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
蠟燭在現在是一種很普通的物品,也出現了各種形狀,帶有各種香味的蠟燭,但,在古代,“燭”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蠟燭。
商周時,古人沒有點燃膏脂的燈具。至今,不論是傳世品,還是田野考古發掘。都從未發現過那時的燈具,那古代人用什麽照亮?總不能真的是抓一堆螢火蟲來照亮吧?且聽狗熊慢慢道來——
但,燭在商代時已經作為照明用具在使用了,這就怪了,沒有商周時的燈具,燭怎麽就使用了?
商周時期,把“火把”稱為燭,這下明白了吧,看古裝劇,有不少把火把插在某處照明的鏡頭,不過,不是所有的火把都叫燭,沒有點燃的火把,稱作“燋”;用手執的小火把,稱之為“燭”;插在地上的大火把,稱之為“燎”;樹於庭院中的稱之為“庭燎”。
燭的質料也不一。有將麻剝去麻皮,用麻杆縛紮成束點燃照明;有用束葦竹薪的;有用鬆木條的,鬆木含油脂多,易燃;有用樺樹皮的,《玉篇》雲:樺樹皮,可以為燭,以其皮裹入鬆脂,燃以為燭,名曰樺燭,或曰花燭(即今日所說的“洞房花燭”的淵源)。
有個詞語是“燭跋”,燭是指火把,跋是指火把的木耙。
那麽現代的蠟燭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
在《西京雜記》中曰,西漢初年,南越王想劉邦敬獻了石蜜5斛、蜜燭200枚等,劉邦大喜。其中,蜜燭便是現代蠟燭的雛形,在當時還屬於進貢物品。
韓愈在《寒食》中有寫:“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帝王要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賞賜蠟燭。
在西漢時,蠟燭作為進貢和賞賜物品出現,可見其稀有程度。
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的身份降低了些,除了王公大臣外,隻要家裏有錢,還是能享受到的,可見,可以買賣了,但,普通百姓人家還是用不起,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唐朝時,有文獻記載,古晉州(今河北省境內)給朝廷上貢的貢品中有蠟燭。唐皇帝們對宮廷蠟燭很重視,設置專人管理,還是一種比較珍貴的物品。
到了宋朝,雖然蠟燭出現在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作為對外交換的一種商品,說明當時已經較為普遍了,但,還是比較珍貴,隻是與前朝比起來,要普遍一些。
到明清鼎盛時期,對外交流進一步增加,老百姓才有機會用上蠟燭。
蠟燭在現在是一種很普通的物品,也出現了各種形狀,帶有各種香味的蠟燭,但,在古代,“燭”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蠟燭。
商周時,古人沒有點燃膏脂的燈具。至今,不論是傳世品,還是田野考古發掘。都從未發現過那時的燈具,那古代人用什麽照亮?總不能真的是抓一堆螢火蟲來照亮吧?且聽狗熊慢慢道來——
但,燭在商代時已經作為照明用具在使用了,這就怪了,沒有商周時的燈具,燭怎麽就使用了?
商周時期,把“火把”稱為燭,這下明白了吧,看古裝劇,有不少把火把插在某處照明的鏡頭,不過,不是所有的火把都叫燭,沒有點燃的火把,稱作“燋”;用手執的小火把,稱之為“燭”;插在地上的大火把,稱之為“燎”;樹於庭院中的稱之為“庭燎”。
燭的質料也不一。有將麻剝去麻皮,用麻杆縛紮成束點燃照明;有用束葦竹薪的;有用鬆木條的,鬆木含油脂多,易燃;有用樺樹皮的,《玉篇》雲:樺樹皮,可以為燭,以其皮裹入鬆脂,燃以為燭,名曰樺燭,或曰花燭(即今日所說的“洞房花燭”的淵源)。
有個詞語是“燭跋”,燭是指火把,跋是指火把的木耙。
那麽現代的蠟燭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
在《西京雜記》中曰,西漢初年,南越王想劉邦敬獻了石蜜5斛、蜜燭200枚等,劉邦大喜。其中,蜜燭便是現代蠟燭的雛形,在當時還屬於進貢物品。
韓愈在《寒食》中有寫:“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帝王要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賞賜蠟燭。
在西漢時,蠟燭作為進貢和賞賜物品出現,可見其稀有程度。
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的身份降低了些,除了王公大臣外,隻要家裏有錢,還是能享受到的,可見,可以買賣了,但,普通百姓人家還是用不起,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唐朝時,有文獻記載,古晉州(今河北省境內)給朝廷上貢的貢品中有蠟燭。唐皇帝們對宮廷蠟燭很重視,設置專人管理,還是一種比較珍貴的物品。
到了宋朝,雖然蠟燭出現在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作為對外交換的一種商品,說明當時已經較為普遍了,但,還是比較珍貴,隻是與前朝比起來,要普遍一些。
到明清鼎盛時期,對外交流進一步增加,老百姓才有機會用上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