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帝王無小事,因為他的一舉一動都將牽動著全國的神經。
古代的史官們在帝王的身上算是下透了功夫,盡到了本分。帝王的一舉一動他們都要記錄個一二三。當然,很多大事不見的能記明白,但一些瑣碎小事卻寫的很清楚。睡了哪個女人,什麽時間睡,什麽地點睡;吃了多少飯,什麽時間吃,什麽地點吃;去了幾趟廁所,什麽時間去,蹲的是哪個坑……拉根木頭板一天到晚跟在老大屁股後邊記,雜七雜八的東西寫了一大堆,實際上很多東西都是廢材,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記錄了下來。
當然,史官們這麽流水賬的記錄方式也是迫於無奈,因為這些人並沒有多少發言權,也不能隨便去問個為什麽,更有甚者有些東西明明知道但不能寫,因此很多事情出來後,自己也鬧不明白前因後果,隻好平鋪直敘地寫下自己所看到的經過和結果。
然而,經過我們長期的實踐證明,看到的不見的就是真實的,自己的眼睛在有些時候也會欺騙我們。因此很多史料在大事上可能記錄的單調乏味,甚至前後矛盾;可在一些吃喝拉撒的生活瑣事上,還比較有看頭,並且真實度還很高。
我這部書是以主要人物為主線,著重描述這段時間發生的大事,不鬧的天翻地覆不願著筆。而這一節所寫的,卻實實在在算是小事。
我之所以要加上這一節,一是為進一步理清很多事情的先後順序,因為有些事情,為了展現故事全貌,在前邊的章節中已經加以介紹,而真正發生的時間卻是現在。如果先後順序不理清,會在讀者觀念中出現假象,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二是為一些不太出名人物創造一些亮相的機會,不然一些人會在這部書中出現真空。還有一個原因是想通過這些小事中,探索劉邦這個主人翁的心裏,了解這位老大的全貌。
好了,不再囉嗦了,讓我們開始吧。
在前邊《定朝儀》、《遷都》兩節中都提到過,漢七年十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這漢七年十月,也就是“白登之圍”後的沒多長時間,當然也就是劉邦跑到趙國罵過張敖全家之後的沒多久。
在那兩節中,為了展現故事全貌,根據事件的前因,而直接介紹了最終遷都的結果,當然按時間先後排序的話,正式遷都應該是現在發生的事情。
漢七年二月,白登之圍結束後,劉邦在趙國作鬧了幾天,帶著幾十萬小弟返迴了洛陽。那一仗讓他很沮喪,也讓他很丟人,而當他長途跋涉跑到洛陽之時,丞相蕭何派來的使者也不失時機地站到了他的麵前。使者給劉邦帶來了個好消息——長樂宮成,可正式遷都。
這個消息讓劉邦有些興奮。但興奮歸興奮,遷都畢竟不是單身漢挪窩,卷起鋪蓋走人就能了事,最起碼前期準備工作需要做足,因此劉邦下令丞相以下官員全部搬家,先行遷往長安,到那裏分房分地,安家落戶。
官員們紛紛走了,留下劉邦在洛陽無所事事,空虛無聊。
就在他百無聊賴之時,匈奴人南下,趕走劉仲、樊噲,甚至韓王信還準備紮根長垣,這讓無所事事的劉邦終於找到了活幹。劉邦隨即親率大軍跑去了長垣,趕走韓王信,然後又一次途徑趙地,給貫高創造了一次造反的機會後,返迴洛陽,住了幾天,又向西跑到櫟陽(今西安市東北)住了幾天。
也許大家會奇怪,劉邦跑去櫟陽幹什麽。事實上,櫟陽實際上是西漢早期一個很關鍵的地方,這個地方應該說是漢朝第一個都城。更關鍵的是,劉邦他爹以及呂雉、太子等等一班親戚都還住在這裏。
當初劉邦還定三秦之後,正式建都櫟陽,拉開楚漢戰爭的序幕。與此同時,劉邦任命蕭何為丞相輔佐太子,坐鎮櫟陽,負責後勤保障,征集糧草兵卒,開往前線。當時的櫟陽是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大本營,這裏為四年的楚漢戰爭立下了不世奇功。
劉邦滅掉項羽後,群臣建議建都洛陽。由於洛陽地處於全國的中央,也相對比較繁華,還離自己老家很近,因此劉邦第一次搬家洛陽,史稱“東都”。
在洛陽定都沒多長時間,婁敬(也就是劉敬)建議定都關中。劉邦隨即令蕭何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並命名為長樂宮,取“長久快樂”之意,漢時稱其為“東宮”。劉邦搬來後就住在這裏,但劉邦駕崩之後,長樂宮則成為太後們的指定居所。
長樂宮建成後,劉邦又令蕭何在長安宮之西營建了未央宮,漢時稱“西宮”。未央宮直到漢惠帝繼位後才基本建成,劉邦無緣消受,不過他的後繼者們把這裏當成了專有辦公場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未央宮極為氣派,其周迴二十八裏,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宮內三十多個殿閣,殿台基礎是用龍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於長安城。未央宮總麵積約5平方公裏,相當於7個北京故宮的大小。
然而,這個集聚幾十萬人心血的建築瑰寶並沒能保留下來,在西漢末年的幾輪摧殘下,隻留存下了幾處斷壁殘垣。
上邊我寫了很多猶如學術研究的東西,也許大家並不願意看這些,實際上我也不願意寫。但思來想去後,覺得如果不寫,則很難展現這段曆史的全貌,因此我隻好耐著性子,挑了些主要內容講講,如果展開寫的話,還得好幾千字,但我真的不願意再搞這些研究了,如果再這樣弄下去,讀者們該不願意了。
史書就是這樣,有些並不喜歡的東西,如果不寫則是漏項,展現不了曆史的全貌;但如果寫了,則枯燥乏味,讓人苦不堪言。
好了,關於都城的學術研究就到這此結束吧,趕快翻過這枯燥的一章,進入有點故事情節的部分吧。
古代的史官們在帝王的身上算是下透了功夫,盡到了本分。帝王的一舉一動他們都要記錄個一二三。當然,很多大事不見的能記明白,但一些瑣碎小事卻寫的很清楚。睡了哪個女人,什麽時間睡,什麽地點睡;吃了多少飯,什麽時間吃,什麽地點吃;去了幾趟廁所,什麽時間去,蹲的是哪個坑……拉根木頭板一天到晚跟在老大屁股後邊記,雜七雜八的東西寫了一大堆,實際上很多東西都是廢材,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記錄了下來。
當然,史官們這麽流水賬的記錄方式也是迫於無奈,因為這些人並沒有多少發言權,也不能隨便去問個為什麽,更有甚者有些東西明明知道但不能寫,因此很多事情出來後,自己也鬧不明白前因後果,隻好平鋪直敘地寫下自己所看到的經過和結果。
然而,經過我們長期的實踐證明,看到的不見的就是真實的,自己的眼睛在有些時候也會欺騙我們。因此很多史料在大事上可能記錄的單調乏味,甚至前後矛盾;可在一些吃喝拉撒的生活瑣事上,還比較有看頭,並且真實度還很高。
我這部書是以主要人物為主線,著重描述這段時間發生的大事,不鬧的天翻地覆不願著筆。而這一節所寫的,卻實實在在算是小事。
我之所以要加上這一節,一是為進一步理清很多事情的先後順序,因為有些事情,為了展現故事全貌,在前邊的章節中已經加以介紹,而真正發生的時間卻是現在。如果先後順序不理清,會在讀者觀念中出現假象,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二是為一些不太出名人物創造一些亮相的機會,不然一些人會在這部書中出現真空。還有一個原因是想通過這些小事中,探索劉邦這個主人翁的心裏,了解這位老大的全貌。
好了,不再囉嗦了,讓我們開始吧。
在前邊《定朝儀》、《遷都》兩節中都提到過,漢七年十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這漢七年十月,也就是“白登之圍”後的沒多長時間,當然也就是劉邦跑到趙國罵過張敖全家之後的沒多久。
在那兩節中,為了展現故事全貌,根據事件的前因,而直接介紹了最終遷都的結果,當然按時間先後排序的話,正式遷都應該是現在發生的事情。
漢七年二月,白登之圍結束後,劉邦在趙國作鬧了幾天,帶著幾十萬小弟返迴了洛陽。那一仗讓他很沮喪,也讓他很丟人,而當他長途跋涉跑到洛陽之時,丞相蕭何派來的使者也不失時機地站到了他的麵前。使者給劉邦帶來了個好消息——長樂宮成,可正式遷都。
這個消息讓劉邦有些興奮。但興奮歸興奮,遷都畢竟不是單身漢挪窩,卷起鋪蓋走人就能了事,最起碼前期準備工作需要做足,因此劉邦下令丞相以下官員全部搬家,先行遷往長安,到那裏分房分地,安家落戶。
官員們紛紛走了,留下劉邦在洛陽無所事事,空虛無聊。
就在他百無聊賴之時,匈奴人南下,趕走劉仲、樊噲,甚至韓王信還準備紮根長垣,這讓無所事事的劉邦終於找到了活幹。劉邦隨即親率大軍跑去了長垣,趕走韓王信,然後又一次途徑趙地,給貫高創造了一次造反的機會後,返迴洛陽,住了幾天,又向西跑到櫟陽(今西安市東北)住了幾天。
也許大家會奇怪,劉邦跑去櫟陽幹什麽。事實上,櫟陽實際上是西漢早期一個很關鍵的地方,這個地方應該說是漢朝第一個都城。更關鍵的是,劉邦他爹以及呂雉、太子等等一班親戚都還住在這裏。
當初劉邦還定三秦之後,正式建都櫟陽,拉開楚漢戰爭的序幕。與此同時,劉邦任命蕭何為丞相輔佐太子,坐鎮櫟陽,負責後勤保障,征集糧草兵卒,開往前線。當時的櫟陽是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大本營,這裏為四年的楚漢戰爭立下了不世奇功。
劉邦滅掉項羽後,群臣建議建都洛陽。由於洛陽地處於全國的中央,也相對比較繁華,還離自己老家很近,因此劉邦第一次搬家洛陽,史稱“東都”。
在洛陽定都沒多長時間,婁敬(也就是劉敬)建議定都關中。劉邦隨即令蕭何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並命名為長樂宮,取“長久快樂”之意,漢時稱其為“東宮”。劉邦搬來後就住在這裏,但劉邦駕崩之後,長樂宮則成為太後們的指定居所。
長樂宮建成後,劉邦又令蕭何在長安宮之西營建了未央宮,漢時稱“西宮”。未央宮直到漢惠帝繼位後才基本建成,劉邦無緣消受,不過他的後繼者們把這裏當成了專有辦公場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未央宮極為氣派,其周迴二十八裏,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宮內三十多個殿閣,殿台基礎是用龍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於長安城。未央宮總麵積約5平方公裏,相當於7個北京故宮的大小。
然而,這個集聚幾十萬人心血的建築瑰寶並沒能保留下來,在西漢末年的幾輪摧殘下,隻留存下了幾處斷壁殘垣。
上邊我寫了很多猶如學術研究的東西,也許大家並不願意看這些,實際上我也不願意寫。但思來想去後,覺得如果不寫,則很難展現這段曆史的全貌,因此我隻好耐著性子,挑了些主要內容講講,如果展開寫的話,還得好幾千字,但我真的不願意再搞這些研究了,如果再這樣弄下去,讀者們該不願意了。
史書就是這樣,有些並不喜歡的東西,如果不寫則是漏項,展現不了曆史的全貌;但如果寫了,則枯燥乏味,讓人苦不堪言。
好了,關於都城的學術研究就到這此結束吧,趕快翻過這枯燥的一章,進入有點故事情節的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