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劉啟下了一道詔令,給兩個人封了官。一個是袁盎,職務太常;另外一個叫劉通,職務宗正。
兩個職務也沒什麽了不起,關鍵是這兩個人的身份都很特殊——晁錯的敵人。
至於袁盎就不用介紹了,幾十年如一日和晁錯對掐,不把對方搞倒搞臭誓不罷休。
而那個劉通大家也許很陌生。他的確沒什麽本事,也沒什麽名氣,隻在此處亮了一下相後,基本上就沒他什麽戲份了。
雖然這個人表現的很差勁,但他的身份還是需要做個交代的。
要了解其身份,就需要弄清楚他的家庭背景。他爺爺叫劉仲(劉邦的二哥),他爹叫劉廣,他的大伯叫劉濞。說白了,他是吳王劉濞的親侄子。由於他和劉濞的血緣關係比較近,劉濞突然造反,他成了第一個不招人待見的主。
實際上,他是有封號的——德侯。這個人既無理想又無大誌,很愜意地在家裏混日子。可突然有一天,好日子被人攪黃了。
一群肆無忌憚的家夥衝進他家裏,二話不說就把他按在地上,然後把他扔進一輛敞篷車(囚車),接著是莫名其妙的京城半月遊。
他千裏迢迢被“請”到京城後,受到了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且為他按排了一間“豪華套房”,還吃喝全免。令所有人詫異的是,享受了如此高規格的待遇。劉通依然很不滿,甚至很痛苦。
的確是應該痛苦的。因為接見他的人是廷尉,安排的住處是牢房。飯菜還有些發黴。
要說人家廷尉也是中央首長;牢房雖然簡陋點,但也算是安排了住處;飯菜雖然品質不是太好,但畢竟這是免費供應,不花錢還有的吃已經很不錯了。
劉通倒也能看得開,既然來了,那就老老實實地住幾天吧,權當“憶苦思甜”接受革命教育來了。可有件事讓他很是受不了——隔山差五被拎過去。讓一群人圍著當賊審。這就有點侮辱人格了,咱又沒偷沒搶。隻不過和劉濞沾點親,至於嘛?
審著審著,劉通終於想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會享受如此“高規格”的待遇,是因為劉濞造反;劉濞之所以造反。是因為“削藩”;而提議“削藩”的那個人叫晁錯。而極其諷刺的是,多天來審問劉通最多的人,恰恰就是晁錯。
如此一來,劉通不幹了。他脖子一橫,扯著嗓子開始罵,怎麽難聽怎麽罵,並且指名道姓,一點也不掖著藏著。
後來大家也懶得審他了。因為審來審去就是那麽幾句話:晁錯你媽……
就這樣,他榮幸地成為晁錯的敵人。並且排位還比較靠前,大有趕超袁盎的意思。
現在,皇帝突然把他放了出來。還和袁盎同時封了官,這是他本人始料不及的。
而對群臣來說,這是一個信號。提拔了晁錯的敵人,接下來會幹些什麽,似乎不難猜到。
幾個在朝廷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油條,就很快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亦或是有人授意)。
十幾天後。丞相陶青、廷尉張歐、中尉陳嘉,聯名上書。彈劾晁錯。理由找的很堂皇——“亡臣子禮,大逆無道”,議應腰斬。
三個人手拉著手進了宮,把奏章呈給皇帝後,忐忑地站在一邊。
劉啟看了看奏章,又抬起頭,表情複雜地看了看他們,沒有說話。
劉啟的舉動,讓三人更為不安。
沉默良久後,劉啟突然拎起大筆,在奏章上寫了一通。然後隨手把奏章擲於地上,甩袖而起。
三人嚇的連忙跪地。陶青爬在地上撿起奏章,慢慢打開,赫然一個“可”字。他愣了,皇帝的表現和批文的內容出入也太大了。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張歐、陳嘉見他表情怪異,連忙湊了上去,看到那個“可”字時,也是一愣。
就在此時,劉啟開口了,“現在就去辦吧!”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頭霧水,心中暗想:這行事也太急了吧。
可鑒於皇帝剛才的反常舉動,都沒敢說出心中的疑慮,叩頭唱了聲“喏”,然後輕輕地退了出去。
出來後,三個人犯嘀咕了。
皇帝叫他們現在就去砍晁錯,可那個人畢竟是“三公”之一啊?連個正規詔令都沒有,就撩胳膊動手,似乎有點出格了吧?
三人對了一陣腦子後,沒悟出個所以然,甚至懷疑皇帝剛才說的是一句反話。
現在,三位老兄後悔了。後悔沒能當麵問明白,搞的大家很被動。
可人都已經出來了,總不至於返迴去確認吧?他們還沒膽量傻著臉去找抽。
可這事情還不能不辦。
不管皇帝說的是不是反話,畢竟是讓他們現在動手。如果毫無舉措,皇帝追究下來還是小事;若晁錯這個時候傻不拉幾地跑進宮,把皇帝嚇出個好歹來,可就擔當不起了。
沒辦法,幹吧。
好在三人都在朝廷裏混了多年,油滑指數登峰造極,很快就找到了個變通的辦法。由中尉陳嘉去找晁錯,把他騙出來去大街上溜達,一則進不去宮,二則不容易逃跑或鬧事;丞相陶青和廷尉張歐抓緊草擬詔令,再找皇帝簽字蓋章。
既能確認皇帝的態度,還捎帶補辦了手續,更重要的是確保晁錯不隨便溜達。一舉三得,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而此時,晁錯正一個人窩在書房。
實際上,自從那天出宮後,他就安排了後事,準備領死。可左等右等,一連十幾天都沒有動靜,又讓他看到了一絲生機。
就在晁錯勾著腦袋沉思時,陳嘉風風火火地來了。
這晁錯一陣緊張,以為他有聖旨宣讀。
可陳嘉兩手一伸,若無其事地說道:“沒什麽聖旨。皇帝請晁大夫入宮議事,車架也已備好,動身吧。”他的確沒有聖旨。皇帝隻寫了個“可”字就把他們趕了出來,連個竹片都給,何來聖旨?
晁錯鬆了一口氣。既然是議事,便裝入宮不太合適,因此轉身進了裏屋,認認真真地把朝服穿在身上。
準備停當後,陳嘉拉著晁錯開始在長安城溜達。出東門拐西門,那條路遠他走哪條。
一個,想盡辦法,拐彎抹角,耗時間。
一個,一門心思,急不可耐,要入宮。
兩個不同心境的人,結伴在長安城溜達,別有一番風韻。
對晁錯來說,這條再熟悉不過的進宮之路太長了,因為馬車晃來晃去,也不知道晃到哪個旮旯裏去了。
而對陳嘉來說,這條路真是太短了,讓他走的很糾結。就這麽丁點距離,腳步放的再慢,也是越走越近。若陶青和張歐再不送來消息,晁錯可真就要進宮了。
就在此時,有人慌慌忙忙地趕了過來,和他耳語了一番後,陳嘉笑了。
陳嘉一改剛才的風格,風風撲撲地趕了過去。
馬車終於停下了。陳嘉的聲音傳了進來,“晁大夫下車吧。”
晁錯掀開車簾時,傻眼了。這哪是皇宮,明明是東市,一個砍頭的地方。因此隨口問道:“這不還沒到皇宮嘛?”
廷尉張歐已走到了跟前,“的確沒到皇宮,但晁大夫卻到站了。”隨即從袖中抽出一卷布帛,“聖旨下……”
晁錯的腦袋“嗡”的一聲,他明白了。
張歐扯著嗓子念了半天,但晁錯卻並沒記得多少,但最後幾個字卻聽的明白:腰斬,誅三族。
晁錯向皇宮的方向三跪九叩之後,仰天長歎一聲,“臣,死不瞑目。”
漢景帝前元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力主削藩的禦史大夫晁錯,著朝服被腰斬於東市。
這是西漢曆史上很有名的一件冤案。然而,晁錯的冤,劉啟很清楚。但晁錯還得去死。時也,勢也,隻怪晁錯自己行事太急了。(未完待續)
兩個職務也沒什麽了不起,關鍵是這兩個人的身份都很特殊——晁錯的敵人。
至於袁盎就不用介紹了,幾十年如一日和晁錯對掐,不把對方搞倒搞臭誓不罷休。
而那個劉通大家也許很陌生。他的確沒什麽本事,也沒什麽名氣,隻在此處亮了一下相後,基本上就沒他什麽戲份了。
雖然這個人表現的很差勁,但他的身份還是需要做個交代的。
要了解其身份,就需要弄清楚他的家庭背景。他爺爺叫劉仲(劉邦的二哥),他爹叫劉廣,他的大伯叫劉濞。說白了,他是吳王劉濞的親侄子。由於他和劉濞的血緣關係比較近,劉濞突然造反,他成了第一個不招人待見的主。
實際上,他是有封號的——德侯。這個人既無理想又無大誌,很愜意地在家裏混日子。可突然有一天,好日子被人攪黃了。
一群肆無忌憚的家夥衝進他家裏,二話不說就把他按在地上,然後把他扔進一輛敞篷車(囚車),接著是莫名其妙的京城半月遊。
他千裏迢迢被“請”到京城後,受到了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且為他按排了一間“豪華套房”,還吃喝全免。令所有人詫異的是,享受了如此高規格的待遇。劉通依然很不滿,甚至很痛苦。
的確是應該痛苦的。因為接見他的人是廷尉,安排的住處是牢房。飯菜還有些發黴。
要說人家廷尉也是中央首長;牢房雖然簡陋點,但也算是安排了住處;飯菜雖然品質不是太好,但畢竟這是免費供應,不花錢還有的吃已經很不錯了。
劉通倒也能看得開,既然來了,那就老老實實地住幾天吧,權當“憶苦思甜”接受革命教育來了。可有件事讓他很是受不了——隔山差五被拎過去。讓一群人圍著當賊審。這就有點侮辱人格了,咱又沒偷沒搶。隻不過和劉濞沾點親,至於嘛?
審著審著,劉通終於想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會享受如此“高規格”的待遇,是因為劉濞造反;劉濞之所以造反。是因為“削藩”;而提議“削藩”的那個人叫晁錯。而極其諷刺的是,多天來審問劉通最多的人,恰恰就是晁錯。
如此一來,劉通不幹了。他脖子一橫,扯著嗓子開始罵,怎麽難聽怎麽罵,並且指名道姓,一點也不掖著藏著。
後來大家也懶得審他了。因為審來審去就是那麽幾句話:晁錯你媽……
就這樣,他榮幸地成為晁錯的敵人。並且排位還比較靠前,大有趕超袁盎的意思。
現在,皇帝突然把他放了出來。還和袁盎同時封了官,這是他本人始料不及的。
而對群臣來說,這是一個信號。提拔了晁錯的敵人,接下來會幹些什麽,似乎不難猜到。
幾個在朝廷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油條,就很快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亦或是有人授意)。
十幾天後。丞相陶青、廷尉張歐、中尉陳嘉,聯名上書。彈劾晁錯。理由找的很堂皇——“亡臣子禮,大逆無道”,議應腰斬。
三個人手拉著手進了宮,把奏章呈給皇帝後,忐忑地站在一邊。
劉啟看了看奏章,又抬起頭,表情複雜地看了看他們,沒有說話。
劉啟的舉動,讓三人更為不安。
沉默良久後,劉啟突然拎起大筆,在奏章上寫了一通。然後隨手把奏章擲於地上,甩袖而起。
三人嚇的連忙跪地。陶青爬在地上撿起奏章,慢慢打開,赫然一個“可”字。他愣了,皇帝的表現和批文的內容出入也太大了。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張歐、陳嘉見他表情怪異,連忙湊了上去,看到那個“可”字時,也是一愣。
就在此時,劉啟開口了,“現在就去辦吧!”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頭霧水,心中暗想:這行事也太急了吧。
可鑒於皇帝剛才的反常舉動,都沒敢說出心中的疑慮,叩頭唱了聲“喏”,然後輕輕地退了出去。
出來後,三個人犯嘀咕了。
皇帝叫他們現在就去砍晁錯,可那個人畢竟是“三公”之一啊?連個正規詔令都沒有,就撩胳膊動手,似乎有點出格了吧?
三人對了一陣腦子後,沒悟出個所以然,甚至懷疑皇帝剛才說的是一句反話。
現在,三位老兄後悔了。後悔沒能當麵問明白,搞的大家很被動。
可人都已經出來了,總不至於返迴去確認吧?他們還沒膽量傻著臉去找抽。
可這事情還不能不辦。
不管皇帝說的是不是反話,畢竟是讓他們現在動手。如果毫無舉措,皇帝追究下來還是小事;若晁錯這個時候傻不拉幾地跑進宮,把皇帝嚇出個好歹來,可就擔當不起了。
沒辦法,幹吧。
好在三人都在朝廷裏混了多年,油滑指數登峰造極,很快就找到了個變通的辦法。由中尉陳嘉去找晁錯,把他騙出來去大街上溜達,一則進不去宮,二則不容易逃跑或鬧事;丞相陶青和廷尉張歐抓緊草擬詔令,再找皇帝簽字蓋章。
既能確認皇帝的態度,還捎帶補辦了手續,更重要的是確保晁錯不隨便溜達。一舉三得,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而此時,晁錯正一個人窩在書房。
實際上,自從那天出宮後,他就安排了後事,準備領死。可左等右等,一連十幾天都沒有動靜,又讓他看到了一絲生機。
就在晁錯勾著腦袋沉思時,陳嘉風風火火地來了。
這晁錯一陣緊張,以為他有聖旨宣讀。
可陳嘉兩手一伸,若無其事地說道:“沒什麽聖旨。皇帝請晁大夫入宮議事,車架也已備好,動身吧。”他的確沒有聖旨。皇帝隻寫了個“可”字就把他們趕了出來,連個竹片都給,何來聖旨?
晁錯鬆了一口氣。既然是議事,便裝入宮不太合適,因此轉身進了裏屋,認認真真地把朝服穿在身上。
準備停當後,陳嘉拉著晁錯開始在長安城溜達。出東門拐西門,那條路遠他走哪條。
一個,想盡辦法,拐彎抹角,耗時間。
一個,一門心思,急不可耐,要入宮。
兩個不同心境的人,結伴在長安城溜達,別有一番風韻。
對晁錯來說,這條再熟悉不過的進宮之路太長了,因為馬車晃來晃去,也不知道晃到哪個旮旯裏去了。
而對陳嘉來說,這條路真是太短了,讓他走的很糾結。就這麽丁點距離,腳步放的再慢,也是越走越近。若陶青和張歐再不送來消息,晁錯可真就要進宮了。
就在此時,有人慌慌忙忙地趕了過來,和他耳語了一番後,陳嘉笑了。
陳嘉一改剛才的風格,風風撲撲地趕了過去。
馬車終於停下了。陳嘉的聲音傳了進來,“晁大夫下車吧。”
晁錯掀開車簾時,傻眼了。這哪是皇宮,明明是東市,一個砍頭的地方。因此隨口問道:“這不還沒到皇宮嘛?”
廷尉張歐已走到了跟前,“的確沒到皇宮,但晁大夫卻到站了。”隨即從袖中抽出一卷布帛,“聖旨下……”
晁錯的腦袋“嗡”的一聲,他明白了。
張歐扯著嗓子念了半天,但晁錯卻並沒記得多少,但最後幾個字卻聽的明白:腰斬,誅三族。
晁錯向皇宮的方向三跪九叩之後,仰天長歎一聲,“臣,死不瞑目。”
漢景帝前元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力主削藩的禦史大夫晁錯,著朝服被腰斬於東市。
這是西漢曆史上很有名的一件冤案。然而,晁錯的冤,劉啟很清楚。但晁錯還得去死。時也,勢也,隻怪晁錯自己行事太急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