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國公府廚房,某處隔間內,客串監廚的吳明穿上了厚厚的麻布罩袍,帶上兜鍪和鐵麵具,又帶上由豬皮和琉璃製作成的“護目鏡”。
身邊兩人也是如此打扮,待得準備完畢,一人提著個鍋放到了沼氣灶上,鍋裏已經放好了湯汁、配料和食材。
府裏對沼氣的應用已經持續數年,不光有沼氣燈照明,還有沼氣灶煮菜做飯,當然成日裏燒沼氣可不行,許多時候還得燒柴,畢竟沼氣的量說多不多。
“仔細放好,檢查一下排氣閥還有浮子閥!”
“檢查完畢,一切正常!”
“點火,擰氣閥,開始計時!”
沼氣灶內噴出的沼氣,被先一步燃起的蠟燭點燃,烘烤著放在灶上的金屬鍋,這個鍋和尋常的鍋不同,更像一個甕,而且鍋身和鍋蓋均由精鐵製成,是邾國公府廚房中的神器。
它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叫做“高壓鍋”。
高壓鍋又稱“壓力鍋”,用它可以將被蒸煮的食物加熱到一百度以上,於十七世紀發明出來,以獨特的高溫高壓功能,大大縮短了做飯的時間。
好處不止這點,高壓鍋烹調出來的食品味道好,特別是不容易燒熟的肉類變得容易熟了,吃起來口感好得出奇。
宇文溫的高壓科技樹發展了將近七年,終於出現了實用化的高壓鍋,結構和後世家用的高壓鍋類似,隻是關鍵部件用的是替代品。
高壓鍋需要密封圈,因為沒有橡膠所以用的是杜仲膠,然而單純的杜仲膠密封圈耐用性還是差了些,所以最後用的是純銅和杜仲膠一起製成的密封圈。
水力衝壓而成的鍋體、鍋蓋,又經過水力車床打磨,最後手工進行精加工,花了許多功夫才做出來成品,排氣閥、浮子閥等該有的東西一應俱全。
雖然是低水平的山寨高壓鍋,但其烹飪效果已經是犀利無比,這個時代沒有任何廚具能作出高壓鍋的烹飪效果來。
何謂“高壓”?除了宇文溫和少數作坊工匠外,沒誰知道這到底是什麽意思,但知道這玩意煮出來的菜很好吃,當然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危險。
高壓鍋會“炸鍋”,第一次在廚房使用時就炸了,鐵製的鍋蓋直接擊穿房頂,落到院子裏砸出個淺坑,廚房裏一片狼藉,滾燙的湯汁噴了一地。
虧得當時防護得當,在場數人隻是輕微燙傷和擦傷,不過被這麽一嚇過了許久才說得出話。
危險,太危險了,不說容易出人命,光說那忽如其來的巨響,就把遠處後院裏的小郎君們嚇了一跳,原本主母不願在府裏用這玩意烹飪,奈何郎主一意孤行要堅持用下去。
折騰了許多次,高壓鍋又重新改進了不少,炸鍋的情況越來越少,會用和敢用的廚子也多了起來,隨著高壓烹飪技術的進步,邾國公府裏的夥食水準上了一個新台階。
高壓鍋做出來的食物味道很好,肉類被“壓”得鬆軟可口,做出的排骨湯其味道也異常鮮美,各種新菜色層出不窮。
隻是危險性太大,加上造價昂貴,未能在五味齋投入使用。
“時間快到了!”
一聲低語將吳明的注意力吸引到鐵絲網前的高壓鍋上,為了防止炸飛的鍋蓋傷人,他們特地拉了一道鐵絲網擋在麵前,而身上的厚布衣袍和麵具能夠阻擋滾燙的湯汁燙著自己。
高壓鍋頂上的排氣閥忽然唿嘯起來並噴出水汽,吳明拿出懷表開始計時,按照“操作規程”,高壓鍋開始噴水汽後再燒上半個小時就要關火。
不關可以,等著炸鍋吧!
時間一分一分的逝去,吳敏等人看著唿哧唿哧噴著水汽的高壓鍋,冷汗漸漸冒了出來,各自拿出一個木板擋在麵前。
他們不知道眼前的高壓鍋會不會炸鍋,又不能躲到屋外,隻能看著懷表計時,好容易捱夠時間,吳明趕緊把沼氣管道的閥門關上。
“行了,出去等著,等不噴汽了過一會再開鍋。”
身邊第一次打下手的仆人問道:“這是何故?不是已經煮好了嗎?”
“是煮好了,可是這時候鍋裏的水汽太多,鍋蓋很難打開,即便你力大如牛打開了,‘嘭’的一聲就炸鍋,命不好的,腦袋就被鍋蓋崩掉半邊!”
吳明半真半假的說著,唬得對方麵色發白,不過他隨後補充道:“莫要害怕,隻要按著‘操作規程’來,保你全須全尾。”
“當真?”
“當真,一會夥房開飯,就有高壓鍋做的菜,到時可別好吃得把舌頭都咬了!”
說話間,房裏的高壓鍋已經沒了動靜,吳明看了看懷表,確定時間已到,隨即領著人進去將高壓鍋提了出來,交給廚娘處理。
鍋蓋打開,香氣四溢,此次做的是“高壓鍋燜羊肉”,是給主母和家眷們食用的,接下來得由廚娘處理,而隨後用推車推來的五個高壓鍋,裏麵裝著的才是供應夥房的美食。
邾國公府裏的沼氣灶不止一個,而高壓鍋也不止一個。
“繼續開工!把鍋都放到沼氣灶上,仔細些,按著‘操作規程’來!”
。。。。。。
西陽城郊外,三台河畔某工坊,其中一處小院裏,全身上下護得嚴嚴實實的林有地,領著同樣全身上下護得嚴嚴實實的工匠,開始進行新一輪實驗。
他們麵前有一個裝置,像一個放大版的高壓鍋,隻是外邊多了許多管路和配件,其中最為顯眼的是高壓鍋下的火爐,還有鍋體上的圓形表盤——氣壓表。
爐火旺盛,燒得其上的大高壓鍋散發出陣陣熱氣,林有地看看鍋體上的氣壓表,裏麵的指針開始移動,他看了看手中的懷表,又看了看大高壓鍋的水位計。
“水位偏低,加水!”
“加水!,重複一遍,加水!”
旁邊的工匠們按部就班,加水、燒火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大高壓鍋外的管路彎彎曲曲,經過許多裝置最後連在一座車床上。
這車床原本是用水力來驅動,此次為了試驗新裝置故而進行了改裝,要用一種新的動力來驅動車床的鑽頭,去鑽更硬的金屬製品,例如精鐵棒。
看著眼前的全套裝置,林有地摸了摸脖子上的疤痕,想起不堪迴首的往事。
一年前,在這個院子裏有一個更大的裝置,名字叫做鍋爐,有閣樓大小,運行起來得十幾人伺候,按照最初的設計,這東西的“力量”很大,可以驅動上百斤重的鐵輪。
縮比模型模型、全尺寸模型、原理驗證機,然後是實驗型,製作出這個實驗型鍋爐總共花了五年時間。
順利點火、運轉,一切都很正常,然後就是到處漏氣,沒等眾人反應過來,大爆炸吞噬了一切,滾燙的鍋爐水當場燙死五人,又有五人因為身上皮膚被燙得潰爛,苦熬了數日後死去。
當時身上所穿的防護服沒能保住這些人的命,防護服的布料還是太薄了,而且脖子處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林有地因為離得比較遠故而幸免於難,但脖子被燙傷留下疤痕。
慘痛的事故,郎主宇文溫隨後暫停了這一實驗,裝置的尺寸大幅縮小,變成如同米缸的大號高壓鍋,而它要驅動的,隻是車床鑽頭罷了。
“林管事,壓力到了!”
喊聲讓林有地迴過神來,他看向氣壓表發現指針處於黃色區域,立即按照方案開始下令:“拉閘,開始運轉!”
有人拉動一個閘門,大號高壓鍋輕微顫抖著,在場之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林有地沒有開溜,而是以身作則堅守崗位,雙眼死死盯著氣壓表。
指針緩緩迴落,這說明大高壓鍋裏的氣壓在降低,降低的原因是蒸汽被排出去了。
蒸汽推動葉片,葉片帶動一個偏心輪如同水輪般轉起來,通過連接裝置最後將車床鑽頭帶動,林有地看著飛快旋轉的鑽頭,心中鬆了口氣。
他指揮手下接上轉速表,開始測量鑽頭的轉速,然而那轉速表很快就出現故障,哢嚓數聲之後裂開,零件散落出來。
“林管事,轉速爆表了!”
“爆...爆表?轉速這麽快!”
林有地十分驚訝,他們總結了將近三年的經驗,嘔心瀝血才製作出這個轉速表,其測量上限頗高,用來測水力驅動的車床。
水利車床鑽頭的轉速從來沒超過測量上限的四成,結果...
“切斷連接,熄火,放蒸汽!”
實驗結束,效果超出預期的好,林有地按照規定開始做記錄,曆經無數次失敗,總算有進展了。
翻開那本厚厚的記事本,林有地看著一張樹狀圖入了神,那是郎主畫出來的所謂“科技樹”,如今他們實驗小組剛剛抵達的,是一個名為“蒸汽”的分叉。
風力、水力、人力、畜力,宇文溫對林有地所說的“蒸汽動力”,是從古至今從未見過的力量,據說可以驅動大船,還有鐵輪車。
能實現麽?林有地不知道,而一貫信心滿滿的宇文溫也不知道,他隻是讓林有地慢慢摸索,也許要摸索一輩子。
實驗代號“飛升”,何時成功?不詳。(未完待續。)
身邊兩人也是如此打扮,待得準備完畢,一人提著個鍋放到了沼氣灶上,鍋裏已經放好了湯汁、配料和食材。
府裏對沼氣的應用已經持續數年,不光有沼氣燈照明,還有沼氣灶煮菜做飯,當然成日裏燒沼氣可不行,許多時候還得燒柴,畢竟沼氣的量說多不多。
“仔細放好,檢查一下排氣閥還有浮子閥!”
“檢查完畢,一切正常!”
“點火,擰氣閥,開始計時!”
沼氣灶內噴出的沼氣,被先一步燃起的蠟燭點燃,烘烤著放在灶上的金屬鍋,這個鍋和尋常的鍋不同,更像一個甕,而且鍋身和鍋蓋均由精鐵製成,是邾國公府廚房中的神器。
它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叫做“高壓鍋”。
高壓鍋又稱“壓力鍋”,用它可以將被蒸煮的食物加熱到一百度以上,於十七世紀發明出來,以獨特的高溫高壓功能,大大縮短了做飯的時間。
好處不止這點,高壓鍋烹調出來的食品味道好,特別是不容易燒熟的肉類變得容易熟了,吃起來口感好得出奇。
宇文溫的高壓科技樹發展了將近七年,終於出現了實用化的高壓鍋,結構和後世家用的高壓鍋類似,隻是關鍵部件用的是替代品。
高壓鍋需要密封圈,因為沒有橡膠所以用的是杜仲膠,然而單純的杜仲膠密封圈耐用性還是差了些,所以最後用的是純銅和杜仲膠一起製成的密封圈。
水力衝壓而成的鍋體、鍋蓋,又經過水力車床打磨,最後手工進行精加工,花了許多功夫才做出來成品,排氣閥、浮子閥等該有的東西一應俱全。
雖然是低水平的山寨高壓鍋,但其烹飪效果已經是犀利無比,這個時代沒有任何廚具能作出高壓鍋的烹飪效果來。
何謂“高壓”?除了宇文溫和少數作坊工匠外,沒誰知道這到底是什麽意思,但知道這玩意煮出來的菜很好吃,當然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危險。
高壓鍋會“炸鍋”,第一次在廚房使用時就炸了,鐵製的鍋蓋直接擊穿房頂,落到院子裏砸出個淺坑,廚房裏一片狼藉,滾燙的湯汁噴了一地。
虧得當時防護得當,在場數人隻是輕微燙傷和擦傷,不過被這麽一嚇過了許久才說得出話。
危險,太危險了,不說容易出人命,光說那忽如其來的巨響,就把遠處後院裏的小郎君們嚇了一跳,原本主母不願在府裏用這玩意烹飪,奈何郎主一意孤行要堅持用下去。
折騰了許多次,高壓鍋又重新改進了不少,炸鍋的情況越來越少,會用和敢用的廚子也多了起來,隨著高壓烹飪技術的進步,邾國公府裏的夥食水準上了一個新台階。
高壓鍋做出來的食物味道很好,肉類被“壓”得鬆軟可口,做出的排骨湯其味道也異常鮮美,各種新菜色層出不窮。
隻是危險性太大,加上造價昂貴,未能在五味齋投入使用。
“時間快到了!”
一聲低語將吳明的注意力吸引到鐵絲網前的高壓鍋上,為了防止炸飛的鍋蓋傷人,他們特地拉了一道鐵絲網擋在麵前,而身上的厚布衣袍和麵具能夠阻擋滾燙的湯汁燙著自己。
高壓鍋頂上的排氣閥忽然唿嘯起來並噴出水汽,吳明拿出懷表開始計時,按照“操作規程”,高壓鍋開始噴水汽後再燒上半個小時就要關火。
不關可以,等著炸鍋吧!
時間一分一分的逝去,吳敏等人看著唿哧唿哧噴著水汽的高壓鍋,冷汗漸漸冒了出來,各自拿出一個木板擋在麵前。
他們不知道眼前的高壓鍋會不會炸鍋,又不能躲到屋外,隻能看著懷表計時,好容易捱夠時間,吳明趕緊把沼氣管道的閥門關上。
“行了,出去等著,等不噴汽了過一會再開鍋。”
身邊第一次打下手的仆人問道:“這是何故?不是已經煮好了嗎?”
“是煮好了,可是這時候鍋裏的水汽太多,鍋蓋很難打開,即便你力大如牛打開了,‘嘭’的一聲就炸鍋,命不好的,腦袋就被鍋蓋崩掉半邊!”
吳明半真半假的說著,唬得對方麵色發白,不過他隨後補充道:“莫要害怕,隻要按著‘操作規程’來,保你全須全尾。”
“當真?”
“當真,一會夥房開飯,就有高壓鍋做的菜,到時可別好吃得把舌頭都咬了!”
說話間,房裏的高壓鍋已經沒了動靜,吳明看了看懷表,確定時間已到,隨即領著人進去將高壓鍋提了出來,交給廚娘處理。
鍋蓋打開,香氣四溢,此次做的是“高壓鍋燜羊肉”,是給主母和家眷們食用的,接下來得由廚娘處理,而隨後用推車推來的五個高壓鍋,裏麵裝著的才是供應夥房的美食。
邾國公府裏的沼氣灶不止一個,而高壓鍋也不止一個。
“繼續開工!把鍋都放到沼氣灶上,仔細些,按著‘操作規程’來!”
。。。。。。
西陽城郊外,三台河畔某工坊,其中一處小院裏,全身上下護得嚴嚴實實的林有地,領著同樣全身上下護得嚴嚴實實的工匠,開始進行新一輪實驗。
他們麵前有一個裝置,像一個放大版的高壓鍋,隻是外邊多了許多管路和配件,其中最為顯眼的是高壓鍋下的火爐,還有鍋體上的圓形表盤——氣壓表。
爐火旺盛,燒得其上的大高壓鍋散發出陣陣熱氣,林有地看看鍋體上的氣壓表,裏麵的指針開始移動,他看了看手中的懷表,又看了看大高壓鍋的水位計。
“水位偏低,加水!”
“加水!,重複一遍,加水!”
旁邊的工匠們按部就班,加水、燒火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大高壓鍋外的管路彎彎曲曲,經過許多裝置最後連在一座車床上。
這車床原本是用水力來驅動,此次為了試驗新裝置故而進行了改裝,要用一種新的動力來驅動車床的鑽頭,去鑽更硬的金屬製品,例如精鐵棒。
看著眼前的全套裝置,林有地摸了摸脖子上的疤痕,想起不堪迴首的往事。
一年前,在這個院子裏有一個更大的裝置,名字叫做鍋爐,有閣樓大小,運行起來得十幾人伺候,按照最初的設計,這東西的“力量”很大,可以驅動上百斤重的鐵輪。
縮比模型模型、全尺寸模型、原理驗證機,然後是實驗型,製作出這個實驗型鍋爐總共花了五年時間。
順利點火、運轉,一切都很正常,然後就是到處漏氣,沒等眾人反應過來,大爆炸吞噬了一切,滾燙的鍋爐水當場燙死五人,又有五人因為身上皮膚被燙得潰爛,苦熬了數日後死去。
當時身上所穿的防護服沒能保住這些人的命,防護服的布料還是太薄了,而且脖子處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林有地因為離得比較遠故而幸免於難,但脖子被燙傷留下疤痕。
慘痛的事故,郎主宇文溫隨後暫停了這一實驗,裝置的尺寸大幅縮小,變成如同米缸的大號高壓鍋,而它要驅動的,隻是車床鑽頭罷了。
“林管事,壓力到了!”
喊聲讓林有地迴過神來,他看向氣壓表發現指針處於黃色區域,立即按照方案開始下令:“拉閘,開始運轉!”
有人拉動一個閘門,大號高壓鍋輕微顫抖著,在場之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林有地沒有開溜,而是以身作則堅守崗位,雙眼死死盯著氣壓表。
指針緩緩迴落,這說明大高壓鍋裏的氣壓在降低,降低的原因是蒸汽被排出去了。
蒸汽推動葉片,葉片帶動一個偏心輪如同水輪般轉起來,通過連接裝置最後將車床鑽頭帶動,林有地看著飛快旋轉的鑽頭,心中鬆了口氣。
他指揮手下接上轉速表,開始測量鑽頭的轉速,然而那轉速表很快就出現故障,哢嚓數聲之後裂開,零件散落出來。
“林管事,轉速爆表了!”
“爆...爆表?轉速這麽快!”
林有地十分驚訝,他們總結了將近三年的經驗,嘔心瀝血才製作出這個轉速表,其測量上限頗高,用來測水力驅動的車床。
水利車床鑽頭的轉速從來沒超過測量上限的四成,結果...
“切斷連接,熄火,放蒸汽!”
實驗結束,效果超出預期的好,林有地按照規定開始做記錄,曆經無數次失敗,總算有進展了。
翻開那本厚厚的記事本,林有地看著一張樹狀圖入了神,那是郎主畫出來的所謂“科技樹”,如今他們實驗小組剛剛抵達的,是一個名為“蒸汽”的分叉。
風力、水力、人力、畜力,宇文溫對林有地所說的“蒸汽動力”,是從古至今從未見過的力量,據說可以驅動大船,還有鐵輪車。
能實現麽?林有地不知道,而一貫信心滿滿的宇文溫也不知道,他隻是讓林有地慢慢摸索,也許要摸索一輩子。
實驗代號“飛升”,何時成功?不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