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


    文中簡略的提了下,這裏詳說下。


    “關隴集團”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一個說法,將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為六盤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


    北魏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的安全,在沿邊地區也就是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合稱六鎮(武川鎮就是其中之一)。初期六鎮將士大部分是鮮卑貴族,還有一部分是漢人豪強,但後期漢人逐步成為主體。公元533年(永熙二年),關中大行台賀拔嶽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開始對抗高歡,並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批軍事貴族以賀拔嶽舊部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到西魏時,完善了府兵製,在府兵的頂端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在當時戰火紛飛的狀態下,關隴和河東等地豪強地主的力量,在東、西魏的爭奪戰中,這些豪強地主都歸附了宇文泰。西魏是軍政合一的,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都是出將入相,不光是軍隊的統帥,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還是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麵都處於社會的頂端。


    關隴集團是以宇文家族為首的西魏北周上層統治者組成的政治集團,集團的成員是“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徒之事”。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有言曰:


    由於宇文泰的善於撫循,關隴集團在其生前尚能精誠團結,一致對外,其間雖有矛盾和摩擦,但彼此間的融洽合作尚居於主導地位。但宇文泰死後,矛盾便開始發生,先後有趙貴、獨孤信謀襲宇文護事,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宮伯乙弗鳳發動的宮廷政變未遂事件,衛王宇文直之亂等事件。這些事件暗示了在關隴軍事政治集團內部已產生了危機。而楊堅勢力的崛起,則直接導致了關隴集團的衰落與滅亡。楊堅代周,其政權中人物已擺脫了“關中本位”之限製,關隴集團在楊堅禪周之後已完全退出了曆史舞台。


    不過狗熊認為,關隴集團的力量,一直延續到了唐朝,雖然到了唐朝時,其力量已經不能與西魏時相比,但在唐初時,仍能看到關隴集團活動的身影,也許到科舉製的產生,關隴集團才徹底的消亡了吧。


    有人說,關隴集團消亡後,中國再無貴族,或許有些道理吧,從西魏時期便一直存在到了唐朝,這幾百年間,家族積累下的可不僅僅是錢財。狗熊覺得,門閥士族消亡後,中國再無貴族,雖然對這些世族大家的消失有些惋惜,可是,從文中講述也可看出,在魏晉南北朝那種背景製度下,世族大家的存在,並不利於國的發展。人類社會在不斷的進步,門閥士族這種在亂世中產生的東西,終究要被淘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砸進紛亂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熊星來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熊星來客並收藏砸進紛亂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