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柔然,有的學者認為拜占庭曆史上的阿瓦爾(阿哇爾)人,即是被突厥滅亡後西遷的柔然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餘眾逐漸融合於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再比如:南北朝時,由於戰爭俘獲,主動歸附及和親陪嫁戶等散居中原的柔然人有數十萬。北魏為了充實北方邊防,先後將內附和俘獲的柔然、敕勒以及內地漢人遷於六鎮及平城等地,與拓跋鮮卑軍民雜居共處,並使之充作隸戶和營戶,以供驅役。為了防止逃亡還將其中一部分遷入內地。這些遷徙各地的柔然人、敕勒人、漢人,又會與當地人進行融合,遷居內地的柔然人,便通過雜居共處,互相通婚等各種途徑,大多先融合於鮮卑,最終被同化於中原漢族之中。
想要消滅一個民族,談何容易,可以嚷嚷突厥族建立的政權是如何被消滅,契丹族建立的政權是如何被消滅,但,絕對、絕對、絕對不能嚷嚷匈奴、突厥等民族是如何被消滅的,不僅不會顯的很有學識,反倒會被人嘲笑無知!
或許有些人覺得狗熊太事兒,多大點的事啊,還值得叨叨半天嗎?不好意思,曆史本就是個嚴謹的事情。說李昞的兒子建立了唐朝,哪個兒子啊?不就那個兒子嘛!到底是哪個啊?對於了解的人,知道是李淵,可是,史載中,李昞有四個兒子,李淵上麵還有仨哥哥呢,如果記載曆史的人,隻說李昞的兒子建立了唐朝,我們後世之人,能知道到底是哪個兒子嗎?
曆史雖不是數學,但,也如數學一樣,需要嚴謹。
突厥與匈奴、鮮卑一樣,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對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的統稱,540年時,“突厥”這個詞開始在中國史冊出現,突厥進入了史學家們的視野。
現在來說說前麵提到的敕勒族。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匈奴人稱其為丁零,鮮卑人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因此,別稱也很多:赤勒、高車、狄曆、鐵勒、丁零(或者說是丁靈)、迴鶻,這些都是敕勒族的別稱。
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 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人也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這,就是妥妥的中國人啊!
說到迴鶻,插一下關於迴鶻的。
迴鶻由迴紇改名而來,迴紇是敕勒諸部的一支,這句話很重要,盡管敕勒的別稱中,有迴鶻,但,迴鶻隻是敕勒的一支,敕勒包括迴鶻,迴鶻不包括敕勒,不過,迴鶻也是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說起敕勒人,有個耳熟能詳的民歌——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單說《敕勒歌》,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但,說到“風吹草低見牛羊”,不知道的人便不多了,沒錯,這句便是出自《敕勒歌》,全歌內容是: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隻看文字,便有種騎著馬,在草原上馳騁的豪邁!
呀呀,狗熊的思維又要發散了,灌桶脈動,咱繼續。
從敕勒族沒有被柔然吞並,可看出,敕勒也是不容小覷的,但,柔然和突厥的先後出現,沒有給敕勒發展、壯大的機會。
550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並了敕勒各部五萬餘帳,開始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受到西魏的重視。
突厥壯大後,將目光瞄向了柔然,在552年突厥擊敗柔然,阿史那土門稱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整個蒙古高原。
突厥汗國建立以後,人數比較少的突厥人融合了大量鐵勒人,突厥人的體貌特征也從白種人變成黃白混種。
到550年,突厥已經是不容小覷的存在,此時北魏已經分裂為了東西兩魏,都懾於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采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持,或者是中立。
突厥也借此機會,或與北周聯盟,共同壓製比較強大的北齊,或處在中立位置,來獲得大量經濟利益。
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穀渾,征戰西域,乃至聯合波斯滅白匈奴,今天新疆以及中亞河中地區成為突厥汗國的疆土。突厥強盛時期疆土東到大興安嶺、遼河流域,西到鹹海和中亞河中地區。
這麽強大的一個存在,才使得宇文護不想違背與突厥定下的約定,心不甘情不願的出兵東征。
宇文護本就沒多少軍事才能,又是被逼出兵,加之大周將士輕敵,這次東征,不但被齊國打敗,還導致王雄、楊扌剽兩員悍將陣亡。
雖然宇文邕沒有責怪宇文護,但,因為這次征戰無功,導致宇文護個人威望大為降低。
宇文邕的一些親信,勸宇文邕趁這個機會,趕緊的打壓宇文護,但,宇文邕認為這不是最好的時機,宇文護也知道自己威望降低,因此對宇文邕也多有提防,況且,曾經跟著宇文泰南征北戰的一些人,還是比較支持宇文護的。
宇文邕搖搖頭:
“不,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我們隻有一擊的機會,萬不可操之過急。”
暫時先放下大周/北周不說,讓宇文邕和宇文護到邊上掐會架去,來說說焜昱國。
說之前,要提到另一個遊牧民族——黨項族。
黨項族是屬西羌族的一支,所以,也有“黨項羌”的稱謂。
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
再比如:南北朝時,由於戰爭俘獲,主動歸附及和親陪嫁戶等散居中原的柔然人有數十萬。北魏為了充實北方邊防,先後將內附和俘獲的柔然、敕勒以及內地漢人遷於六鎮及平城等地,與拓跋鮮卑軍民雜居共處,並使之充作隸戶和營戶,以供驅役。為了防止逃亡還將其中一部分遷入內地。這些遷徙各地的柔然人、敕勒人、漢人,又會與當地人進行融合,遷居內地的柔然人,便通過雜居共處,互相通婚等各種途徑,大多先融合於鮮卑,最終被同化於中原漢族之中。
想要消滅一個民族,談何容易,可以嚷嚷突厥族建立的政權是如何被消滅,契丹族建立的政權是如何被消滅,但,絕對、絕對、絕對不能嚷嚷匈奴、突厥等民族是如何被消滅的,不僅不會顯的很有學識,反倒會被人嘲笑無知!
或許有些人覺得狗熊太事兒,多大點的事啊,還值得叨叨半天嗎?不好意思,曆史本就是個嚴謹的事情。說李昞的兒子建立了唐朝,哪個兒子啊?不就那個兒子嘛!到底是哪個啊?對於了解的人,知道是李淵,可是,史載中,李昞有四個兒子,李淵上麵還有仨哥哥呢,如果記載曆史的人,隻說李昞的兒子建立了唐朝,我們後世之人,能知道到底是哪個兒子嗎?
曆史雖不是數學,但,也如數學一樣,需要嚴謹。
突厥與匈奴、鮮卑一樣,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對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的統稱,540年時,“突厥”這個詞開始在中國史冊出現,突厥進入了史學家們的視野。
現在來說說前麵提到的敕勒族。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匈奴人稱其為丁零,鮮卑人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因此,別稱也很多:赤勒、高車、狄曆、鐵勒、丁零(或者說是丁靈)、迴鶻,這些都是敕勒族的別稱。
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 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人也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這,就是妥妥的中國人啊!
說到迴鶻,插一下關於迴鶻的。
迴鶻由迴紇改名而來,迴紇是敕勒諸部的一支,這句話很重要,盡管敕勒的別稱中,有迴鶻,但,迴鶻隻是敕勒的一支,敕勒包括迴鶻,迴鶻不包括敕勒,不過,迴鶻也是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說起敕勒人,有個耳熟能詳的民歌——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單說《敕勒歌》,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但,說到“風吹草低見牛羊”,不知道的人便不多了,沒錯,這句便是出自《敕勒歌》,全歌內容是: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隻看文字,便有種騎著馬,在草原上馳騁的豪邁!
呀呀,狗熊的思維又要發散了,灌桶脈動,咱繼續。
從敕勒族沒有被柔然吞並,可看出,敕勒也是不容小覷的,但,柔然和突厥的先後出現,沒有給敕勒發展、壯大的機會。
550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並了敕勒各部五萬餘帳,開始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受到西魏的重視。
突厥壯大後,將目光瞄向了柔然,在552年突厥擊敗柔然,阿史那土門稱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整個蒙古高原。
突厥汗國建立以後,人數比較少的突厥人融合了大量鐵勒人,突厥人的體貌特征也從白種人變成黃白混種。
到550年,突厥已經是不容小覷的存在,此時北魏已經分裂為了東西兩魏,都懾於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采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持,或者是中立。
突厥也借此機會,或與北周聯盟,共同壓製比較強大的北齊,或處在中立位置,來獲得大量經濟利益。
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穀渾,征戰西域,乃至聯合波斯滅白匈奴,今天新疆以及中亞河中地區成為突厥汗國的疆土。突厥強盛時期疆土東到大興安嶺、遼河流域,西到鹹海和中亞河中地區。
這麽強大的一個存在,才使得宇文護不想違背與突厥定下的約定,心不甘情不願的出兵東征。
宇文護本就沒多少軍事才能,又是被逼出兵,加之大周將士輕敵,這次東征,不但被齊國打敗,還導致王雄、楊扌剽兩員悍將陣亡。
雖然宇文邕沒有責怪宇文護,但,因為這次征戰無功,導致宇文護個人威望大為降低。
宇文邕的一些親信,勸宇文邕趁這個機會,趕緊的打壓宇文護,但,宇文邕認為這不是最好的時機,宇文護也知道自己威望降低,因此對宇文邕也多有提防,況且,曾經跟著宇文泰南征北戰的一些人,還是比較支持宇文護的。
宇文邕搖搖頭:
“不,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我們隻有一擊的機會,萬不可操之過急。”
暫時先放下大周/北周不說,讓宇文邕和宇文護到邊上掐會架去,來說說焜昱國。
說之前,要提到另一個遊牧民族——黨項族。
黨項族是屬西羌族的一支,所以,也有“黨項羌”的稱謂。
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