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站起來造反的人叫陳豨。這個人對大家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因為我們在前邊也根本就沒有提到過他。
雖然我們對他很陌生,而實際上這個人還是比較愛熱鬧的,並且一直以來在劉邦的跟前混的很不錯。
但很不幸的是,史料對這個人的記載很少,隻交代過他是山東菏澤人且做過韓信部將之外,就沒什麽更多實質性內容。就連司馬遷老先生都沒弄明白陳豨的發家史,我們也就更是說不清楚了。
不過有一點我們還是很值得提一下的。陳豨在鬧革命前是個小商人,對賺錢做生意這門專業比較有研究,當時養成的辦事風格和生活習慣一直伴隨著他,並最終也栽在了這上邊。
陳豨雖然做過韓信的部將,不過從兩人此時的待遇來看,他應該不是韓信的嫡係,甚至有可能是劉邦當初放在韓信身邊的暗探。這種揣測實際也是有理論依據的,依據就是他和韓信現在的待遇。現在的韓信猶如囚徒,而陳豨卻被劉邦安排到趙國當了個丞相。
當然趙國當時的丞相不止他一人,因為那個貫高也在這個崗位上待著。應該說這兩個人一正一副,共同為當時的趙王張敖服務。
不過他和貫高的關係處的不是太好,理由也很簡單,貫高屬於張敖的嫡係,時時刻刻圍護張敖的利益;而陳豨則不盡然,他實際上算是劉邦派過來的監督員,對張敖及趙國屬臣們的一舉一動比較感興趣。他兩個的辦事宗旨不同,自然就尿不到一壺,時不時還會掐架。久而久之,積怨很深。
後來劉邦挖空心思搞的“白登之圍”結束後,分封二哥劉仲為代王,樊噲輔佐,鎮守代地。可劉仲和樊噲讓劉邦大失所望,因為他倆在代地沒待多長時間,就手拉著手跑迴了長安。跪在劉邦麵前,感受一番劉邦特有的問候後,灰頭土臉地迴了各自的家。
這一次,他兩個人算是實實在在丟了人,不過兩個人還是有差別的。劉仲的黑耳朵是當定了,因為他沒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然而樊噲還有,他將用自己的行動,挽迴丟掉的麵子。
他倆人跑迴來沒多久,劉邦準備任命一個比較靠得住人去鎮守代地,這個人就是陳豨。
隨即,劉邦派人把陳豨叫到了長安,封其為列侯,命其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率領督統趙、代部隊戍衛邊疆。從這一點來分析的話,陳豨這個人不光會做生意,還比較會打仗。這雖然是揣測,但也是有根據的。
根據有兩個:其一,能進入劉邦的法眼很不容易,因為劉邦的專長就是發掘人才,並且還從不走眼,陳豨能得到劉邦的認可,足見他絕不是等閑之輩;其二,陳豨到達代地後,就沒有再挪窩,當然也並不是匈奴人沒再來,而是陳豨沒讓匈奴人在自己手上討到便宜,最起碼陳豨沒有像劉仲和樊噲那樣落魄。由此可見,陳豨還是很有兩把刷的。
雖然沒能稱王,但手握重兵,儼然一方諸侯。此時的陳豨是興奮的,因為他得到了皇上的認可,看來這些年來的心血沒有白費。
興奮的陳豨出的宮來,去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韓信。
我們已經讓這位韓信兄弟坐了好長一段時間冷板凳,這個時候該讓他出來露露頭了。
不過這位仁兄死性不改,容易犯賤,現在他的這個毛病又要犯了。可不幸的是,他這次犯病碰見了個狠角色,也讓他自己徹底玩完。
陳豨這次拜會韓信,完全出於禮節,因為曾做過他的部將,雖然暗地裏還多少陰過他,但畢竟沒有撕破臉,這次千裏迢迢跑來長安,怎麽說也得敘敘舊。
興奮的陳豨來了。
而韓信現在卻比較傷感。因為自從他被劉邦逮來長安後,一直在專心致誌地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一年四季請病假,空虛寂寞加無聊,傷心難受帶生氣,日子怎麽過怎麽不舒心。可他也很無奈,手裏沒兵沒將,也無權無勢,想叫喚也沒人應和,想鬧騰沒人配合。所以,此時的韓信是傷感的。
我一直認為,心情是能夠傳染的。這次陳豨和韓信的會麵就驗證了這一句話。
此時的韓信過的很失敗,所以一直在挖空心思地找翻身的機會。這次陳豨鎮守代地的消息傳來,韓信又冒出了個犯賤的想法,他認為機會來了。
要說韓信有這種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現在是想造反想瘋了,無時無刻不再進行著這個人生規劃。更重要的是,他一直以來都比較信任那個叫陳豨的人,從來沒懷疑過陳豨曾經陰過自己。韓信在認人識人方麵的能力也就停留在這個水平上了,就他這點水平整日裏還胡思亂想,不說他“犯賤”就是對不起他。
倆人會麵了,閑聊一會後,韓信屏退左右,拉住陳豨去庭院散步。
似是無意地說出了他思慮已久的話:“代地是天下精兵聚集之處,你也是陛下最親信的臣子。然陛下多疑,久之,恐要災禍臨頭了。現在的你,也就是當年的我;而現在的我,也就是將來的你。”
陳豨愣了。韓信的話砸住了他的麻骨,讓他渾身一顫,不自主地問了一句:“該當如何?”
韓信盯著陳豨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說出了這麽一句話:“他日如若見疑,隻能舉旗……。”
陳豨又是一顫。
韓信輕聲說道:“隻有如此,方可久安。那時,我將相應將軍。”
對話終於結束了,陳豨懷揣著複雜的心情離開了韓信的家門。
這一次,他不準備去告密,因為他在心裏相信了韓信的話。
韓信現在的境地,深深地刺激著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經,他似乎想象到了自己將來的命運。也許韓信說的對,如若到了那時,也許隻有這一步路可走了。所以,他不準備把這次談話的內容報告給劉邦,因為韓信也許真的會成為自己將來轉危為安的絕佳的棋子。
幾天後,陳豨告別了劉邦,離開了長安,向代地出發了。
無論將來的境地如何,但此時的他應該是順風順水、唿風喚雨的。所以,韓信傳染給他的那一絲不快,隨著一路的顛簸,漸漸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雖然我們對他很陌生,而實際上這個人還是比較愛熱鬧的,並且一直以來在劉邦的跟前混的很不錯。
但很不幸的是,史料對這個人的記載很少,隻交代過他是山東菏澤人且做過韓信部將之外,就沒什麽更多實質性內容。就連司馬遷老先生都沒弄明白陳豨的發家史,我們也就更是說不清楚了。
不過有一點我們還是很值得提一下的。陳豨在鬧革命前是個小商人,對賺錢做生意這門專業比較有研究,當時養成的辦事風格和生活習慣一直伴隨著他,並最終也栽在了這上邊。
陳豨雖然做過韓信的部將,不過從兩人此時的待遇來看,他應該不是韓信的嫡係,甚至有可能是劉邦當初放在韓信身邊的暗探。這種揣測實際也是有理論依據的,依據就是他和韓信現在的待遇。現在的韓信猶如囚徒,而陳豨卻被劉邦安排到趙國當了個丞相。
當然趙國當時的丞相不止他一人,因為那個貫高也在這個崗位上待著。應該說這兩個人一正一副,共同為當時的趙王張敖服務。
不過他和貫高的關係處的不是太好,理由也很簡單,貫高屬於張敖的嫡係,時時刻刻圍護張敖的利益;而陳豨則不盡然,他實際上算是劉邦派過來的監督員,對張敖及趙國屬臣們的一舉一動比較感興趣。他兩個的辦事宗旨不同,自然就尿不到一壺,時不時還會掐架。久而久之,積怨很深。
後來劉邦挖空心思搞的“白登之圍”結束後,分封二哥劉仲為代王,樊噲輔佐,鎮守代地。可劉仲和樊噲讓劉邦大失所望,因為他倆在代地沒待多長時間,就手拉著手跑迴了長安。跪在劉邦麵前,感受一番劉邦特有的問候後,灰頭土臉地迴了各自的家。
這一次,他兩個人算是實實在在丟了人,不過兩個人還是有差別的。劉仲的黑耳朵是當定了,因為他沒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然而樊噲還有,他將用自己的行動,挽迴丟掉的麵子。
他倆人跑迴來沒多久,劉邦準備任命一個比較靠得住人去鎮守代地,這個人就是陳豨。
隨即,劉邦派人把陳豨叫到了長安,封其為列侯,命其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率領督統趙、代部隊戍衛邊疆。從這一點來分析的話,陳豨這個人不光會做生意,還比較會打仗。這雖然是揣測,但也是有根據的。
根據有兩個:其一,能進入劉邦的法眼很不容易,因為劉邦的專長就是發掘人才,並且還從不走眼,陳豨能得到劉邦的認可,足見他絕不是等閑之輩;其二,陳豨到達代地後,就沒有再挪窩,當然也並不是匈奴人沒再來,而是陳豨沒讓匈奴人在自己手上討到便宜,最起碼陳豨沒有像劉仲和樊噲那樣落魄。由此可見,陳豨還是很有兩把刷的。
雖然沒能稱王,但手握重兵,儼然一方諸侯。此時的陳豨是興奮的,因為他得到了皇上的認可,看來這些年來的心血沒有白費。
興奮的陳豨出的宮來,去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韓信。
我們已經讓這位韓信兄弟坐了好長一段時間冷板凳,這個時候該讓他出來露露頭了。
不過這位仁兄死性不改,容易犯賤,現在他的這個毛病又要犯了。可不幸的是,他這次犯病碰見了個狠角色,也讓他自己徹底玩完。
陳豨這次拜會韓信,完全出於禮節,因為曾做過他的部將,雖然暗地裏還多少陰過他,但畢竟沒有撕破臉,這次千裏迢迢跑來長安,怎麽說也得敘敘舊。
興奮的陳豨來了。
而韓信現在卻比較傷感。因為自從他被劉邦逮來長安後,一直在專心致誌地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一年四季請病假,空虛寂寞加無聊,傷心難受帶生氣,日子怎麽過怎麽不舒心。可他也很無奈,手裏沒兵沒將,也無權無勢,想叫喚也沒人應和,想鬧騰沒人配合。所以,此時的韓信是傷感的。
我一直認為,心情是能夠傳染的。這次陳豨和韓信的會麵就驗證了這一句話。
此時的韓信過的很失敗,所以一直在挖空心思地找翻身的機會。這次陳豨鎮守代地的消息傳來,韓信又冒出了個犯賤的想法,他認為機會來了。
要說韓信有這種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現在是想造反想瘋了,無時無刻不再進行著這個人生規劃。更重要的是,他一直以來都比較信任那個叫陳豨的人,從來沒懷疑過陳豨曾經陰過自己。韓信在認人識人方麵的能力也就停留在這個水平上了,就他這點水平整日裏還胡思亂想,不說他“犯賤”就是對不起他。
倆人會麵了,閑聊一會後,韓信屏退左右,拉住陳豨去庭院散步。
似是無意地說出了他思慮已久的話:“代地是天下精兵聚集之處,你也是陛下最親信的臣子。然陛下多疑,久之,恐要災禍臨頭了。現在的你,也就是當年的我;而現在的我,也就是將來的你。”
陳豨愣了。韓信的話砸住了他的麻骨,讓他渾身一顫,不自主地問了一句:“該當如何?”
韓信盯著陳豨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說出了這麽一句話:“他日如若見疑,隻能舉旗……。”
陳豨又是一顫。
韓信輕聲說道:“隻有如此,方可久安。那時,我將相應將軍。”
對話終於結束了,陳豨懷揣著複雜的心情離開了韓信的家門。
這一次,他不準備去告密,因為他在心裏相信了韓信的話。
韓信現在的境地,深深地刺激著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經,他似乎想象到了自己將來的命運。也許韓信說的對,如若到了那時,也許隻有這一步路可走了。所以,他不準備把這次談話的內容報告給劉邦,因為韓信也許真的會成為自己將來轉危為安的絕佳的棋子。
幾天後,陳豨告別了劉邦,離開了長安,向代地出發了。
無論將來的境地如何,但此時的他應該是順風順水、唿風喚雨的。所以,韓信傳染給他的那一絲不快,隨著一路的顛簸,漸漸被拋到了九霄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