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桐柏山東北麓,申州義陽郡平陽城,城頭旗幟飄揚人頭攢動,安州總管司馬尉遲順領著部將正在巡視,距離安州軍奇襲拿下這座申州州治已有半天可他們依舊戒備之色未減,
城南大門處,一長串隊伍正向南麵行進,隊伍裏都是拖兒帶女的百姓,他們在安州軍士兵的指揮下離開平陽南下翻山越嶺前往安州地界。
申州隸屬於豫州總管府為其與安州總管府接壤之處,六月份安州總管宇文亮起兵反楊之後派總管司馬尉遲順率軍在桐柏山東南麓的應州坐鎮防止豫州總管府大軍經申州南下。
尉遲順在應州一待就是兩個月,期間安州軍主力在兩河口打敗朝廷征南軍隨後席卷荊州各州,他作為東路軍的職責依舊不變:牽製豫州總管府。
所以他謀劃了一個多月後果斷出手於昨晚奇襲平陽成功將豫州總管府的南大門拿下,接下來將要麵臨的便是豫州軍的強力反撲。
“司馬,哨探來報,豫州總管派出大軍南下,一個時辰前距離平陽不到一百裏路。”一名部將匯報軍情,尉遲順和一眾將領聞言麵色凝重。
留個他們的時間不多了,大軍正常行軍速度大約是每日三四十裏可若是單獨派出騎兵的話就要快上許多,豫州軍要是派出騎兵過來騷擾牽製那麽他們的撤退計劃就要受影響。
“立刻傳令下去,放火燒城!”尉遲順沒有糾結太久便下達軍令,這也是計劃的一部分:拿下平陽並不等於要守住平陽,將百姓遷走放火燒城不給豫州軍留下一粒糧食。
他所率領的安州東路軍責任是提防並牽製豫州軍所以有機會便要出手給對方放血進而吸引更多的兵力過來,應州和申州之間是桐柏山東段往來都是山路上有關隘扼守可謂是易守難攻,這些關隘如今都在安州軍手裏所以不怕豫州軍來犯而尉遲順就是要盡量吸引對方在這幾處關隘和自己耗。
“司馬,還有城中百姓沒撤完,是否....”有將領問道,尉遲司馬此前下了命令大軍入城不得燒殺劫掠,遷移百姓的過程中不許胡亂殺人。如今百姓沒撤完就放火燒城他怕會有人受困這和之前‘和氣’的形象有些不符。
“先在沒人的地方放火,還在磨蹭的人見了火光自然會加快動作,等燒到這邊人也都撤完了。”尉遲順沒有改變命令的意思,他隨著父親、蜀國公尉遲迥征戰多年知道慈不掌兵該狠心就要狠心。他看了看城外那一長串隊伍補充道:“多安排些馬車,盡量帶上老弱婦孺。”
這個年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平陽城有居民兩千餘戶以每戶五口計可達上萬人遷到安州也可以開荒種田增加賦稅,留下一個無人的空城後豫州軍連守城都沒有青壯可拉,所謂此消彼長就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我軍此次出擊給豫州軍一個耳光。平陽守軍傷亡不小若是再派兵守城怕是得布置數千人。”一名將領看著城中那漸漸亮起的火光說著,“這邊多些人那能往西邊去的就要少一些人,總管在荊州也就能多上幾分優勢了。”
豫州要防安州就必須在這平陽城駐軍,有了此次失守的教訓對方肯定要加強兵力同時還要在別處預留兵馬,他們得防著安州軍下一次進攻時是否會傾巢出動拿下平陽後直接揮軍北上,平陽離豫州州治上蔡也就兩百裏要是騎兵來個晝夜兼程突襲怕是會一擊得手。
“不光是西邊,聽說豫州東麵的亳州總管府已經被尉遲總管給拿下,豫州這邊防還來不及哪裏有心思去救荊州。”另一名將領補充道,如今安州軍勢頭大好隻要再熬上幾個月待得局勢穩定那荊州總管府就算是吃到肚裏了。
將領們正對眼下戰局討論得熱火朝天尉遲順卻沒有參與,方才他們提到的那個‘尉遲總管’指的是青州總管尉遲勤也就是他的堂弟。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尉遲惇則是相州總管如今正率領大軍在滎州和朝廷大軍交戰。
“也不知父親如今是否安好...”他迴望北麵天空喃喃自語道,父親尉遲迥在鄴城扶持趙王宇文招幼子宇文乾鏗為帝另立朝廷,父子相別已有一年多。
去年六月蜀國公尉遲迥在相州起兵反楊,當時在長安的安固郡公尉遲順被楊堅軟禁若不是後來有女婿宇文溫相救怕已是身首異處,來到安陸之後得益於親家宇文亮是安州總管所以出任總管司馬領兵打仗,如今看著兩方局勢好轉一同抵抗楊堅而尉遲順心中的不安也開始萌芽:若是真的誅殺了楊堅,那之後呢?
父親如今是鄴城朝廷的丞相,若是日後能誅殺楊堅那在鄴城登基稱帝的宇文乾鏗自然是大周的真命天子而父親也就是大周的實權丞相,到那時宇文亮父子三人該如何自處?
一山不容二虎,尉遲家再造大周有功必然位高權重最後和作為宗室的宇文亮父子三人產生對立。小皇帝會長大的,他會開始覺得尉遲家尾大難掉所以借助碩果僅存的宗室力量也是必然的,到時候尉遲迥父子叔侄四人對陣宇文亮父子三人那他該怎麽辦?
無論是那邊最終獲勝對於尉遲順來說都是兩難:無論是誰獲勝必定斬草除根,宇文溫死了那自己女兒三娘怕是活不下去。若是尉遲家亡了自己死了三娘怕是也活不下去。
雖然眼下局勢未定也許楊堅最後能得逞或者弄成三十多年前東、西魏對峙的情況,現在為以後的事情苦惱似乎有些可笑可尉遲順已從某些細節上察覺出不對頭:父親於六月發動攻勢的時候並沒有和宇文亮聯絡,至於現在有沒有聯係就不知道了。
也就是說父親並未將宇文亮視為盟友,也許是因為對自身實力有信心又或許是認為宇文亮曾經和楊堅媾和不值得信任,無論何種原因這和去年起兵討楊時聯係宇文亮的事情有了鮮明對比,這個態度本身已經說明他的父親對宇文亮頗有微詞。
所以尉遲順覺得自己心中的不安並不是沒有道理。楊堅未除父親就對宇文亮有意見那麽要是真的解決楊堅之後關係隻會越來越緊張直到爆發衝突。
就算父親能忍,就算宇文亮能忍,可自己的弟弟、堂弟還有自己的女婿和他兄長能忍麽?他們各自的部下能忍麽?小皇帝能忍麽?更別提那些唯恐天下不亂好渾水摸魚的世家、勳貴們了。
‘若是局麵就這樣僵持下去其實也不錯啊...’尉遲順遙望西北方向天空心中如是想。
。。。。。。
桐柏山東段,山路蜿蜒曲折擠滿了拖家帶口的百姓,他們被安州軍驅離平陽城踏入桐柏山沿著山路一路南下走了許久之後來到這申州同應州交界處的關隘。
申州往南麵翻越桐柏山有三條路。路上各有一道關隘是為義陽三關:百雁關、武陽關、平靖關,武陽關居中而百雁關、平靖關分居東西兩側,這群百姓走的便是居中的武勝關道。
平日裏走這三關道每條都要三、四日時不時還得提防桐柏山巴蠻襲擾,不過自從五月底巴蠻作亂被陸續平息之後山路消停了許多。因為遷移的平陽百姓較多而山路狹窄的緣故此次他們分成兩撥,一撥走這武陽關另一撥走平靖關。
至於東麵的百雁關因為處於桐柏山東麓極易被豫州軍攔截所以並沒有人走,安州軍押送百姓入了桐柏山之後也沒再催促畢竟殿後的大軍堵住了山路入口就算豫州軍追來也無可奈何:路太窄了而兩側要麽是溝壑要麽是峭壁。
百姓們走在山路上,隊伍間穿插有馬車上邊也坐了許多老弱婦孺,安州軍士兵雖然趕人的態度兇了些但按著上官的命令倒是沒對這些平民‘動手動腳’還讓走不動路的老人、婦孺坐順風車。現在也不怕後有追兵所以隊伍行進速度慢些也無所謂。
一名女子抱著個小女孩走著走著忽然腳下一滑差點滑到旁邊的深溝裏還好被身邊男子拉住,後邊跟著維持秩序的士兵見狀攔住身後馬車:“帶她娘倆一程。”
那女子見狀頗為感激在男子的幫助下擠上了馬車,士兵見著那小女孩怯生生的樣子不由得一笑對那名男子說道:“你這女娃長得不錯,水靈靈的。”
見著男子沒吭聲他擔心對方以為自己對其女兒心懷不軌趕緊補充道:“莫要驚慌,到了安陸之後官府會好好安置你們,有田有地有房,不比在平陽差。”
“軍爺,不知去這安陸要多遠?”那男子似乎是相信了便壯著膽子問道。
“這要看你走那條路了,出了山要是往南走過了嶽州再往西去安陸,這條路約莫一百四十裏。若是出了山往西去應州再拐向南去安陸那就是一百二十裏。”
男子謝了一聲便跟著馬車繼續前進車上那女子懷中小女孩忽然間哭起來,女子不住哄著怎麽也不停她也沒有找跟在旁邊的男子幫忙而男子也是無動於衷,士兵瞅了瞅小女孩便從懷中摸了一下掏出半截炊餅遞給那男子:“你女兒餓了吧?給她拿著。”
“呃...謝謝軍爺。”那男子忙不迭道謝,聽得士兵問他女兒多少歲先是說六歲可瞥了一眼小女孩之後改了口說是三歲。
男子將餅遞給女子懷中小女孩可對方卻不敢接,女子瞥了一眼男子之後麵色緊張的接過餅讓小女孩吃,那士兵覺得這一家三口看起來有些奇怪,小兩口之間的關係似乎很差。
士兵覺得有些蹊蹺,之前按照上官的要求士兵們盤問過每一個百姓免得有漏網的豫州軍士兵混在平民中,這小兩口是他負責盤問的當時已確定是夫妻。
‘莫非外麵養了婆娘?’他想了想便不再關注,平日裏因為婆娘生不了男孩傳宗接代而在外麵養小的破事他也時有耳聞所以認為眼前這對夫妻關係不睦大約也是這樣子。
前方山路轉過一個彎。一座關隘出現在眾人眼前,那關隘兩側俱是陡峭山壁隻有關隘大門能通過,大門頂上‘武陽關’三個大字清晰可見。
關牆上旌旗招展,女牆後士兵們披堅執銳正虎視眈眈的看著麵前這綿延無盡的隊伍。那名跟在馬車旁的男子瞥了一眼武陽關之後低下頭又向一邊望去和另一人的目光相接。
隊伍之中也有些許目光在相顧交錯,似乎是在傳遞著什麽信息。(未完待續。)
城南大門處,一長串隊伍正向南麵行進,隊伍裏都是拖兒帶女的百姓,他們在安州軍士兵的指揮下離開平陽南下翻山越嶺前往安州地界。
申州隸屬於豫州總管府為其與安州總管府接壤之處,六月份安州總管宇文亮起兵反楊之後派總管司馬尉遲順率軍在桐柏山東南麓的應州坐鎮防止豫州總管府大軍經申州南下。
尉遲順在應州一待就是兩個月,期間安州軍主力在兩河口打敗朝廷征南軍隨後席卷荊州各州,他作為東路軍的職責依舊不變:牽製豫州總管府。
所以他謀劃了一個多月後果斷出手於昨晚奇襲平陽成功將豫州總管府的南大門拿下,接下來將要麵臨的便是豫州軍的強力反撲。
“司馬,哨探來報,豫州總管派出大軍南下,一個時辰前距離平陽不到一百裏路。”一名部將匯報軍情,尉遲順和一眾將領聞言麵色凝重。
留個他們的時間不多了,大軍正常行軍速度大約是每日三四十裏可若是單獨派出騎兵的話就要快上許多,豫州軍要是派出騎兵過來騷擾牽製那麽他們的撤退計劃就要受影響。
“立刻傳令下去,放火燒城!”尉遲順沒有糾結太久便下達軍令,這也是計劃的一部分:拿下平陽並不等於要守住平陽,將百姓遷走放火燒城不給豫州軍留下一粒糧食。
他所率領的安州東路軍責任是提防並牽製豫州軍所以有機會便要出手給對方放血進而吸引更多的兵力過來,應州和申州之間是桐柏山東段往來都是山路上有關隘扼守可謂是易守難攻,這些關隘如今都在安州軍手裏所以不怕豫州軍來犯而尉遲順就是要盡量吸引對方在這幾處關隘和自己耗。
“司馬,還有城中百姓沒撤完,是否....”有將領問道,尉遲司馬此前下了命令大軍入城不得燒殺劫掠,遷移百姓的過程中不許胡亂殺人。如今百姓沒撤完就放火燒城他怕會有人受困這和之前‘和氣’的形象有些不符。
“先在沒人的地方放火,還在磨蹭的人見了火光自然會加快動作,等燒到這邊人也都撤完了。”尉遲順沒有改變命令的意思,他隨著父親、蜀國公尉遲迥征戰多年知道慈不掌兵該狠心就要狠心。他看了看城外那一長串隊伍補充道:“多安排些馬車,盡量帶上老弱婦孺。”
這個年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平陽城有居民兩千餘戶以每戶五口計可達上萬人遷到安州也可以開荒種田增加賦稅,留下一個無人的空城後豫州軍連守城都沒有青壯可拉,所謂此消彼長就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我軍此次出擊給豫州軍一個耳光。平陽守軍傷亡不小若是再派兵守城怕是得布置數千人。”一名將領看著城中那漸漸亮起的火光說著,“這邊多些人那能往西邊去的就要少一些人,總管在荊州也就能多上幾分優勢了。”
豫州要防安州就必須在這平陽城駐軍,有了此次失守的教訓對方肯定要加強兵力同時還要在別處預留兵馬,他們得防著安州軍下一次進攻時是否會傾巢出動拿下平陽後直接揮軍北上,平陽離豫州州治上蔡也就兩百裏要是騎兵來個晝夜兼程突襲怕是會一擊得手。
“不光是西邊,聽說豫州東麵的亳州總管府已經被尉遲總管給拿下,豫州這邊防還來不及哪裏有心思去救荊州。”另一名將領補充道,如今安州軍勢頭大好隻要再熬上幾個月待得局勢穩定那荊州總管府就算是吃到肚裏了。
將領們正對眼下戰局討論得熱火朝天尉遲順卻沒有參與,方才他們提到的那個‘尉遲總管’指的是青州總管尉遲勤也就是他的堂弟。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尉遲惇則是相州總管如今正率領大軍在滎州和朝廷大軍交戰。
“也不知父親如今是否安好...”他迴望北麵天空喃喃自語道,父親尉遲迥在鄴城扶持趙王宇文招幼子宇文乾鏗為帝另立朝廷,父子相別已有一年多。
去年六月蜀國公尉遲迥在相州起兵反楊,當時在長安的安固郡公尉遲順被楊堅軟禁若不是後來有女婿宇文溫相救怕已是身首異處,來到安陸之後得益於親家宇文亮是安州總管所以出任總管司馬領兵打仗,如今看著兩方局勢好轉一同抵抗楊堅而尉遲順心中的不安也開始萌芽:若是真的誅殺了楊堅,那之後呢?
父親如今是鄴城朝廷的丞相,若是日後能誅殺楊堅那在鄴城登基稱帝的宇文乾鏗自然是大周的真命天子而父親也就是大周的實權丞相,到那時宇文亮父子三人該如何自處?
一山不容二虎,尉遲家再造大周有功必然位高權重最後和作為宗室的宇文亮父子三人產生對立。小皇帝會長大的,他會開始覺得尉遲家尾大難掉所以借助碩果僅存的宗室力量也是必然的,到時候尉遲迥父子叔侄四人對陣宇文亮父子三人那他該怎麽辦?
無論是那邊最終獲勝對於尉遲順來說都是兩難:無論是誰獲勝必定斬草除根,宇文溫死了那自己女兒三娘怕是活不下去。若是尉遲家亡了自己死了三娘怕是也活不下去。
雖然眼下局勢未定也許楊堅最後能得逞或者弄成三十多年前東、西魏對峙的情況,現在為以後的事情苦惱似乎有些可笑可尉遲順已從某些細節上察覺出不對頭:父親於六月發動攻勢的時候並沒有和宇文亮聯絡,至於現在有沒有聯係就不知道了。
也就是說父親並未將宇文亮視為盟友,也許是因為對自身實力有信心又或許是認為宇文亮曾經和楊堅媾和不值得信任,無論何種原因這和去年起兵討楊時聯係宇文亮的事情有了鮮明對比,這個態度本身已經說明他的父親對宇文亮頗有微詞。
所以尉遲順覺得自己心中的不安並不是沒有道理。楊堅未除父親就對宇文亮有意見那麽要是真的解決楊堅之後關係隻會越來越緊張直到爆發衝突。
就算父親能忍,就算宇文亮能忍,可自己的弟弟、堂弟還有自己的女婿和他兄長能忍麽?他們各自的部下能忍麽?小皇帝能忍麽?更別提那些唯恐天下不亂好渾水摸魚的世家、勳貴們了。
‘若是局麵就這樣僵持下去其實也不錯啊...’尉遲順遙望西北方向天空心中如是想。
。。。。。。
桐柏山東段,山路蜿蜒曲折擠滿了拖家帶口的百姓,他們被安州軍驅離平陽城踏入桐柏山沿著山路一路南下走了許久之後來到這申州同應州交界處的關隘。
申州往南麵翻越桐柏山有三條路。路上各有一道關隘是為義陽三關:百雁關、武陽關、平靖關,武陽關居中而百雁關、平靖關分居東西兩側,這群百姓走的便是居中的武勝關道。
平日裏走這三關道每條都要三、四日時不時還得提防桐柏山巴蠻襲擾,不過自從五月底巴蠻作亂被陸續平息之後山路消停了許多。因為遷移的平陽百姓較多而山路狹窄的緣故此次他們分成兩撥,一撥走這武陽關另一撥走平靖關。
至於東麵的百雁關因為處於桐柏山東麓極易被豫州軍攔截所以並沒有人走,安州軍押送百姓入了桐柏山之後也沒再催促畢竟殿後的大軍堵住了山路入口就算豫州軍追來也無可奈何:路太窄了而兩側要麽是溝壑要麽是峭壁。
百姓們走在山路上,隊伍間穿插有馬車上邊也坐了許多老弱婦孺,安州軍士兵雖然趕人的態度兇了些但按著上官的命令倒是沒對這些平民‘動手動腳’還讓走不動路的老人、婦孺坐順風車。現在也不怕後有追兵所以隊伍行進速度慢些也無所謂。
一名女子抱著個小女孩走著走著忽然腳下一滑差點滑到旁邊的深溝裏還好被身邊男子拉住,後邊跟著維持秩序的士兵見狀攔住身後馬車:“帶她娘倆一程。”
那女子見狀頗為感激在男子的幫助下擠上了馬車,士兵見著那小女孩怯生生的樣子不由得一笑對那名男子說道:“你這女娃長得不錯,水靈靈的。”
見著男子沒吭聲他擔心對方以為自己對其女兒心懷不軌趕緊補充道:“莫要驚慌,到了安陸之後官府會好好安置你們,有田有地有房,不比在平陽差。”
“軍爺,不知去這安陸要多遠?”那男子似乎是相信了便壯著膽子問道。
“這要看你走那條路了,出了山要是往南走過了嶽州再往西去安陸,這條路約莫一百四十裏。若是出了山往西去應州再拐向南去安陸那就是一百二十裏。”
男子謝了一聲便跟著馬車繼續前進車上那女子懷中小女孩忽然間哭起來,女子不住哄著怎麽也不停她也沒有找跟在旁邊的男子幫忙而男子也是無動於衷,士兵瞅了瞅小女孩便從懷中摸了一下掏出半截炊餅遞給那男子:“你女兒餓了吧?給她拿著。”
“呃...謝謝軍爺。”那男子忙不迭道謝,聽得士兵問他女兒多少歲先是說六歲可瞥了一眼小女孩之後改了口說是三歲。
男子將餅遞給女子懷中小女孩可對方卻不敢接,女子瞥了一眼男子之後麵色緊張的接過餅讓小女孩吃,那士兵覺得這一家三口看起來有些奇怪,小兩口之間的關係似乎很差。
士兵覺得有些蹊蹺,之前按照上官的要求士兵們盤問過每一個百姓免得有漏網的豫州軍士兵混在平民中,這小兩口是他負責盤問的當時已確定是夫妻。
‘莫非外麵養了婆娘?’他想了想便不再關注,平日裏因為婆娘生不了男孩傳宗接代而在外麵養小的破事他也時有耳聞所以認為眼前這對夫妻關係不睦大約也是這樣子。
前方山路轉過一個彎。一座關隘出現在眾人眼前,那關隘兩側俱是陡峭山壁隻有關隘大門能通過,大門頂上‘武陽關’三個大字清晰可見。
關牆上旌旗招展,女牆後士兵們披堅執銳正虎視眈眈的看著麵前這綿延無盡的隊伍。那名跟在馬車旁的男子瞥了一眼武陽關之後低下頭又向一邊望去和另一人的目光相接。
隊伍之中也有些許目光在相顧交錯,似乎是在傳遞著什麽信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