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三年(530年),爾朱英娥臨產,元子攸派人去給爾朱榮通報,皇後產了太子,爾朱榮很是高興,不疑有他,帶了三十來人前往皇宮。
九月戊戌日(十月份),爾朱榮進入皇宮,還沒從當外公的喜悅中迴神,就被元子攸以及元子攸的手下殺死在皇宮中,連同與爾朱榮同來的親信元天穆,小兒子爾朱菩提等三十多人,無一幸免。
唉,皇位之爭、權利之爭,自古就很殘酷,在這場爭鬥中,已經沒了人性,不分老弱婦孺,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任何人也都可以殺。
以前覺得皇帝要那麽多兒子幹嘛,好好的培養一個不行嗎?後來覺得,那些兒子就是用來殺或被殺的,除了夭折、戰死、病死的,看看曆史中那些皇子,幾乎都不得善終,特別是在朝政不穩的時期,更是難得善終。
生在皇族的孩子們,其實是一些可伶的孩子。
咳咳,感慨了下下,咱們繼續。
爾朱榮雖然罵名滾滾,被列入了奸雄的行列,他沒有一個從政的頭腦,但,在軍事方麵的才能,是不容忽視的。
六鎮之亂時,魏國兵力不足,對戰葛榮的時候,爾朱榮隻有七千多人,而葛榮卻有幾萬人,爾朱榮就憑借這七千人,將葛榮蕩平,是個牛哄哄的軍事人才。
可惜,自古以來,朝臣整出幺蛾子的,大部分都是手握兵權的人,況且元子攸從一開始,就是被爾朱榮推立的,爾朱榮更沒道理放任元子攸發展。
前麵認為元子攸殺爾朱榮太過倉促,不知隱忍,可,了解的越多,才發現,殺爾朱榮,已經迫在眉睫,沒時間再去打太極,爾朱榮一旦入朝,死的將是元子攸。
一山不容二虎,沒有對錯,隻有勝敗。
爾朱榮的死訊傳出後,他的養子,也是他的堂侄爾朱兆,聯合爾朱榮的從弟,爾朱兆的叔父爾朱世隆,推立恭宗景穆拓跋晃的曾孫帝元曄為帝,年號建明,據晉陽而反,以此另立朝廷對抗元子攸。
元子攸當然也知道匆匆忙忙殺了爾朱榮後,要麵對什麽,可是,人不到萬不得已,都是有求生意識的,誰也不想死,因此,隻能先殺了迫在眉睫的爾朱榮。
現在爾朱兆起兵反叛,元子攸派使者去安撫,但,爾朱兆這個人,有勇無謀,爾朱榮曾說過“爾朱兆最多隻能領三千騎兵,多則必亂”,想來也是被爾朱榮壓製著,現在可算沒了爾朱榮這座大山,怎麽能不反?於是殺了使者,從晉陽起兵,直攻洛陽。
每個朝代,不管之前多麽強大,可到了末期時,就什麽都不給力,天災不斷,對於元子攸來說,也是同樣如此。
爾朱兆帶兵襲來,眾將不是抵抗,而是紛紛逃離,兵敗如山倒,爾朱兆幾乎沒怎麽費勁,便攻進了洛陽,不但攻進了洛陽,因禁軍叛變,爾朱兆更是如入無人之地的進了宮,作為皇帝的元子攸,自然是落入了爾朱兆之手,但,爾朱兆並未殺他,而是將他關進了永寧寺裏。
都說斬草要除根,元子攸敗了,他的子嗣也跟著完蛋,曆史中記載的元子攸子嗣,隻有與爾朱英娥生的兒子。
不管爾朱英娥如何看待元子攸,孩子是從她身上掉下來的肉,而且之前因為胡太後的打壓,她們這些元詡的女人們,除了潘氏,都沒生下孩子,恐怕爾朱英娥對這個孩子也很寶貝。
爾朱兆來搶孩子,爾朱英娥自然不能鬆手,於是上演了一幕奪子大戰。
但,爾朱英娥畢竟是女子,爾朱兆又是武將,爾朱兆搶走孩子,遞給身旁的人讓他們去處理,自己則攔著爾朱英娥。
爾朱英娥見出不去,心痛的隻能呈口快,抓撓爾朱兆:
“你個不得好死的!還我孩子!你這樣對我,對得起你的養父嗎?!你個混蛋!”
爾朱英娥算是爾朱兆的姐姐,爾朱兆多少還念些情分,抓著她的手吼道:
“你別太過分!惹急了我沒你好果子吃!”
兩人正撕扯著,去處理孩子的一個兵士,腳步有些發軟,跌跌絆絆的跑來,麵色驚懼,嘴唇哆嗦的話都說不利索:
“孩孩孩孩子,沒、沒了,沒了。”
撕扯中的兩人也不撕扯了,很是不解的看著兵士,孩子被處理掉,肯定是沒了,可怎麽看他的神情不像他們認為的沒了呢。
爾朱兆陰著臉說:
“說清楚!什麽沒了?!怎麽沒了?!”
兵士打了個哆嗦,強作鎮靜的說:
“我們去處理孩子,但是,但是……”咽了咽口水“孩子沒了,就那麽憑空沒了!”
爾朱兆扔下爾朱英娥,急忙往事發地跑。
摔在地上的爾朱英娥愣了愣,突然大笑,衝著爾朱兆喊道:
“老天憐我孩,保他不死!”
爾朱兆沒有理她,命人將爾朱英娥軟禁了起來。
到了事發地,除了幾個身體發軟的兵士外,看不出任何蛛絲馬跡,那個去報告的兵士,也終於挺不住,如同一堆爛泥般灘在了地上。
事出反常必有妖,爾朱兆很想計較下此事,可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讓他去處理,隻得把深究的念頭壓了下去,就此作罷。
元子攸除掉爾朱榮後,詔書給河西賊帥紇豆陵步蕃,讓步蕃攻打秀容郡(今山西忻州),爾朱兆攻打洛陽,秀容郡防備空虛,步蕃揮軍南下,兵勢十分強盛。
秀容郡算是爾朱氏的老巢了,爾朱兆不易在洛陽久待,命爾朱世隆、爾朱度律、爾朱彥伯等人留守洛陽,帶著元子攸,趕迴師晉陽防禦。
爾朱兆是名悍將,驍勇善戰,勇是真的神勇,連爾朱榮對他的神勇都讚歎不已,但,爾朱兆卻沒有謀略,是個孔武有力的人。
攻打洛陽,是因為諸將領看著無望了,幹脆放棄抵抗,讓他如履平地般進入了洛陽,可是,對戰紇豆陵步蕃就不一樣了,屢戰屢敗。
爾朱兆進入洛陽後,可謂是洛陽的災難。
當時,爾朱天光控關右(潼關以西),爾朱仲遠居大梁(今河南開封),爾朱兆據並州(今山西太原),爾朱世隆處京邑,各自專橫放肆,除了爾朱天光說他們“差不酷暴”,彥伯史說他們“差不過患”外,都及其貪婪暴虐。
這三人中,以爾朱仲遠最甚,誣蔑大家富族謀反,抄家滅族,他們的家產,部衝入爾朱仲遠的腰包,丈夫死者,投之河流,遭遇這樣變故的人,不可勝數;爾朱仲遠麾下的將領,如果誰的妻子貌美,無一不被他欺辱。
爾朱世隆總覽朝政,生殺任意而為,公然縱欲放蕩,信任近小,任其賞罰。
爾朱榮的堂弟爾朱度律,被爾朱兆留鎮京師,他亦是聚斂無厭,所到之處,皆被百姓痛恨。
爾朱兆也是如此,縱掠京邑,貪婪無度。
高歡之前曾寫信給爾朱兆,對其陳述厲害關係,進行奉勸,大概意思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惹惱了爾朱兆,不過因為離的遠,爾朱兆惱了也拿高歡沒辦法。
本就一肚子火,現在又在紇豆陵步蕃手下屢戰屢敗,更為惱怒,無處宣泄的怒火,便對準了元子攸。
十二月甲子(二十三)日(531年1月26日),爾朱兆將元子攸縊死在晉陽的三級佛寺,元子攸死時僅二十四歲,在位三年。中興二年(532年),諡為武懷皇帝,同年孝武帝元修即位後,改諡孝莊皇帝,廟號敬宗。
因為紇豆陵步蕃步步緊逼,爾朱兆不得不向高歡求援,兩軍合力,大敗步蕃,步蕃戰敗身亡,部眾皆四散逃亡。
雖然擊敗了紇豆陵步蕃,但,爾朱兆卻與高歡交惡了,雖然還未到扯破臉的地步。
留在洛陽的爾朱世隆、爾朱仲遠、爾朱度律、爾朱天光等人,因為爾朱兆的離開,也漸漸起了花心思。
當初攻入洛陽,爾朱兆自認為功大,逼爾朱世隆退讓,自己坐在了首位,對此,爾朱世隆的心裏一直有個疙瘩。
現在爾朱兆離開洛陽,但,爾朱兆推立的元曄還在。
幾人謀劃一番,趁元曄的母親外出時,將她殺害,給出的理由是元曄的母親幹涉朝政,之後,又以此為借口,說元曄與他們離心了,廢黜元曄,貶為東海王,另扶持顯祖獻文帝拓跋弘的孫子元恭為新帝。
於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擁立元恭的人,都被提拔獲得高位。
為何要立元恭呢?
元恭將近八年不說話,住在龍花寺,不與人交往。
永安末年,有人稟報孝莊帝元子攸,說元恭不說話將有反叛的圖謀,且民間也有傳言說他有天子的氣象。
元恭聽聞這些,畏懼禍患,逃到上洛躲藏,不久被跟蹤追捕,押迴京城,拘禁多日,因無罪而得以赦免。
或許因為那個民間傳言,所以,爾朱氏們才選定他的吧,不過,傀儡皇帝,向來沒好結果,元恭既然憋了八年沒有說話,為何在爾朱度律等人前來查看他到底會不會說話時,又開口說話了呢?也許對那個皇位還是有想法的吧。
現在來說說高歡。
九月戊戌日(十月份),爾朱榮進入皇宮,還沒從當外公的喜悅中迴神,就被元子攸以及元子攸的手下殺死在皇宮中,連同與爾朱榮同來的親信元天穆,小兒子爾朱菩提等三十多人,無一幸免。
唉,皇位之爭、權利之爭,自古就很殘酷,在這場爭鬥中,已經沒了人性,不分老弱婦孺,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任何人也都可以殺。
以前覺得皇帝要那麽多兒子幹嘛,好好的培養一個不行嗎?後來覺得,那些兒子就是用來殺或被殺的,除了夭折、戰死、病死的,看看曆史中那些皇子,幾乎都不得善終,特別是在朝政不穩的時期,更是難得善終。
生在皇族的孩子們,其實是一些可伶的孩子。
咳咳,感慨了下下,咱們繼續。
爾朱榮雖然罵名滾滾,被列入了奸雄的行列,他沒有一個從政的頭腦,但,在軍事方麵的才能,是不容忽視的。
六鎮之亂時,魏國兵力不足,對戰葛榮的時候,爾朱榮隻有七千多人,而葛榮卻有幾萬人,爾朱榮就憑借這七千人,將葛榮蕩平,是個牛哄哄的軍事人才。
可惜,自古以來,朝臣整出幺蛾子的,大部分都是手握兵權的人,況且元子攸從一開始,就是被爾朱榮推立的,爾朱榮更沒道理放任元子攸發展。
前麵認為元子攸殺爾朱榮太過倉促,不知隱忍,可,了解的越多,才發現,殺爾朱榮,已經迫在眉睫,沒時間再去打太極,爾朱榮一旦入朝,死的將是元子攸。
一山不容二虎,沒有對錯,隻有勝敗。
爾朱榮的死訊傳出後,他的養子,也是他的堂侄爾朱兆,聯合爾朱榮的從弟,爾朱兆的叔父爾朱世隆,推立恭宗景穆拓跋晃的曾孫帝元曄為帝,年號建明,據晉陽而反,以此另立朝廷對抗元子攸。
元子攸當然也知道匆匆忙忙殺了爾朱榮後,要麵對什麽,可是,人不到萬不得已,都是有求生意識的,誰也不想死,因此,隻能先殺了迫在眉睫的爾朱榮。
現在爾朱兆起兵反叛,元子攸派使者去安撫,但,爾朱兆這個人,有勇無謀,爾朱榮曾說過“爾朱兆最多隻能領三千騎兵,多則必亂”,想來也是被爾朱榮壓製著,現在可算沒了爾朱榮這座大山,怎麽能不反?於是殺了使者,從晉陽起兵,直攻洛陽。
每個朝代,不管之前多麽強大,可到了末期時,就什麽都不給力,天災不斷,對於元子攸來說,也是同樣如此。
爾朱兆帶兵襲來,眾將不是抵抗,而是紛紛逃離,兵敗如山倒,爾朱兆幾乎沒怎麽費勁,便攻進了洛陽,不但攻進了洛陽,因禁軍叛變,爾朱兆更是如入無人之地的進了宮,作為皇帝的元子攸,自然是落入了爾朱兆之手,但,爾朱兆並未殺他,而是將他關進了永寧寺裏。
都說斬草要除根,元子攸敗了,他的子嗣也跟著完蛋,曆史中記載的元子攸子嗣,隻有與爾朱英娥生的兒子。
不管爾朱英娥如何看待元子攸,孩子是從她身上掉下來的肉,而且之前因為胡太後的打壓,她們這些元詡的女人們,除了潘氏,都沒生下孩子,恐怕爾朱英娥對這個孩子也很寶貝。
爾朱兆來搶孩子,爾朱英娥自然不能鬆手,於是上演了一幕奪子大戰。
但,爾朱英娥畢竟是女子,爾朱兆又是武將,爾朱兆搶走孩子,遞給身旁的人讓他們去處理,自己則攔著爾朱英娥。
爾朱英娥見出不去,心痛的隻能呈口快,抓撓爾朱兆:
“你個不得好死的!還我孩子!你這樣對我,對得起你的養父嗎?!你個混蛋!”
爾朱英娥算是爾朱兆的姐姐,爾朱兆多少還念些情分,抓著她的手吼道:
“你別太過分!惹急了我沒你好果子吃!”
兩人正撕扯著,去處理孩子的一個兵士,腳步有些發軟,跌跌絆絆的跑來,麵色驚懼,嘴唇哆嗦的話都說不利索:
“孩孩孩孩子,沒、沒了,沒了。”
撕扯中的兩人也不撕扯了,很是不解的看著兵士,孩子被處理掉,肯定是沒了,可怎麽看他的神情不像他們認為的沒了呢。
爾朱兆陰著臉說:
“說清楚!什麽沒了?!怎麽沒了?!”
兵士打了個哆嗦,強作鎮靜的說:
“我們去處理孩子,但是,但是……”咽了咽口水“孩子沒了,就那麽憑空沒了!”
爾朱兆扔下爾朱英娥,急忙往事發地跑。
摔在地上的爾朱英娥愣了愣,突然大笑,衝著爾朱兆喊道:
“老天憐我孩,保他不死!”
爾朱兆沒有理她,命人將爾朱英娥軟禁了起來。
到了事發地,除了幾個身體發軟的兵士外,看不出任何蛛絲馬跡,那個去報告的兵士,也終於挺不住,如同一堆爛泥般灘在了地上。
事出反常必有妖,爾朱兆很想計較下此事,可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讓他去處理,隻得把深究的念頭壓了下去,就此作罷。
元子攸除掉爾朱榮後,詔書給河西賊帥紇豆陵步蕃,讓步蕃攻打秀容郡(今山西忻州),爾朱兆攻打洛陽,秀容郡防備空虛,步蕃揮軍南下,兵勢十分強盛。
秀容郡算是爾朱氏的老巢了,爾朱兆不易在洛陽久待,命爾朱世隆、爾朱度律、爾朱彥伯等人留守洛陽,帶著元子攸,趕迴師晉陽防禦。
爾朱兆是名悍將,驍勇善戰,勇是真的神勇,連爾朱榮對他的神勇都讚歎不已,但,爾朱兆卻沒有謀略,是個孔武有力的人。
攻打洛陽,是因為諸將領看著無望了,幹脆放棄抵抗,讓他如履平地般進入了洛陽,可是,對戰紇豆陵步蕃就不一樣了,屢戰屢敗。
爾朱兆進入洛陽後,可謂是洛陽的災難。
當時,爾朱天光控關右(潼關以西),爾朱仲遠居大梁(今河南開封),爾朱兆據並州(今山西太原),爾朱世隆處京邑,各自專橫放肆,除了爾朱天光說他們“差不酷暴”,彥伯史說他們“差不過患”外,都及其貪婪暴虐。
這三人中,以爾朱仲遠最甚,誣蔑大家富族謀反,抄家滅族,他們的家產,部衝入爾朱仲遠的腰包,丈夫死者,投之河流,遭遇這樣變故的人,不可勝數;爾朱仲遠麾下的將領,如果誰的妻子貌美,無一不被他欺辱。
爾朱世隆總覽朝政,生殺任意而為,公然縱欲放蕩,信任近小,任其賞罰。
爾朱榮的堂弟爾朱度律,被爾朱兆留鎮京師,他亦是聚斂無厭,所到之處,皆被百姓痛恨。
爾朱兆也是如此,縱掠京邑,貪婪無度。
高歡之前曾寫信給爾朱兆,對其陳述厲害關係,進行奉勸,大概意思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惹惱了爾朱兆,不過因為離的遠,爾朱兆惱了也拿高歡沒辦法。
本就一肚子火,現在又在紇豆陵步蕃手下屢戰屢敗,更為惱怒,無處宣泄的怒火,便對準了元子攸。
十二月甲子(二十三)日(531年1月26日),爾朱兆將元子攸縊死在晉陽的三級佛寺,元子攸死時僅二十四歲,在位三年。中興二年(532年),諡為武懷皇帝,同年孝武帝元修即位後,改諡孝莊皇帝,廟號敬宗。
因為紇豆陵步蕃步步緊逼,爾朱兆不得不向高歡求援,兩軍合力,大敗步蕃,步蕃戰敗身亡,部眾皆四散逃亡。
雖然擊敗了紇豆陵步蕃,但,爾朱兆卻與高歡交惡了,雖然還未到扯破臉的地步。
留在洛陽的爾朱世隆、爾朱仲遠、爾朱度律、爾朱天光等人,因為爾朱兆的離開,也漸漸起了花心思。
當初攻入洛陽,爾朱兆自認為功大,逼爾朱世隆退讓,自己坐在了首位,對此,爾朱世隆的心裏一直有個疙瘩。
現在爾朱兆離開洛陽,但,爾朱兆推立的元曄還在。
幾人謀劃一番,趁元曄的母親外出時,將她殺害,給出的理由是元曄的母親幹涉朝政,之後,又以此為借口,說元曄與他們離心了,廢黜元曄,貶為東海王,另扶持顯祖獻文帝拓跋弘的孫子元恭為新帝。
於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擁立元恭的人,都被提拔獲得高位。
為何要立元恭呢?
元恭將近八年不說話,住在龍花寺,不與人交往。
永安末年,有人稟報孝莊帝元子攸,說元恭不說話將有反叛的圖謀,且民間也有傳言說他有天子的氣象。
元恭聽聞這些,畏懼禍患,逃到上洛躲藏,不久被跟蹤追捕,押迴京城,拘禁多日,因無罪而得以赦免。
或許因為那個民間傳言,所以,爾朱氏們才選定他的吧,不過,傀儡皇帝,向來沒好結果,元恭既然憋了八年沒有說話,為何在爾朱度律等人前來查看他到底會不會說話時,又開口說話了呢?也許對那個皇位還是有想法的吧。
現在來說說高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