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哢噠、哢噠、哢噠...”
有規律的聲音中,楊濟看著窗外景色不由得出神,雖然在畫冊裏看過夏口的遠景,但現在當他親眼看到夏口時,卻無法相信這座城市的變化,真的是脫胎換骨。
夏口城的輪廓,不同於尋常城池,而遠在其上的西陽,更是不像人間城池。
“阿耶!這哢噠聲是怎麽了?”
稚嫩的童音,讓楊濟收迴視線,他看向對坐,看向趴在馬車車廂窗台上的幼童。
那是他的兒子,四歲多,而夫人冼氏坐在一旁,一手扯著兒子的衣襟,生怕小家夥掉出窗外。
其實這是多餘的,因為車窗有欄杆。
“阿耶!”小家夥忽然發問。“為何車底下會有哢噠、哢噠的聲音?”
“啊,這是因為鐵軌有節,就像竹節一般,所以車輪經過時,會發出‘哢噠哢噠’的聲音。”
“喔....”
小家夥饒有趣味的看著車窗外不斷向後移動的風景,楊濟看了看夫人,兩人相視一笑。
楊濟終於有家了,他對這個時代的感覺,終於不是如旁觀者看戲那樣,而是深深參與其中,有了親情的羈絆,再也不能獨善其身。
他在嶺表當了五年有餘的廣州總管,如今總算得以離任、返迴中原。
楊濟在任上勞心勞力,平定叛亂,勸課農桑,調解漢、俚、僚各族百姓的紛爭,又不畏煙瘴,在治下各州郡巡視,視察民情,聽取各俚僚酋帥的心聲。
又實際上分管市舶事務、鹽務,還把番禹城從裏到外重新翻修一邊,疏浚河道,擴建海港,給後任廣州總管留下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番禹。
出城那一天,番禹百姓們在城外相送,看著一張張真摯的笑臉,楊濟覺得這幾年的辛苦沒有白費。
他帶著家人乘船循著湞水北上,看著熙熙攘攘的湞陽峽棧道,看著繁榮的曲江、始興城,看著商旅如梭的大庾嶺道,他覺得自己真的沒有虛度五年光陰。
而進入洪州總管府後,看著繁榮熱鬧的南昌城,看著船隻如雲的湓口,看著大江之上如過江之卿的貨船,看著宛若火焰山的大冶,他知道,那個人,同樣沒有虛度五年光陰。
不似人間城池的西陽城,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座城池以前所未有的麵貌,出現在楊濟麵前,讓他錯愕,讓他啞然。
敲門聲起,待得楊濟說了聲“進來”,一名吏員推開車廂門,向他稟報一個突發事件:因為夏口車站內一列貨車發車晚點,所以他們的列車要在站外等上大概十幾分鍾,以便調度。
“本官知道了,無妨。”
“是,卑職告退。”
人剛走,小家夥就有問題了:“阿耶,什麽是晚點?”
“就是遲到的意思。”
“哦....”小家夥似懂非懂。
楊濟入京述職,抵達西陽後,如其他赴京官員一般,到南岸武昌乘坐軌道馬車前往鄂州州治夏口,然後乘船入漢水至樊城,再轉陸路經武關道入關中。
所以,他和妻兒此時乘坐“專車”前往夏口,專車車廂十分舒適,又是天下聞名的軌道馬車,讓第一次來到中原的冼氏和兒子覺得十分新奇。
母子倆好奇的看著窗外景色,而楊濟則漸漸深入沉思。
現在是秋天,而江南卻燃起戰火,年初陳國滅亡,但江南各地依舊有大量心懷不滿之人蠢蠢欲動,所以,戰爭不可避免再次爆發。
卻很快就要結束了。
作為“不正常人類”,楊濟知道曆史上隋國平陳後,江南就發生過大規模叛亂,所以如今江南有事他不覺得意外。
另一個“不正常人類”宇文溫,同樣知道這一點,所以準備充分,在這個時代爆發的叛亂,造成的破壞、影響,必然比“原先”的叛亂要低。
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事情背後的原因。
江南初定,隨後爆發叛亂,表麵上的原因,是南朝百姓不服北方朝廷的統治,但實際上,卻是各地豪強大戶對於北方朝廷政策的反抗。
三吳之地,土地兼並的情況很普遍,而許多世家高門、權貴、強宗著姓,占據著大量田地,卻不會為此繳納一絲一毫賦稅。
與此同時,在其名下還有大量隱戶,同樣不會向官府繳納一絲一毫賦稅。
這對於朝廷來說,是頑疾,因為收不上稅,故而更多的賦稅壓到那些自耕農身上,加上沉重的勞役和盤剝,讓自耕農們紛紛破產,逃到各地大戶那裏當佃農。
與此同時,自梁武帝以來,南朝佞佛,大量佛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佛寺同樣占據大量田產,名下同樣有大量隱戶,甚至還放高利貸,大肆兼並土地。
權貴、豪強、佛寺,無時無刻不在侵蝕土地和百姓,日積月累,就導致建康朝廷財政狀況每況愈下,當權者即便有心整治,卻因為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無法治本。
這就是南朝積弱的原因,而病根子,從衣冠南渡時就落下了,王與馬通天下的背後,就是世家大族做大的現實。
南朝一次次的北伐,卻因為各種原因失敗,然後南朝內部紛爭不斷,不斷丟失國土,晉末宋初,南朝國境線尚且能抵達黃河南岸。
結果國境線漸漸的後退,退到淮水,再退到長江。
所以,要想國富民強,光整頓吏治不行,還得瓦解門閥製度,整治豪強,把百姓和土地從地頭蛇手中搶過來,歸入朝廷的有效管理之下。
一個國家,必須收得上稅(實物稅,主要是糧食和布帛),才能賑災,才能養活軍隊,才能消除邊患,保得國泰民安。
這是宇文溫和楊濟討論時提出的觀點,楊濟深以為然,要保證稅收,就得盡可能抑製土地兼並,而要在這個時代實現,卻不容易。
這是世家門閥的時代,和世家門閥、各地豪強作對,那就是和天下作對,走投無路的世家門閥、各地豪強們,會選擇一個“自己人”,與妄圖“毀滅天下”的“狂人”決戰。
一如河北豪強選擇高歡對抗爾朱氏;一如關隴權貴選擇“自己人”李淵,對抗隋帝楊廣,對抗山東豪強竇建德。
又或者引狼入室,投入外敵懷抱,一如明末那樣。
想到這裏,楊濟有些恍惚,他本已戰死於崇禎十五年的沂州城頭,那時,朝廷還在,陛下還在,大明還有希望。
而“後來”,他聽得宇文溫說起崇禎十五年後的曆史,隻覺得悲憤萬分,卻又無能為力。
朝廷,內憂外患,大廈將傾,陛下即便有心殺賊,卻已無力迴天,最後隻能自盡殉國,那種絕望,楊濟都能從宇文溫的陳述中感受到。
抑製土地兼並,收足額的稅,太難了。
對於楊濟來說,“朝廷”這個詞有雙重意義,一個是大明朝廷,另一個是如今的大周朝廷。
這個時代已經和曆史大相徑庭,他不知道接下來的路,會通往何方,不知道這個朝廷,會不會如那個朝廷一般,在內憂外患之中土崩瓦解。
如果,宇文溫能“循規蹈矩”,按照李唐的路子走下去,那麽這個朝廷,必然能有百年以上的國祚。
但楊濟知道,宇文溫可不會這麽走。
這個人,十分“狂妄”,要挑戰天下,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
而江南,就是牛刀小試的地方。
想到這裏,楊濟收起思緒,緊握雙拳。
宇文溫正在努力,他也要繼續努力,不能讓宇文溫一個人孤軍奮戰。
有規律的聲音中,楊濟看著窗外景色不由得出神,雖然在畫冊裏看過夏口的遠景,但現在當他親眼看到夏口時,卻無法相信這座城市的變化,真的是脫胎換骨。
夏口城的輪廓,不同於尋常城池,而遠在其上的西陽,更是不像人間城池。
“阿耶!這哢噠聲是怎麽了?”
稚嫩的童音,讓楊濟收迴視線,他看向對坐,看向趴在馬車車廂窗台上的幼童。
那是他的兒子,四歲多,而夫人冼氏坐在一旁,一手扯著兒子的衣襟,生怕小家夥掉出窗外。
其實這是多餘的,因為車窗有欄杆。
“阿耶!”小家夥忽然發問。“為何車底下會有哢噠、哢噠的聲音?”
“啊,這是因為鐵軌有節,就像竹節一般,所以車輪經過時,會發出‘哢噠哢噠’的聲音。”
“喔....”
小家夥饒有趣味的看著車窗外不斷向後移動的風景,楊濟看了看夫人,兩人相視一笑。
楊濟終於有家了,他對這個時代的感覺,終於不是如旁觀者看戲那樣,而是深深參與其中,有了親情的羈絆,再也不能獨善其身。
他在嶺表當了五年有餘的廣州總管,如今總算得以離任、返迴中原。
楊濟在任上勞心勞力,平定叛亂,勸課農桑,調解漢、俚、僚各族百姓的紛爭,又不畏煙瘴,在治下各州郡巡視,視察民情,聽取各俚僚酋帥的心聲。
又實際上分管市舶事務、鹽務,還把番禹城從裏到外重新翻修一邊,疏浚河道,擴建海港,給後任廣州總管留下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番禹。
出城那一天,番禹百姓們在城外相送,看著一張張真摯的笑臉,楊濟覺得這幾年的辛苦沒有白費。
他帶著家人乘船循著湞水北上,看著熙熙攘攘的湞陽峽棧道,看著繁榮的曲江、始興城,看著商旅如梭的大庾嶺道,他覺得自己真的沒有虛度五年光陰。
而進入洪州總管府後,看著繁榮熱鬧的南昌城,看著船隻如雲的湓口,看著大江之上如過江之卿的貨船,看著宛若火焰山的大冶,他知道,那個人,同樣沒有虛度五年光陰。
不似人間城池的西陽城,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座城池以前所未有的麵貌,出現在楊濟麵前,讓他錯愕,讓他啞然。
敲門聲起,待得楊濟說了聲“進來”,一名吏員推開車廂門,向他稟報一個突發事件:因為夏口車站內一列貨車發車晚點,所以他們的列車要在站外等上大概十幾分鍾,以便調度。
“本官知道了,無妨。”
“是,卑職告退。”
人剛走,小家夥就有問題了:“阿耶,什麽是晚點?”
“就是遲到的意思。”
“哦....”小家夥似懂非懂。
楊濟入京述職,抵達西陽後,如其他赴京官員一般,到南岸武昌乘坐軌道馬車前往鄂州州治夏口,然後乘船入漢水至樊城,再轉陸路經武關道入關中。
所以,他和妻兒此時乘坐“專車”前往夏口,專車車廂十分舒適,又是天下聞名的軌道馬車,讓第一次來到中原的冼氏和兒子覺得十分新奇。
母子倆好奇的看著窗外景色,而楊濟則漸漸深入沉思。
現在是秋天,而江南卻燃起戰火,年初陳國滅亡,但江南各地依舊有大量心懷不滿之人蠢蠢欲動,所以,戰爭不可避免再次爆發。
卻很快就要結束了。
作為“不正常人類”,楊濟知道曆史上隋國平陳後,江南就發生過大規模叛亂,所以如今江南有事他不覺得意外。
另一個“不正常人類”宇文溫,同樣知道這一點,所以準備充分,在這個時代爆發的叛亂,造成的破壞、影響,必然比“原先”的叛亂要低。
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事情背後的原因。
江南初定,隨後爆發叛亂,表麵上的原因,是南朝百姓不服北方朝廷的統治,但實際上,卻是各地豪強大戶對於北方朝廷政策的反抗。
三吳之地,土地兼並的情況很普遍,而許多世家高門、權貴、強宗著姓,占據著大量田地,卻不會為此繳納一絲一毫賦稅。
與此同時,在其名下還有大量隱戶,同樣不會向官府繳納一絲一毫賦稅。
這對於朝廷來說,是頑疾,因為收不上稅,故而更多的賦稅壓到那些自耕農身上,加上沉重的勞役和盤剝,讓自耕農們紛紛破產,逃到各地大戶那裏當佃農。
與此同時,自梁武帝以來,南朝佞佛,大量佛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佛寺同樣占據大量田產,名下同樣有大量隱戶,甚至還放高利貸,大肆兼並土地。
權貴、豪強、佛寺,無時無刻不在侵蝕土地和百姓,日積月累,就導致建康朝廷財政狀況每況愈下,當權者即便有心整治,卻因為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無法治本。
這就是南朝積弱的原因,而病根子,從衣冠南渡時就落下了,王與馬通天下的背後,就是世家大族做大的現實。
南朝一次次的北伐,卻因為各種原因失敗,然後南朝內部紛爭不斷,不斷丟失國土,晉末宋初,南朝國境線尚且能抵達黃河南岸。
結果國境線漸漸的後退,退到淮水,再退到長江。
所以,要想國富民強,光整頓吏治不行,還得瓦解門閥製度,整治豪強,把百姓和土地從地頭蛇手中搶過來,歸入朝廷的有效管理之下。
一個國家,必須收得上稅(實物稅,主要是糧食和布帛),才能賑災,才能養活軍隊,才能消除邊患,保得國泰民安。
這是宇文溫和楊濟討論時提出的觀點,楊濟深以為然,要保證稅收,就得盡可能抑製土地兼並,而要在這個時代實現,卻不容易。
這是世家門閥的時代,和世家門閥、各地豪強作對,那就是和天下作對,走投無路的世家門閥、各地豪強們,會選擇一個“自己人”,與妄圖“毀滅天下”的“狂人”決戰。
一如河北豪強選擇高歡對抗爾朱氏;一如關隴權貴選擇“自己人”李淵,對抗隋帝楊廣,對抗山東豪強竇建德。
又或者引狼入室,投入外敵懷抱,一如明末那樣。
想到這裏,楊濟有些恍惚,他本已戰死於崇禎十五年的沂州城頭,那時,朝廷還在,陛下還在,大明還有希望。
而“後來”,他聽得宇文溫說起崇禎十五年後的曆史,隻覺得悲憤萬分,卻又無能為力。
朝廷,內憂外患,大廈將傾,陛下即便有心殺賊,卻已無力迴天,最後隻能自盡殉國,那種絕望,楊濟都能從宇文溫的陳述中感受到。
抑製土地兼並,收足額的稅,太難了。
對於楊濟來說,“朝廷”這個詞有雙重意義,一個是大明朝廷,另一個是如今的大周朝廷。
這個時代已經和曆史大相徑庭,他不知道接下來的路,會通往何方,不知道這個朝廷,會不會如那個朝廷一般,在內憂外患之中土崩瓦解。
如果,宇文溫能“循規蹈矩”,按照李唐的路子走下去,那麽這個朝廷,必然能有百年以上的國祚。
但楊濟知道,宇文溫可不會這麽走。
這個人,十分“狂妄”,要挑戰天下,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
而江南,就是牛刀小試的地方。
想到這裏,楊濟收起思緒,緊握雙拳。
宇文溫正在努力,他也要繼續努力,不能讓宇文溫一個人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