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鴻臚寺,宇文溫在查看鴻臚寺準備的禮物,這些禮物,將是周國使節冊封倭國王子時,賜予對方的物品,其中就包括旌節,對應冊封頭銜中的“使持節”。


    以周國官名而言,某州刺史,使持節都督某州軍事,是當前刺史受命時的頭銜,其中的“使持節”,就是手持旌節、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


    旌節,即旌旗和節仗,旌以專賞,節以專殺,周國既然冊封倭國王子(王太子)為“征夷大將軍”,那麽征夷大將軍的旌節也得賜予對方。


    除了旌節,還有身為征夷大將軍的全套行頭,也得一並賜予。


    首先是“征夷大將軍印”,還有調兵虎符,這些象征意味濃厚的標誌物品必須有,實際上對方用不用另說。


    其次,既然是官職,有了官印還得有官服,征夷大將軍作為周國的封官,即便一輩子都不會來長安朝見,朝服卻是一定要有的。


    同樣,朝服配套的裝飾物也得有。


    朝服有了,常服自然不能少,戎服同理,至於這三套官服合不合身倒無所謂,畢竟對方可能都不會穿幾次。


    第三,作為大將軍,鎧甲、武器也必須有,所以,宇文維民命兵部精心準備了鎧甲、兵器,以便讓“征夷大將軍”能抖起威風。


    鎧甲有四套,第一套是實戰全身甲,劄甲形製,甲葉冷鍛,堅固非常;第二套是實戰軟甲,環鎖鎧形製,可以和第一套配合著穿,也可以單獨穿。


    第三套是禮儀甲,絹甲形製,為絹布製作而成,穿在身上極其華麗,卻沒有防護功能。


    第四套鎧甲也是禮儀甲,具備簡單防護能力,是黃銅甲葉所製劄甲,穿上去之後金光閃閃,整人就像是個金人,極盡奢華風範。


    人的鎧甲有四套,可以根據穿著者的身體尺寸調節,馬的鎧甲也有一套,不過馬鎧是按照周軍戰馬常見尺寸製作,到了倭國適不適合當地馬匹尺寸就不得而知了。


    鎧甲齊備,武器也得有,那就是“三仗”:弓箭,槊、刀盾。


    這全都是製作精良的兵器,弓是牛角弓,箭是雕翎箭,箭鏃、槊頭和刀俱為鋼製,帶著流水紋(酸蝕紋路),十分漂亮。


    刀鞘和夾鐵檀香木盾做工精美,更像是工藝品。


    這些裝備在身上披掛完畢,那就是個披堅執銳的猛士,然而對方是否會帶著這套裝備上戰場,那可就不一定了,因為這些裝備的象征意味更大一些。


    也許,對方收了這些服裝、鎧甲、兵器,隻是將其收藏起來,但接受了“征夷大將軍”這個冊封,那就意味著“上鉤”。


    征夷大將軍在倭國(後來的日本)曆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實際的執政者,宇文溫提前“借鑒”這一構思,當然有別樣用心。


    然而,征夷大將軍一職,從臨時設立的高級軍官職位,轉為所有武人的最高首領需要很長的演變過程,按照倭國目前國內情況,後世的幕府將軍時代,基本上很難提前出現。


    沒有幕府將軍存在的政治、經濟土壤,設一個“征夷大將軍”,沒什麽用。


    所以,宇文溫如此安排的主要目的,並不指望幕府將軍出現,而是別有所圖,要讓蘇我氏的地位更加穩固。


    仔細檢查了一遍禮物,他很滿意,讓人將其重新裝箱。


    至於鴻臚寺給突厥(東突厥)準備的禮物,宇文溫就不看了,登上馬車迴宮。


    他坐在馬車裏,想著突厥的相關事務。


    去年年末,熟悉突厥國內事務的長孫晟去世,到了今年年初,突厥(東突厥)啟民可汗去世,這對好朋友相繼離開人世,代表著周國和突厥(東突厥)的關係,走進一個新時代。


    啟民可汗之子、阿史那·咄吉繼位,稱始畢可汗,新可汗會對周國采取何種態度,直接影響到兩國未來關係的走向。


    始畢可汗遣使向他告哀,他在表示哀悼的同時,也得派遣使者去草原,祝賀這位新可汗登基,那麽使者自然要攜帶禮物。


    有司自然會準備禮物,雙方使節往來,好聽的場麵話都會說,兩國關係將來是好是壞,卻要看實力對比。


    不僅看周國和東突厥的實力對比,還要看東西突厥之間的實力對比。


    東突厥這邊,自啟民可汗返迴草原收拾殘局,如今國力已經恢複,可以說,傷口痊愈,一切如初。


    相比之下,西突厥卻走了下坡路,國內紛爭不斷,鐵勒諸部等實力強勁的部落與西突厥離心離德。


    這個局麵,對東突厥十分有利,東突厥可汗若是能夠揮師西進,統一東西突厥,那麽當年那個草原大帝國,必然死灰複燃。


    所以,周國不會允許這樣的局麵出現,那麽東突厥和周國的利益需求必然出現根本性的衝突。


    此其一,其二,周國的北部防線,已經推進到陰山山脈一線,兵鋒直指磧南(漠南)草原,也就是東突厥的腹地,試想一下,一個人成日裏被一把利刃頂著胸膛,心裏能好受?


    在陰山一線駐防的周軍騎兵,隨時可以出擊,將東突厥“腰斬”,那麽作為一個腦子正常的執政者,始畢可汗在己方羽翼漸豐的情況下,就不可能不提防周國。


    如此一來,即便兩國邊貿發展迅速,但利益訴求的巨大矛盾,遲早會激化,於是戰爭不可避免。


    隻是沒人知道雙方翻臉的日子,何時到來。


    始畢可汗阿史那·咄吉,當年隨其父來過中原(晉陽、長安),所以知道周國的國力、投放軍隊的能力今非昔比,所以對方至少這幾年不管亂來。


    至於以後,那就難說了,因為狼王必須為狼群利益著想,不然隨時會被群狼撕咬致死。


    更別說周國已經開始在陰山山脈北麓地區修築堡壘群,這種行為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有何用意,年輕氣盛的始畢可汗,還有羽翼漸豐的貴族們能忍多久也是個未知數。


    對方當可汗不容易,得為國家利益著想,宇文溫對此表示理解,然而農耕國家和遊牧國家的矛盾,是不會因為“相互理解”而消失的。


    他現在不趁著國力強盛之際解決草原問題,萬一將來中原陷入多事之秋,那麽突厥趁火打劫是必然發生的事情,所以與其自己倒黴,還不如別人倒黴。


    沒人喜歡戰爭,但當戰爭不可避免,那就得積極備戰,爭取成為勝利者。


    那麽,現在的周國,準備好了大規模開戰了麽?


    準備好了,你們想找死就來唄。


    想到這裏,宇文溫哼起歌,看著窗外景色,心情不錯。


    朝廷控製河套地區,靠的是有火輪船支撐的黃河中遊航運,這是科技發展的貢獻,不枉費他耗費人力物力搞科研。


    河套地區牢牢控製在手中,使得朝廷對草原的兵力投放能力有了質的變化,攻守之勢異也。


    但他現在不想主動挑起戰爭,因為隨著時間流逝,河套地區會建設得更加完善,過幾年,陰山山脈北虜的堡壘群就初步建設完畢,屆時動手勝算會更大。


    所以宇文溫不急,該急的是始畢可汗,對方若要狗急跳牆,會從哪裏進攻,宇文溫大概也能猜出來。


    兩國邊境,自東向西綿延數千裏,陰山一線及河套地區屬於中間位置,戒備森嚴,各類要塞、堡壘一應俱全,突厥軍隊若敢來犯,隻會撞得頭破血流。


    中間不好走,那麽東麵走遼西或者幽燕,西麵走隴右,就是無奈選擇。


    考慮到西突厥的存在,東突厥軍隊走隴右南下不太可能,因為這意味著側翼和後路很容易被對方威脅。


    若向東進攻遼西,且不說啃不啃得下營州柳城,此舉根本就威脅不到周國核心區域。


    所以,從陰山山脈和燕山山脈交界處突入幽州,繞過陰山山脈防線,威脅周國富庶的河北地區,這一作戰的可行性相對較大。


    然而,要進攻幽州,先得突破以雲州為核心的雲州防線(大概是後世大同到張家口地區),突厥軍隊想要短時間攻破裝備有火炮的堡壘群,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麵前,你們不服,又能如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水行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糕羊並收藏逆水行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