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賀拔嶽死了,賀拔嶽的軍隊無人統領,現在侯莫陳悅正好將他們歸到自己麾下,但,不知為何,侯莫陳悅安撫了眾人後,卻猶猶豫豫,猜忌來猜忌去的,沒有將他們收納,反倒迴了自己的隴地。
這下,賀拔嶽的軍隊便群龍無首了,加之眾人從賀拔嶽被殺的驚懼中迴過神,便也想著為賀拔嶽報仇。
仇是要報,可,誰統領他們?眾人沒一個能擔的起統領位置的。
此時,趙貴嚎了一嗓子:
“快去找宇文泰迴來!”
宇文泰此時在夏州做刺史,雖然局麵是一團亂,但,宇文泰在這裏看到了機遇,當機立斷,返迴軍中,統領賀拔嶽的舊部。
一麵上表孝武帝元修,並與元毗及諸將刑牲盟誓,相約共扶王室,孝武帝遂下詔以宇文泰為大都督,統領賀拔嶽所部人馬。宇文泰得到孝武帝的正式承認後,立即進攻侯莫陳悅。
如果曆史中記載是真的,那麽這個侯莫陳悅也是搞笑的很,當初有膽子殺賀拔嶽,之後,卻沒膽子承這個果,總說隻要一睡覺就會夢到賀拔嶽問他“兄想去何處”,精神恍恍惚惚的,他這是對殺賀拔嶽有愧?
管他是不是有愧,最終結果就是自滅了。
賀拔嶽被殺,高歡很是開心了陣,從晉陽起兵,直攻洛陽。
在洛陽的元修,為了擺脫高歡的專政,要遷都長安,但,狗熊怎麽覺得他這是在逃跑啊。
元修走的時候,帶了不少宗族、大臣,隻是,後麵就是高歡的兵馬,有些人也要想了,與其跟著這個落魄皇帝跑,可能還會把命送了,不如投奔高歡吧,於是,不少宗族、大臣投奔了高歡。
但,也有忠義於元修的,比如源賀的孫子源子恭,還有武衛將軍獨孤信,棄家千裏奔主,也成為了千古佳話。
不過,獨孤信之後的做法,真的很讓人懷疑,他此時的忠義,是真的忠義?
這一路可謂是艱辛,因為匆忙,並未帶足夠的糧食,路上甚至有隻能喝澗水來充饑的日子。
至稠桑,當時的潼關大都督毛鴻賓迎獻酒食,從官始解饑渴。其後乃入長安,宇文泰、王思政攜諸將奉迎孝武皇帝人馬隨行,方才解圍。但是毛鴻賓卻被緊追元修而來的高歡擊敗被俘,卒於並州。
這樣的局麵,高歡怕是也樂不出來了吧,原以為除了賀拔嶽,侯莫陳悅便好拿捏了,沒想到侯莫陳悅如此孬,不但沒有掌控賀拔嶽的軍隊,自己還把自己的折騰死了,還還殺出個宇文泰掌控了賀拔嶽的軍隊,關鍵是宇文這小子拿捏不了啊!
不知高歡有沒有後悔到砸胸脯,有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痛恨。
高歡攻進洛陽,在十月十七日(11月8日),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遙廢其帝號,另立高祖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善見為帝,時年十一歲,改年號“天平”,十日後遷都鄴。
元修之前與三個堂姊妹姘居,將她們都封為公主,其中,他最喜歡公主元明月。
同年閏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宇文泰以元修淫及從姊妹有傷大雅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都給殺死,改立同為元宏之孫的元寶炬為帝,大統元年(535年)正月初一日,元寶炬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大統。
自此,北魏分為高歡把持朝政的東魏和宇文泰把持朝政的西魏。
元修死後,被宇文泰下令移於草堂佛寺,十餘年後才得正式落葬。西魏上諡號為孝武皇帝。東魏方麵,追諡為出帝。
報告宇文玥的粉絲們,宇文氏登場了。
另,還有一個組織,不要被遺忘,就是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是賀拔嶽組建的,宇文泰又接管了賀拔嶽的兵,也就是說,關隴集團在宇文泰手中,繼續壯大著。
之後的數百年,直到唐朝,都能看到關隴集團的影子。
有言曰“高歡能夠獨立擁有自己的兵馬,得益於賀拔允的建議。滅亡北齊的北周,則是賀拔嶽的政治遺產。可謂是,成也賀拔,敗也賀拔”,狗熊深以為意。
三國,大家都知道,曹魏、蜀漢、東吳,到了南北朝時期,正因為北魏分裂為了西魏和東魏,與南朝逐一形成的各政權,又呈現三足鼎立的狀態,因此,也稱為“後三國”。
不論是高歡還是宇文泰,都不希望對方存在,兩方連年征戰。
在535年(東魏天平二年,西魏大統元年)至537年(東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統三年)進行的“潼關之戰”,和537年(東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統三年)進行的“沙苑之戰”,西魏以少勝多,更是在“沙苑之戰”中,殺的高歡僅率數騎逃脫。
546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西魏大統十二年),高歡傾山東之眾西伐,誌圖關中,率軍圍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
但是,苦攻五十天,晝夜不息,這次大戰,可謂是鬥智鬥勇,無所不用其極,腦細胞都不知道死了多少,但,在西魏大將韋孝寬固守下,終未克。
加上前兩次的大敗,高歡憂憤成疾,次年正月,於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家中病逝。
高歡死後,他的長子高澄繼承父業。
高澄是個牛掰的人,繼承父業後,通過改革官員選舉製度,懲治貪賄,整頓吏治,製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確立了權威,擊潰叛將侯景,以反間計亂梁,拓兩淮之地,收複河南,在短期內團結東魏統治階層,順利掌控了東魏政權。
鞏固了高氏的地位,元氏皇室越來越沒存在的價值,武定七年(549年),高澄要向皇位下手了。
可是,在受禪前夕,卻被為一廚子給哢嚓了!廚子啊!大爺的,如果評個中國曆史上死的最窩囊的皇帝、高官,高澄得算一個吧。
高澄結束了年僅29歲的生命,辛辛苦苦搏下的局麵,給他人做了嫁衣,這個他人便是高澄的親弟弟高洋。
至於高澄的死,是否與高洋有關,無記載,不過,十有八九是高洋的下的手吧,如果是別人,高洋如何能坐到皇位上?
高洋繼承了父親和兄長拚下的事業後,武定八年(550年),逼迫元善見禪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年號天保。因為地處北方,便稱北齊,與其他同名的政權加以區分,又因皇室為高氏,又稱高齊。東魏遂亡。
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初十日(552年1月21日),元善見被高洋毒殺,年僅二十八歲,諡號孝靜皇帝。他的三個兒子,也被高洋殺害。
552年,還有一個影響了歐洲曆史的政權,從草原上崛起了——突厥汗國。
552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伊利可汗),求婚於柔然,遭到拒絕後,聯合高車族發兵攻破柔然,阿那瑰兵敗自殺,柔然帝國從此衰亡。但是同年,突厥汗國建立,勢力範圍擴展到西域。
相比於元善見,被宇文泰推立的元寶炬,就要好很多了,雖然依然是傀儡,但,好好的活到了終老,大統十七年三月初六日(551年3月28日),元寶炬在乾安殿去世,時年四十五歲,諡號為文皇帝。
元寶炬崩後,太子元欽繼位,沒有年號,隻稱元年。因為史稱其廢帝,所以就用廢帝元年、廢帝二年等等,來紀年。
但,元欽繼位後,到了554年,謀劃殺害宇文泰,但是,當時掌握禁軍的,都是與宇文泰有姻親的,所以,事情泄露,被宇文泰廢黜。
宇文泰又推立元寶炬的四子,元欽的異母弟弟元廓為帝,依然沒有年號,成元年,宇文泰威逼其恢複本姓——拓跋氏。
同年四月,宇文泰後鳩殺元欽,史稱廢帝。因為元欽沒有年號,但又確實稱了元年,於是,後世便用廢帝元年、廢帝二年等等,來紀年,554年也是廢帝三年。
556年(北齊天保七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泰卒於雲陽(今陝西涇陽西北),時年五十歲,諡號文公。
宇文泰臨終前,托孤於侄子宇文護,但,又一個鼇拜誕生了。
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繼承父業,556年十二月庚子日,宇文護威逼拓跋廓禪位給宇文覺,第二年拓跋廓將皇帝的玉璽和綬帶送給宇文覺,二月十五日,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扶持下,正式即位稱天王。
因為之前宇文覺被封為周公,因為國號便用了宇文覺的爵位號,稱大周。其位處北方,史稱北周,以便與其他以“周”為國號的政權區分,又因皇室為宇文氏,也叫宇文周。
拓跋廓禪位後,先被封為宋國公,但,在宇文覺登基的同年,被殺害,諡號恭帝,因為沒有年號,與元欽相同,用恭帝元年、恭帝二年等等來紀年。
北魏是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但,後世學者對北魏的年限界定,是到分裂前,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唿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為開始,到534年分裂為東、西兩魏,共曆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從艱苦建國,到輝煌,再到衰敗,真的是感慨頗多,唉唉,不說了,也不知從哪裏說起,如果真扒拉的頭出來,恐怕就要寫歪了。
這下,賀拔嶽的軍隊便群龍無首了,加之眾人從賀拔嶽被殺的驚懼中迴過神,便也想著為賀拔嶽報仇。
仇是要報,可,誰統領他們?眾人沒一個能擔的起統領位置的。
此時,趙貴嚎了一嗓子:
“快去找宇文泰迴來!”
宇文泰此時在夏州做刺史,雖然局麵是一團亂,但,宇文泰在這裏看到了機遇,當機立斷,返迴軍中,統領賀拔嶽的舊部。
一麵上表孝武帝元修,並與元毗及諸將刑牲盟誓,相約共扶王室,孝武帝遂下詔以宇文泰為大都督,統領賀拔嶽所部人馬。宇文泰得到孝武帝的正式承認後,立即進攻侯莫陳悅。
如果曆史中記載是真的,那麽這個侯莫陳悅也是搞笑的很,當初有膽子殺賀拔嶽,之後,卻沒膽子承這個果,總說隻要一睡覺就會夢到賀拔嶽問他“兄想去何處”,精神恍恍惚惚的,他這是對殺賀拔嶽有愧?
管他是不是有愧,最終結果就是自滅了。
賀拔嶽被殺,高歡很是開心了陣,從晉陽起兵,直攻洛陽。
在洛陽的元修,為了擺脫高歡的專政,要遷都長安,但,狗熊怎麽覺得他這是在逃跑啊。
元修走的時候,帶了不少宗族、大臣,隻是,後麵就是高歡的兵馬,有些人也要想了,與其跟著這個落魄皇帝跑,可能還會把命送了,不如投奔高歡吧,於是,不少宗族、大臣投奔了高歡。
但,也有忠義於元修的,比如源賀的孫子源子恭,還有武衛將軍獨孤信,棄家千裏奔主,也成為了千古佳話。
不過,獨孤信之後的做法,真的很讓人懷疑,他此時的忠義,是真的忠義?
這一路可謂是艱辛,因為匆忙,並未帶足夠的糧食,路上甚至有隻能喝澗水來充饑的日子。
至稠桑,當時的潼關大都督毛鴻賓迎獻酒食,從官始解饑渴。其後乃入長安,宇文泰、王思政攜諸將奉迎孝武皇帝人馬隨行,方才解圍。但是毛鴻賓卻被緊追元修而來的高歡擊敗被俘,卒於並州。
這樣的局麵,高歡怕是也樂不出來了吧,原以為除了賀拔嶽,侯莫陳悅便好拿捏了,沒想到侯莫陳悅如此孬,不但沒有掌控賀拔嶽的軍隊,自己還把自己的折騰死了,還還殺出個宇文泰掌控了賀拔嶽的軍隊,關鍵是宇文這小子拿捏不了啊!
不知高歡有沒有後悔到砸胸脯,有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痛恨。
高歡攻進洛陽,在十月十七日(11月8日),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遙廢其帝號,另立高祖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善見為帝,時年十一歲,改年號“天平”,十日後遷都鄴。
元修之前與三個堂姊妹姘居,將她們都封為公主,其中,他最喜歡公主元明月。
同年閏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宇文泰以元修淫及從姊妹有傷大雅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都給殺死,改立同為元宏之孫的元寶炬為帝,大統元年(535年)正月初一日,元寶炬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大統。
自此,北魏分為高歡把持朝政的東魏和宇文泰把持朝政的西魏。
元修死後,被宇文泰下令移於草堂佛寺,十餘年後才得正式落葬。西魏上諡號為孝武皇帝。東魏方麵,追諡為出帝。
報告宇文玥的粉絲們,宇文氏登場了。
另,還有一個組織,不要被遺忘,就是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是賀拔嶽組建的,宇文泰又接管了賀拔嶽的兵,也就是說,關隴集團在宇文泰手中,繼續壯大著。
之後的數百年,直到唐朝,都能看到關隴集團的影子。
有言曰“高歡能夠獨立擁有自己的兵馬,得益於賀拔允的建議。滅亡北齊的北周,則是賀拔嶽的政治遺產。可謂是,成也賀拔,敗也賀拔”,狗熊深以為意。
三國,大家都知道,曹魏、蜀漢、東吳,到了南北朝時期,正因為北魏分裂為了西魏和東魏,與南朝逐一形成的各政權,又呈現三足鼎立的狀態,因此,也稱為“後三國”。
不論是高歡還是宇文泰,都不希望對方存在,兩方連年征戰。
在535年(東魏天平二年,西魏大統元年)至537年(東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統三年)進行的“潼關之戰”,和537年(東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統三年)進行的“沙苑之戰”,西魏以少勝多,更是在“沙苑之戰”中,殺的高歡僅率數騎逃脫。
546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西魏大統十二年),高歡傾山東之眾西伐,誌圖關中,率軍圍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
但是,苦攻五十天,晝夜不息,這次大戰,可謂是鬥智鬥勇,無所不用其極,腦細胞都不知道死了多少,但,在西魏大將韋孝寬固守下,終未克。
加上前兩次的大敗,高歡憂憤成疾,次年正月,於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家中病逝。
高歡死後,他的長子高澄繼承父業。
高澄是個牛掰的人,繼承父業後,通過改革官員選舉製度,懲治貪賄,整頓吏治,製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確立了權威,擊潰叛將侯景,以反間計亂梁,拓兩淮之地,收複河南,在短期內團結東魏統治階層,順利掌控了東魏政權。
鞏固了高氏的地位,元氏皇室越來越沒存在的價值,武定七年(549年),高澄要向皇位下手了。
可是,在受禪前夕,卻被為一廚子給哢嚓了!廚子啊!大爺的,如果評個中國曆史上死的最窩囊的皇帝、高官,高澄得算一個吧。
高澄結束了年僅29歲的生命,辛辛苦苦搏下的局麵,給他人做了嫁衣,這個他人便是高澄的親弟弟高洋。
至於高澄的死,是否與高洋有關,無記載,不過,十有八九是高洋的下的手吧,如果是別人,高洋如何能坐到皇位上?
高洋繼承了父親和兄長拚下的事業後,武定八年(550年),逼迫元善見禪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年號天保。因為地處北方,便稱北齊,與其他同名的政權加以區分,又因皇室為高氏,又稱高齊。東魏遂亡。
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初十日(552年1月21日),元善見被高洋毒殺,年僅二十八歲,諡號孝靜皇帝。他的三個兒子,也被高洋殺害。
552年,還有一個影響了歐洲曆史的政權,從草原上崛起了——突厥汗國。
552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伊利可汗),求婚於柔然,遭到拒絕後,聯合高車族發兵攻破柔然,阿那瑰兵敗自殺,柔然帝國從此衰亡。但是同年,突厥汗國建立,勢力範圍擴展到西域。
相比於元善見,被宇文泰推立的元寶炬,就要好很多了,雖然依然是傀儡,但,好好的活到了終老,大統十七年三月初六日(551年3月28日),元寶炬在乾安殿去世,時年四十五歲,諡號為文皇帝。
元寶炬崩後,太子元欽繼位,沒有年號,隻稱元年。因為史稱其廢帝,所以就用廢帝元年、廢帝二年等等,來紀年。
但,元欽繼位後,到了554年,謀劃殺害宇文泰,但是,當時掌握禁軍的,都是與宇文泰有姻親的,所以,事情泄露,被宇文泰廢黜。
宇文泰又推立元寶炬的四子,元欽的異母弟弟元廓為帝,依然沒有年號,成元年,宇文泰威逼其恢複本姓——拓跋氏。
同年四月,宇文泰後鳩殺元欽,史稱廢帝。因為元欽沒有年號,但又確實稱了元年,於是,後世便用廢帝元年、廢帝二年等等,來紀年,554年也是廢帝三年。
556年(北齊天保七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泰卒於雲陽(今陝西涇陽西北),時年五十歲,諡號文公。
宇文泰臨終前,托孤於侄子宇文護,但,又一個鼇拜誕生了。
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繼承父業,556年十二月庚子日,宇文護威逼拓跋廓禪位給宇文覺,第二年拓跋廓將皇帝的玉璽和綬帶送給宇文覺,二月十五日,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扶持下,正式即位稱天王。
因為之前宇文覺被封為周公,因為國號便用了宇文覺的爵位號,稱大周。其位處北方,史稱北周,以便與其他以“周”為國號的政權區分,又因皇室為宇文氏,也叫宇文周。
拓跋廓禪位後,先被封為宋國公,但,在宇文覺登基的同年,被殺害,諡號恭帝,因為沒有年號,與元欽相同,用恭帝元年、恭帝二年等等來紀年。
北魏是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但,後世學者對北魏的年限界定,是到分裂前,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唿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為開始,到534年分裂為東、西兩魏,共曆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從艱苦建國,到輝煌,再到衰敗,真的是感慨頗多,唉唉,不說了,也不知從哪裏說起,如果真扒拉的頭出來,恐怕就要寫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