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同誌把酒喝的很過癮,但有人卻開始納悶了。納悶的人是劉盈。
前邊介紹過,這位老實皇帝是想幹點實在事的,至於要幹成些什麽事,他可就沒譜了。
應該說,他根本沒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隻希望老娘能大發慈悲,放手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
而他沒想過,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有些坎,必須自己來邁,別人隻能搖搖旗呐呐喊,根本不能代替。
如果想早日親政,那就一個辦法——爭。簡單點就是去和老娘爭,她說東,你偏說西;她說好,你偏說壞。這種辦法,不是她控製了你,就是你控製了她。況且這種事情,隻有你劉盈有這樣的資格,其他人根本沒這份實力,也沒這個膽量。事實上,的確是有很多人用過這種辦法的。
當然,“明爭”需要付出一些代價,最起碼需要和老娘撕破臉。如果於心不忍或者能力不強,那就隻剩下另外一個辦法了——耗。也就是耗時間,耗到為老娘開追悼會,這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好辦法。當然,這個辦法的關鍵點是比耐心,如果忍耐力不夠,會讓當事人覺得很扯淡。
就劉盈的性格,他應該選擇後者。也就是說,他現在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鍛煉身體,多活上幾年,這才是他應該幹的事情。
但是這位仁兄在有些時候會迷失自我,會操一些閑心,會生一些閑氣,結果把自己的追悼會開到了老娘的前邊,真夠憋屈的。
猶如這一次,他愣是沒看明白曹參的所作所為。他認為“皇帝”和“相國”都是應該幹些實在事的,最起碼不能把“喝酒”當成主業來搞。曹參明目張膽地混日子,明顯沒把自己放眼裏。
最終,劉盈很生氣。
生氣的劉盈叫來了一個叫曹窋的人。
這同樣是一個老實人,其老實程度要比劉盈嚴重的多。這個人之所以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主要因為他是曹參的兒子,僅此而已。
劉老實把曹老實叫到身邊,極為不滿地說道:“迴家問一下你爹,就說‘整天飲酒,不上朝,也不處理公務,怎麽治理天下?’”最後,劉老實還千萬叮嚀,“不要說是我讓你問的。”
你自己是老大,既然很生氣很不滿,為何不表達出來?大可把老曹叫過來臭罵一頓,何必繞這彎子。再說,縱然繞彎子也沒必要讓人家親兒子去當奸細,既探不出實情,還掉自己的身份。真弄不明白這個人。
曹窋迴去後,找了個機會,拉著長臉,學著劉盈的口氣把那句話問了出來。
曹參一聽,火冒三丈。老子為了保命,把胃都貢獻給政府了,你小子不但看不明白,還竟然捏著嗓問質問,反了天了。
曹參在身邊摸了半天沒找到趁手的家夥,氣急敗壞地跑到門口拉了根板子,追著曹窋狠抽了一頓。
曹窋屁顛屁顛跑迴來,不但沒問出個所以然,還挨了頓打,憋屈的滿臉通紅。
幾天後,曹參終於上朝了。朝畢,劉盈把他留了下來。
劉盈問道:“為何懲治曹窋?那是我讓他去問的。”
曹參一聽,心中一緊,暗罵兒子“兔崽子,竟然敢陰我”。不過此時的他是不敢有任何顯露的,連忙跪地,免冠謝罪。既然皇帝問起了那個話題,再不迴答似乎就說不過去了,總不至於再拉根板子把劉盈抽一頓。
磕完頭後,曹參開始了他的忽悠,“陛下認為您和先帝誰更聖明?”
劉盈一愣,我問你為什麽打曹窋,你卻繞到我身上說事。劉盈答道:“我怎麽敢與先帝相比。”
曹參接又問了一句,“陛下看我與蕭相國,誰更有才能?”
劉盈咧嘴一笑,心中暗想,這還用比?你老兄天天喝酒,蕭何天天幹活,哪有什麽可比性。劉盈委婉地說道:“你好像不如蕭何。”
被皇帝諷刺了一番,但曹參不以為忤,接著說道:“陛下說得對。先帝與蕭相國所訂法令,皆已完備。我等隻需謹守職責,照章行事,如此足矣!”
這段對話,算是老曹同誌對自己治國舉措的一次解釋吧。應該說,他的確這麽幹的。
但就算照章執行,你也沒必要天天飲酒呀?該上班還得上班,不能總是帶頭曠工吧?何況蕭何在世時也沒這麽搞過。
實際上,曹參的幾句話中是隱含一些內容的。
劉盈是個老實人,他看不透曹參的行為,也就更意會不到這句話所隱含的東西。
曹參這句話不僅在解釋自己的行為,也是在暗指劉盈所應該采取的處世方法。既然你說話不頂用,何必爭搶著要幹活,按規矩幹些力所能及的事,隱忍幾年,待為你老娘開過追悼會後再說話不更好?
也許有人會問,曹參既然有心,何不把話說的明白些。“隔牆有耳”這個詞大家都清楚,曹參如果敢挑明說事,劉盈聽的倒是明白,相信呂雉同樣也會聽的清楚。如果他真要把話說明白了,那就等著被砍頭吧。
佛家看中一個“悟”字,是很有道理的。有些話,說的太直白了也就毫無意義了。如果能在隱晦的一句話中“悟”其中的精髓,其迴報將是極其豐厚的。否則,就是對牛彈琴。
劉盈就是一頭牛,他明顯沒這個智商,更沒有那種悟性。就他那點水平,隻能說是找錯工作,入錯了行。他看不透曹參,也就難以掌控曹參,就更別妄談能夠跳出老娘的掌心。他用行動證明,自己隻是一個木偶而已,就算呂雉不來掌控,遲早會落到別人的手中。然而,劉盈沒這份自知之明。
接下來的日子裏,曹參依然肆無忌憚的飲酒,依然一如既往的不朝。就這樣,他在“相國”的位子上“混”了三年。
公元前190年,病死,諡號懿侯。
雖然在介紹這個人時,我用詞刻薄,但在心中是非常尊敬這個人的。
這是一個飽藏智慧的人,也是一個極具手段的人,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正直的人。
他用生命的最後三年,彌補著他和蕭何之間曾出現過的隔膜和缺憾;也隻用了三年時間,把“黃老學說”融進了大漢的血脈,讓這個在廢墟中站立起來的王朝開始煥發勃勃生機。
這個人,是值得尊敬的。
前邊介紹過,這位老實皇帝是想幹點實在事的,至於要幹成些什麽事,他可就沒譜了。
應該說,他根本沒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隻希望老娘能大發慈悲,放手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
而他沒想過,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有些坎,必須自己來邁,別人隻能搖搖旗呐呐喊,根本不能代替。
如果想早日親政,那就一個辦法——爭。簡單點就是去和老娘爭,她說東,你偏說西;她說好,你偏說壞。這種辦法,不是她控製了你,就是你控製了她。況且這種事情,隻有你劉盈有這樣的資格,其他人根本沒這份實力,也沒這個膽量。事實上,的確是有很多人用過這種辦法的。
當然,“明爭”需要付出一些代價,最起碼需要和老娘撕破臉。如果於心不忍或者能力不強,那就隻剩下另外一個辦法了——耗。也就是耗時間,耗到為老娘開追悼會,這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好辦法。當然,這個辦法的關鍵點是比耐心,如果忍耐力不夠,會讓當事人覺得很扯淡。
就劉盈的性格,他應該選擇後者。也就是說,他現在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鍛煉身體,多活上幾年,這才是他應該幹的事情。
但是這位仁兄在有些時候會迷失自我,會操一些閑心,會生一些閑氣,結果把自己的追悼會開到了老娘的前邊,真夠憋屈的。
猶如這一次,他愣是沒看明白曹參的所作所為。他認為“皇帝”和“相國”都是應該幹些實在事的,最起碼不能把“喝酒”當成主業來搞。曹參明目張膽地混日子,明顯沒把自己放眼裏。
最終,劉盈很生氣。
生氣的劉盈叫來了一個叫曹窋的人。
這同樣是一個老實人,其老實程度要比劉盈嚴重的多。這個人之所以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主要因為他是曹參的兒子,僅此而已。
劉老實把曹老實叫到身邊,極為不滿地說道:“迴家問一下你爹,就說‘整天飲酒,不上朝,也不處理公務,怎麽治理天下?’”最後,劉老實還千萬叮嚀,“不要說是我讓你問的。”
你自己是老大,既然很生氣很不滿,為何不表達出來?大可把老曹叫過來臭罵一頓,何必繞這彎子。再說,縱然繞彎子也沒必要讓人家親兒子去當奸細,既探不出實情,還掉自己的身份。真弄不明白這個人。
曹窋迴去後,找了個機會,拉著長臉,學著劉盈的口氣把那句話問了出來。
曹參一聽,火冒三丈。老子為了保命,把胃都貢獻給政府了,你小子不但看不明白,還竟然捏著嗓問質問,反了天了。
曹參在身邊摸了半天沒找到趁手的家夥,氣急敗壞地跑到門口拉了根板子,追著曹窋狠抽了一頓。
曹窋屁顛屁顛跑迴來,不但沒問出個所以然,還挨了頓打,憋屈的滿臉通紅。
幾天後,曹參終於上朝了。朝畢,劉盈把他留了下來。
劉盈問道:“為何懲治曹窋?那是我讓他去問的。”
曹參一聽,心中一緊,暗罵兒子“兔崽子,竟然敢陰我”。不過此時的他是不敢有任何顯露的,連忙跪地,免冠謝罪。既然皇帝問起了那個話題,再不迴答似乎就說不過去了,總不至於再拉根板子把劉盈抽一頓。
磕完頭後,曹參開始了他的忽悠,“陛下認為您和先帝誰更聖明?”
劉盈一愣,我問你為什麽打曹窋,你卻繞到我身上說事。劉盈答道:“我怎麽敢與先帝相比。”
曹參接又問了一句,“陛下看我與蕭相國,誰更有才能?”
劉盈咧嘴一笑,心中暗想,這還用比?你老兄天天喝酒,蕭何天天幹活,哪有什麽可比性。劉盈委婉地說道:“你好像不如蕭何。”
被皇帝諷刺了一番,但曹參不以為忤,接著說道:“陛下說得對。先帝與蕭相國所訂法令,皆已完備。我等隻需謹守職責,照章行事,如此足矣!”
這段對話,算是老曹同誌對自己治國舉措的一次解釋吧。應該說,他的確這麽幹的。
但就算照章執行,你也沒必要天天飲酒呀?該上班還得上班,不能總是帶頭曠工吧?何況蕭何在世時也沒這麽搞過。
實際上,曹參的幾句話中是隱含一些內容的。
劉盈是個老實人,他看不透曹參的行為,也就更意會不到這句話所隱含的東西。
曹參這句話不僅在解釋自己的行為,也是在暗指劉盈所應該采取的處世方法。既然你說話不頂用,何必爭搶著要幹活,按規矩幹些力所能及的事,隱忍幾年,待為你老娘開過追悼會後再說話不更好?
也許有人會問,曹參既然有心,何不把話說的明白些。“隔牆有耳”這個詞大家都清楚,曹參如果敢挑明說事,劉盈聽的倒是明白,相信呂雉同樣也會聽的清楚。如果他真要把話說明白了,那就等著被砍頭吧。
佛家看中一個“悟”字,是很有道理的。有些話,說的太直白了也就毫無意義了。如果能在隱晦的一句話中“悟”其中的精髓,其迴報將是極其豐厚的。否則,就是對牛彈琴。
劉盈就是一頭牛,他明顯沒這個智商,更沒有那種悟性。就他那點水平,隻能說是找錯工作,入錯了行。他看不透曹參,也就難以掌控曹參,就更別妄談能夠跳出老娘的掌心。他用行動證明,自己隻是一個木偶而已,就算呂雉不來掌控,遲早會落到別人的手中。然而,劉盈沒這份自知之明。
接下來的日子裏,曹參依然肆無忌憚的飲酒,依然一如既往的不朝。就這樣,他在“相國”的位子上“混”了三年。
公元前190年,病死,諡號懿侯。
雖然在介紹這個人時,我用詞刻薄,但在心中是非常尊敬這個人的。
這是一個飽藏智慧的人,也是一個極具手段的人,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正直的人。
他用生命的最後三年,彌補著他和蕭何之間曾出現過的隔膜和缺憾;也隻用了三年時間,把“黃老學說”融進了大漢的血脈,讓這個在廢墟中站立起來的王朝開始煥發勃勃生機。
這個人,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