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戰爭計劃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出訪阿根廷的事項被迅速布置下去,外交部著手安排訪問的日程和隨訪的人員、海軍局則負責安排威廉的座艦和護航軍艦。
因為威廉打算順路訪問英國,並在迴程時訪問意大利和奧國,因此外交部的工作量非常大,準備時間至少要一周。
在得知威廉要前往美洲訪問後,瓦德西迅速呈上兩套尚不完善的對俄作戰方案,讓威廉過目,以盡早做出部署。
第一套方案的大體思路是集中德奧兩國主力,共60萬人,在俄屬波蘭西部地區全力殲滅俄軍的有生力量,從而迫使俄國退出戰爭。西線方麵,德國把20萬軍隊布置在法德邊境一線,依托斯特拉斯堡和梅斯要塞全力防守。
該方案得到了總參謀部大部分軍官的支持,一般認為,俄屬波蘭西部地區距離莫斯科過於遙遠,在這裏交戰,俄國會受到後勤的極大拖累,對德軍較為有利。這也是在吸取了拿破侖和查理十二戰敗的教訓後,做出的較為保守的戰略選擇。
曆史上,拿破侖和查理十二都是在未全殲對方主力的情況下,貿然進逼俄國腹地,俄方則堅壁清野,於是遙遠的路途加上惡劣的氣候導致己方的後勤無法跟上,兩人最終都遭到慘敗。
總參謀部內隻有一個人反對這一方案,便是軍需總監施裏芬伯爵,他認為,在波蘭西部地區作戰很難全殲俄軍主力。即便取得一兩場戰術勝利,隻要俄軍退守基輔——裏加一線,甚至更遠,則德軍還是要深入俄國境內與其鏖戰,這樣就再次迴到了拿破侖和查理十二的老路上。
他提出的方案是將主力集中於東普魯士東端,開戰後直接南下切斷明斯克至波蘭的鐵路,把波蘭的俄軍孤立起來,並聯合奧軍完成包圍,來個甕中捉鱉。
這兩套方案各有優劣,瓦德西本人雖然傾向於第一套方案,但還是打算和奧國總參謀長深入交換意見後再做定奪。
除此之外,瓦德西還帶來個好消息,他說馬克沁改進型機槍已經試製完畢,皇帝是否要親自看一看。
威廉對槍械沒有多少了解,自然無需親自過目。他隻是知道機槍、壕塹、鐵絲網是一戰時候的防守利器,所以之前才下令讓軍械局研製一型適合德國陸軍裝備的機槍,沒想到這麽快就完成了改良。
“機槍是防守戰中的利器,據說英國人在征服祖魯人的一次防禦作戰中依靠4挺機槍就殺傷了對方3000多人。對付俄國陸軍的人海戰術,機槍是非常好用的武器,應該多多列裝部隊。”威廉吩咐道。
“陛下請放心,議會通過了額外增加陸軍撥款的法案,我會安排一筆專款用於在步兵中裝備機槍的。”瓦德西點頭說道。
有錢就是好啊!威廉心想,如果不是從布萊希羅德那裏額外查抄了1億馬克,想讓議會增加軍事撥款,那是門都沒有。
瓦德西走後,威廉看著地圖,仔細考慮這兩個方案的優劣,整整一天時間,總算有了點眉目。
在他看來,施裏芬的方案很有點解放戰爭時期,共軍常常采用的圍城打援計策的味道。對於波蘭俄軍圍而不殲,並以其為誘餌吸引俄軍全部主力集結於明斯克以西地區與德軍決戰。隻要獲得決戰的勝利,俄軍將再無可戰之兵,戰爭也就可以以德國所希望的方式迅速結束。
反觀第一個方案,一旦俄軍在波蘭西部交戰失利,他們甚至可以效仿拿破侖戰爭時期的先例,一口氣退到莫斯科,將西部的大片國土棄之不管。雖然德國可以迅速占據波蘭的廣大地區,但想要攻下莫斯科卻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而無法攻下莫斯科,俄國就不會投降,隻要俄國不投降,戰爭就不算結束,屆時法國的實力和英國的態度將成為左右戰爭結果的關鍵。
當晚,威廉開始寫下他的戰略構想以及對未來戰爭目標的一些看法,兩天之後他把這些內容整理成兩篇文章,分別是《間接路線:戰略進攻與戰術防禦》和《波蘭戰爭的戰略目標》。
在第一篇文章中他寫道:
“克勞塞維茨認為防禦是一種較強而且比較經濟的戰略形式。如果處於戰略進攻的一方能夠在戰術上迫使對手在我方預設的戰爭上發動攻擊,那麽這無疑是最為有效的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方法之一。如何迫使防禦一方的敵軍轉入進攻,這便是間接路線戰略的藝術。
這裏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三十年戰爭中期,盡管華倫斯坦的戰爭機器要比瑞典人的弱得多,而他也並不善於從有利的戰略形勢中獲取戰術上的好處,但他還是取得了勝利。這是因為,在這次會戰之前,他取得了現實的真正優勢。應該指出,他的這個優勢是連續三次采用各種間接路線行動的結果。
1632年,華倫斯坦重新受命,擔任了當時已經並不存在的陸軍的首腦,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在三個月之內收編了一支大約有四萬人的雇傭軍。由於古斯達夫·阿道夫國王的瑞典軍隊正在掃蕩巴伐利亞,當局發出了要求立即赴救的唿籲,但是,華倫斯坦沒有馬上趕到那裏去,反而掉轉頭來向北走,去對付薩克森那個古斯達夫的弱小同盟者。他把薩克森軍逐出了波希米亞,而後即向其國內進攻。他甚至還強迫巴伐利亞選侯也帶領自己的軍隊前來同他會師,這樣就使巴伐利亞在表麵上顯得防務更加薄弱。然而,華倫斯坦這個算計是完全正確的,他就是這樣調動了古斯達夫。由於害怕自己那個脆弱的同盟者被消滅,古斯達夫不得不趕緊從巴伐利亞撤退出來,並匆匆忙忙地去援救薩克森人。
華倫斯坦和巴伐利亞選侯的部隊,在古斯達夫軍隊趕到以前實行了會師,古斯達夫麵臨著敵人的聯合兵力,不得不退迴到紐倫堡。華倫斯坦隨即跟了上去,但卻發現瑞典人正在嚴陣以待,因而認為:“舉行會戰的時機已經喪失,必須嚐試用另外的方法。”他不敢把自己的新兵用來攻擊瑞典的精兵,於是使選擇地形挖壕設防,一方麵使部隊得以安全地進行休息,一方麵則使用輕騎兵去控製古斯達夫的補給線。華倫斯坦這時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戰術:對於瑞典國王的挑戰置之不理,使他進攻陣地的嚐試多次破產,得不到什麽戰果,同時,又使瑞典軍隊受到饑餓的威脅。這樣,盡管在軍事上的意義比較有限,但在政治上的影響卻是很大的。消息傳遍了整個歐洲,都知道古斯達夫這次失敗了。雖然古斯達夫並沒有被殲滅,但是由於過去一係列重大勝利而造成的“古斯達夫不可戰勝”的神話,卻完全破產了。這就必然要削弱他對於日爾曼諸國家的控製力量。華倫斯坦正確地使用了自己比較有限的兵力,達到了較高的戰略目標。
古斯達夫又從紐倫堡出發,向南進入巴伐利亞。華倫斯坦沒有跟隨追擊,而是轉向北麵,又向薩克森進軍。這又是一個很高明的行動。象前一次那樣,他又以這個機動調動了古斯達夫,迫使古斯達夫再次掉過頭來對他進行追擊。不過,古斯達夫的行動也很迅速,很快就迴到了薩克森,使華倫斯坦來不及強迫薩克森人單獨訂立和約。接著就在呂岑發生了一場非常激烈的會戰。古斯塔夫利用其高素質的軍隊,挽迴了他們在戰略上的挫敗,迫使帝國軍隊退走,但是代價慘重,他本人也在戰鬥中犧牲。此役,瑞典軍隊傷亡5000餘人,帝國軍隊傷亡3000餘人。”
接下來,威廉又列舉了:1796年,卡爾大公進行的萊茵河-多瑙河戰役;拿破侖在1796年、1797年和1800年進行的三次意大利戰役;拿破侖在1805年進行的烏爾姆戰役和奧斯特裏茨戰役。
進而指出說:如果把戰略和戰術結合起來加以研究,我們還可看到,上述所引的大部分戰役或會戰的例證,可以分別歸並到兩種類型中的一種。第一種類型,其特點是采取從容不迫的防禦戰略,先作有計劃的撤退,而後轉入戰術上的進攻。第二種類型,其特點是實行戰略性的進攻,以便使自己處於控製敵人的有利態勢,而後在威脅敵人後方的情況下轉入戰術上的防禦。這兩種戰略戰術相結合的方式,都是一種間接路線,它在心理方麵的根據可以用下麵這句話來表達:“引誘敵人落入陷阱。”
在攻勢戰略中,間接路線的表現形式,通常都是把部隊開去進攻敵人的經濟性目標,也就是說,用去進攻對方國家或軍隊的補給源泉基地,做到“攻其所必救”。
從近兩百年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量戰役中,我們看到,采取直接路線獲勝的例證是如此的少,采取間接路線獲勝的例證又是這樣的多,因此,很自然地要得出一個結論:間接路線和直接路線比較起來,前者實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戰略形式。
由此,我們又可以推論出兩個結論:一條是消極的,另一條是積極的。第一條,任何一位統帥,對於已經據有堅強陣地的敵人,決不可以進行直接的正麵攻擊。第二條,必須首先壓倒敵人的抵抗意誌,而後才能對他實施進攻。
最後,威廉把對俄作戰的兩套方案和自己的理論聯係起來,說道:按照施裏芬伯爵的作戰計劃,我軍以東普魯士作為前進的兵站,迅速占領涅曼河兩岸的土地,並在明斯克和布列斯特要塞之間的鐵路線上建立堅強的築壘陣地,而後依托涅曼河向前線運輸輜重和糧草,等待俄軍的反擊。
此方案中,我軍雖然會遭受俄軍兩麵的夾擊,但卻可以利用內線以及防禦的優勢,並無太大風險,而且以最不濟的情況看,即便東普魯士被俄軍占領,我方依然可以通過水路向前線運輸物資,事實上這種可能是極小的。
戰爭一旦爆發,西部波蘭人民必會揭竿而起,襲擊俄國駐軍,隻要我們能切斷他們的退路,那麽便可以以較小的代價獲取全麵的勝利。
反觀第一套方案,我最擔心的是駐波蘭的40萬俄軍在遭受一兩次戰術失敗後果斷退走,如此,我們將失去整場戰爭的先手,此後的任何勝利都必須依靠艱苦的戰術進攻去獲得。要知道,我們在1866和1870年的兩場戰爭中的勝利,都是依靠絕對的優勢兵力,同時配合更為先進的後鏜槍或者更為完善的炮兵所獲得的。
所以,我很懷疑,在軍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我方能否通過連續的戰術進攻擊敗俄國。
我們需要的是一場迅速的決定性勝利,並以此在談判中獲得優勢地位,做出對我方有利的邊界調整。
這便是我支持施裏芬伯爵方案的全部理由。
《波蘭戰爭的戰略目標》其實是威廉寫給瓦德西的一份備忘錄,不需要在參謀中間進行討論。
威廉提出,應通過戰爭獲取裏加——基輔——第聶伯河以西的全部俄國領地,以此為基礎建立由哈布斯堡家族為王室的獨立的波蘭王國,並和奧地利以及匈牙利形成天主教共主邦聯。
德國應當從奧國獲取波西米亞作為補償。
當戰爭中遇到困難,德國應在西線向法國做出某種妥協,以盡早結束戰爭。
因為威廉打算順路訪問英國,並在迴程時訪問意大利和奧國,因此外交部的工作量非常大,準備時間至少要一周。
在得知威廉要前往美洲訪問後,瓦德西迅速呈上兩套尚不完善的對俄作戰方案,讓威廉過目,以盡早做出部署。
第一套方案的大體思路是集中德奧兩國主力,共60萬人,在俄屬波蘭西部地區全力殲滅俄軍的有生力量,從而迫使俄國退出戰爭。西線方麵,德國把20萬軍隊布置在法德邊境一線,依托斯特拉斯堡和梅斯要塞全力防守。
該方案得到了總參謀部大部分軍官的支持,一般認為,俄屬波蘭西部地區距離莫斯科過於遙遠,在這裏交戰,俄國會受到後勤的極大拖累,對德軍較為有利。這也是在吸取了拿破侖和查理十二戰敗的教訓後,做出的較為保守的戰略選擇。
曆史上,拿破侖和查理十二都是在未全殲對方主力的情況下,貿然進逼俄國腹地,俄方則堅壁清野,於是遙遠的路途加上惡劣的氣候導致己方的後勤無法跟上,兩人最終都遭到慘敗。
總參謀部內隻有一個人反對這一方案,便是軍需總監施裏芬伯爵,他認為,在波蘭西部地區作戰很難全殲俄軍主力。即便取得一兩場戰術勝利,隻要俄軍退守基輔——裏加一線,甚至更遠,則德軍還是要深入俄國境內與其鏖戰,這樣就再次迴到了拿破侖和查理十二的老路上。
他提出的方案是將主力集中於東普魯士東端,開戰後直接南下切斷明斯克至波蘭的鐵路,把波蘭的俄軍孤立起來,並聯合奧軍完成包圍,來個甕中捉鱉。
這兩套方案各有優劣,瓦德西本人雖然傾向於第一套方案,但還是打算和奧國總參謀長深入交換意見後再做定奪。
除此之外,瓦德西還帶來個好消息,他說馬克沁改進型機槍已經試製完畢,皇帝是否要親自看一看。
威廉對槍械沒有多少了解,自然無需親自過目。他隻是知道機槍、壕塹、鐵絲網是一戰時候的防守利器,所以之前才下令讓軍械局研製一型適合德國陸軍裝備的機槍,沒想到這麽快就完成了改良。
“機槍是防守戰中的利器,據說英國人在征服祖魯人的一次防禦作戰中依靠4挺機槍就殺傷了對方3000多人。對付俄國陸軍的人海戰術,機槍是非常好用的武器,應該多多列裝部隊。”威廉吩咐道。
“陛下請放心,議會通過了額外增加陸軍撥款的法案,我會安排一筆專款用於在步兵中裝備機槍的。”瓦德西點頭說道。
有錢就是好啊!威廉心想,如果不是從布萊希羅德那裏額外查抄了1億馬克,想讓議會增加軍事撥款,那是門都沒有。
瓦德西走後,威廉看著地圖,仔細考慮這兩個方案的優劣,整整一天時間,總算有了點眉目。
在他看來,施裏芬的方案很有點解放戰爭時期,共軍常常采用的圍城打援計策的味道。對於波蘭俄軍圍而不殲,並以其為誘餌吸引俄軍全部主力集結於明斯克以西地區與德軍決戰。隻要獲得決戰的勝利,俄軍將再無可戰之兵,戰爭也就可以以德國所希望的方式迅速結束。
反觀第一個方案,一旦俄軍在波蘭西部交戰失利,他們甚至可以效仿拿破侖戰爭時期的先例,一口氣退到莫斯科,將西部的大片國土棄之不管。雖然德國可以迅速占據波蘭的廣大地區,但想要攻下莫斯科卻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而無法攻下莫斯科,俄國就不會投降,隻要俄國不投降,戰爭就不算結束,屆時法國的實力和英國的態度將成為左右戰爭結果的關鍵。
當晚,威廉開始寫下他的戰略構想以及對未來戰爭目標的一些看法,兩天之後他把這些內容整理成兩篇文章,分別是《間接路線:戰略進攻與戰術防禦》和《波蘭戰爭的戰略目標》。
在第一篇文章中他寫道:
“克勞塞維茨認為防禦是一種較強而且比較經濟的戰略形式。如果處於戰略進攻的一方能夠在戰術上迫使對手在我方預設的戰爭上發動攻擊,那麽這無疑是最為有效的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方法之一。如何迫使防禦一方的敵軍轉入進攻,這便是間接路線戰略的藝術。
這裏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三十年戰爭中期,盡管華倫斯坦的戰爭機器要比瑞典人的弱得多,而他也並不善於從有利的戰略形勢中獲取戰術上的好處,但他還是取得了勝利。這是因為,在這次會戰之前,他取得了現實的真正優勢。應該指出,他的這個優勢是連續三次采用各種間接路線行動的結果。
1632年,華倫斯坦重新受命,擔任了當時已經並不存在的陸軍的首腦,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在三個月之內收編了一支大約有四萬人的雇傭軍。由於古斯達夫·阿道夫國王的瑞典軍隊正在掃蕩巴伐利亞,當局發出了要求立即赴救的唿籲,但是,華倫斯坦沒有馬上趕到那裏去,反而掉轉頭來向北走,去對付薩克森那個古斯達夫的弱小同盟者。他把薩克森軍逐出了波希米亞,而後即向其國內進攻。他甚至還強迫巴伐利亞選侯也帶領自己的軍隊前來同他會師,這樣就使巴伐利亞在表麵上顯得防務更加薄弱。然而,華倫斯坦這個算計是完全正確的,他就是這樣調動了古斯達夫。由於害怕自己那個脆弱的同盟者被消滅,古斯達夫不得不趕緊從巴伐利亞撤退出來,並匆匆忙忙地去援救薩克森人。
華倫斯坦和巴伐利亞選侯的部隊,在古斯達夫軍隊趕到以前實行了會師,古斯達夫麵臨著敵人的聯合兵力,不得不退迴到紐倫堡。華倫斯坦隨即跟了上去,但卻發現瑞典人正在嚴陣以待,因而認為:“舉行會戰的時機已經喪失,必須嚐試用另外的方法。”他不敢把自己的新兵用來攻擊瑞典的精兵,於是使選擇地形挖壕設防,一方麵使部隊得以安全地進行休息,一方麵則使用輕騎兵去控製古斯達夫的補給線。華倫斯坦這時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戰術:對於瑞典國王的挑戰置之不理,使他進攻陣地的嚐試多次破產,得不到什麽戰果,同時,又使瑞典軍隊受到饑餓的威脅。這樣,盡管在軍事上的意義比較有限,但在政治上的影響卻是很大的。消息傳遍了整個歐洲,都知道古斯達夫這次失敗了。雖然古斯達夫並沒有被殲滅,但是由於過去一係列重大勝利而造成的“古斯達夫不可戰勝”的神話,卻完全破產了。這就必然要削弱他對於日爾曼諸國家的控製力量。華倫斯坦正確地使用了自己比較有限的兵力,達到了較高的戰略目標。
古斯達夫又從紐倫堡出發,向南進入巴伐利亞。華倫斯坦沒有跟隨追擊,而是轉向北麵,又向薩克森進軍。這又是一個很高明的行動。象前一次那樣,他又以這個機動調動了古斯達夫,迫使古斯達夫再次掉過頭來對他進行追擊。不過,古斯達夫的行動也很迅速,很快就迴到了薩克森,使華倫斯坦來不及強迫薩克森人單獨訂立和約。接著就在呂岑發生了一場非常激烈的會戰。古斯塔夫利用其高素質的軍隊,挽迴了他們在戰略上的挫敗,迫使帝國軍隊退走,但是代價慘重,他本人也在戰鬥中犧牲。此役,瑞典軍隊傷亡5000餘人,帝國軍隊傷亡3000餘人。”
接下來,威廉又列舉了:1796年,卡爾大公進行的萊茵河-多瑙河戰役;拿破侖在1796年、1797年和1800年進行的三次意大利戰役;拿破侖在1805年進行的烏爾姆戰役和奧斯特裏茨戰役。
進而指出說:如果把戰略和戰術結合起來加以研究,我們還可看到,上述所引的大部分戰役或會戰的例證,可以分別歸並到兩種類型中的一種。第一種類型,其特點是采取從容不迫的防禦戰略,先作有計劃的撤退,而後轉入戰術上的進攻。第二種類型,其特點是實行戰略性的進攻,以便使自己處於控製敵人的有利態勢,而後在威脅敵人後方的情況下轉入戰術上的防禦。這兩種戰略戰術相結合的方式,都是一種間接路線,它在心理方麵的根據可以用下麵這句話來表達:“引誘敵人落入陷阱。”
在攻勢戰略中,間接路線的表現形式,通常都是把部隊開去進攻敵人的經濟性目標,也就是說,用去進攻對方國家或軍隊的補給源泉基地,做到“攻其所必救”。
從近兩百年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量戰役中,我們看到,采取直接路線獲勝的例證是如此的少,采取間接路線獲勝的例證又是這樣的多,因此,很自然地要得出一個結論:間接路線和直接路線比較起來,前者實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戰略形式。
由此,我們又可以推論出兩個結論:一條是消極的,另一條是積極的。第一條,任何一位統帥,對於已經據有堅強陣地的敵人,決不可以進行直接的正麵攻擊。第二條,必須首先壓倒敵人的抵抗意誌,而後才能對他實施進攻。
最後,威廉把對俄作戰的兩套方案和自己的理論聯係起來,說道:按照施裏芬伯爵的作戰計劃,我軍以東普魯士作為前進的兵站,迅速占領涅曼河兩岸的土地,並在明斯克和布列斯特要塞之間的鐵路線上建立堅強的築壘陣地,而後依托涅曼河向前線運輸輜重和糧草,等待俄軍的反擊。
此方案中,我軍雖然會遭受俄軍兩麵的夾擊,但卻可以利用內線以及防禦的優勢,並無太大風險,而且以最不濟的情況看,即便東普魯士被俄軍占領,我方依然可以通過水路向前線運輸物資,事實上這種可能是極小的。
戰爭一旦爆發,西部波蘭人民必會揭竿而起,襲擊俄國駐軍,隻要我們能切斷他們的退路,那麽便可以以較小的代價獲取全麵的勝利。
反觀第一套方案,我最擔心的是駐波蘭的40萬俄軍在遭受一兩次戰術失敗後果斷退走,如此,我們將失去整場戰爭的先手,此後的任何勝利都必須依靠艱苦的戰術進攻去獲得。要知道,我們在1866和1870年的兩場戰爭中的勝利,都是依靠絕對的優勢兵力,同時配合更為先進的後鏜槍或者更為完善的炮兵所獲得的。
所以,我很懷疑,在軍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我方能否通過連續的戰術進攻擊敗俄國。
我們需要的是一場迅速的決定性勝利,並以此在談判中獲得優勢地位,做出對我方有利的邊界調整。
這便是我支持施裏芬伯爵方案的全部理由。
《波蘭戰爭的戰略目標》其實是威廉寫給瓦德西的一份備忘錄,不需要在參謀中間進行討論。
威廉提出,應通過戰爭獲取裏加——基輔——第聶伯河以西的全部俄國領地,以此為基礎建立由哈布斯堡家族為王室的獨立的波蘭王國,並和奧地利以及匈牙利形成天主教共主邦聯。
德國應當從奧國獲取波西米亞作為補償。
當戰爭中遇到困難,德國應在西線向法國做出某種妥協,以盡早結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