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後初晴的上午,耽羅,海港旁市場,一如既往熱鬧,來自四麵八方的商賈,熱火朝天做買賣,中原、南洋以及海東各國的貨物在此集散,然後經由海路運往不同的目的地。
新羅商人崔明浩,進入市場後首先買的是產自周國的鐵鍋,很快便換得一箱箱鐵鍋裝車,向碼頭駛去,他讓隨從押貨裝船,自己則繼續在市場裏轉悠。
鐵鍋是必須要買的,因為迴國後要交付給官府,如果數量不夠,以後的海貿就沒他什麽事了。
看著各邸店內琳琅滿目的貨物,崔明浩頗為動心,來自周國的絲綢、瓷器、玻璃製品、紙張、書籍、蔗糖,都能在新羅賣上好價錢,但很可惜,他資金不足,隻能優先買鐵鍋。
周國的鐵鍋是鑄鐵鍋,質量很好,是不錯的炊具,但對於新羅來說,卻是優質鐵料的重要來源,所以出海的商人,必須想方設法為朝廷購買更多的鐵鍋。
這些鑄鐵鍋運迴國後,大部分會敲碎,然後投入煉鐵爐熔化,冶煉成熟鐵,以此製作兵器和鎧甲。
畢竟,貴族們用的鐵鍋有限,而賤民是不需要鐵鍋的。
新羅有鐵礦,但鐵產量不夠,當周國不禁對外銷售鐵鍋後,大家發現買鐵鍋迴去熔化、冶煉成熟鐵,比自己開采礦石、冶煉要劃算得多,於是周國鐵鍋就成了重要的優質鐵來源。
滿載著海產、人參、牛黃、茯苓、手工藝品的新羅海船,靠泊耽羅之後,隨船商賈首先要確保能買到足夠的鐵鍋,以便完成朝廷分配的定額,而像崔明浩這種新入行的商賈,定額會多些。
隻有表現好,才有機會繼續做海貿,崔明浩好不容易才獲得資格出海,可不想讓自己之前的一番努力白白浪費。
那麽,萬一到了耽羅,發現市場裏鐵鍋的供應不足,那該怎麽辦?
等,等新一批周國鐵鍋運抵耽羅,買夠了定額規定的數量,才能啟程迴國。
海東諸國想要購買中原的特產和各類製品,隻能到耽羅的市場做交易(倭國例外,因為有博多港),所幸在周國北洋貿易公司的經營下,耽羅市場裏來自中原的貨物十分充足,不會讓各國海商等太久。
其中就包括鐵鍋。
崔明浩看著各邸店裏各種尺寸的鐵鍋,有些感慨,走著走著,卻忽然停下腳步:他看見路對麵邸店門口有幾個百濟人。
地對方也注意到他,雙方目光交錯,各自當做沒看見。
新羅和百濟如今是敵國,所以商賈們即便在耽羅這第三方的市場裏碰麵了,也會盡可能減少接觸,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曾經,兩國都擔心對方商賈在耽羅惡意購買鐵鍋,以便讓另一方買不到,所以開始一段時間緊張不已,雙方商賈到耽羅,第一件事就是搶購鐵鍋。
不過後來大家發現,周國鐵鍋的供應充足,要多少有多少,懸著的心才漸漸放下來。
後來高句麗的商人也來耽羅買鐵鍋,讓大家對周國銷售鐵鍋的行為覺得納悶:這鐵鍋我們買迴去是拿來做什麽的,你們會不知道?都不管的麽?
然而周國真不管,耽羅的貿易市場裏,各中原商賈的邸店大量出售鐵鍋,海東各國見著既然周國完全不在乎,那麽自己憑什麽不買?
買鑄鐵鍋迴去熔了煉熟鐵,可比自己開礦煉鐵劃算,而周國要的東西,對於海東各國來說,又不是很難弄到。
新羅商賈,用來與周國商賈做買賣的貨物,有人參、茯苓、天麻、牛黃等貴重藥材,有海帶等海產,尤其後者,沿海地區多得是,隻要派人去撈就有。
到了冬天,還有一種幾乎不要太多成本的特產——冰,同樣能拿來做買賣。
據說遙遠的南洋氣候十分炎熱,冬天是不會下雪的,夏天又熱得要命,所以對於冰塊的需求量很大,崔明浩難以理解冰塊在遙遠的南洋能賣出什麽價錢,他隻知道今年冬天自己有得忙了。
腳步再次停下,崔明浩看見邸店掛出的招牌上,畫著一隻鯨魚。
來自琉球的鯨脂,是很好的燈油,點起來會散發出一種好聞的氣味,所以深受貴族們的歡迎,競相用來攀比。
崔明浩決定買些鯨脂,帶迴去賄賂一下貴族們,以便為將來擴大船隊行個方便。
進到店內,麵對精通新羅語的店夥計和掌櫃,崔明浩裝作意興闌珊的樣子,正要詢問鯨脂的價格,目光卻被櫃台後貨架上展示的商品所吸引。
那是一串珍珠項鏈,每一粒珍珠都是黑色的,在特意點起的燭火照耀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
崔明浩被這串項鏈所吸引,不由自主問道:
“這項鏈是?”
“客官,這串項鏈,所用黑珍珠產自琉球,顆顆圓潤飽滿,十分難得。”夥計笑眯眯的介紹著,“客官,了解一下?”
。。。。。。
“黑珍珠項鏈,宮裏不缺,妃主們更喜歡南洋的彩色珍珠,不過你們既然準備了,那就照樣運去長安。”
“宮裏有煤氣燈,陛下說過幾次用鯨脂點燈太浪費,所以數量下次可以再少些。”
領事館裏,路過耽羅的張魚正與為皇宮采辦物資的市舶司吏員交談,因為是新人接手,所以張魚必須提點一下。
市舶司的一項使命,就是為宮裏采買海外奇珍,當然,這項使命的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皇宮自有門路獲取各類奇珍異寶。
但市舶司作為官方機構,設立時就有為皇帝采買海外奇珍的職能,所以每年都會向宮裏輸送一些海外奇珍,以顯示相關人員“盡職盡責”。
張魚交代完相關事宜,對方告退,他自己走到窗戶前,看著外麵桅杆林立的耽羅港,拿起一份統計表,仔細看起來。
新年就要到了,今年耽羅市場的鐵鍋累計銷售量已經初步統計出來,至同比去年至少增長三成。
倭國因為有博多港可以直接和周國(北洋貿易公司)做買賣,所以倭國海商不會到耽羅購買鐵鍋,那麽這個統計數字意味著,更多的鐵鍋被新羅、百濟、高句麗買迴去熔煉成熟鐵,然後製成兵器和鎧甲。
產自中原的鑄鐵鍋,成了這三國最便利的優質鐵來源,所以各自軍隊將士手中的武器更加鋒利,鎧甲更加堅固。
於是,半島三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張魚知道一件事,實力受損的高句麗,這兩年一直在修養生息,憋著股勁要彌補損失,於是把目光投向了南方。
對方有很大概率選擇聯合百濟,對新羅發動進攻,這種進攻會很猛烈,以便趕在周國反應過來前,從新羅這邊獲得實質性好處。
新羅當然意識到這種危險,所以暗地裏加強備戰,以確保戰爭爆發後,邊疆城池能夠撐到周國出麵,逼迫高句麗和百濟退兵。
所以,鐵鍋暢銷是必然,而大規模向外邦銷售鐵器的行為,本來形同資敵,但對於軍隊與已經裝備火炮的周國來說,不在乎。
一口鐵鍋,外銷的價格,是國內銷售價格的兩倍以上,賣得越多,商家賺得越多,於是國內鐵鍋的銷售可以薄利多銷,受益的是國內百姓。
至於國外,半島三國競相買鐵鍋熔了煉鐵備戰,好得很,最好將來一番惡戰,打得腦漿都濺出來才好!
新羅商人崔明浩,進入市場後首先買的是產自周國的鐵鍋,很快便換得一箱箱鐵鍋裝車,向碼頭駛去,他讓隨從押貨裝船,自己則繼續在市場裏轉悠。
鐵鍋是必須要買的,因為迴國後要交付給官府,如果數量不夠,以後的海貿就沒他什麽事了。
看著各邸店內琳琅滿目的貨物,崔明浩頗為動心,來自周國的絲綢、瓷器、玻璃製品、紙張、書籍、蔗糖,都能在新羅賣上好價錢,但很可惜,他資金不足,隻能優先買鐵鍋。
周國的鐵鍋是鑄鐵鍋,質量很好,是不錯的炊具,但對於新羅來說,卻是優質鐵料的重要來源,所以出海的商人,必須想方設法為朝廷購買更多的鐵鍋。
這些鑄鐵鍋運迴國後,大部分會敲碎,然後投入煉鐵爐熔化,冶煉成熟鐵,以此製作兵器和鎧甲。
畢竟,貴族們用的鐵鍋有限,而賤民是不需要鐵鍋的。
新羅有鐵礦,但鐵產量不夠,當周國不禁對外銷售鐵鍋後,大家發現買鐵鍋迴去熔化、冶煉成熟鐵,比自己開采礦石、冶煉要劃算得多,於是周國鐵鍋就成了重要的優質鐵來源。
滿載著海產、人參、牛黃、茯苓、手工藝品的新羅海船,靠泊耽羅之後,隨船商賈首先要確保能買到足夠的鐵鍋,以便完成朝廷分配的定額,而像崔明浩這種新入行的商賈,定額會多些。
隻有表現好,才有機會繼續做海貿,崔明浩好不容易才獲得資格出海,可不想讓自己之前的一番努力白白浪費。
那麽,萬一到了耽羅,發現市場裏鐵鍋的供應不足,那該怎麽辦?
等,等新一批周國鐵鍋運抵耽羅,買夠了定額規定的數量,才能啟程迴國。
海東諸國想要購買中原的特產和各類製品,隻能到耽羅的市場做交易(倭國例外,因為有博多港),所幸在周國北洋貿易公司的經營下,耽羅市場裏來自中原的貨物十分充足,不會讓各國海商等太久。
其中就包括鐵鍋。
崔明浩看著各邸店裏各種尺寸的鐵鍋,有些感慨,走著走著,卻忽然停下腳步:他看見路對麵邸店門口有幾個百濟人。
地對方也注意到他,雙方目光交錯,各自當做沒看見。
新羅和百濟如今是敵國,所以商賈們即便在耽羅這第三方的市場裏碰麵了,也會盡可能減少接觸,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曾經,兩國都擔心對方商賈在耽羅惡意購買鐵鍋,以便讓另一方買不到,所以開始一段時間緊張不已,雙方商賈到耽羅,第一件事就是搶購鐵鍋。
不過後來大家發現,周國鐵鍋的供應充足,要多少有多少,懸著的心才漸漸放下來。
後來高句麗的商人也來耽羅買鐵鍋,讓大家對周國銷售鐵鍋的行為覺得納悶:這鐵鍋我們買迴去是拿來做什麽的,你們會不知道?都不管的麽?
然而周國真不管,耽羅的貿易市場裏,各中原商賈的邸店大量出售鐵鍋,海東各國見著既然周國完全不在乎,那麽自己憑什麽不買?
買鑄鐵鍋迴去熔了煉熟鐵,可比自己開礦煉鐵劃算,而周國要的東西,對於海東各國來說,又不是很難弄到。
新羅商賈,用來與周國商賈做買賣的貨物,有人參、茯苓、天麻、牛黃等貴重藥材,有海帶等海產,尤其後者,沿海地區多得是,隻要派人去撈就有。
到了冬天,還有一種幾乎不要太多成本的特產——冰,同樣能拿來做買賣。
據說遙遠的南洋氣候十分炎熱,冬天是不會下雪的,夏天又熱得要命,所以對於冰塊的需求量很大,崔明浩難以理解冰塊在遙遠的南洋能賣出什麽價錢,他隻知道今年冬天自己有得忙了。
腳步再次停下,崔明浩看見邸店掛出的招牌上,畫著一隻鯨魚。
來自琉球的鯨脂,是很好的燈油,點起來會散發出一種好聞的氣味,所以深受貴族們的歡迎,競相用來攀比。
崔明浩決定買些鯨脂,帶迴去賄賂一下貴族們,以便為將來擴大船隊行個方便。
進到店內,麵對精通新羅語的店夥計和掌櫃,崔明浩裝作意興闌珊的樣子,正要詢問鯨脂的價格,目光卻被櫃台後貨架上展示的商品所吸引。
那是一串珍珠項鏈,每一粒珍珠都是黑色的,在特意點起的燭火照耀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
崔明浩被這串項鏈所吸引,不由自主問道:
“這項鏈是?”
“客官,這串項鏈,所用黑珍珠產自琉球,顆顆圓潤飽滿,十分難得。”夥計笑眯眯的介紹著,“客官,了解一下?”
。。。。。。
“黑珍珠項鏈,宮裏不缺,妃主們更喜歡南洋的彩色珍珠,不過你們既然準備了,那就照樣運去長安。”
“宮裏有煤氣燈,陛下說過幾次用鯨脂點燈太浪費,所以數量下次可以再少些。”
領事館裏,路過耽羅的張魚正與為皇宮采辦物資的市舶司吏員交談,因為是新人接手,所以張魚必須提點一下。
市舶司的一項使命,就是為宮裏采買海外奇珍,當然,這項使命的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皇宮自有門路獲取各類奇珍異寶。
但市舶司作為官方機構,設立時就有為皇帝采買海外奇珍的職能,所以每年都會向宮裏輸送一些海外奇珍,以顯示相關人員“盡職盡責”。
張魚交代完相關事宜,對方告退,他自己走到窗戶前,看著外麵桅杆林立的耽羅港,拿起一份統計表,仔細看起來。
新年就要到了,今年耽羅市場的鐵鍋累計銷售量已經初步統計出來,至同比去年至少增長三成。
倭國因為有博多港可以直接和周國(北洋貿易公司)做買賣,所以倭國海商不會到耽羅購買鐵鍋,那麽這個統計數字意味著,更多的鐵鍋被新羅、百濟、高句麗買迴去熔煉成熟鐵,然後製成兵器和鎧甲。
產自中原的鑄鐵鍋,成了這三國最便利的優質鐵來源,所以各自軍隊將士手中的武器更加鋒利,鎧甲更加堅固。
於是,半島三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張魚知道一件事,實力受損的高句麗,這兩年一直在修養生息,憋著股勁要彌補損失,於是把目光投向了南方。
對方有很大概率選擇聯合百濟,對新羅發動進攻,這種進攻會很猛烈,以便趕在周國反應過來前,從新羅這邊獲得實質性好處。
新羅當然意識到這種危險,所以暗地裏加強備戰,以確保戰爭爆發後,邊疆城池能夠撐到周國出麵,逼迫高句麗和百濟退兵。
所以,鐵鍋暢銷是必然,而大規模向外邦銷售鐵器的行為,本來形同資敵,但對於軍隊與已經裝備火炮的周國來說,不在乎。
一口鐵鍋,外銷的價格,是國內銷售價格的兩倍以上,賣得越多,商家賺得越多,於是國內鐵鍋的銷售可以薄利多銷,受益的是國內百姓。
至於國外,半島三國競相買鐵鍋熔了煉鐵備戰,好得很,最好將來一番惡戰,打得腦漿都濺出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