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密密麻麻的船隻泊在岸邊,百姓攜家帶口登上陸地,不安的看著麵前,許多士兵排成人牆,隻露出些許缺口,一排排竹籬笆在缺口後形成通道,向著城池蜿蜒而行。
有通曉關中話的吏員,站在高處拿著紙皮筒高聲喊著,招唿百姓前進。
這些吏員也是關中人,隨著百姓遷往山南,沿途被組織起來維持秩序,如今繼續發揮作用,用關中話告訴百姓該怎麽辦。
其一,排隊前進,一家人一隊,光棍就自己一隊,敢插隊的當日口糧減半。
其二,登記戶籍,包括一家人的姓名、籍貫、原來的居住地、家庭關係等等,如有瞞報者後果自負,舉報者有賞。
其三,入城後,每家都有房子住,有被褥發,男女老少都有新衣服一套,每家發五斛米,頭一個月的一日兩餐,由官府負責!
前兩項倒沒什麽,最後一項說完後讓百姓們騷動起來,他們以為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夏口之後,一家人會有吃不完的苦,沒想到竟是如此安排。
不論心中如何想,有這麽多士兵盯著,沒人敢造次,百姓們老老實實以家為單位排隊前進,在同樣說著關中話的吏員那裏登記了戶籍信息。
待得登記完畢,有人領著繼續前行,進了城後,他們被帶到新立的街坊,那裏一一排排新建的木屋已經虛位以待。
喬穀雨攙著顫悠悠的老母親,左手被人緊緊拽著,低頭一看卻是媳婦抓著自己,瘦弱的她抱著年幼的孩子,滿是不敢相信的目光,一家人來到千裏之外的江南之地,原以為會被沒為奴隸,未成想竟然還能有自己的房子住。
一路上喬穀雨擔驚受怕,擔心媳婦被周軍士兵拖出去“玩玩”,又擔心缺衣少食的,老母親和兒子頂不住,結果一路平安抵達此處,還有落腳的地方。
“喬穀雨是吧?”
一名吏員走到他麵前問道,喬穀雨趕緊點頭稱是,正琢磨著對方是不是要收些“意思意思”,卻見一旁的大篷車上搬下來幾床被褥。
“喬穀雨,一家四口,三大一小,被褥四床...”
吏員高聲念起來,旁邊圍著的一群人開始忙碌,按人頭把被褥、衣物還有簡單的小家具等東西準備好,推來獨輪車馱起。
四片帶繩子的竹牌發到喬穀雨一家手中,按著吏員的要求掛在手腕上,那竹牌上麵都刻著一個狗,正摸不著頭腦之際,吏員領著他們沿著街道向前走,幾名青壯推著獨輪車緊隨其後。
街道兩側是一排排整齊的平房,一眼望去每邊足有十餘排之多,喬穀雨緊緊跟著不敢張望,也不知走了多久,吏員停下腳步。
“喬穀雨,你看看右邊,這排房子最外側的牆上,是不是畫著一隻狗?”
一家人看向右側牆壁,果然上邊畫著一條大狗,牆麵雪白,那條黑色的大狗看上去醒目異常,若是晚上也能分辨
得清清楚楚。
又看向旁邊,另一排房子最外側的牆壁上畫著一頭牛,而其他排的房子外側牆壁上,畫著馬、豬、貓、雞、鴨、鵝等家畜家禽。
“喬穀雨,你們一家的房子,是在狗字第貳號,記住了。”
還沒等喬穀雨迴過神,吏員招唿青壯推著手推車走進房前通道,在第二間房子麵前停了下來。
與此同時,這排房屋第一間的房門打開,一名中年人拿著串鑰匙走了出來,喬穀雨透過門口望向裏麵,發現有一女子正抱著嬰兒喂奶。
似乎這中年人一家子也是住在此處。
喬穀雨收迴目光,卻見中年男子和那吏員交談起來,片刻後吏員向喬穀雨介紹,說這位姓鍾,是這排房屋的“舍長”。
“往後有什麽事,隻管和鍾舍長說,他一家住在這裏,照應你們安心定居,如果平日裏出去後迴來記不得住在哪排,就看手上的竹牌,或者在街口小院報上‘鍾舍長’三個字,那裏的人會領著你過來。”
喬穀雨忙不迭的點頭稱是,和鍾舍長寒暄了幾句後,拿著鑰匙打開了“自家”房門走了進去。
房屋為木製,分內外共三間,後麵還有個一小院,當然院牆就是竹籬笆,而房間裏已經有了簡單的臥榻、草席,院子裏豎著兩個竹竿架子,之間連著一條麻繩,是為晾曬衣物所用。
喬穀雨將自家分得的被褥、衣物等東西放好,又跟著吏員去領了木盆、木桶、竹籃、碗、筷、掃帚等日常用品,最後親自將幾袋糙米搬進家之後,才徹底放下心來。
“阿郎,這...這就是稻米?”
“應該是,孩兒也從未見過,官府如此說,想來就是。”
老母親探手從米袋裏掏出一把帶殼的稻米仔細打量著,世代吃粟、麥的關中人,初次見到江南的稻米,也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
媳婦拿著一件衣服仔細看著,滿是驚訝的表情:“這布料不錯啊,用手撕撕不爛,就是尺寸不合適,得改。”
“能改,鍾舍長說明日就發針線和剪子,我們自己就能改了。”
“這要多少錢?”
“針線不要錢,剪子用完了得還。”說到這裏,喬穀雨不忘補充最重要的消息:“官府說,從今日起,每日兩餐都有人按時送到路口,大家排隊去打粥迴來吃。”
“吃粥能飽麽?一人能有幾碗?”
“大人兩碗,小孩一碗,反正鍾舍長是這麽說的。”喬穀雨說完拿起剛領迴來的一個碗,“喏,這麽大,夠吃了。”
“那會不會稀得和水一般?”
喬穀雨看了看那幾袋糙米,搖了搖頭:“官府都發糧食了,不至於此吧...”
他的母親倒是有些見識,問了個關鍵問題:“方才官府說頭一個月管兩餐,那往後我們靠什麽度日?”
這個問題很關鍵,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這裏,沒有一寸土地如何養活一家人,過了一個月後坐吃山空怎麽辦?
喬穀雨知道這事關一家人往後的生活,把鍾舍長方才所說講了出來:“母親,官府說先住上幾日,待得緩過來後,官府會發農具、工具。”
“說是我們要幫忙開荒、修水利,秋收時能分糧食,到了明年,就能分地了。”(未完待續。)
有通曉關中話的吏員,站在高處拿著紙皮筒高聲喊著,招唿百姓前進。
這些吏員也是關中人,隨著百姓遷往山南,沿途被組織起來維持秩序,如今繼續發揮作用,用關中話告訴百姓該怎麽辦。
其一,排隊前進,一家人一隊,光棍就自己一隊,敢插隊的當日口糧減半。
其二,登記戶籍,包括一家人的姓名、籍貫、原來的居住地、家庭關係等等,如有瞞報者後果自負,舉報者有賞。
其三,入城後,每家都有房子住,有被褥發,男女老少都有新衣服一套,每家發五斛米,頭一個月的一日兩餐,由官府負責!
前兩項倒沒什麽,最後一項說完後讓百姓們騷動起來,他們以為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夏口之後,一家人會有吃不完的苦,沒想到竟是如此安排。
不論心中如何想,有這麽多士兵盯著,沒人敢造次,百姓們老老實實以家為單位排隊前進,在同樣說著關中話的吏員那裏登記了戶籍信息。
待得登記完畢,有人領著繼續前行,進了城後,他們被帶到新立的街坊,那裏一一排排新建的木屋已經虛位以待。
喬穀雨攙著顫悠悠的老母親,左手被人緊緊拽著,低頭一看卻是媳婦抓著自己,瘦弱的她抱著年幼的孩子,滿是不敢相信的目光,一家人來到千裏之外的江南之地,原以為會被沒為奴隸,未成想竟然還能有自己的房子住。
一路上喬穀雨擔驚受怕,擔心媳婦被周軍士兵拖出去“玩玩”,又擔心缺衣少食的,老母親和兒子頂不住,結果一路平安抵達此處,還有落腳的地方。
“喬穀雨是吧?”
一名吏員走到他麵前問道,喬穀雨趕緊點頭稱是,正琢磨著對方是不是要收些“意思意思”,卻見一旁的大篷車上搬下來幾床被褥。
“喬穀雨,一家四口,三大一小,被褥四床...”
吏員高聲念起來,旁邊圍著的一群人開始忙碌,按人頭把被褥、衣物還有簡單的小家具等東西準備好,推來獨輪車馱起。
四片帶繩子的竹牌發到喬穀雨一家手中,按著吏員的要求掛在手腕上,那竹牌上麵都刻著一個狗,正摸不著頭腦之際,吏員領著他們沿著街道向前走,幾名青壯推著獨輪車緊隨其後。
街道兩側是一排排整齊的平房,一眼望去每邊足有十餘排之多,喬穀雨緊緊跟著不敢張望,也不知走了多久,吏員停下腳步。
“喬穀雨,你看看右邊,這排房子最外側的牆上,是不是畫著一隻狗?”
一家人看向右側牆壁,果然上邊畫著一條大狗,牆麵雪白,那條黑色的大狗看上去醒目異常,若是晚上也能分辨
得清清楚楚。
又看向旁邊,另一排房子最外側的牆壁上畫著一頭牛,而其他排的房子外側牆壁上,畫著馬、豬、貓、雞、鴨、鵝等家畜家禽。
“喬穀雨,你們一家的房子,是在狗字第貳號,記住了。”
還沒等喬穀雨迴過神,吏員招唿青壯推著手推車走進房前通道,在第二間房子麵前停了下來。
與此同時,這排房屋第一間的房門打開,一名中年人拿著串鑰匙走了出來,喬穀雨透過門口望向裏麵,發現有一女子正抱著嬰兒喂奶。
似乎這中年人一家子也是住在此處。
喬穀雨收迴目光,卻見中年男子和那吏員交談起來,片刻後吏員向喬穀雨介紹,說這位姓鍾,是這排房屋的“舍長”。
“往後有什麽事,隻管和鍾舍長說,他一家住在這裏,照應你們安心定居,如果平日裏出去後迴來記不得住在哪排,就看手上的竹牌,或者在街口小院報上‘鍾舍長’三個字,那裏的人會領著你過來。”
喬穀雨忙不迭的點頭稱是,和鍾舍長寒暄了幾句後,拿著鑰匙打開了“自家”房門走了進去。
房屋為木製,分內外共三間,後麵還有個一小院,當然院牆就是竹籬笆,而房間裏已經有了簡單的臥榻、草席,院子裏豎著兩個竹竿架子,之間連著一條麻繩,是為晾曬衣物所用。
喬穀雨將自家分得的被褥、衣物等東西放好,又跟著吏員去領了木盆、木桶、竹籃、碗、筷、掃帚等日常用品,最後親自將幾袋糙米搬進家之後,才徹底放下心來。
“阿郎,這...這就是稻米?”
“應該是,孩兒也從未見過,官府如此說,想來就是。”
老母親探手從米袋裏掏出一把帶殼的稻米仔細打量著,世代吃粟、麥的關中人,初次見到江南的稻米,也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
媳婦拿著一件衣服仔細看著,滿是驚訝的表情:“這布料不錯啊,用手撕撕不爛,就是尺寸不合適,得改。”
“能改,鍾舍長說明日就發針線和剪子,我們自己就能改了。”
“這要多少錢?”
“針線不要錢,剪子用完了得還。”說到這裏,喬穀雨不忘補充最重要的消息:“官府說,從今日起,每日兩餐都有人按時送到路口,大家排隊去打粥迴來吃。”
“吃粥能飽麽?一人能有幾碗?”
“大人兩碗,小孩一碗,反正鍾舍長是這麽說的。”喬穀雨說完拿起剛領迴來的一個碗,“喏,這麽大,夠吃了。”
“那會不會稀得和水一般?”
喬穀雨看了看那幾袋糙米,搖了搖頭:“官府都發糧食了,不至於此吧...”
他的母親倒是有些見識,問了個關鍵問題:“方才官府說頭一個月管兩餐,那往後我們靠什麽度日?”
這個問題很關鍵,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這裏,沒有一寸土地如何養活一家人,過了一個月後坐吃山空怎麽辦?
喬穀雨知道這事關一家人往後的生活,把鍾舍長方才所說講了出來:“母親,官府說先住上幾日,待得緩過來後,官府會發農具、工具。”
“說是我們要幫忙開荒、修水利,秋收時能分糧食,到了明年,就能分地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