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國滅亡後,留下了個火苗——拓跋寔的遺腹子拓跋珪,滅國時,拓跋珪隻有六歲。
有記載曰:
苻堅打算將道武帝拓跋珪遷往長安。燕鳳考慮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堅懇求說:“代主初崩,臣子們或離或叛,遺下的孫子年輕,沒有得力的人來輔助。其國中的別部大人劉庫仁有勇有謀,鐵弗衛辰又狡猾多端,都不能讓他們獨掌大權。應當把部屬分為兩部分,讓他們分別統領。兩人一向有深仇,這一來勢力均衡,誰也不能首先發難,可以說是防禦邊患的上策啊!等代王的孫子長大後,再保存代國並立他為國君,這便是陛下對亡國複立的大恩大德啊!”苻堅答應了,燕鳳立即迴到代國。
覺得這個記載不實,前麵的都還好能理解,可後麵說什麽亡國複立,苻堅腦子是裏進屎了才會讓代國複立,然後來跟自己搶天下。總之就是不明白苻堅怎麽想的,沒有殺拓跋珪,將他和母親賀蘭氏交給了劉庫仁。
不單沒有殺拓跋珪,連什翼犍其他還活著的子子孫孫都沒有殺。
劉庫仁,本名獨孤沒根,是鮮卑獨孤部人,前麵也提了,他是什翼犍的外甥。
這個人,在曆史記載中,是個很有忠義之心的人,劉庫仁對拓跋珪母子竭盡忠心的侍奉,不以廢興改變節操,安撫接納流離散失的人,恩惠信義十分著名。有這樣的人在,拓跋珪母子生活的還不錯。
泫經常以甯焽的名義送些東西給拓跋珪母子,當然也不可能少了劉庫仁的,眾人都認為她重情重義,在什翼犍離世後,還能掛心拓跋珪。
泫躲甯昤,躲去了樂正元的院子裏,樂正元把汪濞也叫來,三人喝著小酒閑聊。
說著說著便說到了拓跋珪身上。
汪濞問泫:
“卓爺,給我們交個底,到底為什麽對拓跋珪母子那麽好?”
泫揚起酒杯說:
“爺重情重義,照顧什翼犍的嫡孫。”
汪濞一擺手:
“你少來!苻堅並沒有對什翼犍的兒孫們趕盡殺絕,活下來的子孫們多了,怎麽沒見你對別人好?”
樂正元接話道:
“就是,父是父,子是子,你分的清的很,怎麽可能對素未謀麵的陌生人這麽好?別人不了解你,我們可是很了解你。”
泫看看他們歎口氣,故作惆悵的說:
“你們就不能當是傳言中那樣嗎?好歹也讓我當次好人啊。”
看兩人不但沒接茬,還一副你不說個所以然就不行的架勢,隻好說:
“人會在磨難中變的堅強,變的剛硬,會為了活下去想一切辦法,拓跋珪幼年喪父,後又破國,這樣的經曆注定他以後多磨難,且還是太子拓跋寔的兒子,我覺得以後代國複國的希望就在他身上,所以,我現在是替焜昱國提前示好。”
兩人聽的一怔一怔的,樂正元問道:
“你這是在押寶啊,萬一輸了呢?”
泫咽下嘴裏的酒說:
“輸就輸了,大不了就是輸些物資,對焜昱國也沒什麽損失,但,如果嬴了呢?”
兩人腦子裏飛速計算著,如果嬴了那對焜昱國的好處可不是那些物資能比的。
正在計算得失,仆人來報說奕王來了,泫就像腳底裝了彈簧,一蹦子跳起就往屋子裏跑,跑一半又跳迴來把自己的碗筷、酒杯揣袖子裏,轉身又蹦進屋子,逗的兩人放聲大笑。
汪濞擦著眼淚說:
“真是一物降一物。”
話音剛落,甯昤的身影便出現在視野內。
甯昤哪都找不到泫,估計在樂正元或者汪濞處,於是找了過來,卻隻有兩人在,可已經來了又不好馬上就走,在樂正元的招唿聲中,隻得坐下,樂正元又吩咐添些酒菜。
苻堅,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皇帝,算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
草原民族沒有法製一說,前麵已經幾次說過,草原部族間就是靠信任,部民與部長間也是靠信任,部落長統治一個部族,全靠個人魅力,但到中原就不一樣了,是要統治一個國,個人魅力雖然也有一定比重,但與在草原相比,這比重就要輕的多。
苻堅執政期,有個很重要的人——丞相王猛。
在桓溫攻打秦國並進攻到灞上時,王猛曾與桓溫有過會麵,桓溫撤走時想讓王猛與他同行,估計是許了一河灘的好處,但王猛拒絕了,曰:“我與桓溫不可在一處共事,在這裏自可富貴,何必遠行。”
從後麵的發展來看,王猛當時的拒絕是正確的。
桓溫這個人曆史評價似乎都不錯,但狗熊極為不喜這個人,像攪屎棍子一樣。他所打的這些仗,並非為了晉室而打,隻是為了借助這些戰鬥給自己增加聲望而已,從王猛與他的對話就可看出:
桓溫問王猛:“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舉大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三秦豪傑卻無人前來,這是什麽緣故呢?”
王猛直言不諱地迴答道:
“您不遠千裏深入北境,但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人們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來。”
桓溫的心思是自己恢複關中,隻能得個虛名,而地盤卻要落於晉廷,與其消耗實力,失去與朝廷較量的優勢,不如留敵自重。
所以,他所打的地方,都是前腳打完後腳丟,因為這都不是他想要的,但表麵上還是他打下了諸多地方,利用國家的資源,為自己建立了諸多功績,晚年更是擁兵自重,廢黜皇帝,甚至逼迫朝廷受他九錫,從而奪取政權。
這些也都是朝廷給慣的。
建元元年(343年)年間,朝廷以桓溫為前鋒小督、假節,讓他率部據守臨淮(今江蘇盱眙),協助荊州刺史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溫升任徐州刺史,並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他與庾翼交好,曾相約一同匡濟天下。
嘴上這麽說,還不知心裏是怎麽盤算的,桓溫這樣的人,才不信他能有與別人一同匡濟天下的胸懷。
之後庾翼病逝,臨終前請求讓兒子庾爰之接掌荊州,但輔政的侍中何充卻推薦桓溫。丹楊尹劉惔認為桓溫確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讓其掌握荊州形勝之地。他建議會稽王司馬昱自領荊州,但司馬昱卻不肯采納。
司馬昱是誰?東晉第八位皇帝簡文帝,不過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成為皇帝,但是他也看出桓溫的野心,推薦殷浩等名士輔政,以圖對抗威權日重的桓溫。
但,也不知是司馬昱眼光太差,還是殷浩這個人太廢,不但沒有給司馬昱幫上忙,反倒因為北伐之事,被桓溫給廢了。
不過從司馬昱推拒來看,當時的桓溫,能讓一個皇族畏懼,或許已經有了不小的勢力。
於是同年八月,桓溫升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遊的兵權。
之後平蜀,朝廷封賞平蜀之功,欲封桓溫為豫章郡公,卻被尚書左丞荀蕤勸止。最終,桓溫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
桓溫的勢力都已經在逐漸露頭,司馬昱都請外援來抑製其勢力了,朝廷居然還要封他為豫章郡公,真不知道是怎麽想的。
西晉初,因如何封建產生了多種意見,其中西晉時期官員、律法學家劉頌在論封建利弊時曰:
“國有任臣則安,有重臣則亂。樹國本根不深,無幹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
什麽意思?就是說,國家有能任用的大臣時,則是安穩的,但國家一旦出現手握大權的重臣時,則會陷入混亂。國家剛建立不久(這裏指西晉),根基不深,又沒有可擔當重任之人來牢固其根基,這時,所謂的任臣就會轉化為重臣。
呂思勉也指出,導致西晉“八王之亂”的原因,並非是采用了實封製,而是因為任命宗室諸王太重。
東晉在處理桓溫的事情上,就是將任臣發展為了重臣。
朝中除桓溫外,再無可任用之人,名譽、聲望漸漸的都集中到了桓溫身上,而桓溫這個人本身就有野心,現在既然外在條件都在逐漸成熟,哪有不掌權的道理?
之後,桓溫借殷浩北伐失利,對其進行彈劾,迫使朝廷將殷浩廢為“庶人”,這些朝堂之上,徹底沒了能製約桓溫的人,從此,朝廷內外大權盡歸桓溫,朝中已無人再能阻止桓溫北伐。
之後,桓溫進行了三次北伐:
一伐前秦,這個之前講過,這裏就不累述了。
二伐姚襄。姚襄是之前提到的姚戈仲的兒子,也是建立後秦的姚萇的哥哥。
初隨父親歸順後趙,父親死後歸順東晉。受到殷浩排擠,率部北歸,桓溫就是為這事而伐姚襄,並將其擊破。
不但擊破姚襄,還收複了洛陽,這樣桓溫的勢力進一步做大。
朝廷畏懼,以交州、廣州偏遠為由,免去桓溫的交廣二州都督,改授其為都督並、司、冀三州諸軍事,但桓溫上表推辭,後又封桓溫為揚州牧、錄尚書事,召其入朝參政。桓溫以中原尚未恢複為由推托,之後上表辭去錄尚書事一職,隻遙領揚州牧。
看,桓溫也很聰明,拒絕所有可能被朝廷束縛的可能。
他攻下洛陽後,不久便閃人了,借用晉室資源得了名譽,哪還管晉室的地盤如何,收複的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再次失陷。
準備再次北伐是,卻因晉哀帝駕崩,而作罷。
三伐前燕。
郗超建議桓溫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或者堅守河道,控製漕運,儲蓄糧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繼續進攻。他認為如不速戰速決,當戰事拖延至秋冬後,在水量減少而北方早降溫的客觀條件之下,會令晉軍更難維持。
或許是桓溫自負了,此時桓溫的勢力已經做大,覺得自己這麽牛掰的人,不用聽別人的建議,不管什麽理由,桓溫沒有聽。
最後果如郗超所言,戰事拖到了入秋,而桓溫他們,始終沒有打開石門水道,導致晉軍軍糧耗盡,桓溫撤兵。
但是前燕猛將慕容垂率八千騎軍追趕,桓溫大敗。
兵敗後,桓溫將所有責任全推給了奉命去開通石門水道的袁真,朝廷不但不敢責備桓溫,還送去了慰問酒。
而袁真當然不服,據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叛變,並暗中勾結前秦、前燕。袁真病逝後,其子袁瑾被擁立,前燕、前秦也派來了援兵。
但,壽春還是被擊破,桓溫俘獲袁瑾,將袁瑾、朱輔及其宗族數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斬首。袁瑾妻女被賞賜將士,所侍養的數百乞活軍則被活埋。
真是心疼袁氏父子,他們何錯之有?桓溫卻如此殘忍的對待他們父子以及家人、從屬,真不明白曆史中對桓溫的好評,到底依據了什麽。
從此,豫州徹底落入桓溫之手。桓溫掌握了進入建康的鎖鑰。
就是說,桓溫奪取壽春後,將一把利劍擺在了晉室的臥榻之側。
從壽春之戰,也可以看出,對於自己有利的地方,桓溫是不遺餘力的要奪取。
桓溫本想著發動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勳,然後迴朝接受九錫,進而奪取政權。但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聲望大減,圖謀不成。
於是,便來硬的。
壽春之戰後,桓溫直接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後廢除司馬奕的帝位。他誣稱司馬奕因陽痿不能生育,讓寵臣相龍、計好、朱炅寶等人與後宮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將冒充皇子建儲為王。褚太後隻得集百官於朝堂,下詔廢司馬奕為東海王。之後,桓溫親率百官至會稽王邸,迎司馬昱入朝,擁立為帝,是為晉簡文帝,改元鹹安。
有記載曰:
苻堅打算將道武帝拓跋珪遷往長安。燕鳳考慮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堅懇求說:“代主初崩,臣子們或離或叛,遺下的孫子年輕,沒有得力的人來輔助。其國中的別部大人劉庫仁有勇有謀,鐵弗衛辰又狡猾多端,都不能讓他們獨掌大權。應當把部屬分為兩部分,讓他們分別統領。兩人一向有深仇,這一來勢力均衡,誰也不能首先發難,可以說是防禦邊患的上策啊!等代王的孫子長大後,再保存代國並立他為國君,這便是陛下對亡國複立的大恩大德啊!”苻堅答應了,燕鳳立即迴到代國。
覺得這個記載不實,前麵的都還好能理解,可後麵說什麽亡國複立,苻堅腦子是裏進屎了才會讓代國複立,然後來跟自己搶天下。總之就是不明白苻堅怎麽想的,沒有殺拓跋珪,將他和母親賀蘭氏交給了劉庫仁。
不單沒有殺拓跋珪,連什翼犍其他還活著的子子孫孫都沒有殺。
劉庫仁,本名獨孤沒根,是鮮卑獨孤部人,前麵也提了,他是什翼犍的外甥。
這個人,在曆史記載中,是個很有忠義之心的人,劉庫仁對拓跋珪母子竭盡忠心的侍奉,不以廢興改變節操,安撫接納流離散失的人,恩惠信義十分著名。有這樣的人在,拓跋珪母子生活的還不錯。
泫經常以甯焽的名義送些東西給拓跋珪母子,當然也不可能少了劉庫仁的,眾人都認為她重情重義,在什翼犍離世後,還能掛心拓跋珪。
泫躲甯昤,躲去了樂正元的院子裏,樂正元把汪濞也叫來,三人喝著小酒閑聊。
說著說著便說到了拓跋珪身上。
汪濞問泫:
“卓爺,給我們交個底,到底為什麽對拓跋珪母子那麽好?”
泫揚起酒杯說:
“爺重情重義,照顧什翼犍的嫡孫。”
汪濞一擺手:
“你少來!苻堅並沒有對什翼犍的兒孫們趕盡殺絕,活下來的子孫們多了,怎麽沒見你對別人好?”
樂正元接話道:
“就是,父是父,子是子,你分的清的很,怎麽可能對素未謀麵的陌生人這麽好?別人不了解你,我們可是很了解你。”
泫看看他們歎口氣,故作惆悵的說:
“你們就不能當是傳言中那樣嗎?好歹也讓我當次好人啊。”
看兩人不但沒接茬,還一副你不說個所以然就不行的架勢,隻好說:
“人會在磨難中變的堅強,變的剛硬,會為了活下去想一切辦法,拓跋珪幼年喪父,後又破國,這樣的經曆注定他以後多磨難,且還是太子拓跋寔的兒子,我覺得以後代國複國的希望就在他身上,所以,我現在是替焜昱國提前示好。”
兩人聽的一怔一怔的,樂正元問道:
“你這是在押寶啊,萬一輸了呢?”
泫咽下嘴裏的酒說:
“輸就輸了,大不了就是輸些物資,對焜昱國也沒什麽損失,但,如果嬴了呢?”
兩人腦子裏飛速計算著,如果嬴了那對焜昱國的好處可不是那些物資能比的。
正在計算得失,仆人來報說奕王來了,泫就像腳底裝了彈簧,一蹦子跳起就往屋子裏跑,跑一半又跳迴來把自己的碗筷、酒杯揣袖子裏,轉身又蹦進屋子,逗的兩人放聲大笑。
汪濞擦著眼淚說:
“真是一物降一物。”
話音剛落,甯昤的身影便出現在視野內。
甯昤哪都找不到泫,估計在樂正元或者汪濞處,於是找了過來,卻隻有兩人在,可已經來了又不好馬上就走,在樂正元的招唿聲中,隻得坐下,樂正元又吩咐添些酒菜。
苻堅,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皇帝,算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
草原民族沒有法製一說,前麵已經幾次說過,草原部族間就是靠信任,部民與部長間也是靠信任,部落長統治一個部族,全靠個人魅力,但到中原就不一樣了,是要統治一個國,個人魅力雖然也有一定比重,但與在草原相比,這比重就要輕的多。
苻堅執政期,有個很重要的人——丞相王猛。
在桓溫攻打秦國並進攻到灞上時,王猛曾與桓溫有過會麵,桓溫撤走時想讓王猛與他同行,估計是許了一河灘的好處,但王猛拒絕了,曰:“我與桓溫不可在一處共事,在這裏自可富貴,何必遠行。”
從後麵的發展來看,王猛當時的拒絕是正確的。
桓溫這個人曆史評價似乎都不錯,但狗熊極為不喜這個人,像攪屎棍子一樣。他所打的這些仗,並非為了晉室而打,隻是為了借助這些戰鬥給自己增加聲望而已,從王猛與他的對話就可看出:
桓溫問王猛:“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舉大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三秦豪傑卻無人前來,這是什麽緣故呢?”
王猛直言不諱地迴答道:
“您不遠千裏深入北境,但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人們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來。”
桓溫的心思是自己恢複關中,隻能得個虛名,而地盤卻要落於晉廷,與其消耗實力,失去與朝廷較量的優勢,不如留敵自重。
所以,他所打的地方,都是前腳打完後腳丟,因為這都不是他想要的,但表麵上還是他打下了諸多地方,利用國家的資源,為自己建立了諸多功績,晚年更是擁兵自重,廢黜皇帝,甚至逼迫朝廷受他九錫,從而奪取政權。
這些也都是朝廷給慣的。
建元元年(343年)年間,朝廷以桓溫為前鋒小督、假節,讓他率部據守臨淮(今江蘇盱眙),協助荊州刺史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溫升任徐州刺史,並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他與庾翼交好,曾相約一同匡濟天下。
嘴上這麽說,還不知心裏是怎麽盤算的,桓溫這樣的人,才不信他能有與別人一同匡濟天下的胸懷。
之後庾翼病逝,臨終前請求讓兒子庾爰之接掌荊州,但輔政的侍中何充卻推薦桓溫。丹楊尹劉惔認為桓溫確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讓其掌握荊州形勝之地。他建議會稽王司馬昱自領荊州,但司馬昱卻不肯采納。
司馬昱是誰?東晉第八位皇帝簡文帝,不過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成為皇帝,但是他也看出桓溫的野心,推薦殷浩等名士輔政,以圖對抗威權日重的桓溫。
但,也不知是司馬昱眼光太差,還是殷浩這個人太廢,不但沒有給司馬昱幫上忙,反倒因為北伐之事,被桓溫給廢了。
不過從司馬昱推拒來看,當時的桓溫,能讓一個皇族畏懼,或許已經有了不小的勢力。
於是同年八月,桓溫升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遊的兵權。
之後平蜀,朝廷封賞平蜀之功,欲封桓溫為豫章郡公,卻被尚書左丞荀蕤勸止。最終,桓溫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
桓溫的勢力都已經在逐漸露頭,司馬昱都請外援來抑製其勢力了,朝廷居然還要封他為豫章郡公,真不知道是怎麽想的。
西晉初,因如何封建產生了多種意見,其中西晉時期官員、律法學家劉頌在論封建利弊時曰:
“國有任臣則安,有重臣則亂。樹國本根不深,無幹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
什麽意思?就是說,國家有能任用的大臣時,則是安穩的,但國家一旦出現手握大權的重臣時,則會陷入混亂。國家剛建立不久(這裏指西晉),根基不深,又沒有可擔當重任之人來牢固其根基,這時,所謂的任臣就會轉化為重臣。
呂思勉也指出,導致西晉“八王之亂”的原因,並非是采用了實封製,而是因為任命宗室諸王太重。
東晉在處理桓溫的事情上,就是將任臣發展為了重臣。
朝中除桓溫外,再無可任用之人,名譽、聲望漸漸的都集中到了桓溫身上,而桓溫這個人本身就有野心,現在既然外在條件都在逐漸成熟,哪有不掌權的道理?
之後,桓溫借殷浩北伐失利,對其進行彈劾,迫使朝廷將殷浩廢為“庶人”,這些朝堂之上,徹底沒了能製約桓溫的人,從此,朝廷內外大權盡歸桓溫,朝中已無人再能阻止桓溫北伐。
之後,桓溫進行了三次北伐:
一伐前秦,這個之前講過,這裏就不累述了。
二伐姚襄。姚襄是之前提到的姚戈仲的兒子,也是建立後秦的姚萇的哥哥。
初隨父親歸順後趙,父親死後歸順東晉。受到殷浩排擠,率部北歸,桓溫就是為這事而伐姚襄,並將其擊破。
不但擊破姚襄,還收複了洛陽,這樣桓溫的勢力進一步做大。
朝廷畏懼,以交州、廣州偏遠為由,免去桓溫的交廣二州都督,改授其為都督並、司、冀三州諸軍事,但桓溫上表推辭,後又封桓溫為揚州牧、錄尚書事,召其入朝參政。桓溫以中原尚未恢複為由推托,之後上表辭去錄尚書事一職,隻遙領揚州牧。
看,桓溫也很聰明,拒絕所有可能被朝廷束縛的可能。
他攻下洛陽後,不久便閃人了,借用晉室資源得了名譽,哪還管晉室的地盤如何,收複的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再次失陷。
準備再次北伐是,卻因晉哀帝駕崩,而作罷。
三伐前燕。
郗超建議桓溫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或者堅守河道,控製漕運,儲蓄糧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繼續進攻。他認為如不速戰速決,當戰事拖延至秋冬後,在水量減少而北方早降溫的客觀條件之下,會令晉軍更難維持。
或許是桓溫自負了,此時桓溫的勢力已經做大,覺得自己這麽牛掰的人,不用聽別人的建議,不管什麽理由,桓溫沒有聽。
最後果如郗超所言,戰事拖到了入秋,而桓溫他們,始終沒有打開石門水道,導致晉軍軍糧耗盡,桓溫撤兵。
但是前燕猛將慕容垂率八千騎軍追趕,桓溫大敗。
兵敗後,桓溫將所有責任全推給了奉命去開通石門水道的袁真,朝廷不但不敢責備桓溫,還送去了慰問酒。
而袁真當然不服,據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叛變,並暗中勾結前秦、前燕。袁真病逝後,其子袁瑾被擁立,前燕、前秦也派來了援兵。
但,壽春還是被擊破,桓溫俘獲袁瑾,將袁瑾、朱輔及其宗族數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斬首。袁瑾妻女被賞賜將士,所侍養的數百乞活軍則被活埋。
真是心疼袁氏父子,他們何錯之有?桓溫卻如此殘忍的對待他們父子以及家人、從屬,真不明白曆史中對桓溫的好評,到底依據了什麽。
從此,豫州徹底落入桓溫之手。桓溫掌握了進入建康的鎖鑰。
就是說,桓溫奪取壽春後,將一把利劍擺在了晉室的臥榻之側。
從壽春之戰,也可以看出,對於自己有利的地方,桓溫是不遺餘力的要奪取。
桓溫本想著發動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勳,然後迴朝接受九錫,進而奪取政權。但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聲望大減,圖謀不成。
於是,便來硬的。
壽春之戰後,桓溫直接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後廢除司馬奕的帝位。他誣稱司馬奕因陽痿不能生育,讓寵臣相龍、計好、朱炅寶等人與後宮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將冒充皇子建儲為王。褚太後隻得集百官於朝堂,下詔廢司馬奕為東海王。之後,桓溫親率百官至會稽王邸,迎司馬昱入朝,擁立為帝,是為晉簡文帝,改元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