種寄生蟲病,它之所以厲害,是因為瘧疾的瘧原蟲可以在人體內寄生,也可以在蚊子體內寄生,還可以在其他靈長類體內寄生,隻要有蚊子存在,瘧疾就能在傳播。沒有人一生中不被蚊子叮咬過,如果生活在熱帶地區的話,被蚊子叮咬的次數就數不清了。比如馬拉維人平均每年被蚊子叮咬170次,因此他們之中40%到70%身上有瘧原蟲寄生。蚊子中隻有按蚊能夠讓瘧原蟲寄生,在430多種按蚊中,大約有70種能夠傳播瘧疾。
瘧疾的難纏還在於人類在後天無法形成免疫力,也就是說得過一次瘧疾,以後該得還是要得。
先天的辦法倒是有,那就是基因變異,非洲、南亞和中東人中多達40%的人具有抗瘧的基因突變,這個突變可將惡性瘧的死亡率降低90%。但這是壯士斷腕,因為遺傳了鐮狀細胞貧血的話,嬰兒的死亡率達25%。
生活在溫帶的白人自然是沒有機會發生抗瘧的基因突變的,因此白人在熱帶地區生活患上瘧疾,尤其是惡性瘧,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不過想要治療瘧疾也不是那麽簡單。奎寧問世後,價格一直很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支付得起的,即便這樣,全球對奎寧的需求量還是越來越高。西班牙知道這是發大財的機會,國王專門下令,任何人去南美都要得到國王的批準,任何有關南美的材料都不得發表。秘魯獨立後,限製得更嚴,任何私運金雞納種子出境的都要處以極刑。
壟斷是次要問題,關鍵問題是秘魯的金雞納樹都是野生的,那幫人光扒皮不種樹,到了19世紀,野生的金雞納樹越來越少見,再這樣下去,早晚有一天奎寧就沒有了。歐洲人想方設法將金雞納樹和種子偷運出來,可是金雞納樹對環境要求太苛刻,很難種植成功,到1848年,在亞洲和荷蘭東印度殖民地種植成功,但這些金雞納樹的樹皮所含奎寧量很低,無法替代南美的原產金雞納樹皮。
不能異地種植,能不能自己合成?1856年,英國人威廉·哈維·帕金打算用煤焦油這種廢物製造人造奎寧,結果意外地製成了染料。德國人從染料開始建立了龐大的化學工業,然後搞合成藥物,埃爾利希的魔球的夢想,成了多馬克的磺胺,合成藥物就是從試圖合成奎寧而發展起來的。
另外一位英國人,查爾斯·列格在利馬的一家英格蘭商行中工作,一次他救了一名落水的叫曼紐爾·印克瑞·馬納米的玻利維亞艾馬拉族印第安人,為了報答列格的救命之恩,馬納米就成了他的仆人。列格去澳大利亞搞羊駝養殖業,血本無歸後返迴秘魯,打起了金雞納樹的主意。
馬納米一直在玻利維亞采集金雞納樹的種子。他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金雞納樹種,據說所含奎寧量很高,馬納米花了五年時間采集了幾磅種子,於1865年交給列格,列格將之偷偷帶出境,交給在倫敦的哥哥喬治。喬治·列格找到英國政府,希望政府買下這些種子,但英國政府在此之前已經花錢買了幾次金雞納樹種,全是低產品種,這次死活不上當。喬治·列格隻好找別人,最後荷蘭政府用20美元一磅的價格買下了這些種子。
荷蘭人到爪哇種植,因為那裏的海拔和氣候和安第斯山接近。但這種金雞納樹非常難生長,稍稍不合適就會夭折。荷蘭人將當地的其他作物全部毀掉,包括低產金雞納樹和橡膠樹,隻種這種金雞納樹,經過三十年的努力,終於種植成功,到1890年代,爪哇出產300萬公斤的高產的金雞納霜,占有60%的市場。
荷蘭雖然控製原料,但沒有生產能力,便和德國合作,將金雞納樹皮運到德國,由德國化工廠生產出奎寧來。
由於熱帶殖民的興起,全世界對奎寧的需求不斷上升,到1892年時候,這已經是一個價值2億馬克並且快速發展的龐大產業。
幫助荷蘭人加工金雞納樹皮的是德國的巴斯夫和赫斯特兩家規模最大的化工廠。不過,由於荷蘭壟斷了原料的供應,使德國企業從這個市場中分到的好處有限,隻能獲得比正常化工產品略高的利潤。此前,巴斯夫的高層人員曾經設法謀求來自南美洲的原料,但是試驗後效果很不理想,原因在於當地人收獲的原料品質不一,難以加工。
玻利維亞自產的金雞納霜基本是直接把樹皮研磨成粉末,然後出售到醫生手上,由於其中的奎寧成分含量高低不一,很容易造成患者服用的劑量不準——其後果相當嚴重。
在德國和玻利維亞簽署友好合作條約後,巴斯夫的管理人員以及德國的植物學家終於被允許進入安第斯山脈的金雞納樹林。
通過對樹齡和生長狀況的歸類,在德國化學家和植物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找到了控製金雞納霜品質的辦法。以此作為原料便可以工業化提取質量上乘的奎寧了。
此前,德國壟斷了工業化提取奎寧的技術,而荷蘭則壟斷了工業化生產奎寧的原料,所以,雙方雖然都是壟斷,但荷蘭人的底氣更足一些。
首先,金雞納霜即便不加提取依然可以出售,而且不愁銷路;
其次,德國畢竟有兩家工廠可以生產奎寧,而爪哇的奎寧隻歸荷蘭政府控製的一家公司所有。
當德國化工廠在原料上打破了荷蘭的壟斷,新的利潤分配的方案也隨之而來,結果是巴斯夫和赫斯特兩家工廠來自奎寧藥品的利潤上升了3倍,從每年1600萬馬克提高到了5000萬馬克。
隨著全世界奎寧用量的增加,這個數字以每五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
以此為契機,德國最大而且分屬不同卡特爾的兩家化學工廠從競爭走向合作,這為十年後法本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
太平洋戰爭中,70%的澳大利亞軍人患瘧疾,1942年在瓜島之上的美軍無一例外患瘧疾,東南亞的盟軍的60%得了瘧疾。在南太平洋的美軍的瘧疾發病率為千分之四千,也就是說平均每個人在戰爭期間得了四場瘧疾,共有6萬名美軍在非洲和南亞死於瘧疾。而且這是美軍初期強製服用拜耳公司研發的一種奎寧代用品——阿的平,以及後期終於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研發出氯喹的基礎上,否則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日本也好不到哪兒去,雖然控製了全球奎寧原料產地爪哇,但日本的化學工業跟不上,一樣缺奎寧,以至於因為瘧疾丟了瓜島戰役。
本章關於奎寧的資料多有援引,有興趣請自行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