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楊堅並沒有立刻就攻打陳國,584年的陳國,還沒被陳叔寶徹底敗完,加之有長江這道天塹,於是楊堅繼續推行均田製和租調力役製,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製,在地方推行州、縣製,改革府兵製等措施,以利於發展社會經濟,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軍隊戰鬥力。
在585年(隋開皇五年,南陳至德三年,西梁天保二十四年),楊堅以清河公楊素為倌州總管,經略長江上遊。同時在三年內,動員數十萬人修繕朔方(治岩綠,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靈武(治迴樂,今寧夏靈武西南)一帶長城,並於朔方以東緣邊險要,築城數十,以加強北部邊防,保障南進時後方無憂。
又在開皇七年(587年),廢西梁後主蕭琮,占領江陵,西梁亡。隋國的勢力已經過了長江,逼到了陳國的家門口,此時,南陳也被陳叔寶敗的差不多了,隋國的勢力都到家門口了,也沒引起朝堂的足夠重視。
開皇八年(588年)三月,楊堅下詔,列舉陳叔寶罪行又送璽書暴其罪惡二十條,並將詔書在江南散發三十萬份,以爭取人心。同年十月設置淮南行省於壽春,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統籌各路兵馬,以高熲為元帥長史決斷行軍謀略,率八十總管、五十一萬八千名士兵南征。
除了正麵的作戰外,在進軍之前,扣留陳使,斷絕往來,以保守軍事機密,並且派出大批間諜潛入陳境,進行破壞、擾亂活動。
而陳叔寶不納部將建議,自恃“長江天塹”,疏於防務,為了元會(即春節)之慶,竟命鎮守緣江重鎮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南徐州(治今江蘇鎮江)的兩個兒子率戰船迴建康,致使江防更為薄弱。
十二月,長江上遊隋軍首先發起進攻。
不知是否還記得,前麵有講,北方攻打南方時,因為不習水戰,也不習南方夏季的濕熱,多趁冬季長江枯水期,且南方比較冷時,渡過長江攻打南方;而南方攻打北方時則相反,因習水戰,不習北方冬季的寒冷,趁夏季長江漲水,且北方暖和時,乘船從水路滲入北方進行作戰,所以,隋軍在十二月時發起攻擊。
經過一個月的艱苦奮戰,於次年(589年)正月擊破陳軍,占領西陵峽口。
陳荊州刺史陳慧紀駐紮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見大勢已去,便率軍三萬、樓船千餘艘,順江東走,企圖入援建康,卻與周羅睺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以西,陳軍最後無法救援建康。隋軍楊素繼以主力沿江東下,與楊俊軍會師漢口,另派劉仁恩部南下湘州(治今湖南長沙),擊擒陳嶽陽王陳叔慎,至此長江中遊已非陳國所有。
情況已經如此危急了,陳朝的朝堂之上,卻仍有拎不清的奸臣當道!
當隋軍陸續占領長江上遊的消息傳到建康時,均被朝廷掌管機密的施文慶、沈客卿扣壓,使得建康城毫無防備。隋軍進至長江北岸時,施文慶又以元會(春節)將至,拒絕出兵加強京口(今江蘇鎮江)、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等地軍備。
這倆真不是楊堅派來的間諜嗎?不對,他倆不是,那就是猴子派來的逗比,真想知道這兩人到底是怎麽想的,會不會是想以此投奔隋國,唉唉,完全弄不懂啊。
589年正月初一,長江下遊隋軍乘陳歡度元會之際,分路渡江。賀若弼軍出廣陵南渡,韓擒虎軍出廬江由橫江口(今安徽和縣東南)夜渡,襲占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晉王楊廣軍出六合(今屬江蘇)進屯桃葉山(今六合東南)。
初四,陳寶寶終於察覺事態不利,下詔親帥陳軍拒敵。
可是,陳國在陳叔寶手裏敗的差不多了,盡管將領們帶著將士們應詔出兵作戰,但是,士氣不足,隋軍是勢如破竹的向前推進,而陳軍卻屢戰屢敗。
隋軍派遣一部,在曲阿(今江蘇丹陽)阻擋三吳地區(今江蘇太湖以東、以南和浙江紹興等)的陳軍北援後,主力接連占領姑孰(今安徽當塗)、石頭城(在今南京城西清涼山),至此,隋軍已占領建康外圍城市,完整包圍了建康。
為配合主力的作戰,隋將王世積軍也成功由蘄春攻占蘄口(今蘄春西南),大敗陳將紀填,逼近江西鄱陽湖;燕榮水師也由山東沿海南下,占領三吳地區。
建康(今南京)作為京城,肯定有它作為京城的底氣,地勢是易守難攻,當時建康仍有十萬兵力,可是,陳叔寶卻六神無主,將朝政交給施文慶辦理,施文慶在陳叔寶麵前詆毀諸將,說他們嫌功高賞薄,時有怨言,不可委以重任,因此諸將凡有建議,皆阻而不行。陳叔寶自己也不采納諸將的建議,放棄鍾山、石頭等險地,將主力固守建康城內外,白白的讓隋軍包圍建康城。
隋軍攻打建康,可是,陳叔寶卻擺出了錯誤的陣型,南北連亙二十餘裏,首尾不能相顧。將領也因各種原因,不是不戰,就是投降。投降將領任忠領著隋將韓擒虎直奔朱雀門,在任忠的遊說下,本就軍心不穩,沒有士氣的守門將士們,一哄而散,韓擒虎攻入城內。
城內文武百官皆遁,朝堂為之一空,隻有仆射袁憲、後閣舍人夏侯公韻沒有離去。陳叔寶也打算逃匿,可是袁憲勸他仿效梁武帝見侯景的先例,向隋朝軍隊有尊嚴投降,但陳叔寶不聽,帶著愛妃張麗華、孔貴人跳進枯井中躲避,袁憲和夏侯公韻無奈,投降了隋軍。
陳叔寶亦被隋軍從枯井中找到,狼狽的押到韓擒虎帳前,張麗華及施文慶、沈客卿、陽慧朗、暨慧景等人梟首於市,陳滅亡,傳五帝,共曆三十二年。
看到陳叔寶就想起了南齊的東昏侯蕭寶卷,兩人是如出一轍的昏暈啊,不過陳叔寶比蕭寶卷過的舒坦,陳朝皇室以及臣子,幾乎都被帶去了隋國,陳叔寶在隋國禮遇甚厚,沒了國事的煩擾,陳叔寶安心的沉湎酒色,醉生夢死,隋朝仁壽四年(604年),陳叔寶病死於洛陽,終年五十二歲。
在585年(隋開皇五年,南陳至德三年,西梁天保二十四年),楊堅以清河公楊素為倌州總管,經略長江上遊。同時在三年內,動員數十萬人修繕朔方(治岩綠,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靈武(治迴樂,今寧夏靈武西南)一帶長城,並於朔方以東緣邊險要,築城數十,以加強北部邊防,保障南進時後方無憂。
又在開皇七年(587年),廢西梁後主蕭琮,占領江陵,西梁亡。隋國的勢力已經過了長江,逼到了陳國的家門口,此時,南陳也被陳叔寶敗的差不多了,隋國的勢力都到家門口了,也沒引起朝堂的足夠重視。
開皇八年(588年)三月,楊堅下詔,列舉陳叔寶罪行又送璽書暴其罪惡二十條,並將詔書在江南散發三十萬份,以爭取人心。同年十月設置淮南行省於壽春,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統籌各路兵馬,以高熲為元帥長史決斷行軍謀略,率八十總管、五十一萬八千名士兵南征。
除了正麵的作戰外,在進軍之前,扣留陳使,斷絕往來,以保守軍事機密,並且派出大批間諜潛入陳境,進行破壞、擾亂活動。
而陳叔寶不納部將建議,自恃“長江天塹”,疏於防務,為了元會(即春節)之慶,竟命鎮守緣江重鎮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南徐州(治今江蘇鎮江)的兩個兒子率戰船迴建康,致使江防更為薄弱。
十二月,長江上遊隋軍首先發起進攻。
不知是否還記得,前麵有講,北方攻打南方時,因為不習水戰,也不習南方夏季的濕熱,多趁冬季長江枯水期,且南方比較冷時,渡過長江攻打南方;而南方攻打北方時則相反,因習水戰,不習北方冬季的寒冷,趁夏季長江漲水,且北方暖和時,乘船從水路滲入北方進行作戰,所以,隋軍在十二月時發起攻擊。
經過一個月的艱苦奮戰,於次年(589年)正月擊破陳軍,占領西陵峽口。
陳荊州刺史陳慧紀駐紮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見大勢已去,便率軍三萬、樓船千餘艘,順江東走,企圖入援建康,卻與周羅睺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以西,陳軍最後無法救援建康。隋軍楊素繼以主力沿江東下,與楊俊軍會師漢口,另派劉仁恩部南下湘州(治今湖南長沙),擊擒陳嶽陽王陳叔慎,至此長江中遊已非陳國所有。
情況已經如此危急了,陳朝的朝堂之上,卻仍有拎不清的奸臣當道!
當隋軍陸續占領長江上遊的消息傳到建康時,均被朝廷掌管機密的施文慶、沈客卿扣壓,使得建康城毫無防備。隋軍進至長江北岸時,施文慶又以元會(春節)將至,拒絕出兵加強京口(今江蘇鎮江)、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等地軍備。
這倆真不是楊堅派來的間諜嗎?不對,他倆不是,那就是猴子派來的逗比,真想知道這兩人到底是怎麽想的,會不會是想以此投奔隋國,唉唉,完全弄不懂啊。
589年正月初一,長江下遊隋軍乘陳歡度元會之際,分路渡江。賀若弼軍出廣陵南渡,韓擒虎軍出廬江由橫江口(今安徽和縣東南)夜渡,襲占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晉王楊廣軍出六合(今屬江蘇)進屯桃葉山(今六合東南)。
初四,陳寶寶終於察覺事態不利,下詔親帥陳軍拒敵。
可是,陳國在陳叔寶手裏敗的差不多了,盡管將領們帶著將士們應詔出兵作戰,但是,士氣不足,隋軍是勢如破竹的向前推進,而陳軍卻屢戰屢敗。
隋軍派遣一部,在曲阿(今江蘇丹陽)阻擋三吳地區(今江蘇太湖以東、以南和浙江紹興等)的陳軍北援後,主力接連占領姑孰(今安徽當塗)、石頭城(在今南京城西清涼山),至此,隋軍已占領建康外圍城市,完整包圍了建康。
為配合主力的作戰,隋將王世積軍也成功由蘄春攻占蘄口(今蘄春西南),大敗陳將紀填,逼近江西鄱陽湖;燕榮水師也由山東沿海南下,占領三吳地區。
建康(今南京)作為京城,肯定有它作為京城的底氣,地勢是易守難攻,當時建康仍有十萬兵力,可是,陳叔寶卻六神無主,將朝政交給施文慶辦理,施文慶在陳叔寶麵前詆毀諸將,說他們嫌功高賞薄,時有怨言,不可委以重任,因此諸將凡有建議,皆阻而不行。陳叔寶自己也不采納諸將的建議,放棄鍾山、石頭等險地,將主力固守建康城內外,白白的讓隋軍包圍建康城。
隋軍攻打建康,可是,陳叔寶卻擺出了錯誤的陣型,南北連亙二十餘裏,首尾不能相顧。將領也因各種原因,不是不戰,就是投降。投降將領任忠領著隋將韓擒虎直奔朱雀門,在任忠的遊說下,本就軍心不穩,沒有士氣的守門將士們,一哄而散,韓擒虎攻入城內。
城內文武百官皆遁,朝堂為之一空,隻有仆射袁憲、後閣舍人夏侯公韻沒有離去。陳叔寶也打算逃匿,可是袁憲勸他仿效梁武帝見侯景的先例,向隋朝軍隊有尊嚴投降,但陳叔寶不聽,帶著愛妃張麗華、孔貴人跳進枯井中躲避,袁憲和夏侯公韻無奈,投降了隋軍。
陳叔寶亦被隋軍從枯井中找到,狼狽的押到韓擒虎帳前,張麗華及施文慶、沈客卿、陽慧朗、暨慧景等人梟首於市,陳滅亡,傳五帝,共曆三十二年。
看到陳叔寶就想起了南齊的東昏侯蕭寶卷,兩人是如出一轍的昏暈啊,不過陳叔寶比蕭寶卷過的舒坦,陳朝皇室以及臣子,幾乎都被帶去了隋國,陳叔寶在隋國禮遇甚厚,沒了國事的煩擾,陳叔寶安心的沉湎酒色,醉生夢死,隋朝仁壽四年(604年),陳叔寶病死於洛陽,終年五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