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上萬,無邊無際,在武昌郡地界秋操的黃州軍,人數接近一萬,不說行軍,光是紮營時營地規模就不小,營帳此起彼伏,如同海洋一般。


    營寨外圍,宇文溫正在檢查寨牆,寨牆之於營寨,等於城牆之於城池,是防禦時的重要依仗。


    野地裏紮營不可能有磚頭,所以寨牆一般是用木頭紮成的木牆,木頭從哪裏來?自己去砍。


    這年頭森林覆蓋率不錯,所以不缺木頭,砍下樹幹後分成兩類,一類長一類短,把樹幹底下燒焦後埋入地下,深度過半,當然不燒焦削尖也行。


    長樹幹排成緊密的一排在外,短樹幹排成一排在內,然後在兩排樹幹之間架上木板,分為上下兩層,這樣長樹幹長出的部分就成為護牆,類似城頭女牆護住士兵軀幹。


    木板上層可以讓士兵巡邏放哨,下層可以存放武器並且讓士兵休息,如果要長期駐紮,或者麵臨敵軍大舉進攻,還要給寨牆壘土。


    土從哪裏來?挖壕溝時就有了,不光如此,箭樓、哨樓必不可缺,還要在外布置鹿角、拒馬,考慮到多層防禦的問題,外圍還得紮小寨作為策應。


    小寨怎麽布置?得看大營的地形來定,而大營的選址也有講究,不能選在地勢低窪處,否則容易被人水攻一波流帶走,或者一場大雨就內澇。


    要鄰近水源方便取水,但又要提防發大水被淹;營地裏能打井那就最好,但地下水能否飲用也要注意。


    紮寨牆要用心不但考慮防禦能力,還要能限製將士活動範圍,不許隨意出入營寨,避免敵軍細作混進來偷雞摸狗,而寨牆的設立也得考慮地形。


    所以營地選址不光要考慮地勢,還要考慮易守難攻的問題,主帥不可不慎重。


    但總不能讓主帥事事親力親為,那麽提前哨探的斥候得弄清楚可能的宿營地,選出幾個迴報主帥,待其定奪。


    營地定下來,伐木的伐木,紮帳篷的紮帳篷,還得布置人馬在外圍巡邏警戒,安排兵馬防止敵軍在紮營時偷襲,但還有一件事必須同時進行,那就是挖茅坑。


    定下營盤後除了紮帳篷樹寨牆,必須馬上挖茅坑,否則上萬人的隨地大小便,可以把整個營地變成公廁,同樣重要的還有排水溝,要統一安排。


    營盤範圍確定了,接下來是分房...分營區的時候,紮營地址即便選得再好,總會有一些地勢較差的位置,如何協調各部的駐紮位置,也要考慮到。


    萬人規模的營寨,各部之間為了方便管理,得嚴格劃分營地,避免各部將士在營區之間亂竄,本區的士兵也不得隨意串門,如何加強管理是主帥需要考慮的。


    紮營,說起來輕鬆,做起來十分繁雜,是考驗主帥軍事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麵,宇文溫如今算是合格。


    也就是合格而已。


    三國故事,司馬懿看了蜀漢軍隊撤退留下的營盤後,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讚歎不已,可宇文溫捫心自問,若是他撤退了,敵軍將領來看營盤遺跡,大約是如下評語:


    宇文溫,不過爾爾,無甚特別之處。


    無所謂,宇文溫覺得自己還年輕,成長機會多得是,隻要別半路夭折就行。


    繞著營寨走了一圈,宇文溫轉去查糧草,秋操的具體事務他已分派給佐官和各部將領,糧草其實不用他操心,所以實際上他是假公濟私。


    借著詢問糧草官管理後勤的諸般事宜,將各種舉措記下,這種行為算是偷師學藝,學學如何調度萬人規模的糧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兵規模越大,消耗的糧草就越多,如果調度不當,糧草隨時可能接濟不上,會直接導致軍心不穩,進而引發全軍崩盤。


    要想打勝仗,如何調度糧草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就問了,糧草運輸這有什麽大不了的?


    當然很重要,糧草運輸可不簡單,以古代的組織度來組織糧草運輸,尤其是大規模長距離運輸,其消耗是相當驚人的。


    宇文溫算了筆賬,假設他率兵到荊州穰城作戰,糧草從黃州西陽城這邊啟運全程走陸路,出發時一斛糧食,到了穰城的前線軍隊,大約隻能剩下三鬥不到。


    一斛(石)十鬥,西陽到穰城大約八九百裏,一斛糧食有七成是運糧的民夫和挽馬等牲畜消耗了。


    後勤問題,一直是軍事行動時首先考慮的,自古那麽多兵家都強調“就食於敵”,就是為了減輕後勤壓力,能就地解決那就最好。


    若是當地已經堅壁清野,找不到糧食怎麽辦?


    隻能等後方送,糧草送不上來,什麽百戰強兵都得跪。


    所以糧草的調度是重中之重,不過在長江流域作戰有個好處,就是能借助水利之便,用船運糧省時省力。


    可萬一日後的作戰區域無法大規模借助水運呢?


    宇文溫覺得要未雨綢繆,得抓緊時間多學習、總結經驗教訓,想辦法盡快成長起來,然後就可以出書了。


    名字就叫做《宇文邾公兵法》,參考源於初唐的《李衛公兵法》。


    李衛公即是衛國公李靖,初唐軍神,不過這個時代的這個時候,李靖大約也就十幾歲,論年紀剛剛有從軍的資格。


    其實這隻是笑談,宇文溫所想的,是有朝一日能編製出《步兵戰鬥條令》。


    如何練兵,如何行軍,如何紮營,如何布陣,如何作戰,如何保障後勤等等,全部細化、條令化。


    這樣子會不會讓人有一種紙上談兵的感覺?


    如果是閉門造車,自己想當然編製條令,當然會有這種問題,所以宇文溫要多總結軍事經驗,特別是兵力上萬以後的各種作戰形態。


    帶兵打仗六年,他指揮的是異類的虎林軍,如何指揮“正常”的軍隊,是遲早麵對的問題。


    精兵是刀刃,數量占多數的州郡兵、府兵是刀背,突襲斬首靠的精兵,大規模決戰就得靠軍隊的整體素質,若隻能靠虎林軍才能打勝仗,那麽宇文溫覺得自己最多是將才,而不是帥才。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位可是生冷不忌,什麽兵都能指揮,背水一戰用的兵,是剛練沒多久的新兵,宇文溫不奢求做到這一步,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指揮水平。


    他目前還不擅長指揮騎兵作戰,但雄心勃勃的想在步兵作戰上有所作為,論資質、天賦,他大約不是軍神那塊料,但他有見識。


    如何將上萬規模的兵力指揮得如同手臂般靈活?那就讓各部按照戰鬥條令來規範行動。


    練兵、行軍、索敵、紮營、作戰,按照相應的戰鬥條令,各級別將官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不必事事都要主帥發令。


    一切都按照戰鬥條令進行,有教條化的嫌疑,但好處是實實在在的,宇文溫覺得既然手頭上除了史萬歲,沒什麽特別突出的帥才,那就提升資質平庸將領的作戰水平。


    即便是神對手,隻要我沒有豬隊友,那就有得一戰!(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水行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糕羊並收藏逆水行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