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聽了孔謙的話之後,皇上可就想開了:郭崇韜和李嗣源是不是在嫉賢妒能啊?
皇上心想:孔謙說的對,朕是有道明君,朕應給朕國內的老百姓,乃至全天下的老百姓製造幸福才對啊,朕能故意給西蜀老百姓製造痛苦嗎?
*******
第二天,皇上召見郭崇韜。
皇上問郭崇韜:“郭丞相,你給朕出的那個敲山震虎之計,可有人說不妥啊?”
郭崇韜嚇了一跳。
郭崇韜也猜出是孔謙說的了。
皇上接著說:“朕也認為你那個計有些不妥。是啊,朕是有道明君,朕能故意給西蜀老百姓製造痛苦嗎?”
郭崇韜說:“皇上,您先聽臣說。”
皇上說:“說吧。”
郭崇韜說:“無論什麽計,都是有三分毒的。諸葛亮的計謀高,諸葛亮的計謀不毒嗎?諸葛亮火燒博望,火燒新野,以及以後的夥同周瑜火燒赤壁,以及以後的火燒孟獲藤甲兵,以及以後的火燒上方穀,燒死多少人啊?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壞嗎?都說前唐李世民是明君,他的計就沒有毒的時候嗎?他不也屠殺過他的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啊!”
皇上點了點頭。
郭崇韜又接著說:“皇上您要想做全天下的皇上,您就必須得用計征服全天的下人。您要不用計征服全天下的人,全天下的人都不能聽您的,您怎麽做全天下的皇上啊?”
皇上又點了點頭。
郭崇韜又接著說:“皇上您今天用臣給您獻的那計,比起當時李世民來,還是善得多的。當時的李世民是親手拿刀的,可今天皇上您呢,今天皇上您,是不用手裏拿刀的。”
******
郭崇韜說著,他就給皇上拿出了一張他早已寫好的討伐西蜀的檄文。
“檄文”,就是在預先討伐西蜀之前為了美化自己,而寫的一張為什麽要討伐西蜀的言論。
不過,郭崇韜筆墨,可是分量相當重的。
皇上接過那檄文來一看,他見上寫道:
“大唐開國以來,貞觀天子、開元天子英明治天下,萬民樂業。後不幸,安史之亂,黃巢之亂。
黃巢以後,各地官吏紛紛奪城占地。朱溫占冀、魯、豫、秦,王劍、楊行密、高季興、馬殷、劉隱、錢鏐、王審之占南諸地,並朱溫弑君。
莊宗,雖非帝室胄,但唐皇室已遭朱溫盡誅,太祖乃幹殿下,故莊宗理應天下主,況莊宗已得國寶玉璽。
高季興、馬殷、楊行密、王劍、王審之、劉隱、錢鏐,本大唐官吏,本食大唐俸祿。故高季興等理應對大唐俯首稱臣,高季興等不臣,莊宗理應圖之。
然,莊宗乃仁君,莊宗不忍動刀兵。
西蜀王衍,其父尚可。其父亡後,其治理之下之西蜀萬民塗炭。今莊宗不忍久見西蜀黎民之塗炭,故莊宗圖之。
故,莊宗做以下之決定:王衍若降,莊宗願念其年幼,不以屠之,莊宗願學當年之司馬昭善待劉禪,善待其,封其為安樂王,使其學當年劉禪樂不思蜀。若不降,若導致刀兵,後果自負。”
郭崇韜這篇檄文的意思是:
大唐開國以來,天下黎民先後在英明天子貞觀天子(李世民)和開元天子(李隆基)的治理之下,萬民樂業。後來不幸,遇上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以後,各地的地方官們就紛紛奪城占地。朱溫占了冀、魯、豫、秦,王劍、楊行密、高季興、馬殷、劉隱、錢鏐、王審之占了南方各地,並且朱溫還把皇上殺了。
莊宗,就是他們的皇上李存勖,雖然不是大唐皇上的後代,但現在大唐的皇室成員都已被朱溫全殺淨了。太祖,也就是莊宗的爹(李可用),是大唐的幹殿下。所以太祖理應繼承大唐朝曾經的基業,所以莊宗(李存勖),也應該是全天下的主人,就是理應做全天下的皇上。況且莊宗(李村勖)還已經得到了傳國的玉璽。
高季興、馬殷、楊行密、王劍、王審之、劉隱、錢鏐,本是大唐朝的官員,本是吃大唐朝俸祿的。所以,高季興等就應該向我們的皇上(莊宗)俯首稱臣。如果高季興等不那樣,我們皇上(莊宗)理應討伐。
然而,我們皇上是仁義的君主,我們皇上不忍動刀兵,所以我們皇上沒那麽做。
西蜀的王衍,他爹還算可以。可他爹死了以後,西蜀換他治理了,他把西蜀治理了個亂七八糟,弄得西蜀萬民塗炭。我們皇上不忍見西蜀萬民長期受苦,所以我們皇上決定討伐他。
所以,我們皇上決定:如果西蜀王衍肯歸降,我們皇上願念他年幼,願給他一條生路,不殺他,願學當年司馬昭善待劉禪,封他做安樂王,讓他也像當年西蜀劉禪那樣樂不思蜀。如果他不降,如果導致許多人受刀兵之苦,那就說不著了,那就一定要要他命了。
皇上看了郭崇韜寫的檄文後,他一笑。
郭崇韜又補充說:“皇上,您可以給王衍一條路,讓他走,就是讓他投降。您別把所有的路都給堵死,讓他無路可走。如果他真能投降,您也別虧待他。如果他不肯歸降呢,那導致刀兵,導致西蜀萬民塗炭的罪過可就是他的了。”
皇上說:“郭丞相,你在檄文裏說,如果王衍能歸降,你讓朕別殺他,你讓朕像當年司馬昭善待劉禪那樣善待他,這是什麽意思?”
******
這時,郭崇韜就給皇上講了一下當年司馬昭善待劉禪的故事。
當年,劉禪投降司馬昭以後,司馬昭就想把劉禪殺了。
可這時他手下一個大臣說:“那樣做不好,現在的情況和幾個前朝的情況不同。幾個前朝的情況是:周滅商之後,周曾大肆屠殺過商的皇室成員;項羽滅秦的時候,項羽曾大肆屠殺過秦的皇室成員;劉邦滅項羽的時候,劉邦曾大肆屠殺過項羽的家族成員。可現在的情況與幾個前朝的情況都不同,幾個前朝的情況是,滅就完全滅了,現在您的情況是,天下三國您僅滅了其中的一個,還有兩個您還沒滅呢,如果您在這個時候就大肆屠殺,後兩個一定會拚死抵抗垂死掙紮。您要殺他,他能不害怕嗎?”
司馬昭說:“我應該怎麽辦呢?”
那位大臣說:“您應善待劉禪。如果您能善待劉禪的話,您要再滅另外兩個的時候,另外兩個也就不會再怎麽拚命抵抗垂死掙紮了。”
司馬昭就聽了他那個大臣的話,他就善待劉禪了。
司馬昭給劉禪修了安樂王府,讓劉禪做了安樂王。
後來不是留下了那麽一句話,叫“樂不思蜀”嗎?
司馬昭善待劉禪,果然起了很大的效果,不到三年後,他兒子司馬炎就把曹奐給滅了,並且他兒子司馬炎也取代了曹奐當了皇上。數年後,他兒子司馬炎又把東吳滅了,他兒子真正地統一了天下。
郭崇韜的意思是:皇上您現在的情況和當年的司馬昭的情況差不多。當年司馬昭所麵對的是三國,現在皇上您所麵對的是七國。您不應頭一炮就殺殺殺的。如果那樣的話,餘下的就會奮力抵抗。
郭崇韜向皇上獻計,皇上這才對西蜀敲山震虎。
皇上心想:孔謙說的對,朕是有道明君,朕應給朕國內的老百姓,乃至全天下的老百姓製造幸福才對啊,朕能故意給西蜀老百姓製造痛苦嗎?
*******
第二天,皇上召見郭崇韜。
皇上問郭崇韜:“郭丞相,你給朕出的那個敲山震虎之計,可有人說不妥啊?”
郭崇韜嚇了一跳。
郭崇韜也猜出是孔謙說的了。
皇上接著說:“朕也認為你那個計有些不妥。是啊,朕是有道明君,朕能故意給西蜀老百姓製造痛苦嗎?”
郭崇韜說:“皇上,您先聽臣說。”
皇上說:“說吧。”
郭崇韜說:“無論什麽計,都是有三分毒的。諸葛亮的計謀高,諸葛亮的計謀不毒嗎?諸葛亮火燒博望,火燒新野,以及以後的夥同周瑜火燒赤壁,以及以後的火燒孟獲藤甲兵,以及以後的火燒上方穀,燒死多少人啊?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壞嗎?都說前唐李世民是明君,他的計就沒有毒的時候嗎?他不也屠殺過他的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啊!”
皇上點了點頭。
郭崇韜又接著說:“皇上您要想做全天下的皇上,您就必須得用計征服全天的下人。您要不用計征服全天下的人,全天下的人都不能聽您的,您怎麽做全天下的皇上啊?”
皇上又點了點頭。
郭崇韜又接著說:“皇上您今天用臣給您獻的那計,比起當時李世民來,還是善得多的。當時的李世民是親手拿刀的,可今天皇上您呢,今天皇上您,是不用手裏拿刀的。”
******
郭崇韜說著,他就給皇上拿出了一張他早已寫好的討伐西蜀的檄文。
“檄文”,就是在預先討伐西蜀之前為了美化自己,而寫的一張為什麽要討伐西蜀的言論。
不過,郭崇韜筆墨,可是分量相當重的。
皇上接過那檄文來一看,他見上寫道:
“大唐開國以來,貞觀天子、開元天子英明治天下,萬民樂業。後不幸,安史之亂,黃巢之亂。
黃巢以後,各地官吏紛紛奪城占地。朱溫占冀、魯、豫、秦,王劍、楊行密、高季興、馬殷、劉隱、錢鏐、王審之占南諸地,並朱溫弑君。
莊宗,雖非帝室胄,但唐皇室已遭朱溫盡誅,太祖乃幹殿下,故莊宗理應天下主,況莊宗已得國寶玉璽。
高季興、馬殷、楊行密、王劍、王審之、劉隱、錢鏐,本大唐官吏,本食大唐俸祿。故高季興等理應對大唐俯首稱臣,高季興等不臣,莊宗理應圖之。
然,莊宗乃仁君,莊宗不忍動刀兵。
西蜀王衍,其父尚可。其父亡後,其治理之下之西蜀萬民塗炭。今莊宗不忍久見西蜀黎民之塗炭,故莊宗圖之。
故,莊宗做以下之決定:王衍若降,莊宗願念其年幼,不以屠之,莊宗願學當年之司馬昭善待劉禪,善待其,封其為安樂王,使其學當年劉禪樂不思蜀。若不降,若導致刀兵,後果自負。”
郭崇韜這篇檄文的意思是:
大唐開國以來,天下黎民先後在英明天子貞觀天子(李世民)和開元天子(李隆基)的治理之下,萬民樂業。後來不幸,遇上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以後,各地的地方官們就紛紛奪城占地。朱溫占了冀、魯、豫、秦,王劍、楊行密、高季興、馬殷、劉隱、錢鏐、王審之占了南方各地,並且朱溫還把皇上殺了。
莊宗,就是他們的皇上李存勖,雖然不是大唐皇上的後代,但現在大唐的皇室成員都已被朱溫全殺淨了。太祖,也就是莊宗的爹(李可用),是大唐的幹殿下。所以太祖理應繼承大唐朝曾經的基業,所以莊宗(李存勖),也應該是全天下的主人,就是理應做全天下的皇上。況且莊宗(李村勖)還已經得到了傳國的玉璽。
高季興、馬殷、楊行密、王劍、王審之、劉隱、錢鏐,本是大唐朝的官員,本是吃大唐朝俸祿的。所以,高季興等就應該向我們的皇上(莊宗)俯首稱臣。如果高季興等不那樣,我們皇上(莊宗)理應討伐。
然而,我們皇上是仁義的君主,我們皇上不忍動刀兵,所以我們皇上沒那麽做。
西蜀的王衍,他爹還算可以。可他爹死了以後,西蜀換他治理了,他把西蜀治理了個亂七八糟,弄得西蜀萬民塗炭。我們皇上不忍見西蜀萬民長期受苦,所以我們皇上決定討伐他。
所以,我們皇上決定:如果西蜀王衍肯歸降,我們皇上願念他年幼,願給他一條生路,不殺他,願學當年司馬昭善待劉禪,封他做安樂王,讓他也像當年西蜀劉禪那樣樂不思蜀。如果他不降,如果導致許多人受刀兵之苦,那就說不著了,那就一定要要他命了。
皇上看了郭崇韜寫的檄文後,他一笑。
郭崇韜又補充說:“皇上,您可以給王衍一條路,讓他走,就是讓他投降。您別把所有的路都給堵死,讓他無路可走。如果他真能投降,您也別虧待他。如果他不肯歸降呢,那導致刀兵,導致西蜀萬民塗炭的罪過可就是他的了。”
皇上說:“郭丞相,你在檄文裏說,如果王衍能歸降,你讓朕別殺他,你讓朕像當年司馬昭善待劉禪那樣善待他,這是什麽意思?”
******
這時,郭崇韜就給皇上講了一下當年司馬昭善待劉禪的故事。
當年,劉禪投降司馬昭以後,司馬昭就想把劉禪殺了。
可這時他手下一個大臣說:“那樣做不好,現在的情況和幾個前朝的情況不同。幾個前朝的情況是:周滅商之後,周曾大肆屠殺過商的皇室成員;項羽滅秦的時候,項羽曾大肆屠殺過秦的皇室成員;劉邦滅項羽的時候,劉邦曾大肆屠殺過項羽的家族成員。可現在的情況與幾個前朝的情況都不同,幾個前朝的情況是,滅就完全滅了,現在您的情況是,天下三國您僅滅了其中的一個,還有兩個您還沒滅呢,如果您在這個時候就大肆屠殺,後兩個一定會拚死抵抗垂死掙紮。您要殺他,他能不害怕嗎?”
司馬昭說:“我應該怎麽辦呢?”
那位大臣說:“您應善待劉禪。如果您能善待劉禪的話,您要再滅另外兩個的時候,另外兩個也就不會再怎麽拚命抵抗垂死掙紮了。”
司馬昭就聽了他那個大臣的話,他就善待劉禪了。
司馬昭給劉禪修了安樂王府,讓劉禪做了安樂王。
後來不是留下了那麽一句話,叫“樂不思蜀”嗎?
司馬昭善待劉禪,果然起了很大的效果,不到三年後,他兒子司馬炎就把曹奐給滅了,並且他兒子司馬炎也取代了曹奐當了皇上。數年後,他兒子司馬炎又把東吳滅了,他兒子真正地統一了天下。
郭崇韜的意思是:皇上您現在的情況和當年的司馬昭的情況差不多。當年司馬昭所麵對的是三國,現在皇上您所麵對的是七國。您不應頭一炮就殺殺殺的。如果那樣的話,餘下的就會奮力抵抗。
郭崇韜向皇上獻計,皇上這才對西蜀敲山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