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陽的話說得懇切而認真,並不因為自己與睿親王實質上沒有那麽親近而選擇藏私。她覺得自己是毫無隱瞞地將最真實的想法和意誌表達了出來,雖然並不涉及到具體的事項,但是那份想要離開京城去找尋真相的心思都已然明明白白放在了台麵上。
可惜睿親王也有他自己的那一攤子事縈繞在身邊,所以讓他在這個關頭又抽出時間跑到這裏來尋找昭陽公主,這樣的安排令他心煩意亂,同時也對昭陽生出了許許多多的不滿。在他眼裏,昭陽永遠都是那個長不大的小姑娘,沒有什麽別的本事,唯獨在闖禍這一樁事情上麵,她總能夠有數不盡的實踐方式。
這樣的兩個人碰在一起,肯定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在歸程去京城的路途中,睿親王罕見地談起了身死異鄉的穎親王。
“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叛逆舉動,是因為最近這段日子發生的變故太多了嗎?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三哥在北朝遇害,皇後娘娘的病情又一直都不見起色好轉,蕭世子也不再京城——你這樣子草率莽撞地做事情,還真的是讓人放不下心啊。”
昭陽點了點頭,眼神中卻也有猶疑不決的神情在晃動:“或許也不全是這些事情導致的吧。我原本就有一定得來見裴家人的理由。當年母妃和兄長的離世,我始終覺得沒有那麽簡單的。那些老早的人情世故,恐怕我能夠記下來的也沒有那麽多。既然蛛絲馬跡牽扯到了裴家,那這一趟,無論是為我自己,還是為母妃和兄長,我都定然舍棄不下。”
睿親王聽到她這樣說,也終於不知道該繼續接什麽樣的話了。
“父皇——他的心裏始終都是有淑妃娘娘的位置的。要不然,這麽多年過去了,他也不會一直都記著日子去悼念淑妃娘娘。”
“倘若他真的心裏有母妃,那麽母妃現在應該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會說話,會微笑,會溫和地坐在我的對麵,聽我說那些無聊幼稚的事情一點兒厭煩的神情都不會有。我與母妃是母女情份,血脈相依,可是我如今能夠撿拾起來的迴憶卻少得可憐。無數次我都質疑你們的這種說法,倘若他真的心裏有淑妃,事情也不會是如今這副模樣。”
睿親王隻能在這個時候選擇婉言勸說昭陽:“你不該有這樣的心思。這些想法會把你毀掉的。父皇就是南朝的皇帝,我們都是他的子民,同時也是他的孩子,這種叛逆違抗的念頭,會讓你墮入可怕的境地,也會毀了那些對你有著愛護之心的人。”
昭陽笑了:“我又何嚐不明白睿哥哥你所說的道理呢?隻可惜留給我的時間恐怕沒有那麽多了。我總得自己去查個水落石出。”
“那如今的你得償所願了嗎?”睿親王直接忽視了昭陽話裏所謂的留給她的時間沒有那麽多,而直接問了結果,他也想要知道,昭陽到底在嶺南問了裴奐生和裴度父子什麽話,事情又是否真的如同他之前出京時沈貴妃秘密對他交代的那樣,莊懿淑妃當年的死因,真的與裴皇後、與裴家有關嗎?
“倘若裴奐生未曾信口開河,那麽我已然沒有了再去怨恨裴家的理由。”
昭陽端靜溫和地把這句話完完整整地說出口,足以讓睿親王感到震驚。
“我所求的,恐怕如今真的隻剩下真相二字了。對於幕後之主使,我沒有懲戒他的權力。當他一個人的身上維係了那麽多的東西,在這個時候我也絕無可能再以一己之力為報私仇而牽連那麽多的人失去如今安樂富足的生活。”
昭陽幾乎已經把真相說出了口,話裏話外她都銳利地指向了皇帝,那位坐在龍椅上自以為掌握一切的君主。在這個時候,倘若一切事情的發生依然遵循著上一世的道路,昭陽也不知道,當蕭阜嶼帶著全副武裝的人馬進入禁宮的時候,她是否要選擇站在他的身邊。
--------------------
船自上岸之後又行了五六日的車程,最後抵達京城。
昭陽直接被睿親王帶去了禁宮裏,她要麵對的是皇帝的問話。
“這些天你都去了什麽地方?”
“承蒙父皇開恩允準,兒臣先是去了北境,後來輾轉又去了嶺南,在那裏見過人之後,原本還想往蜀地去,路途中行船數日反倒是被睿親王後來追上。所以兒臣這就不得不迴來了。”
“不得不?”皇帝反問道,“聽你這麽說,你反而是心生不滿了?”
“兒臣不敢。”
“你去見了裴奐生,所為何事?”
“有人說,母妃的死,和裴家人有關。兒臣不想就這麽糊裏糊塗地過下去,哪日恐怕還要與殺母之仇敵同坐一張桌子仍不自知,以為是對母妃養育之恩的毀壞,便想著親自去得到答案。”
“大膽!誰叫你聽到這樣的荒唐話?”
“這樣的荒唐話,難道父皇就不曾聽聞過嗎?您的言路開得那樣廣,什麽事情不會進您的耳朵?從小到大,人人都說兒臣的母妃當年是最受父皇您寵愛的妃嬪。他們說,您與母妃結緣於上元佳節。他們說,您對母妃一見傾心。可兒臣隻覺得自己小時候的那些經曆記憶就像是虛假的一樣——”
“兒臣隻記得,母妃那時身體很不好,倚靠在床榻上,迎風便要落淚。兄長那時候總是很忙碌,他有他在禦書房的學業功課要做,還有父皇您給他安排的武師傅日日盯著他的騎射劍術。所以兄長不常來未央宮。兒臣就陪在母妃的身邊,原本是最貪玩的時候,卻硬生生記著不能打攪了母妃的清靜,於是終日無聊。”
“您那時候,不要說是十日,哪怕是一個月,兩個月,也不見得能夠來一迴未央宮。”
“他們說,母妃失去寵愛,再無其他的依傍了。”
“他們還說,母妃受寵日久,積累了太多後宮婦人的怨氣在身上,故而受冷落時,那些女人都恨不得天天過來看笑話呢。能夠不落井下石,這都是顧忌著哪一日母妃能夠再度複寵故而不敢為,而不是出於良心發現或是憐憫之情。”
可惜睿親王也有他自己的那一攤子事縈繞在身邊,所以讓他在這個關頭又抽出時間跑到這裏來尋找昭陽公主,這樣的安排令他心煩意亂,同時也對昭陽生出了許許多多的不滿。在他眼裏,昭陽永遠都是那個長不大的小姑娘,沒有什麽別的本事,唯獨在闖禍這一樁事情上麵,她總能夠有數不盡的實踐方式。
這樣的兩個人碰在一起,肯定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在歸程去京城的路途中,睿親王罕見地談起了身死異鄉的穎親王。
“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叛逆舉動,是因為最近這段日子發生的變故太多了嗎?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三哥在北朝遇害,皇後娘娘的病情又一直都不見起色好轉,蕭世子也不再京城——你這樣子草率莽撞地做事情,還真的是讓人放不下心啊。”
昭陽點了點頭,眼神中卻也有猶疑不決的神情在晃動:“或許也不全是這些事情導致的吧。我原本就有一定得來見裴家人的理由。當年母妃和兄長的離世,我始終覺得沒有那麽簡單的。那些老早的人情世故,恐怕我能夠記下來的也沒有那麽多。既然蛛絲馬跡牽扯到了裴家,那這一趟,無論是為我自己,還是為母妃和兄長,我都定然舍棄不下。”
睿親王聽到她這樣說,也終於不知道該繼續接什麽樣的話了。
“父皇——他的心裏始終都是有淑妃娘娘的位置的。要不然,這麽多年過去了,他也不會一直都記著日子去悼念淑妃娘娘。”
“倘若他真的心裏有母妃,那麽母妃現在應該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會說話,會微笑,會溫和地坐在我的對麵,聽我說那些無聊幼稚的事情一點兒厭煩的神情都不會有。我與母妃是母女情份,血脈相依,可是我如今能夠撿拾起來的迴憶卻少得可憐。無數次我都質疑你們的這種說法,倘若他真的心裏有淑妃,事情也不會是如今這副模樣。”
睿親王隻能在這個時候選擇婉言勸說昭陽:“你不該有這樣的心思。這些想法會把你毀掉的。父皇就是南朝的皇帝,我們都是他的子民,同時也是他的孩子,這種叛逆違抗的念頭,會讓你墮入可怕的境地,也會毀了那些對你有著愛護之心的人。”
昭陽笑了:“我又何嚐不明白睿哥哥你所說的道理呢?隻可惜留給我的時間恐怕沒有那麽多了。我總得自己去查個水落石出。”
“那如今的你得償所願了嗎?”睿親王直接忽視了昭陽話裏所謂的留給她的時間沒有那麽多,而直接問了結果,他也想要知道,昭陽到底在嶺南問了裴奐生和裴度父子什麽話,事情又是否真的如同他之前出京時沈貴妃秘密對他交代的那樣,莊懿淑妃當年的死因,真的與裴皇後、與裴家有關嗎?
“倘若裴奐生未曾信口開河,那麽我已然沒有了再去怨恨裴家的理由。”
昭陽端靜溫和地把這句話完完整整地說出口,足以讓睿親王感到震驚。
“我所求的,恐怕如今真的隻剩下真相二字了。對於幕後之主使,我沒有懲戒他的權力。當他一個人的身上維係了那麽多的東西,在這個時候我也絕無可能再以一己之力為報私仇而牽連那麽多的人失去如今安樂富足的生活。”
昭陽幾乎已經把真相說出了口,話裏話外她都銳利地指向了皇帝,那位坐在龍椅上自以為掌握一切的君主。在這個時候,倘若一切事情的發生依然遵循著上一世的道路,昭陽也不知道,當蕭阜嶼帶著全副武裝的人馬進入禁宮的時候,她是否要選擇站在他的身邊。
--------------------
船自上岸之後又行了五六日的車程,最後抵達京城。
昭陽直接被睿親王帶去了禁宮裏,她要麵對的是皇帝的問話。
“這些天你都去了什麽地方?”
“承蒙父皇開恩允準,兒臣先是去了北境,後來輾轉又去了嶺南,在那裏見過人之後,原本還想往蜀地去,路途中行船數日反倒是被睿親王後來追上。所以兒臣這就不得不迴來了。”
“不得不?”皇帝反問道,“聽你這麽說,你反而是心生不滿了?”
“兒臣不敢。”
“你去見了裴奐生,所為何事?”
“有人說,母妃的死,和裴家人有關。兒臣不想就這麽糊裏糊塗地過下去,哪日恐怕還要與殺母之仇敵同坐一張桌子仍不自知,以為是對母妃養育之恩的毀壞,便想著親自去得到答案。”
“大膽!誰叫你聽到這樣的荒唐話?”
“這樣的荒唐話,難道父皇就不曾聽聞過嗎?您的言路開得那樣廣,什麽事情不會進您的耳朵?從小到大,人人都說兒臣的母妃當年是最受父皇您寵愛的妃嬪。他們說,您與母妃結緣於上元佳節。他們說,您對母妃一見傾心。可兒臣隻覺得自己小時候的那些經曆記憶就像是虛假的一樣——”
“兒臣隻記得,母妃那時身體很不好,倚靠在床榻上,迎風便要落淚。兄長那時候總是很忙碌,他有他在禦書房的學業功課要做,還有父皇您給他安排的武師傅日日盯著他的騎射劍術。所以兄長不常來未央宮。兒臣就陪在母妃的身邊,原本是最貪玩的時候,卻硬生生記著不能打攪了母妃的清靜,於是終日無聊。”
“您那時候,不要說是十日,哪怕是一個月,兩個月,也不見得能夠來一迴未央宮。”
“他們說,母妃失去寵愛,再無其他的依傍了。”
“他們還說,母妃受寵日久,積累了太多後宮婦人的怨氣在身上,故而受冷落時,那些女人都恨不得天天過來看笑話呢。能夠不落井下石,這都是顧忌著哪一日母妃能夠再度複寵故而不敢為,而不是出於良心發現或是憐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