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什麽惹的兩孩子奶聲奶氣的笑著。
妻子樂顛顛的迴頭給江毋說:
“看,連這兩個小豆丁都同意了!”
江毋無奈的搖搖頭:
“婦人之見,我找卓爺喝酒去了。”
說完起身向外走。
妻子聽言,皺起了眉頭,想了想,畢恭畢敬的說:
“夫君還是與卓爺保持點距離的好,小心哪天把奕王惹急了,跟您算賬。”
江毋腳一頓,一臉不解的轉頭看著妻子:
“我就不明白了,我跟卓爺怎麽了?為什麽奕王就這麽看不順眼?”
妻子心裏狠狠的翻兩個大白眼,看著江毋也是個聰明人,怎麽在這件事上,就如此的遲鈍呢!
抿抿嘴,也不好說太過,隻得退而求其次:
“那,夫君與卓爺喝酒時,多叫幾個人,雖然咱卓爺卓爺的叫著,可卓爺畢竟是女人,該避嫌的,咱還得小心著。”
這話,江毋聽進耳朵裏了,但,仍是不明白,為什麽這麽多人都勸他與泫別太親近,看看妻子,揣著一肚子不解,出了門。
再來看看北齊文宣皇帝高洋。
咱這位文宣帝,可以用殘暴,外加神經來形容,殘暴就不說了,草菅人命的事情,說起來,大抵也都是那些,在此也沒必要逐一提及了,來說說神經。
高洋嗜酒,喝醉酒後,經常裸丨著身在街上溜達,注意,是街上,不是後宮;在隆冬酷寒之時,褪去衣物,在街上行走,隨從們都各個麵紅耳赤,羞愧難當,可是,高洋卻神情自若;常常塗脂抹粉,穿著婦女的衣服在大街上招搖過市。
天保十年(559年),太史奏:“今年當除舊布新。”
高洋看了奏後,腦子一亮,問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曾孫元韶:
“當年東漢光武帝劉秀,為什麽能推翻王莽,實現中興的大業呢?”
元韶這家夥,也是個做官不帶腦,說話不過腦的,高洋這麽問,就不考慮下自己的身份,也不考慮下眾多北魏宗室的人,張口就扯:
“那是因為王莽把劉氏沒有殺光的原因。”
估計高洋聽了這話,心裏在罵元韶是個蠢材吧。
不管高洋怎麽想,結果就是,高洋聽了元韶的話後,下詔將北魏元氏,不論男女老少,不論是強是弱,不論身份如何,即使是已經嫁入高家的元氏女子,即使還是嬰兒,也都不放過,全部殺死,前後殺害七百二十一人!甚至放縱兵士們,用長矛將嬰兒挑起,扔向空中作樂。
後將屍體全都扔進漳河中,導致漳河裏的魚被捕撈上來後,在其肚子裏時常發現人體碎片,使得人們很久都不敢吃漳河中的魚。
這位天真、爛漫的元韶,盡管他娶了高歡的女兒,說起來,還是高洋的姐夫或妹夫,但,也沒逃過厄運,被幽禁,最後,饑餓而亡。
史載,元韶勤奮好學,這讀書給讀成了書呆子?明明身份敏感,處境尷尬,說話還不小心,信口開河。或許高洋早有殺元氏之心,隻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這可是給高洋瞌睡遞個枕頭啊,一句話害了七百多條人命,難不成後世真的把皇室妖魔化了?這麽天真、可愛的人,皇室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同年(559年),高洋暴斃而亡,終年三十四歲,廟號顯祖,諡號文宣皇帝。
高洋去世後,太子高殷繼位,史載高殷:
聰慧夙成,寬厚仁智,溫裕開朗,有君王的風度,博涉群書,觀覽時政,有很好的名聲。勵精圖治,對民生極為關心,曾分派使者巡察四方,訪求政事得失,考察風俗,問民疾苦;整頓吏治,政治清明;武官年過六十均放免迴家,在軍事上淘汰老弱,留下精壯,軍力大增;下詔減輕徭役,停止營建宮舍,使北齊由天保年間的國勢危急而有所紓緩,實為一代明君。
但是,曆史沒有給他發揮自己才能,來證明自己的機會。
高殷支持下,楊愔等人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其實,這些改革是好的,但,動了某些人的蛋糕,於是,這些人紛紛投奔到了高演和高湛的門下。
高洋早逝,孩子中,唯有高殷較長,可也不過是十四歲(虛歲十五)的娃娃,盡管有一些輔政大臣,可是,實際控製了北齊軍政大權的,卻是常山王高演、長廣王高湛和太皇太後婁昭君,其中高演一直在忙於培植勢力,已經有了奪位的心思,楊愔的改革又激化了矛盾,讓高演等人,更是有機可乘。
乾明元年(560年),楊愔、高殷等人商議,長廣王高湛為大司馬、並州刺史,常山王高演為太師、錄尚書事,想著逐漸架空親王的勢力,加強皇權。
高歡的族弟高歸彥,本是高殷、楊愔一黨的,後來權衡利害,覺得高殷年幼,勢孤力單,背叛高殷,將高殷、楊愔等人的打算,全部說給了高演和高湛。
於是高演和高湛發動兵變,攻打皇宮,抓了楊愔等人,又去見高殷,並在太皇太後婁昭君麵前,條陳楊愔等人的“罪狀”。
當時在場的,能幫助高殷站穩的,唯有太皇太後婁昭君,但,遺憾的是,婁昭君一直看好高演,本想讓高演繼位,但,未能實現,現在有這樣的機會了,婁昭君當然站在了高演一邊。
高殷本就勢單力薄,現在,楊愔等左膀右臂又被高演等人捉拿,太皇太後也站在高演一邊,就連禁軍,也審時度勢,放棄了自己,除了自己的母親——皇太後李祖娥外,高殷已經是孤掌難鳴了。
八月初三,太皇太後婁昭君下令廢黜年少的皇帝高殷為濟南王,食邑一郡,出居別宮,同日高演在晉陽宣德殿登基,大赦天下,改元皇建。下詔複尊太皇太後婁昭君為皇太後,皇太後李祖娥稱文宣皇後。
皇建二年(561年)九月,孝昭帝高演密令高歸彥去將高殷殺害,時年十七歲。太寧二年(562年),葬於武寧陵,諡號閔悼皇帝,廟號恭宗。
妻子樂顛顛的迴頭給江毋說:
“看,連這兩個小豆丁都同意了!”
江毋無奈的搖搖頭:
“婦人之見,我找卓爺喝酒去了。”
說完起身向外走。
妻子聽言,皺起了眉頭,想了想,畢恭畢敬的說:
“夫君還是與卓爺保持點距離的好,小心哪天把奕王惹急了,跟您算賬。”
江毋腳一頓,一臉不解的轉頭看著妻子:
“我就不明白了,我跟卓爺怎麽了?為什麽奕王就這麽看不順眼?”
妻子心裏狠狠的翻兩個大白眼,看著江毋也是個聰明人,怎麽在這件事上,就如此的遲鈍呢!
抿抿嘴,也不好說太過,隻得退而求其次:
“那,夫君與卓爺喝酒時,多叫幾個人,雖然咱卓爺卓爺的叫著,可卓爺畢竟是女人,該避嫌的,咱還得小心著。”
這話,江毋聽進耳朵裏了,但,仍是不明白,為什麽這麽多人都勸他與泫別太親近,看看妻子,揣著一肚子不解,出了門。
再來看看北齊文宣皇帝高洋。
咱這位文宣帝,可以用殘暴,外加神經來形容,殘暴就不說了,草菅人命的事情,說起來,大抵也都是那些,在此也沒必要逐一提及了,來說說神經。
高洋嗜酒,喝醉酒後,經常裸丨著身在街上溜達,注意,是街上,不是後宮;在隆冬酷寒之時,褪去衣物,在街上行走,隨從們都各個麵紅耳赤,羞愧難當,可是,高洋卻神情自若;常常塗脂抹粉,穿著婦女的衣服在大街上招搖過市。
天保十年(559年),太史奏:“今年當除舊布新。”
高洋看了奏後,腦子一亮,問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曾孫元韶:
“當年東漢光武帝劉秀,為什麽能推翻王莽,實現中興的大業呢?”
元韶這家夥,也是個做官不帶腦,說話不過腦的,高洋這麽問,就不考慮下自己的身份,也不考慮下眾多北魏宗室的人,張口就扯:
“那是因為王莽把劉氏沒有殺光的原因。”
估計高洋聽了這話,心裏在罵元韶是個蠢材吧。
不管高洋怎麽想,結果就是,高洋聽了元韶的話後,下詔將北魏元氏,不論男女老少,不論是強是弱,不論身份如何,即使是已經嫁入高家的元氏女子,即使還是嬰兒,也都不放過,全部殺死,前後殺害七百二十一人!甚至放縱兵士們,用長矛將嬰兒挑起,扔向空中作樂。
後將屍體全都扔進漳河中,導致漳河裏的魚被捕撈上來後,在其肚子裏時常發現人體碎片,使得人們很久都不敢吃漳河中的魚。
這位天真、爛漫的元韶,盡管他娶了高歡的女兒,說起來,還是高洋的姐夫或妹夫,但,也沒逃過厄運,被幽禁,最後,饑餓而亡。
史載,元韶勤奮好學,這讀書給讀成了書呆子?明明身份敏感,處境尷尬,說話還不小心,信口開河。或許高洋早有殺元氏之心,隻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這可是給高洋瞌睡遞個枕頭啊,一句話害了七百多條人命,難不成後世真的把皇室妖魔化了?這麽天真、可愛的人,皇室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同年(559年),高洋暴斃而亡,終年三十四歲,廟號顯祖,諡號文宣皇帝。
高洋去世後,太子高殷繼位,史載高殷:
聰慧夙成,寬厚仁智,溫裕開朗,有君王的風度,博涉群書,觀覽時政,有很好的名聲。勵精圖治,對民生極為關心,曾分派使者巡察四方,訪求政事得失,考察風俗,問民疾苦;整頓吏治,政治清明;武官年過六十均放免迴家,在軍事上淘汰老弱,留下精壯,軍力大增;下詔減輕徭役,停止營建宮舍,使北齊由天保年間的國勢危急而有所紓緩,實為一代明君。
但是,曆史沒有給他發揮自己才能,來證明自己的機會。
高殷支持下,楊愔等人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其實,這些改革是好的,但,動了某些人的蛋糕,於是,這些人紛紛投奔到了高演和高湛的門下。
高洋早逝,孩子中,唯有高殷較長,可也不過是十四歲(虛歲十五)的娃娃,盡管有一些輔政大臣,可是,實際控製了北齊軍政大權的,卻是常山王高演、長廣王高湛和太皇太後婁昭君,其中高演一直在忙於培植勢力,已經有了奪位的心思,楊愔的改革又激化了矛盾,讓高演等人,更是有機可乘。
乾明元年(560年),楊愔、高殷等人商議,長廣王高湛為大司馬、並州刺史,常山王高演為太師、錄尚書事,想著逐漸架空親王的勢力,加強皇權。
高歡的族弟高歸彥,本是高殷、楊愔一黨的,後來權衡利害,覺得高殷年幼,勢孤力單,背叛高殷,將高殷、楊愔等人的打算,全部說給了高演和高湛。
於是高演和高湛發動兵變,攻打皇宮,抓了楊愔等人,又去見高殷,並在太皇太後婁昭君麵前,條陳楊愔等人的“罪狀”。
當時在場的,能幫助高殷站穩的,唯有太皇太後婁昭君,但,遺憾的是,婁昭君一直看好高演,本想讓高演繼位,但,未能實現,現在有這樣的機會了,婁昭君當然站在了高演一邊。
高殷本就勢單力薄,現在,楊愔等左膀右臂又被高演等人捉拿,太皇太後也站在高演一邊,就連禁軍,也審時度勢,放棄了自己,除了自己的母親——皇太後李祖娥外,高殷已經是孤掌難鳴了。
八月初三,太皇太後婁昭君下令廢黜年少的皇帝高殷為濟南王,食邑一郡,出居別宮,同日高演在晉陽宣德殿登基,大赦天下,改元皇建。下詔複尊太皇太後婁昭君為皇太後,皇太後李祖娥稱文宣皇後。
皇建二年(561年)九月,孝昭帝高演密令高歸彥去將高殷殺害,時年十七歲。太寧二年(562年),葬於武寧陵,諡號閔悼皇帝,廟號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