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溫麵無表情的起身,打量著門口處進來一人,此人年約三四十,樣貌倒是堂堂,觀其衣著頗為講究,大約家境富庶。
“鄙人姓孔,郎君如何稱唿?”那人自我介紹隨後問起宇文溫來。
“某姓餘。”
“餘郎君,方才我等在隔壁吟詩,那句‘狗屁不通,不合時宜’可是郎君所說?”
“正是,怎麽,還不許人說了?”
“請問郎君何以見得‘狗屁不通,不合時宜?’”
鄭通見著場麵愈發火爆,便要請這位坐下,未曾料隨後又來兩人,看上去都是三四十歲,一身衣著氣派不凡,料想是出來一起飲酒作樂的官宦或世家子弟,被宇文溫方才那句話惹毛了。
雙方坐好,宇文溫借上前麵的話題:“方才某所說,狗屁不通,不合時宜,是那詩句裏有‘高秋八九月’,不知孔先生覺得如今是幾月份?”
他特地叫對方“先生”,諷刺意味很濃,結果未等這位孔先生開口,後來的兩人之中一名微胖之人先開了口:“這位郎君,方才是我所念吳叔庠之《胡無人行》,不過是引用罷了,何故如此吹毛求疵?”
見著宇文溫看著此人不言語,那位孔先生趕緊介紹:“餘郎君,這位是關郎君,這位是沈先生。”
“關郎君,方才捷報傳來,全城百姓歡唿雀躍,想來是有感而發,為何不即興作詩一首,卻引用前人詩篇?”
宇文溫心情惡劣,所以打算毫無顧忌的施展毒舌,他不知道‘吳叔想’是誰,也不想知道是誰,反正就是要發飆,活該這幾個人撞到槍口。
“借花獻佛有何可不可?”
“莫非關郎君不會作詩?”
耳光‘打’得啪啪響,不光那三人聽了麵色一變,就連鄭通聽了也是皺眉頭,這年頭說人不會作詩,和罵人是文盲白丁沒區別。
詩好不好是一迴事,作不作得出是另一迴事,他覺著這三人應該是官宦或者世家子,被人罵做文盲,這和侮辱沒區別,事情會越鬧越大的!
“餘...郎君。”那個關郎君似乎在深唿吸,緩和自己的氣息,“何故說我不會作詩?聽人引用詩句便如此武斷,這樣不好吧?”
“哦,那就算關郎君會作詩罷。”
旁邊那名消瘦的沈先生,聞言冷笑一聲:“餘郎君口氣好大,莫非經綸滿腹故而恃才傲物?”
“不敢當,至少能作詩。”宇文溫句句嘲諷,又是一巴掌“抽”在對方臉上。
“既如此,那我等便洗耳恭聽?”
“鄭先生,讓店家拿紙筆來。”
“餘郎君,出口成章即可,何必用紙筆,莫非是拖延時間麽?”
“沈先生,某非曹子建,不用七步成詩吧?”
“哈哈哈,也罷,是沈某太心急了。”
“無妨,既如此,那某便獻醜了,不過隻會七言詩,不知可入各位法眼?”
“七言詩?這倒有趣。”關郎君聞言摸了摸下巴處的小胡須,隨後饒有趣味的補充了一句:“無妨,餘郎君可盡情作詩。”
宇文溫整了整衣襟,環視在場眾人,轉身緩緩走向窗戶,開口說道:“聞官軍收複淮南州郡...”
“建康忽傳收淮南,初聞涕淚滿衣裳。”
“北望家鄉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京口渡天塹,欲抵洛陽向河陽。”
他念完詩,正好走到窗邊,近午的陽光灑在窗外花草樹木上,映襯出一個落寞的身影,一如南渡的士人,愣愣的看著窗外遠處模糊不清的江景,似乎是要看清遙遠的北方故鄉。
屋內一片寂靜,鄭通默念著宇文溫“所作”七言詩,滿是驚訝的表情,他從沒見過宇文溫吟詩,而且吟的還是罕見七言詩。
這詩太妙了!
前麵六句,很貼切如今的情形,一如寓居建康的南渡人士,聽聞南朝官軍收複淮南後激動的樣子,“涕淚滿衣裳”“喜欲狂”。
然後放歌縱酒,趁著青春年少要到建康旁的京口乘船,渡過長江天塹抵達北岸,然後想著向故鄉前進。
故鄉在哪裏?到了淮南再向北抵達名城洛陽,然後渡過黃河抵達北岸河陽,晉末衣冠南渡之後,多少僑居江南的人魂牽夢繞,就想著要迴到黃河以北的故鄉。
隻是隔著一條黃河,但卻是遙不可及。
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還有如今的陳國,多少名臣良將揮師北伐,卻一次次折戟沉沙在黃河岸邊,無論南軍將士如何奮戰,到了冬季黃河結冰,如潮的北軍騎兵踏冰渡河大舉南下勢不可擋。
黃河防線,河南四鎮,碻磝、滑台、洛陽、虎牢,多少南軍將士血戰於此,卻未能扛住北軍騎兵大舉進攻,隻能憑借淮南之地羽翼江南建康。
可如今這首詩卻有一個很好的意頭。
淮南已收複,淮北呢?河南呢?河北呢?要“欲抵洛陽”,那麽官軍定要收複黃河以南州郡,若要“向河陽”,那麽黃河北岸也一定收複了,這是預祝官軍克複中原!
鄭通不知如何形容自己此時的心情,他作為純正南人,可以理解這首詩表現出來欣喜若狂的情緒,如果不知道作者,那他一定以為這是南渡人士所作,是真心實意為南朝官軍收複淮南州郡感到激動。
可...這位是北人,還是北朝宗室,這樣的人怎麽會有如此感情?別的不說,光是周、陳兩國敵對,宇文溫為敵軍攻占己方國土作詩慶賀,這...這算是什麽?
鄭通想到這裏不由得錯愕,他不知道宇文溫到底怎麽了,心裏琢磨著莫非是為流言氣昏頭,神經錯亂?
“好,好,好!”
關郎君連說三聲好,率先打破沉默隨後撫掌大笑,而孔、沈兩位也是默默點頭,臉上均是讚許之色。
這首詩雖然是七言體,但確實不錯,捷報傳來全城沸騰,很貼切此時眾人的心情,而最後兩句的意頭可真是太妙了!
“餘郎君果然好文采!如此鄉愁,莫非是南渡人士?”
“某祖上為關中人士。”宇文溫淡淡的說道,詩當然是好詩,那可是杜甫所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千古傳誦的詩,他小小的改了些。
“聽餘郎君口音,似乎也是關中一帶。”關郎君點點頭,看向宇文溫的眼神滿是讚許之色:“關某不才,於隔壁與同好飲酒作詩,不知餘郎君可否移步,切磋切磋?”
“某鄉野村夫兼之心情不佳,怕是會口出不遜。”
關郎君又微微點頭:“原來如此,怪不得方才...不過酒可解千愁,餘郎君不如拋去俗世煩惱,來個一醉方休?”(未完待續。)
“鄙人姓孔,郎君如何稱唿?”那人自我介紹隨後問起宇文溫來。
“某姓餘。”
“餘郎君,方才我等在隔壁吟詩,那句‘狗屁不通,不合時宜’可是郎君所說?”
“正是,怎麽,還不許人說了?”
“請問郎君何以見得‘狗屁不通,不合時宜?’”
鄭通見著場麵愈發火爆,便要請這位坐下,未曾料隨後又來兩人,看上去都是三四十歲,一身衣著氣派不凡,料想是出來一起飲酒作樂的官宦或世家子弟,被宇文溫方才那句話惹毛了。
雙方坐好,宇文溫借上前麵的話題:“方才某所說,狗屁不通,不合時宜,是那詩句裏有‘高秋八九月’,不知孔先生覺得如今是幾月份?”
他特地叫對方“先生”,諷刺意味很濃,結果未等這位孔先生開口,後來的兩人之中一名微胖之人先開了口:“這位郎君,方才是我所念吳叔庠之《胡無人行》,不過是引用罷了,何故如此吹毛求疵?”
見著宇文溫看著此人不言語,那位孔先生趕緊介紹:“餘郎君,這位是關郎君,這位是沈先生。”
“關郎君,方才捷報傳來,全城百姓歡唿雀躍,想來是有感而發,為何不即興作詩一首,卻引用前人詩篇?”
宇文溫心情惡劣,所以打算毫無顧忌的施展毒舌,他不知道‘吳叔想’是誰,也不想知道是誰,反正就是要發飆,活該這幾個人撞到槍口。
“借花獻佛有何可不可?”
“莫非關郎君不會作詩?”
耳光‘打’得啪啪響,不光那三人聽了麵色一變,就連鄭通聽了也是皺眉頭,這年頭說人不會作詩,和罵人是文盲白丁沒區別。
詩好不好是一迴事,作不作得出是另一迴事,他覺著這三人應該是官宦或者世家子,被人罵做文盲,這和侮辱沒區別,事情會越鬧越大的!
“餘...郎君。”那個關郎君似乎在深唿吸,緩和自己的氣息,“何故說我不會作詩?聽人引用詩句便如此武斷,這樣不好吧?”
“哦,那就算關郎君會作詩罷。”
旁邊那名消瘦的沈先生,聞言冷笑一聲:“餘郎君口氣好大,莫非經綸滿腹故而恃才傲物?”
“不敢當,至少能作詩。”宇文溫句句嘲諷,又是一巴掌“抽”在對方臉上。
“既如此,那我等便洗耳恭聽?”
“鄭先生,讓店家拿紙筆來。”
“餘郎君,出口成章即可,何必用紙筆,莫非是拖延時間麽?”
“沈先生,某非曹子建,不用七步成詩吧?”
“哈哈哈,也罷,是沈某太心急了。”
“無妨,既如此,那某便獻醜了,不過隻會七言詩,不知可入各位法眼?”
“七言詩?這倒有趣。”關郎君聞言摸了摸下巴處的小胡須,隨後饒有趣味的補充了一句:“無妨,餘郎君可盡情作詩。”
宇文溫整了整衣襟,環視在場眾人,轉身緩緩走向窗戶,開口說道:“聞官軍收複淮南州郡...”
“建康忽傳收淮南,初聞涕淚滿衣裳。”
“北望家鄉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京口渡天塹,欲抵洛陽向河陽。”
他念完詩,正好走到窗邊,近午的陽光灑在窗外花草樹木上,映襯出一個落寞的身影,一如南渡的士人,愣愣的看著窗外遠處模糊不清的江景,似乎是要看清遙遠的北方故鄉。
屋內一片寂靜,鄭通默念著宇文溫“所作”七言詩,滿是驚訝的表情,他從沒見過宇文溫吟詩,而且吟的還是罕見七言詩。
這詩太妙了!
前麵六句,很貼切如今的情形,一如寓居建康的南渡人士,聽聞南朝官軍收複淮南後激動的樣子,“涕淚滿衣裳”“喜欲狂”。
然後放歌縱酒,趁著青春年少要到建康旁的京口乘船,渡過長江天塹抵達北岸,然後想著向故鄉前進。
故鄉在哪裏?到了淮南再向北抵達名城洛陽,然後渡過黃河抵達北岸河陽,晉末衣冠南渡之後,多少僑居江南的人魂牽夢繞,就想著要迴到黃河以北的故鄉。
隻是隔著一條黃河,但卻是遙不可及。
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還有如今的陳國,多少名臣良將揮師北伐,卻一次次折戟沉沙在黃河岸邊,無論南軍將士如何奮戰,到了冬季黃河結冰,如潮的北軍騎兵踏冰渡河大舉南下勢不可擋。
黃河防線,河南四鎮,碻磝、滑台、洛陽、虎牢,多少南軍將士血戰於此,卻未能扛住北軍騎兵大舉進攻,隻能憑借淮南之地羽翼江南建康。
可如今這首詩卻有一個很好的意頭。
淮南已收複,淮北呢?河南呢?河北呢?要“欲抵洛陽”,那麽官軍定要收複黃河以南州郡,若要“向河陽”,那麽黃河北岸也一定收複了,這是預祝官軍克複中原!
鄭通不知如何形容自己此時的心情,他作為純正南人,可以理解這首詩表現出來欣喜若狂的情緒,如果不知道作者,那他一定以為這是南渡人士所作,是真心實意為南朝官軍收複淮南州郡感到激動。
可...這位是北人,還是北朝宗室,這樣的人怎麽會有如此感情?別的不說,光是周、陳兩國敵對,宇文溫為敵軍攻占己方國土作詩慶賀,這...這算是什麽?
鄭通想到這裏不由得錯愕,他不知道宇文溫到底怎麽了,心裏琢磨著莫非是為流言氣昏頭,神經錯亂?
“好,好,好!”
關郎君連說三聲好,率先打破沉默隨後撫掌大笑,而孔、沈兩位也是默默點頭,臉上均是讚許之色。
這首詩雖然是七言體,但確實不錯,捷報傳來全城沸騰,很貼切此時眾人的心情,而最後兩句的意頭可真是太妙了!
“餘郎君果然好文采!如此鄉愁,莫非是南渡人士?”
“某祖上為關中人士。”宇文溫淡淡的說道,詩當然是好詩,那可是杜甫所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千古傳誦的詩,他小小的改了些。
“聽餘郎君口音,似乎也是關中一帶。”關郎君點點頭,看向宇文溫的眼神滿是讚許之色:“關某不才,於隔壁與同好飲酒作詩,不知餘郎君可否移步,切磋切磋?”
“某鄉野村夫兼之心情不佳,怕是會口出不遜。”
關郎君又微微點頭:“原來如此,怪不得方才...不過酒可解千愁,餘郎君不如拋去俗世煩惱,來個一醉方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