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滂沱,男人下馬拔出了腰間的長刀,執著刀柄搜尋了山間四圍的一圈,毫無所獲,男人抿了抿唇,口齒間很快被雨水酸苦的味道充斥。
最後,那已經不再唿吸了的女人被人拖起、扔上了馬,馬蹄再次高抬蹶子揚起飛土絕塵而去。
月色偏斜落在遠處的村莊,夜半三更,人跡無幾,寂寥的瀟瀟蒙蒙密雨打在村莊的蓬頂上,避寒的幾間草屋上茅根被大風大雨吹走,於頂端往下麵、往裏麵淅淅瀝瀝地漏下豆大雨點。
天成蓋,地為廬,匠心變亂,草木榮枯,示威於室而枯本竭源;山崖下,枯枝敗葉的軟泥窪地旁邊,嬰孩的啼哭死聲活氣,正有氣無聲地嚅喃絲絲。
一夜的慘雨酸風未歇,村落就在飄風暴雨之中風雨飄搖,強挺了過來。
翌日,輕風清涼,晴雲秋日,村落中劈柴的樵人趕早下了山,背著重樹粗根迴程的途中,尿意湧來,他放下樹柴,走到窪地旁邊解手之際,陣陣細微的動靜在那處隱蔽的灌草叢中傳來,聲音疑似小兒的啼哭。
樵夫即刻拉起解下的麻布褲頭,拔起腰間插著的柴刀,鑽進了草叢裏麵一探究竟,那聲音時斷時續,近在咫尺。
蔓草荒煙,樵人一把鐮刀撥開了灌草上的的枯莖朽骨,彎彎的刀尖挑走樹杈時連帶著一件棉物掛在了刀劍頂端,底下露出了一個赤裸的小兒,露出著無瑕白玉的手臂上刺滿了尖銳的枯枝爛葉,叢山曠野中,一個女嬰被棄置山間。
女嬰全身依舊濕漉漉的,細小的水滴還掛在身體上,嘴裏時不時啼喃著,她漆黑一對與昨夜豆子般大小雨點的眼睛跟樵夫對視上了。
想到昨夜剛下過一場電掣雷轟的傾盆大雨,正處衰感之年的中年樵人看了女嬰一眼。
想到了自己剛得病死去的兒子,然後鬼使神差地又聯想到了村落神社祭司的話,心再狠不下心腸,也想要為自己的兒子逆天改命一迴。
於是樵人將鐮刀上的棉布取下,把刀插迴腰間,用棉布再裹上了嬰孩,最後雙手捧起了枯草堆上的女嬰,抱進竹筒後,將她與幾捆樹柴放在一起,徑直走上了山。
山路崎嶇,特別是一夜寒雨過後,路滑泥濘,十分難行。
中年樵人攀附著竹杖咬牙走迴村落後,腳上一雙草鞋沾滿了泥垢,他將背上的竹筒放下時,村口處迎麵走出了幾個他見過幾麵的村落男居民,他們的手裏就拖著一具死屍。
一夥人,一張臉,他們臉上清一色寫滿了飽經憂患成疾的愁腸百結,災疫的折磨,盜賊的猖獗,文室的暮景殘光,他們這些老弱病殘的貧民,都是賤命一條,吃了上頓沒下頓,隨時都是一抔黃土。
司空眼慣了,樵夫一隻腳還沒有踏進村莊,對麵又有人走了出來,這次走出的人數比先前一夥還要少,但拖在土地上的腳卻有六隻,中年男人立刻將竹筒抱了起來,退開了一步。
走進村落,村道一邊稀疏破敝的店鋪中,有神色漠廖的一些村民冷眼旁觀,視若無睹,也有人言輕微的平民長長一聲苦歎:“唉,今天又多出了四具,老天不給人活了啊……”
中年樵夫抱著竹筒跨進家門,在沒有多遠的距離,就看到婦人正做好了飯等著自己迴來,而中飯僅僅也隻是一碗醃製好的蘿卜根配著野菜混合。
“你辛苦了。”他把竹筒裏的木柴一捆捆撿出,婦人走過來幫忙,將手伸進筒內時卻摸到了一個嬰孩的臉,女嬰細語了一聲,婦人她驚嚇住了,與樵夫麵麵相覷,一時半刻,兩人都無法說出話。
婦人看懂了樵夫眼裏露出的那份思量,也沒有問嬰孩是從哪裏得來的,她對自己因感染上夭厲而逝去的兒子晝思夜想,終日思情恍恍惚惚,現在神魂都開始失據。
“神社不等人,要不快點吧,你吃飯,我現在就把人送過去……”
“……好救我們願誌一命……”
婦人停頓一會兒再說出話來,即使她知道她話裏的暗室私心,會讓神憎、會讓鬼厭。
“還是我吃完飯再送過去吧。”樵夫也麵飾起自私自利的神色,繞過了婦人。
“那好……你先吃飯。”
吃飯的時候,婦人跪坐在一旁,樵夫夾了一筷子的醃蘿卜根放進嘴裏,嘴巴大動,開始用力地嚼了起來,幹癟而硬條的極鹹蘿卜根,讓他嚼穿齦血,在野菜的青泥味進嘴之時,他聽到竹筒裏的女嬰又響起一聲啼哭。
這一刻,樵夫背對著婦人淚流滿麵下,婦人聽到動靜默默地側過頭看來,丈夫有淚不輕彈,樵夫吞聲飲淚過,在又夾一筷野菜根時拿手抹淚揉眵,解釋敷衍著一句:“是菜根鹹了。”
村莊的最深處,坐落著全村唯一無二的一座神社,煞紅的木架高高肅立在神社前麵,簡單幾根笠木呈現著直筒的形式,即使是身處在這個多事之秋的年歲裏,它也自有一番說不出的生機朝氣,就算隻是毫無生命特征的死物。
隻是令人莫衷一是的:在這樣禍亂交興的年代裏,大室人民將所有的深情厚誼通通寄予給了一座紅木屋宇,倒是有情;隻是有情,卻沒有留下人情世態的酌理,不得不說出一句無所適從罷了。
文室的神宮,是文室最開始得以安邦定國上通於天的神使,也是窮途到末路的大室人民———最後的一線生機!
文室建年以來,各地所依其造建而出的神社已年深歲久,大室人對神社抱著巨大的祈望,期盼著它能夠將肆虐的病疫滅除盡殆,救度於大室人民,讓他們在不幸之幸中,真的得以獲得救存。
樵人背著竹筒穿過了神木架下,這裏很早就有一批村民等著了,來這裏的都是神社的信徒,神社裏麵除了幾個少不經事的葵侍,隻有一個神官主,當地人托其排憂解難時就稱其一聲“小神官”。
小神官的名號卻與年齡無關,不過是大室人口口相傳的一句“老醫少卜”,所以人們除卻尊稱神宮的大神主,即使是年歲四十多的神官,也還是會被稱作“小神官”。
最後,那已經不再唿吸了的女人被人拖起、扔上了馬,馬蹄再次高抬蹶子揚起飛土絕塵而去。
月色偏斜落在遠處的村莊,夜半三更,人跡無幾,寂寥的瀟瀟蒙蒙密雨打在村莊的蓬頂上,避寒的幾間草屋上茅根被大風大雨吹走,於頂端往下麵、往裏麵淅淅瀝瀝地漏下豆大雨點。
天成蓋,地為廬,匠心變亂,草木榮枯,示威於室而枯本竭源;山崖下,枯枝敗葉的軟泥窪地旁邊,嬰孩的啼哭死聲活氣,正有氣無聲地嚅喃絲絲。
一夜的慘雨酸風未歇,村落就在飄風暴雨之中風雨飄搖,強挺了過來。
翌日,輕風清涼,晴雲秋日,村落中劈柴的樵人趕早下了山,背著重樹粗根迴程的途中,尿意湧來,他放下樹柴,走到窪地旁邊解手之際,陣陣細微的動靜在那處隱蔽的灌草叢中傳來,聲音疑似小兒的啼哭。
樵夫即刻拉起解下的麻布褲頭,拔起腰間插著的柴刀,鑽進了草叢裏麵一探究竟,那聲音時斷時續,近在咫尺。
蔓草荒煙,樵人一把鐮刀撥開了灌草上的的枯莖朽骨,彎彎的刀尖挑走樹杈時連帶著一件棉物掛在了刀劍頂端,底下露出了一個赤裸的小兒,露出著無瑕白玉的手臂上刺滿了尖銳的枯枝爛葉,叢山曠野中,一個女嬰被棄置山間。
女嬰全身依舊濕漉漉的,細小的水滴還掛在身體上,嘴裏時不時啼喃著,她漆黑一對與昨夜豆子般大小雨點的眼睛跟樵夫對視上了。
想到昨夜剛下過一場電掣雷轟的傾盆大雨,正處衰感之年的中年樵人看了女嬰一眼。
想到了自己剛得病死去的兒子,然後鬼使神差地又聯想到了村落神社祭司的話,心再狠不下心腸,也想要為自己的兒子逆天改命一迴。
於是樵人將鐮刀上的棉布取下,把刀插迴腰間,用棉布再裹上了嬰孩,最後雙手捧起了枯草堆上的女嬰,抱進竹筒後,將她與幾捆樹柴放在一起,徑直走上了山。
山路崎嶇,特別是一夜寒雨過後,路滑泥濘,十分難行。
中年樵人攀附著竹杖咬牙走迴村落後,腳上一雙草鞋沾滿了泥垢,他將背上的竹筒放下時,村口處迎麵走出了幾個他見過幾麵的村落男居民,他們的手裏就拖著一具死屍。
一夥人,一張臉,他們臉上清一色寫滿了飽經憂患成疾的愁腸百結,災疫的折磨,盜賊的猖獗,文室的暮景殘光,他們這些老弱病殘的貧民,都是賤命一條,吃了上頓沒下頓,隨時都是一抔黃土。
司空眼慣了,樵夫一隻腳還沒有踏進村莊,對麵又有人走了出來,這次走出的人數比先前一夥還要少,但拖在土地上的腳卻有六隻,中年男人立刻將竹筒抱了起來,退開了一步。
走進村落,村道一邊稀疏破敝的店鋪中,有神色漠廖的一些村民冷眼旁觀,視若無睹,也有人言輕微的平民長長一聲苦歎:“唉,今天又多出了四具,老天不給人活了啊……”
中年樵夫抱著竹筒跨進家門,在沒有多遠的距離,就看到婦人正做好了飯等著自己迴來,而中飯僅僅也隻是一碗醃製好的蘿卜根配著野菜混合。
“你辛苦了。”他把竹筒裏的木柴一捆捆撿出,婦人走過來幫忙,將手伸進筒內時卻摸到了一個嬰孩的臉,女嬰細語了一聲,婦人她驚嚇住了,與樵夫麵麵相覷,一時半刻,兩人都無法說出話。
婦人看懂了樵夫眼裏露出的那份思量,也沒有問嬰孩是從哪裏得來的,她對自己因感染上夭厲而逝去的兒子晝思夜想,終日思情恍恍惚惚,現在神魂都開始失據。
“神社不等人,要不快點吧,你吃飯,我現在就把人送過去……”
“……好救我們願誌一命……”
婦人停頓一會兒再說出話來,即使她知道她話裏的暗室私心,會讓神憎、會讓鬼厭。
“還是我吃完飯再送過去吧。”樵夫也麵飾起自私自利的神色,繞過了婦人。
“那好……你先吃飯。”
吃飯的時候,婦人跪坐在一旁,樵夫夾了一筷子的醃蘿卜根放進嘴裏,嘴巴大動,開始用力地嚼了起來,幹癟而硬條的極鹹蘿卜根,讓他嚼穿齦血,在野菜的青泥味進嘴之時,他聽到竹筒裏的女嬰又響起一聲啼哭。
這一刻,樵夫背對著婦人淚流滿麵下,婦人聽到動靜默默地側過頭看來,丈夫有淚不輕彈,樵夫吞聲飲淚過,在又夾一筷野菜根時拿手抹淚揉眵,解釋敷衍著一句:“是菜根鹹了。”
村莊的最深處,坐落著全村唯一無二的一座神社,煞紅的木架高高肅立在神社前麵,簡單幾根笠木呈現著直筒的形式,即使是身處在這個多事之秋的年歲裏,它也自有一番說不出的生機朝氣,就算隻是毫無生命特征的死物。
隻是令人莫衷一是的:在這樣禍亂交興的年代裏,大室人民將所有的深情厚誼通通寄予給了一座紅木屋宇,倒是有情;隻是有情,卻沒有留下人情世態的酌理,不得不說出一句無所適從罷了。
文室的神宮,是文室最開始得以安邦定國上通於天的神使,也是窮途到末路的大室人民———最後的一線生機!
文室建年以來,各地所依其造建而出的神社已年深歲久,大室人對神社抱著巨大的祈望,期盼著它能夠將肆虐的病疫滅除盡殆,救度於大室人民,讓他們在不幸之幸中,真的得以獲得救存。
樵人背著竹筒穿過了神木架下,這裏很早就有一批村民等著了,來這裏的都是神社的信徒,神社裏麵除了幾個少不經事的葵侍,隻有一個神官主,當地人托其排憂解難時就稱其一聲“小神官”。
小神官的名號卻與年齡無關,不過是大室人口口相傳的一句“老醫少卜”,所以人們除卻尊稱神宮的大神主,即使是年歲四十多的神官,也還是會被稱作“小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