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口城南三十裏,有一座綿延數十裏的大山——匡廬山,因為北臨長江、東接彭蠡湖之故,江河湖泊水汽升騰不易擴散,依著山勢上升即成雲霧,讓匡廬山雲霧千變萬化,神秘莫測。
此時的匡廬山,即後世之廬山,而匡廬山為江南名山,至晉以來多有名刹迭興,北麓山腳之下西林寺及西林寺內,便是其中佼佼者。
西林寺始建於晉太元年間,初為沙門竺曇結庵時的一座草舍,死後其徒慧永繼承師業。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範為之立廟,命名為西林寺。
太元八年,高僧慧遠自荊州前往嶺南羅浮山,路過江州時來到匡廬山,準備與慧永法師往廣東羅浮山潛修,見匡廬山峰林閑曠秀麗,正是修行的好處所,即定居於西林寺。
太元九年,江州刺史桓伊接受慧永法師建議,於西林寺以東起寺廟,因其位於西林以東,便得名東林寺,慧永、慧遠兩位高僧於西林寺、東林寺領眾清修,佛門聖地從此延續至今。
此時的西林寺、東林寺,誦經之聲不絕於耳,新上任的江州刺史、永嘉王陳彥,不久前先後到西林寺、東林寺燒香拜佛許願,祈求佛祖保佑陳國國泰民安,如今兩寺的僧人們,正在為陳施主誦經還願。
佛門淨地,不卷入塵世間的愛恨情仇,但為陳國百姓祈福,也不算破戒,呢喃的誦經聲透過山林飄上天空,越過山峰時卻忽然打了個轉,飄向匡廬山以北的湓口。
煙波縹緲的大江之上,桑落洲西,自蔡山順流而下的周軍戰船,借著上遊之利展開強艦突擊,作為先鋒的尖頭大船如同斧頭般劈開陳軍船陣,憑借鐵製撞角直接撞沉許多敵船,但隨後陷入陳軍戰船的圍攻之中。
鐵鎖連環的陳軍車船,如同絆馬索般攔住了幾乎勢不可擋的周軍大艦,無數袒肩露臂的水軍士兵,口銜尖刀不顧箭矢奮力攀上敵艦展開血腥的白刃戰。
鐵汁倒下,所觸之處皮膚糜爛,雙方對射箭矢的同時,又互相投擲生石灰,粉末沸沸揚揚落在甲板上如同白霜一般,隨後被濺射的血滴染紅。
刺耳的木材斷裂聲中,不斷有船隻沉沒,衝天的廝殺聲裏,不斷有生命消逝,雙方戰艦的拍杆不斷起落,激起陣陣血霧,而後續戰船也源源不斷加入戰鬥之中。
雙方戰船越聚越多,在江麵上戰作一團,鼓聲喧天不絕於耳,傳到南岸湓口城處,在城頭觀戰的江州刺史、永嘉王陳彥看在眼裏,心急如焚。
他雖然沒打過水戰,但舉目遠眺,總覺得戰況對己方不利:雖然雙方相持,但周軍在上遊,時間拖得越久,對其越有利。
陳軍位於下遊,要靠著車船頂著對方來個寸步不讓,人踩水輪遲早要力竭,所以戰局再這樣膠著下去,己方遲早要撐不住。
水軍一敗,按著蔡山一戰的情況來看,周軍必然順勢強攻桑落洲,等桑落洲陷落,陳國殘存的水軍無法立足,隻能往下遊敗逃,而湓口和建康的水路聯係就會被切斷。
沒有了水麵威脅,周國水軍會向上次一樣突破湖口進入彭蠡湖,但此次周軍是水陸同時大舉進犯,必然有許多兵馬登陸,這樣一來,不光湓口,就連彭蠡湖南側的豫章也危險了。
豫章失守,周軍向東一路進攻,可走官道進入東揚州的東陽郡地界,連帶著能夠進攻會稽郡,一旦東揚州失守,其北麵的揚州包括建康就被抄了後路,一旦攻破淮南的周軍渡江,建康就會腹背受敵。
若周軍從豫章向南行軍,可進攻南康然後進入嶺南,若從豫章向西可突破安成步道進入西麵的湘州,兵鋒直指湘州州治長沙,屆時全局糜爛在無法挽迴,一想到這可怕的後果,陳彥就不寒而栗。
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江州都是下遊江南地區的重要屏障,所以決不能有失,而關鍵之處,就是現在正進行的水戰不能輸。
會輸嗎?很可能,但不是沒有機會扭轉戰局,要想做到除了將士用命,還要靠一個條件:風向。
陳彥初來乍到,對江州的氣候不是很熟悉,但大概知道春夏季節,江州地區風向是以東南風為主,秋冬季節則是西北風或北風為主。
秋冬季節當然刮的是北風,這是常識,但是在江州湓口附近江麵,這常識卻有了些許例外:秋冬季節會偶然間刮起東南風。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當地人說不清楚,不過陳彥自從去了匡廬山走了一趟後,心中似有所得:匡廬山位於湓口以南,其山勢為東北-西南走向,如同一堵牆擋在湓口南方。
秋冬季節的西北風,吹到如同牆一般的匡廬山後,會有極小的可能打一個轉,變成東南風轉向不遠處的湓口附近江麵。
當然這種情況持續不久,所以秋冬季節在湓口附近的東南風來得莫名其妙,也消失得莫名其妙,這就是陳彥自己琢磨出來的答案.
無論這種答案正確與否,湓口地區在西北風多發的秋冬季節,偶發東南風的情況是存在的,雖然出現時間毫無規律可言,持續時間也不過些許時辰,但這對於精通水軍作戰的將領來說,就是扭轉戰局的轉折點。
數百年來,水戰時劣勢一方抓住風向忽變的有利機會,放出火船反敗為勝的戰例比比皆是,當年華皎之亂,陳國水軍就是在白螺一戰中,趁著風向忽然逆反,把叛軍的戰船一把火燒得精光。
所以即便如今己方水軍略處下風,但隻要等到風向忽變...
想到這裏,陳彥看向一旁的旗幟,此時無風,所以沒有旌旗招展的景觀,但陳彥覺得這就是好兆頭:連著刮了幾日的西北風,今日忽然就停了。
這一定是風向有變的前兆,病急亂投醫的陳彥篤信不疑,他到匡廬山的西林寺、東林寺燒香拜佛許願,就是要祈求佛祖保護陳國渡過難關,他覺得佛祖一定會顯靈的。
天佑大陳,天佑大陳,一定會有東南風的!
不知不覺間,他覺得有風吹過,猛地抬頭,卻見旗幟沒有動靜,正以為是自己疑神疑鬼之際,忽然間東南風大作,吹亂所有人的頭發。
“起風了!起風了!”
陳彥激動得放聲大喊,不顧此舉有失身份,也不管此處距離江心太遠,己方水軍根本聽不到他的喊聲,不顧一切的大聲唿喊著:“起風了!!”
一旁的近侍還有將領、官員以及士兵,都激動的振臂高唿,試圖匯集眾人的力量,將這好消息傳到數裏之外的江上戰船,提醒水軍將領抓住機會。
眾人如同入魔般喊了不知多久,隱隱約約看見己方船陣之中冒起點點火光,正以為是己方戰船被敵軍點燃之際,卻見那火光向著西方蔓延。
那是陳軍不顧波及前線己方戰船的危險,順風放出火船將周軍戰船點燃,借著東南風勢,一時烈焰飛騰,風急火烈,濃煙迅速在周軍船陣中蔓延。
“火攻成了!火攻成了!”
城頭響起如潮的歡唿聲,目睹了驚天大逆轉的人們歡唿雀躍,永嘉王陳彥喜極而泣,雙膝跪地之後,揮舞著雙臂仰天高唿:“天佑大陳,天佑大陳!!”
此時的匡廬山,即後世之廬山,而匡廬山為江南名山,至晉以來多有名刹迭興,北麓山腳之下西林寺及西林寺內,便是其中佼佼者。
西林寺始建於晉太元年間,初為沙門竺曇結庵時的一座草舍,死後其徒慧永繼承師業。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範為之立廟,命名為西林寺。
太元八年,高僧慧遠自荊州前往嶺南羅浮山,路過江州時來到匡廬山,準備與慧永法師往廣東羅浮山潛修,見匡廬山峰林閑曠秀麗,正是修行的好處所,即定居於西林寺。
太元九年,江州刺史桓伊接受慧永法師建議,於西林寺以東起寺廟,因其位於西林以東,便得名東林寺,慧永、慧遠兩位高僧於西林寺、東林寺領眾清修,佛門聖地從此延續至今。
此時的西林寺、東林寺,誦經之聲不絕於耳,新上任的江州刺史、永嘉王陳彥,不久前先後到西林寺、東林寺燒香拜佛許願,祈求佛祖保佑陳國國泰民安,如今兩寺的僧人們,正在為陳施主誦經還願。
佛門淨地,不卷入塵世間的愛恨情仇,但為陳國百姓祈福,也不算破戒,呢喃的誦經聲透過山林飄上天空,越過山峰時卻忽然打了個轉,飄向匡廬山以北的湓口。
煙波縹緲的大江之上,桑落洲西,自蔡山順流而下的周軍戰船,借著上遊之利展開強艦突擊,作為先鋒的尖頭大船如同斧頭般劈開陳軍船陣,憑借鐵製撞角直接撞沉許多敵船,但隨後陷入陳軍戰船的圍攻之中。
鐵鎖連環的陳軍車船,如同絆馬索般攔住了幾乎勢不可擋的周軍大艦,無數袒肩露臂的水軍士兵,口銜尖刀不顧箭矢奮力攀上敵艦展開血腥的白刃戰。
鐵汁倒下,所觸之處皮膚糜爛,雙方對射箭矢的同時,又互相投擲生石灰,粉末沸沸揚揚落在甲板上如同白霜一般,隨後被濺射的血滴染紅。
刺耳的木材斷裂聲中,不斷有船隻沉沒,衝天的廝殺聲裏,不斷有生命消逝,雙方戰艦的拍杆不斷起落,激起陣陣血霧,而後續戰船也源源不斷加入戰鬥之中。
雙方戰船越聚越多,在江麵上戰作一團,鼓聲喧天不絕於耳,傳到南岸湓口城處,在城頭觀戰的江州刺史、永嘉王陳彥看在眼裏,心急如焚。
他雖然沒打過水戰,但舉目遠眺,總覺得戰況對己方不利:雖然雙方相持,但周軍在上遊,時間拖得越久,對其越有利。
陳軍位於下遊,要靠著車船頂著對方來個寸步不讓,人踩水輪遲早要力竭,所以戰局再這樣膠著下去,己方遲早要撐不住。
水軍一敗,按著蔡山一戰的情況來看,周軍必然順勢強攻桑落洲,等桑落洲陷落,陳國殘存的水軍無法立足,隻能往下遊敗逃,而湓口和建康的水路聯係就會被切斷。
沒有了水麵威脅,周國水軍會向上次一樣突破湖口進入彭蠡湖,但此次周軍是水陸同時大舉進犯,必然有許多兵馬登陸,這樣一來,不光湓口,就連彭蠡湖南側的豫章也危險了。
豫章失守,周軍向東一路進攻,可走官道進入東揚州的東陽郡地界,連帶著能夠進攻會稽郡,一旦東揚州失守,其北麵的揚州包括建康就被抄了後路,一旦攻破淮南的周軍渡江,建康就會腹背受敵。
若周軍從豫章向南行軍,可進攻南康然後進入嶺南,若從豫章向西可突破安成步道進入西麵的湘州,兵鋒直指湘州州治長沙,屆時全局糜爛在無法挽迴,一想到這可怕的後果,陳彥就不寒而栗。
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江州都是下遊江南地區的重要屏障,所以決不能有失,而關鍵之處,就是現在正進行的水戰不能輸。
會輸嗎?很可能,但不是沒有機會扭轉戰局,要想做到除了將士用命,還要靠一個條件:風向。
陳彥初來乍到,對江州的氣候不是很熟悉,但大概知道春夏季節,江州地區風向是以東南風為主,秋冬季節則是西北風或北風為主。
秋冬季節當然刮的是北風,這是常識,但是在江州湓口附近江麵,這常識卻有了些許例外:秋冬季節會偶然間刮起東南風。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當地人說不清楚,不過陳彥自從去了匡廬山走了一趟後,心中似有所得:匡廬山位於湓口以南,其山勢為東北-西南走向,如同一堵牆擋在湓口南方。
秋冬季節的西北風,吹到如同牆一般的匡廬山後,會有極小的可能打一個轉,變成東南風轉向不遠處的湓口附近江麵。
當然這種情況持續不久,所以秋冬季節在湓口附近的東南風來得莫名其妙,也消失得莫名其妙,這就是陳彥自己琢磨出來的答案.
無論這種答案正確與否,湓口地區在西北風多發的秋冬季節,偶發東南風的情況是存在的,雖然出現時間毫無規律可言,持續時間也不過些許時辰,但這對於精通水軍作戰的將領來說,就是扭轉戰局的轉折點。
數百年來,水戰時劣勢一方抓住風向忽變的有利機會,放出火船反敗為勝的戰例比比皆是,當年華皎之亂,陳國水軍就是在白螺一戰中,趁著風向忽然逆反,把叛軍的戰船一把火燒得精光。
所以即便如今己方水軍略處下風,但隻要等到風向忽變...
想到這裏,陳彥看向一旁的旗幟,此時無風,所以沒有旌旗招展的景觀,但陳彥覺得這就是好兆頭:連著刮了幾日的西北風,今日忽然就停了。
這一定是風向有變的前兆,病急亂投醫的陳彥篤信不疑,他到匡廬山的西林寺、東林寺燒香拜佛許願,就是要祈求佛祖保護陳國渡過難關,他覺得佛祖一定會顯靈的。
天佑大陳,天佑大陳,一定會有東南風的!
不知不覺間,他覺得有風吹過,猛地抬頭,卻見旗幟沒有動靜,正以為是自己疑神疑鬼之際,忽然間東南風大作,吹亂所有人的頭發。
“起風了!起風了!”
陳彥激動得放聲大喊,不顧此舉有失身份,也不管此處距離江心太遠,己方水軍根本聽不到他的喊聲,不顧一切的大聲唿喊著:“起風了!!”
一旁的近侍還有將領、官員以及士兵,都激動的振臂高唿,試圖匯集眾人的力量,將這好消息傳到數裏之外的江上戰船,提醒水軍將領抓住機會。
眾人如同入魔般喊了不知多久,隱隱約約看見己方船陣之中冒起點點火光,正以為是己方戰船被敵軍點燃之際,卻見那火光向著西方蔓延。
那是陳軍不顧波及前線己方戰船的危險,順風放出火船將周軍戰船點燃,借著東南風勢,一時烈焰飛騰,風急火烈,濃煙迅速在周軍船陣中蔓延。
“火攻成了!火攻成了!”
城頭響起如潮的歡唿聲,目睹了驚天大逆轉的人們歡唿雀躍,永嘉王陳彥喜極而泣,雙膝跪地之後,揮舞著雙臂仰天高唿:“天佑大陳,天佑大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