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逆轉的崩潰,在灞橋以東戰場出現了,因為廣通倉被燒,隋軍將士的士氣本就不高,接連猛攻了數日都沒能拿下灞橋,讓他們的鬥誌愈低迷。? ?
糧食供應已經開始出問題,每日兩餐喝的粥越來越稀,大家都知道廣通倉完了,隻是心存僥幸覺得若是拿下長安就不會挨餓。
強打精神打了幾日仗,不要說長安,就是灞橋都搶不下來,如今又聽得同州陷落後路被斷,傻瓜都知道情況不對了。
沒有糧食,又腹背受敵,大夥都有家人要養,必敗的仗打來沒意思,就算立了功也沒地方領賞,誰還跟你姓楊的玩命?
士兵們大字不識一個又沒有什麽見識,他們都能想到這一點,那些將領更是想得通透,周軍大喊“同州陷”,所以同州就真的陷落了?萬一是詐稱呢?
那又如何?姓楊的完蛋與我何幹?
在長安城外這麽久,城內開出的條件許多將領已經爛熟於心,之所以等了那麽久無非是在觀望,要讓利益最大化罷了。
早“反正”不行,搞不好周軍在關中待不下去,到時得跟著對方一起灰溜溜東逃,;晚“反正”不行,會掉價的,所以時機要把握好。
即保證自己有利可圖,又不會有生命危險,然後順便立下大功。
何為大功?臨陣倒戈,協助王師擊敗隋寇是也。
同州陷落與否無所謂,反正廣通倉是真的完了,現在就差個借口,而周軍如今在陣前大唿“臨陣倒戈,就在今日”,是最好不過的借口。
隋軍大陣瞬間崩潰,越來越多的隋軍將領開始倒戈,即便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是為了保命。
誰也不想成為別人“反正”的踏腳石,所以無論事前有無和周軍私下勾連,如今個個都“幡然悔悟”,爭先恐後要做“反正忠臣”。
潛伏的火種被點燃,沒有誰再會為楊家賣力,朝廷姓什麽並不重要,關鍵是自家的利益得到保證才是真:臨陣倒戈,抓楊廣啊!
抓到了楊廣,這可是大功一件,搞不好封爵都是有可能的,這可比布帛錢糧劃算得多!
身處中軍的晉王楊廣在護衛的簇擁下上馬離開,並州軍騎兵緊緊跟隨,至於步兵隻能是任其自生自滅,迴沸騰的戰場,楊廣心中無比悲涼。
兵敗如山倒,這五個字時常在書中看見,當時未必有什麽感觸,如今身臨其境,楊廣隻覺得欲哭無淚。
周軍燒了廣通倉,後來還伏擊了同州刺史李渾,他本已作了安排,讓南下增援的延州總管獨孤楷去對付這夥周軍,結果對方竟然和周軍同流合汙,造成更大的傷害。
獨孤楷,你不是獨孤家的忠臣麽?竟然也叛變了!
想到這裏,楊廣忽然迴過神來:他們楊家,當年不也是大周的忠臣麽?這算什麽?一報還一報?
可是孤不甘心啊!
收複長安,即位稱帝,收拾河山,統一天下,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帝王。
年輕的晉王楊廣,夢想剛開始就結束了,沒能為父母和兄長報仇,統帥的大軍如同土雞瓦狗被人輕易擊碎,這一敗大勢已去,隋國完了,楊家也完了。
想到這裏萬念俱灰,精神接近崩潰的楊廣拔出佩刀就要抹脖子,被策馬緊跟在旁邊的虞慶則攔住:“殿下莫要如此!戰局還未到山窮水盡之處,撤到華州和秦王聯合,還有迴轉的餘地!”
。。。。。。
亂軍之中,豳州總管達奚長儒指揮著部曲殊死奮戰,大軍崩潰再也無法挽迴,而他的老部下們都陷在這裏,作為一軍主將,斷無獨自逃亡的道理。
騎兵逃起來很快,可步兵哪裏跑得過四條腿,先前豳州軍作為監軍壓陣,分散在大陣各處,結果大軍崩潰得太快,出乎所有人意料。
達奚長儒有機會跑,可他覺部下陷在亂軍之中又掉頭迴來,待得收攏將士準備撤退時,已經晚了。
“總管快走,末將為總管斷後啊!”
“住口!將士們走不了,本官絕不逃!”
抬頭望去四周俱是敵軍,許多敗退的隋兵跑著跑著就倒戈成了周軍,達奚長儒悲從心來,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那麽窩囊過。
非戰之罪,非戰之罪!
往事曆曆在目,勳貴之子出身的達奚長儒,在西魏、周國時多年征戰立下累累軍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用實打實的戰績,換來實打實的地位。
數十年來,什麽惡仗沒打過,數年前和入寇的突厥大軍作戰,達奚長儒身為隋國行軍總管,率領兩千人迎戰,在周槃和對方遭遇,雖然敵眾我寡,但他卻沒有畏懼。
隋軍被突厥騎兵不斷衝擊,戰鬥持續了三天三夜,箭矢用光,刀矛折斷,達奚長儒領著士兵以拳頭為兵器,和突厥兵肉搏,打到手上的骨頭都露出來,殺敵數以萬計。
這樣的惡仗他都熬過來了,可是如今的仗卻熬不過去,當年跟著他和突厥死戰的將士依舊在身邊,可卻是無力迴天。
兵敗如山倒,非人力可以挽迴,達奚長儒不甘心,這些將士跟著他征戰多年,又跟著他從豳州南下,結果卻要盡沒於此,如今已身陷重圍,到了最後的時刻。
要拚命麽?可這又有何意義?
周兵很驚訝竟然有隋兵在此死守,圍著這股隋兵後不住勸降,見其沒有表示正要動手,卻被人喝止。
數騎近前,達奚長儒抬頭一看,當先一人卻是他的老熟人——郕國公梁士彥。
“富仁,事已至此,莫要負隅頑抗了!”
“郕公是要我做反複小人?”
達奚長儒反問,富仁是他的字,而梁士彥也同樣反問:“亡羊補牢時尤未晚,我等追隨太祖多年,隻是那年一時不慎為楊堅所騙,富仁還沒想明白麽?”
見其不語,梁士彥繼續說道:“八年前,陳軍入寇淮南,老夫死守呂梁,那時是你和王軌領兵來救,這份恩情,今日便當做一個機會,讓老夫報了吧。”
“你要當楊氏的忠臣,老夫不攔著,可是這些將士呢?他們的妻小呢?”
“如今不是對付突厥,要保家衛國所以水火不容,楊氏篡奪大周江山,如今朝廷收複故土,大家本就是周國子民,何苦以命相搏?”
“富仁!你要為了一己私欲,讓這些百戰老兵陪著一起去死麽!他們的家人怎麽辦?要背著附逆的名聲,被朝廷罰沒為奴麽!”
達奚長儒看看身邊,將士們都愣愣的看著自己,滿是乞求之色,大家早已沒了決死之心,數年前他可以號召將士們保家衛國,將生死拋諸腦後與敵奮戰,可如今還能怎麽說?
長歎一聲拔出佩刀,達奚長儒雙手捧著刀舉過頭頂:“罪官達奚長儒,願降。”(未完待續。)
糧食供應已經開始出問題,每日兩餐喝的粥越來越稀,大家都知道廣通倉完了,隻是心存僥幸覺得若是拿下長安就不會挨餓。
強打精神打了幾日仗,不要說長安,就是灞橋都搶不下來,如今又聽得同州陷落後路被斷,傻瓜都知道情況不對了。
沒有糧食,又腹背受敵,大夥都有家人要養,必敗的仗打來沒意思,就算立了功也沒地方領賞,誰還跟你姓楊的玩命?
士兵們大字不識一個又沒有什麽見識,他們都能想到這一點,那些將領更是想得通透,周軍大喊“同州陷”,所以同州就真的陷落了?萬一是詐稱呢?
那又如何?姓楊的完蛋與我何幹?
在長安城外這麽久,城內開出的條件許多將領已經爛熟於心,之所以等了那麽久無非是在觀望,要讓利益最大化罷了。
早“反正”不行,搞不好周軍在關中待不下去,到時得跟著對方一起灰溜溜東逃,;晚“反正”不行,會掉價的,所以時機要把握好。
即保證自己有利可圖,又不會有生命危險,然後順便立下大功。
何為大功?臨陣倒戈,協助王師擊敗隋寇是也。
同州陷落與否無所謂,反正廣通倉是真的完了,現在就差個借口,而周軍如今在陣前大唿“臨陣倒戈,就在今日”,是最好不過的借口。
隋軍大陣瞬間崩潰,越來越多的隋軍將領開始倒戈,即便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是為了保命。
誰也不想成為別人“反正”的踏腳石,所以無論事前有無和周軍私下勾連,如今個個都“幡然悔悟”,爭先恐後要做“反正忠臣”。
潛伏的火種被點燃,沒有誰再會為楊家賣力,朝廷姓什麽並不重要,關鍵是自家的利益得到保證才是真:臨陣倒戈,抓楊廣啊!
抓到了楊廣,這可是大功一件,搞不好封爵都是有可能的,這可比布帛錢糧劃算得多!
身處中軍的晉王楊廣在護衛的簇擁下上馬離開,並州軍騎兵緊緊跟隨,至於步兵隻能是任其自生自滅,迴沸騰的戰場,楊廣心中無比悲涼。
兵敗如山倒,這五個字時常在書中看見,當時未必有什麽感觸,如今身臨其境,楊廣隻覺得欲哭無淚。
周軍燒了廣通倉,後來還伏擊了同州刺史李渾,他本已作了安排,讓南下增援的延州總管獨孤楷去對付這夥周軍,結果對方竟然和周軍同流合汙,造成更大的傷害。
獨孤楷,你不是獨孤家的忠臣麽?竟然也叛變了!
想到這裏,楊廣忽然迴過神來:他們楊家,當年不也是大周的忠臣麽?這算什麽?一報還一報?
可是孤不甘心啊!
收複長安,即位稱帝,收拾河山,統一天下,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帝王。
年輕的晉王楊廣,夢想剛開始就結束了,沒能為父母和兄長報仇,統帥的大軍如同土雞瓦狗被人輕易擊碎,這一敗大勢已去,隋國完了,楊家也完了。
想到這裏萬念俱灰,精神接近崩潰的楊廣拔出佩刀就要抹脖子,被策馬緊跟在旁邊的虞慶則攔住:“殿下莫要如此!戰局還未到山窮水盡之處,撤到華州和秦王聯合,還有迴轉的餘地!”
。。。。。。
亂軍之中,豳州總管達奚長儒指揮著部曲殊死奮戰,大軍崩潰再也無法挽迴,而他的老部下們都陷在這裏,作為一軍主將,斷無獨自逃亡的道理。
騎兵逃起來很快,可步兵哪裏跑得過四條腿,先前豳州軍作為監軍壓陣,分散在大陣各處,結果大軍崩潰得太快,出乎所有人意料。
達奚長儒有機會跑,可他覺部下陷在亂軍之中又掉頭迴來,待得收攏將士準備撤退時,已經晚了。
“總管快走,末將為總管斷後啊!”
“住口!將士們走不了,本官絕不逃!”
抬頭望去四周俱是敵軍,許多敗退的隋兵跑著跑著就倒戈成了周軍,達奚長儒悲從心來,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那麽窩囊過。
非戰之罪,非戰之罪!
往事曆曆在目,勳貴之子出身的達奚長儒,在西魏、周國時多年征戰立下累累軍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用實打實的戰績,換來實打實的地位。
數十年來,什麽惡仗沒打過,數年前和入寇的突厥大軍作戰,達奚長儒身為隋國行軍總管,率領兩千人迎戰,在周槃和對方遭遇,雖然敵眾我寡,但他卻沒有畏懼。
隋軍被突厥騎兵不斷衝擊,戰鬥持續了三天三夜,箭矢用光,刀矛折斷,達奚長儒領著士兵以拳頭為兵器,和突厥兵肉搏,打到手上的骨頭都露出來,殺敵數以萬計。
這樣的惡仗他都熬過來了,可是如今的仗卻熬不過去,當年跟著他和突厥死戰的將士依舊在身邊,可卻是無力迴天。
兵敗如山倒,非人力可以挽迴,達奚長儒不甘心,這些將士跟著他征戰多年,又跟著他從豳州南下,結果卻要盡沒於此,如今已身陷重圍,到了最後的時刻。
要拚命麽?可這又有何意義?
周兵很驚訝竟然有隋兵在此死守,圍著這股隋兵後不住勸降,見其沒有表示正要動手,卻被人喝止。
數騎近前,達奚長儒抬頭一看,當先一人卻是他的老熟人——郕國公梁士彥。
“富仁,事已至此,莫要負隅頑抗了!”
“郕公是要我做反複小人?”
達奚長儒反問,富仁是他的字,而梁士彥也同樣反問:“亡羊補牢時尤未晚,我等追隨太祖多年,隻是那年一時不慎為楊堅所騙,富仁還沒想明白麽?”
見其不語,梁士彥繼續說道:“八年前,陳軍入寇淮南,老夫死守呂梁,那時是你和王軌領兵來救,這份恩情,今日便當做一個機會,讓老夫報了吧。”
“你要當楊氏的忠臣,老夫不攔著,可是這些將士呢?他們的妻小呢?”
“如今不是對付突厥,要保家衛國所以水火不容,楊氏篡奪大周江山,如今朝廷收複故土,大家本就是周國子民,何苦以命相搏?”
“富仁!你要為了一己私欲,讓這些百戰老兵陪著一起去死麽!他們的家人怎麽辦?要背著附逆的名聲,被朝廷罰沒為奴麽!”
達奚長儒看看身邊,將士們都愣愣的看著自己,滿是乞求之色,大家早已沒了決死之心,數年前他可以號召將士們保家衛國,將生死拋諸腦後與敵奮戰,可如今還能怎麽說?
長歎一聲拔出佩刀,達奚長儒雙手捧著刀舉過頭頂:“罪官達奚長儒,願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