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大喝過後,隻見主角咬破舌尖(旁白說的),以鮮血噴在禦賜上方斬馬劍上,然後一劍刺中無頭將軍胸膛,將其定住,在不得動彈。
然而其“人”不死,總不是個辦法。
華生隨後口中念念有詞,一掌拍到對方胸前。
配樂響起,帷幕降下,旁白聲起,卻是主角使出讀心術,進入無頭將軍的迴憶之中(換場景)。
那是後漢末年,天下三分,遼東為公孫氏占據,公孫氏向曹魏稱臣,卻又叛服無常,後曹魏大軍討伐公孫氏,公孫氏一名大將在戰場上力戰而亡,頭顱為魏軍割下。
數日後,將軍竟然死而複生,心中不忘家中妻兒,想要迴家卻怕嚇著對方,便要尋迴頭顱,卻找不到,於是遊走在遼東曠野之間。
因為身為死物,見不得陽光,所以無頭將軍晝伏夜出,尋找自己頭顱,找了數百年。
數百年過去,將軍想要見妻兒一麵的執念,轉化為對頭顱的執念,已經忘了初衷,甚至忘了自己生前居於何地,姓甚名誰。
而他那頭顱,當然是永遠都找不到的。
配樂響起,帷幕降下,旁白聲起,情景轉到現實(原先場景)。
以讀心術探得無頭將軍往事的華生,又借助道法與其交談,與其作了約定:為無頭將軍找到妻兒下葬處,一家團圓,從那以後,不得再危害人間。
隨即,華生接過無頭將軍遞來玉佩,那玉佩為其婦所求護身符,卻見華生咬破手指,以指血在玉佩上畫符,口中念念有詞。
不一會,玉佩忽生雙翅,如同鳥兒飛上空中,眾人跟著這玉佩向前走,走了“數日”,來到一處廢墟前。
那是一座城池廢墟,荒廢百年,邊上已是亂葬崗的墳地裏,眾人在玉佩落下的地方,發現並在一起的兩座墓,墓碑所刻墓主名諱,無頭將軍仔細看過,想起是自己妻兒名字。
原來其妻兒左等右等,等不到夫君/父親歸來,相繼過世,就葬在此處,若無華生神通了得,根本就找不到。
心願已了的無頭將軍,向華生鞠了一躬,道謝後手握玉佩,抱著妻兒墓碑,呢喃起來。
他呢喃的聲音,好像是歌,又好像是傾訴,配合著悲傷的背景音樂,讓現場觀眾不由得心中發酸,眼淚止不住往外流。
片刻後,無頭將軍身體光芒大作,隨後化作點點光芒,煙消雲散。
真的就在觀眾麵前化作點點光芒,憑空消失了!
帷幕落下,旁白聲起,說探員華生順利解決無頭將軍案,返迴長安複命。
帷幕再起,演員謝幕,許多被結局感動得淚流滿麵的觀眾大聲喝彩,無數銅錢如雨般飛向舞台,砸得演員們抱頭躲避。
道法高強的“石塔西”探員,膽大又足智多謀,手握天子禦賜尚方斬馬劍,奔走四方,斬妖除魔,保一方平安。
在神秘的遼東森林,與具備不死身的無頭將軍鬥法,而那無頭將軍雖然兇殘,卻對妻兒一往情深,為見妻兒最後一麵,竟然執念數百年。
如此精彩的表演,讓觀眾大唿過癮。
全場喝彩聲如潮響,無論男女老少都鼓起掌來,聲勢之大,讓廟會其他地方相形見絀。
許多觀眾擠向前台,問班主和演員這戲何時還有,班主眼見著圍上來的人都快要把戲台扒了,趕緊扯著嗓子喊:“大家莫要著急,本戲班會在曆城常駐,就在永豐裏的戲棚表演,歡迎大家賞臉!”
觀眾們久久不願散去,和聞訊趕來的其他人說著劇情,一個個說得眉飛色舞,意猶未盡。
人群中,兩名男子向外走去,見著大家議論著“遼東”、“無頭將軍”,相互間交換了一下眼色,轉到一旁茶水攤。
曆城本來沒有多少人喝茶,但這十來年間,不知從何時起,茶水鋪多了起來,於是曆城百姓慢慢習慣喝茶,這種廉價的飲料,已經成為百姓中不可缺少之物,所以廟會臨時擺出來的茶水攤生意很好。
許多剛看完《無頭將軍》的人,來到茶水攤喝茶,議論著方才的劇情,個個說起遼東,都麵露神往之色。
且不說戲裏的遼東,就說現實中的遼東,因為齊州有許多人闖遼東的緣故,加上官府行郵政,讓大家漸漸知道遼東的具體情況,所以不再感到陌生和害怕。
遼東很冷,野獸也多,但有了棉衣、火銃,那都不算事,有官軍在遼東守著,靺鞨人還有高句麗人不敢亂來,所以在遼東努力拚搏,真的可以闖出一片新天地。
這種看法,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許多無地貧民,都響應朝廷號召,參加各類移民團到遼東闖蕩。
那兩名男子連喝幾碗大碗茶,喝著喝著,當中樣貌文靜的男子歎了口氣:“唉,看來大家的魂,都被遼東勾了去。”
“那..我們怎麽辦?”另一人問道,說話聲音壓得很低。
樣貌文靜的王薄,看著好友孟讓,苦笑著搖搖頭:“養著一大群人,再這麽下去,總是會坐吃山空...”
孟讓聞言默然,不知該說什麽。
他們都是齊州人,世代務農,王薄家中略有餘財,便用心結交各地豪傑,待得時機一到,便要起事,爭一個偌大的富貴。
這可不是王薄、孟讓癡心妄想,而是認為現實如此。
自明德元年以來,河南、河北糧價、布價逐年走低,官府卻放任不管,任由奸商盤剝農戶,正所謂“穀賤傷農”,持續十餘年的糧價走低,已經讓農戶們活不下去了。
不僅如此,朝廷還大興土木,連年征戰,王薄認為官府必然在各地大規模征發勞役、兵役,讓越來越多的百姓家破人亡。
百姓活不下去,就會揭竿而起,將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掀翻,這是千百年來不變的道理。
所以熟讀史書的王薄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他認為天下即將大亂,那個倒行逆施的昏君,必然眾叛親離,於是提前準備,也好等時機一到就起事。
孟讓對王薄的判斷深信不疑,於是兩人到處收攏無業遊民,暗中積聚力量。
結果左等右等,距離天下大亂遙遙無期,許多靠種地已經難以為繼的農民,紛紛到各地商埠務工,而且務工所得比種田所得要高許多,於是糧價、布價低的缺點,反倒成了優點。
大家都忙著務工,或者到遼東闖蕩,眼見著官府倒行逆施、百姓易子而食的慘狀沒有發生,這下輪到王薄的處境不妙了。
他家略有田產,但因為受糧價、布價走低的影響,實際上收入大受影響,養著許多無所事事的閑人,快要坐吃山空。
若是帶著隊伍去搶劫,首先官府盯得緊,官軍也不好招惹,還有各地巡路響馬,同樣不是好相與的,這打劫幹不成,靠著田地所出又養不起許多口人,眼見著人心渙散,隊伍就要散夥。
心急如焚的王薄和孟讓,想不出對策,如同無頭蒼蠅般到處打聽消息,想要知道當今世道到底怎麽了。
他們在曆城待了一段時間,見著城裏百業興旺,大家都忙著養家糊口,沒什麽人聚在一起抱怨天道不公。
又聽街頭巷尾談的都是什麽“闖遼東”、“跑船”、“南洋鳥糞賣出金價”,王薄和孟讓知道現實和他們想的不一樣。
大不一樣。
現在,看了《無頭將軍》,見大家都對遼東神往不已,王薄知道,自己那“富貴買賣”是做不成了。
但他好不容易聚攏起來的隊伍,不能就這麽散掉。
看看好友,他下了決心:“不如,也去遼東闖闖?”
“啊呀,如今可是秋天,去遼東就是冬天了。”孟讓有些為難的說著。
“那不正好麽,在遼東過冬,先適應適應,計劃好,去官府登記、要塊地,一開春,就能開始幹活,”
王薄邊想邊說,又看看戲棚,有些神往:“你說,那遼東果真有無頭將軍麽?”
“哎喲,開場時不是說了麽,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可是....”王薄麵露期待,“可是遼東,好像還真是個好地方...”
然而其“人”不死,總不是個辦法。
華生隨後口中念念有詞,一掌拍到對方胸前。
配樂響起,帷幕降下,旁白聲起,卻是主角使出讀心術,進入無頭將軍的迴憶之中(換場景)。
那是後漢末年,天下三分,遼東為公孫氏占據,公孫氏向曹魏稱臣,卻又叛服無常,後曹魏大軍討伐公孫氏,公孫氏一名大將在戰場上力戰而亡,頭顱為魏軍割下。
數日後,將軍竟然死而複生,心中不忘家中妻兒,想要迴家卻怕嚇著對方,便要尋迴頭顱,卻找不到,於是遊走在遼東曠野之間。
因為身為死物,見不得陽光,所以無頭將軍晝伏夜出,尋找自己頭顱,找了數百年。
數百年過去,將軍想要見妻兒一麵的執念,轉化為對頭顱的執念,已經忘了初衷,甚至忘了自己生前居於何地,姓甚名誰。
而他那頭顱,當然是永遠都找不到的。
配樂響起,帷幕降下,旁白聲起,情景轉到現實(原先場景)。
以讀心術探得無頭將軍往事的華生,又借助道法與其交談,與其作了約定:為無頭將軍找到妻兒下葬處,一家團圓,從那以後,不得再危害人間。
隨即,華生接過無頭將軍遞來玉佩,那玉佩為其婦所求護身符,卻見華生咬破手指,以指血在玉佩上畫符,口中念念有詞。
不一會,玉佩忽生雙翅,如同鳥兒飛上空中,眾人跟著這玉佩向前走,走了“數日”,來到一處廢墟前。
那是一座城池廢墟,荒廢百年,邊上已是亂葬崗的墳地裏,眾人在玉佩落下的地方,發現並在一起的兩座墓,墓碑所刻墓主名諱,無頭將軍仔細看過,想起是自己妻兒名字。
原來其妻兒左等右等,等不到夫君/父親歸來,相繼過世,就葬在此處,若無華生神通了得,根本就找不到。
心願已了的無頭將軍,向華生鞠了一躬,道謝後手握玉佩,抱著妻兒墓碑,呢喃起來。
他呢喃的聲音,好像是歌,又好像是傾訴,配合著悲傷的背景音樂,讓現場觀眾不由得心中發酸,眼淚止不住往外流。
片刻後,無頭將軍身體光芒大作,隨後化作點點光芒,煙消雲散。
真的就在觀眾麵前化作點點光芒,憑空消失了!
帷幕落下,旁白聲起,說探員華生順利解決無頭將軍案,返迴長安複命。
帷幕再起,演員謝幕,許多被結局感動得淚流滿麵的觀眾大聲喝彩,無數銅錢如雨般飛向舞台,砸得演員們抱頭躲避。
道法高強的“石塔西”探員,膽大又足智多謀,手握天子禦賜尚方斬馬劍,奔走四方,斬妖除魔,保一方平安。
在神秘的遼東森林,與具備不死身的無頭將軍鬥法,而那無頭將軍雖然兇殘,卻對妻兒一往情深,為見妻兒最後一麵,竟然執念數百年。
如此精彩的表演,讓觀眾大唿過癮。
全場喝彩聲如潮響,無論男女老少都鼓起掌來,聲勢之大,讓廟會其他地方相形見絀。
許多觀眾擠向前台,問班主和演員這戲何時還有,班主眼見著圍上來的人都快要把戲台扒了,趕緊扯著嗓子喊:“大家莫要著急,本戲班會在曆城常駐,就在永豐裏的戲棚表演,歡迎大家賞臉!”
觀眾們久久不願散去,和聞訊趕來的其他人說著劇情,一個個說得眉飛色舞,意猶未盡。
人群中,兩名男子向外走去,見著大家議論著“遼東”、“無頭將軍”,相互間交換了一下眼色,轉到一旁茶水攤。
曆城本來沒有多少人喝茶,但這十來年間,不知從何時起,茶水鋪多了起來,於是曆城百姓慢慢習慣喝茶,這種廉價的飲料,已經成為百姓中不可缺少之物,所以廟會臨時擺出來的茶水攤生意很好。
許多剛看完《無頭將軍》的人,來到茶水攤喝茶,議論著方才的劇情,個個說起遼東,都麵露神往之色。
且不說戲裏的遼東,就說現實中的遼東,因為齊州有許多人闖遼東的緣故,加上官府行郵政,讓大家漸漸知道遼東的具體情況,所以不再感到陌生和害怕。
遼東很冷,野獸也多,但有了棉衣、火銃,那都不算事,有官軍在遼東守著,靺鞨人還有高句麗人不敢亂來,所以在遼東努力拚搏,真的可以闖出一片新天地。
這種看法,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許多無地貧民,都響應朝廷號召,參加各類移民團到遼東闖蕩。
那兩名男子連喝幾碗大碗茶,喝著喝著,當中樣貌文靜的男子歎了口氣:“唉,看來大家的魂,都被遼東勾了去。”
“那..我們怎麽辦?”另一人問道,說話聲音壓得很低。
樣貌文靜的王薄,看著好友孟讓,苦笑著搖搖頭:“養著一大群人,再這麽下去,總是會坐吃山空...”
孟讓聞言默然,不知該說什麽。
他們都是齊州人,世代務農,王薄家中略有餘財,便用心結交各地豪傑,待得時機一到,便要起事,爭一個偌大的富貴。
這可不是王薄、孟讓癡心妄想,而是認為現實如此。
自明德元年以來,河南、河北糧價、布價逐年走低,官府卻放任不管,任由奸商盤剝農戶,正所謂“穀賤傷農”,持續十餘年的糧價走低,已經讓農戶們活不下去了。
不僅如此,朝廷還大興土木,連年征戰,王薄認為官府必然在各地大規模征發勞役、兵役,讓越來越多的百姓家破人亡。
百姓活不下去,就會揭竿而起,將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掀翻,這是千百年來不變的道理。
所以熟讀史書的王薄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他認為天下即將大亂,那個倒行逆施的昏君,必然眾叛親離,於是提前準備,也好等時機一到就起事。
孟讓對王薄的判斷深信不疑,於是兩人到處收攏無業遊民,暗中積聚力量。
結果左等右等,距離天下大亂遙遙無期,許多靠種地已經難以為繼的農民,紛紛到各地商埠務工,而且務工所得比種田所得要高許多,於是糧價、布價低的缺點,反倒成了優點。
大家都忙著務工,或者到遼東闖蕩,眼見著官府倒行逆施、百姓易子而食的慘狀沒有發生,這下輪到王薄的處境不妙了。
他家略有田產,但因為受糧價、布價走低的影響,實際上收入大受影響,養著許多無所事事的閑人,快要坐吃山空。
若是帶著隊伍去搶劫,首先官府盯得緊,官軍也不好招惹,還有各地巡路響馬,同樣不是好相與的,這打劫幹不成,靠著田地所出又養不起許多口人,眼見著人心渙散,隊伍就要散夥。
心急如焚的王薄和孟讓,想不出對策,如同無頭蒼蠅般到處打聽消息,想要知道當今世道到底怎麽了。
他們在曆城待了一段時間,見著城裏百業興旺,大家都忙著養家糊口,沒什麽人聚在一起抱怨天道不公。
又聽街頭巷尾談的都是什麽“闖遼東”、“跑船”、“南洋鳥糞賣出金價”,王薄和孟讓知道現實和他們想的不一樣。
大不一樣。
現在,看了《無頭將軍》,見大家都對遼東神往不已,王薄知道,自己那“富貴買賣”是做不成了。
但他好不容易聚攏起來的隊伍,不能就這麽散掉。
看看好友,他下了決心:“不如,也去遼東闖闖?”
“啊呀,如今可是秋天,去遼東就是冬天了。”孟讓有些為難的說著。
“那不正好麽,在遼東過冬,先適應適應,計劃好,去官府登記、要塊地,一開春,就能開始幹活,”
王薄邊想邊說,又看看戲棚,有些神往:“你說,那遼東果真有無頭將軍麽?”
“哎喲,開場時不是說了麽,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可是....”王薄麵露期待,“可是遼東,好像還真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