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謝文定的疑問,盧勿吉答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高句麗看樣子真是要對遼西用兵,那麽,助戰的靺鞨部落,必然是粟末靺鞨各部中的一些。”
“朝廷當然在營州有準備,且不論戰事結果如何,你想想,對於靺鞨各部來說,打了勝仗和打了敗仗,會對這東海之濱的海參崴有何想法?”
“當然,粟末靺鞨本身就是很多部族的統稱,沒有什麽王,也沒有說話一言九鼎的什麽可汗,但你怎麽知道,這幫人打過仗後,會起什麽念頭?”
“你是說...”謝文定語氣有些不確定,“要是高句麗勝了,靺鞨人會站在高句麗這邊,所以對於海參崴的態度,惡化的幾率較大。”
“若是高句麗敗了,靺鞨人偷雞不成蝕把米,也許會轉向靠攏皇朝,也許會傾向於抄了海參崴,彌補一些損失...”
盧勿吉點點頭:“對,無論勝負,那些靺鞨部落的態度會變得微妙,若對方選擇歸附皇朝,或者借助皇朝來對抗高句麗,那麽孤懸海外的海參崴會很安全,但就怕....”
喝了一杯茶後,盧勿吉繼續說:“拆了東牆補西牆,這句話,靺鞨人未必會說,但道理總是通的,就怕他們在西麵吃了虧,想在東麵補迴來,畢竟我們這次,可是帶來了許多好東西。”
“所以,海參崴的防禦要加強,提防對方翻臉,畢竟率賓口的部落對我們好,不代表率賓水上遊的靺鞨部落願意和我們做買賣。”
“做買賣,以物易物,他們得拿東西來換我們手中的貨物,可若是搶劫,那就是無本生意,不是麽?”
盧勿吉在白山黑水間摸爬滾打,知道這是弱肉強食的地方,既有那些願意做買賣的靺鞨部落,同樣也會有那些喜歡打劫的靺鞨部落。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貿易據點的海參崴,必須靠自己加強防禦,才能在這裏站穩腳跟,遼西那邊若真有戰事,對於海參崴的人們來說,就是未知的變數。
未知的變數,總歸不好。
盧勿吉見著謝文定若有所思,拿出一張草圖,開始介紹這段時間來,他在對岸靺鞨部落暫住時,向對方打聽來的消息。
靺鞨,實際上是對生活在白山黑水間各部族的統稱,根據生活地區的不同,有不同的靺鞨部族。
生活在粟末水流域的部族,是為粟末靺鞨,在諸靺鞨之中居住地最靠南,和高句麗、中原王朝打交道數百年,算是“熟”靺鞨。
而更北的靺鞨部落,譬如居住在黑水流域的黑水靺鞨各部,“野性”大,是“生”靺鞨。
海參崴所處率賓水入海口海灣,北麵不遠就是黑水靺鞨部落的活動地盤,盧勿吉打聽到黑水靺鞨大概分為幾個大部落,以音譯而來的名字命名,有如下幾個:
思慕部、郡利部,居住在黑水下遊入海口地區;黑水入海口東麵,隔著大海有一個大島,名為樺太島,島的北部是窟說部,南部是莫曳皆部。
這兩個部族生活在樺太島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時常乘船出海。劫掠沿海部族,不過這是傳說,真實性無法確認。
又有虞婁部,其活動區域,就在率賓海灣北麵數百裏外大山密林裏,據說那裏有一座大湖,按著靺鞨語音,名為“湄沱湖”。
從海參崴出發、向北探險的探險隊,有可能和虞婁部遭遇,這種“生”靺鞨,恐怕不是那麽好打交道的。
盧勿吉把壞消息說完,該說好消息了,他拿出一個布袋,放到案上打開,謝文定湊過去一看,卻見裏麵有許多稻穀。
“你大老遠的從中原拿稻穀來這裏,莫不是想試試哪塊地能種?”
謝文定覺得有些奇怪,這地方據說冬天很冷,開春時冰雪融化,水溫太低,所以開辟水田種水稻不現實,要麽水稻耐不了冷而枯萎,要麽“水土不服”,產量上不來。
為了確保海參崴能夠自給自足,或者盡量解決糧食問題,北洋貿易公司不是沒想過以海參崴為據點來“屯田”,但諸多考慮之後,發現還是靠漁獵來解決食物問題會比較劃算。
靠山吃山,就是打獵,靠水吃水,就是打漁,然後在森林裏采集可食用的野果,海參崴的定居者們不需要種地屯田就能解決一部分的食物問題。
所以謝文定不明白盧勿吉拿出一袋稻穀有何用意。
“這稻穀,可不是我自己帶來的。”盧勿吉掏出幾粒稻穀,攤在手心裏,笑眯眯的說道:“我呢,在遼西生活那麽多年,從沒見過有人種‘耐寒水稻’,可這裏的部落大人,說粟末水某處有部落種水稻。”
“我當然不信,靺鞨人都是漁獵為生,然後養一些豬、馬,即便真有人種作物,大概也是些粟麥之類。”
“結果那位部落大人以為我不相信他,嗷嗷叫著要拿出實物,那是去年春天時的事了,如今,他還真拿來了稻穀,能種植的種子,當然,那是好幾大袋,我這一小袋,是方便拿來給你看。”
“這...就是耐寒的水稻?”謝文定看著袋子裏的稻穀,拿起一些,仔細端詳著,沒覺得這稻穀有何異常之處,不過他很快就想到了一個問題:
“畝產如何?若產量低,就算能種又如何?,有時間種田,還不如漁獵。”
盧勿吉搖搖頭:“具體的產量就不知道了,畢竟他們也是道聽途說,隻知道有部落種稻子,不過這稻穀總是真的,想來陛下知道後,會很高興。”
“是麽?那倒是個好消息。”
對於謝文定來說,什麽好消息,都比不上在天子那裏留個名要好,能讓天子記著自己的名字,那就意味著前途無量。
不過他不太清楚天子為何這麽關心耐寒的水稻,畢竟若要在天寒地凍的遼西、遼東地區屯田,種植的作物必然為粟麥,要是種水稻,恐怕吃力不討好。
水稻,就該在南方種植,而嶺表的交州氣候炎熱雨水足,據說那裏的水稻能夠一年兩熟或者兩年三熟,這樣的水稻名為“交州稻”,已經在江南和兩淮地區引種。
所以這耐寒的水稻,能有什麽大用處呢?
對於謝文定的疑惑,盧勿吉不知該如何迴答,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是什麽。
北洋貿易公司派出的人員,在倭國、百濟、新羅,甚至在高句麗境內盡可能收集稻種,想要找到一種耐寒而又相對高產的稻種,卻一直成果寥寥。
不僅如此,盧勿吉還知道營州那邊也在柳城周邊尋找水稻,試圖尋找耐寒的稻種。
營州柳城,當年是慕容燕國的都城,許多農戶在城外農田種植粟麥,據說也種植過水稻,現在官府如此折騰,就是想碰碰運氣,看看遼西野地沼澤裏是否有當年燕國耐寒水稻的遺種流傳下來。
具體成果如何,盧勿吉不知道,他不知道天子收集這種耐寒的水稻想做什麽,遼西遼東那麽冷,有時間種田,還真不如多漁獵一些獵物劃算。
但他知道自己在率賓的意外收獲,對於天子來說,一定是好消息。
既然對於天子來說是好消息,那麽對於他們來說,當然也是好消息。
“朝廷當然在營州有準備,且不論戰事結果如何,你想想,對於靺鞨各部來說,打了勝仗和打了敗仗,會對這東海之濱的海參崴有何想法?”
“當然,粟末靺鞨本身就是很多部族的統稱,沒有什麽王,也沒有說話一言九鼎的什麽可汗,但你怎麽知道,這幫人打過仗後,會起什麽念頭?”
“你是說...”謝文定語氣有些不確定,“要是高句麗勝了,靺鞨人會站在高句麗這邊,所以對於海參崴的態度,惡化的幾率較大。”
“若是高句麗敗了,靺鞨人偷雞不成蝕把米,也許會轉向靠攏皇朝,也許會傾向於抄了海參崴,彌補一些損失...”
盧勿吉點點頭:“對,無論勝負,那些靺鞨部落的態度會變得微妙,若對方選擇歸附皇朝,或者借助皇朝來對抗高句麗,那麽孤懸海外的海參崴會很安全,但就怕....”
喝了一杯茶後,盧勿吉繼續說:“拆了東牆補西牆,這句話,靺鞨人未必會說,但道理總是通的,就怕他們在西麵吃了虧,想在東麵補迴來,畢竟我們這次,可是帶來了許多好東西。”
“所以,海參崴的防禦要加強,提防對方翻臉,畢竟率賓口的部落對我們好,不代表率賓水上遊的靺鞨部落願意和我們做買賣。”
“做買賣,以物易物,他們得拿東西來換我們手中的貨物,可若是搶劫,那就是無本生意,不是麽?”
盧勿吉在白山黑水間摸爬滾打,知道這是弱肉強食的地方,既有那些願意做買賣的靺鞨部落,同樣也會有那些喜歡打劫的靺鞨部落。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貿易據點的海參崴,必須靠自己加強防禦,才能在這裏站穩腳跟,遼西那邊若真有戰事,對於海參崴的人們來說,就是未知的變數。
未知的變數,總歸不好。
盧勿吉見著謝文定若有所思,拿出一張草圖,開始介紹這段時間來,他在對岸靺鞨部落暫住時,向對方打聽來的消息。
靺鞨,實際上是對生活在白山黑水間各部族的統稱,根據生活地區的不同,有不同的靺鞨部族。
生活在粟末水流域的部族,是為粟末靺鞨,在諸靺鞨之中居住地最靠南,和高句麗、中原王朝打交道數百年,算是“熟”靺鞨。
而更北的靺鞨部落,譬如居住在黑水流域的黑水靺鞨各部,“野性”大,是“生”靺鞨。
海參崴所處率賓水入海口海灣,北麵不遠就是黑水靺鞨部落的活動地盤,盧勿吉打聽到黑水靺鞨大概分為幾個大部落,以音譯而來的名字命名,有如下幾個:
思慕部、郡利部,居住在黑水下遊入海口地區;黑水入海口東麵,隔著大海有一個大島,名為樺太島,島的北部是窟說部,南部是莫曳皆部。
這兩個部族生活在樺太島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時常乘船出海。劫掠沿海部族,不過這是傳說,真實性無法確認。
又有虞婁部,其活動區域,就在率賓海灣北麵數百裏外大山密林裏,據說那裏有一座大湖,按著靺鞨語音,名為“湄沱湖”。
從海參崴出發、向北探險的探險隊,有可能和虞婁部遭遇,這種“生”靺鞨,恐怕不是那麽好打交道的。
盧勿吉把壞消息說完,該說好消息了,他拿出一個布袋,放到案上打開,謝文定湊過去一看,卻見裏麵有許多稻穀。
“你大老遠的從中原拿稻穀來這裏,莫不是想試試哪塊地能種?”
謝文定覺得有些奇怪,這地方據說冬天很冷,開春時冰雪融化,水溫太低,所以開辟水田種水稻不現實,要麽水稻耐不了冷而枯萎,要麽“水土不服”,產量上不來。
為了確保海參崴能夠自給自足,或者盡量解決糧食問題,北洋貿易公司不是沒想過以海參崴為據點來“屯田”,但諸多考慮之後,發現還是靠漁獵來解決食物問題會比較劃算。
靠山吃山,就是打獵,靠水吃水,就是打漁,然後在森林裏采集可食用的野果,海參崴的定居者們不需要種地屯田就能解決一部分的食物問題。
所以謝文定不明白盧勿吉拿出一袋稻穀有何用意。
“這稻穀,可不是我自己帶來的。”盧勿吉掏出幾粒稻穀,攤在手心裏,笑眯眯的說道:“我呢,在遼西生活那麽多年,從沒見過有人種‘耐寒水稻’,可這裏的部落大人,說粟末水某處有部落種水稻。”
“我當然不信,靺鞨人都是漁獵為生,然後養一些豬、馬,即便真有人種作物,大概也是些粟麥之類。”
“結果那位部落大人以為我不相信他,嗷嗷叫著要拿出實物,那是去年春天時的事了,如今,他還真拿來了稻穀,能種植的種子,當然,那是好幾大袋,我這一小袋,是方便拿來給你看。”
“這...就是耐寒的水稻?”謝文定看著袋子裏的稻穀,拿起一些,仔細端詳著,沒覺得這稻穀有何異常之處,不過他很快就想到了一個問題:
“畝產如何?若產量低,就算能種又如何?,有時間種田,還不如漁獵。”
盧勿吉搖搖頭:“具體的產量就不知道了,畢竟他們也是道聽途說,隻知道有部落種稻子,不過這稻穀總是真的,想來陛下知道後,會很高興。”
“是麽?那倒是個好消息。”
對於謝文定來說,什麽好消息,都比不上在天子那裏留個名要好,能讓天子記著自己的名字,那就意味著前途無量。
不過他不太清楚天子為何這麽關心耐寒的水稻,畢竟若要在天寒地凍的遼西、遼東地區屯田,種植的作物必然為粟麥,要是種水稻,恐怕吃力不討好。
水稻,就該在南方種植,而嶺表的交州氣候炎熱雨水足,據說那裏的水稻能夠一年兩熟或者兩年三熟,這樣的水稻名為“交州稻”,已經在江南和兩淮地區引種。
所以這耐寒的水稻,能有什麽大用處呢?
對於謝文定的疑惑,盧勿吉不知該如何迴答,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是什麽。
北洋貿易公司派出的人員,在倭國、百濟、新羅,甚至在高句麗境內盡可能收集稻種,想要找到一種耐寒而又相對高產的稻種,卻一直成果寥寥。
不僅如此,盧勿吉還知道營州那邊也在柳城周邊尋找水稻,試圖尋找耐寒的稻種。
營州柳城,當年是慕容燕國的都城,許多農戶在城外農田種植粟麥,據說也種植過水稻,現在官府如此折騰,就是想碰碰運氣,看看遼西野地沼澤裏是否有當年燕國耐寒水稻的遺種流傳下來。
具體成果如何,盧勿吉不知道,他不知道天子收集這種耐寒的水稻想做什麽,遼西遼東那麽冷,有時間種田,還真不如多漁獵一些獵物劃算。
但他知道自己在率賓的意外收獲,對於天子來說,一定是好消息。
既然對於天子來說是好消息,那麽對於他們來說,當然也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