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把殺豬刀,在殺豬刀麵前人人平等。
大唐對天竺的戰爭持續了四年的時間,一直到將恆河平原全部拿下才停下腳步,大唐雖強,可是人口就那麽點,消化土地的能力有限,五人組又不願意搞殖民政策,所以隻好先占領能夠消化的精華地區。
天竺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隻要稍作建設便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糧倉和資源基地,發展潛力巨大,給大唐三十年的時間消化這些精華地區,大唐便有了吞並整個南亞次大陸的能力。
大唐要做的就是做好基礎建設和移民工作,靜待時間的發酵,把有利條件轉化成為巨大的實力。
天竺之戰為大唐帶來了三百多萬適齡的生育人口和差不多數量的免費勞動力,未來幾年的大唐人口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增長,而免費的勞動力則幾乎都投入到了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之中。
延貞十五年,鋼鐵禁令解除,隻是兩年的時間,大唐的鋼鐵產量從不到百萬噸一舉增長道三百七十萬噸,足夠的鋼鐵產量掀起了鐵路建設的風潮,鐵路的等級也隨之提高到三十七公斤的級別,盡可能的滿足未來五十年的鐵路運輸需求。
鐵路的建設進入高速期,核心地區規劃的兩橫兩縱的鐵路網基本成型,唯一的地理分割標誌長江成為南北陸路交通的難點,雲家、皇家、墨家和工部組成了一個特別工作組,死磕大跨度橋梁的建造難題,隻是限於技術,想要天塹變通途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長安至大宛故地的鐵路開工,這條鐵路連同連接瓦罕走廊和千泉的支線,全長超過七千公裏,加上到恆河平原的延長錢路,整個鐵路網絡的長度接近一萬公裏。
在這個時代,如此長的一條鐵路無疑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工程,不談工程難度,僅僅是工程量就遠超長城的工程量。
大工程的時間跨度都是很長的,尤其是在技術並不能完全支撐的情況下,沒有二十年以上的時間,基本是看不到完成的可能。
大唐之所以敢製定這個龐大的計劃,還敢付諸實施,最大的依仗便是那幾百萬免費的勞動力,人們隻會記住勝利者的輝煌,其他失敗者的犧牲隻能成為輝煌盛世的注腳而已,時間一長,相關的記憶也就淡了。
聖母心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變質,世界的殘酷也會被掩埋在失敗文明的廢墟之中。
輝煌的代價總要有人付出,以前是華夏來承受,在這個時空,承受一切的變成了強勢文明崛起之路上的炮灰身上。
東亞是一個怪物房,五人組能做的便是把房間裏的最大一隻怪物放了出去,把所有的對手全部消滅。
實力強大的人總會頭腦不清醒,容易做出拍腦的決定,更容易失去目標和自我,雲家要在大唐因為力量膨脹而失控之前給大唐降溫。
他們選擇的降溫方式便是增強唐人的精神世界,引領盛唐文化的興起,暫時轉移唐人對外部的渴望,把華夏這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進一步的推向前進。
雲家人搞出的文藝作品有很多,他們隻放出了經典,之後便是等待日益增長的生產力來激發更加強烈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創造。
文化這東西靠的是積累,既有物資基礎,也有社會基礎,大唐正巧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所以文藝的大爆發勢不可擋。
戲曲、詩詞、話本,文字和語言的藝術趨向平民化,人民有需求,相應的作品自然踴躍出現。
雲家和儒家達成和解,儒家開始與百家一起重塑華夏文化的內核,並推動大唐的新文化運動,文化界開始真正的開眼看世界,官方和民間機構傾斜大量資源到文化界,支持文化輸出,華夏文化慢慢突破自然的限製,走向世界,和西亞的***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開始交流。
隨著交流的深入,衝突會成為主旋律,五人組相信有了強大國力的加持,華夏的燦爛文化會成為人類文化的主流,價值觀的輸出比武力更加致命,也更加的殘酷。
穿越者是推動者,也是毀滅者。
多年的對外戰爭覆滅了東亞的草原文明,消滅了東北和西南的半島文明,抹除了東方島國的落後文明,也對遠在美洲的文明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文明的衝突大部分是血腥的,文明的崛起伴隨著無數的屍體......這是進步的代價,無人可以跳出這個怪圈,穿越者也隻是能做到加快文明融合的過程而已,其他的事情他們也無能為力。
延貞十七年,李承乾在對天竺取得巨大勝利的光環加持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李承乾突然宣布退位,禪位給了自己的三弟李恪。
李二對大兒子撂挑子的作為表示不滿,但是遠離權利中心的他沒能改變兒子的決心,李恪依舊是成為了大唐的第四位皇帝,從長兄手中接過來帝國的權利。
李恪的登基引起的波瀾不小,尤其是在朝中老臣子的心中,李恪背負著前隋的血脈,為數不多的從前隋走過來的臣子很是惶恐,擔心李恪清算舊賬。
但是李恪沒有去為自己的外祖父做什麽,僅僅是給楊廣墓獻了一個花圈而已,對他來說,隋唐兩代的舊事並沒有意義,他要做的是按部就班的當好皇帝,做好大唐帝國的象征。
李恪連年號都懶得改便開始了自己的征程。
延貞十八年,西南、西北兩大軍區出兵二十萬,配合擁有一百架作戰飛艇的空軍部隊發動了對吐蕃的戰爭。
此戰結束的極快,從開戰到擊破邏些城,從第一支部隊進入高原到鬆讚被俘,所消耗的時間還不到兩個月,載重超過三十噸的飛艇讓唐軍擁有了定點投放兵力的能力,加上強悍的火力,原本就不多的吐蕃軍隊被很快分割圍殲,根本沒有抵擋唐軍的能力。
吐蕃之戰向世人展示了技術兵種的重要性,唐軍在戰爭結束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
到此時,整個東亞隻剩下大唐一個國家,而大唐的征程還遠未結束。
大唐對天竺的戰爭持續了四年的時間,一直到將恆河平原全部拿下才停下腳步,大唐雖強,可是人口就那麽點,消化土地的能力有限,五人組又不願意搞殖民政策,所以隻好先占領能夠消化的精華地區。
天竺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隻要稍作建設便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糧倉和資源基地,發展潛力巨大,給大唐三十年的時間消化這些精華地區,大唐便有了吞並整個南亞次大陸的能力。
大唐要做的就是做好基礎建設和移民工作,靜待時間的發酵,把有利條件轉化成為巨大的實力。
天竺之戰為大唐帶來了三百多萬適齡的生育人口和差不多數量的免費勞動力,未來幾年的大唐人口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增長,而免費的勞動力則幾乎都投入到了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之中。
延貞十五年,鋼鐵禁令解除,隻是兩年的時間,大唐的鋼鐵產量從不到百萬噸一舉增長道三百七十萬噸,足夠的鋼鐵產量掀起了鐵路建設的風潮,鐵路的等級也隨之提高到三十七公斤的級別,盡可能的滿足未來五十年的鐵路運輸需求。
鐵路的建設進入高速期,核心地區規劃的兩橫兩縱的鐵路網基本成型,唯一的地理分割標誌長江成為南北陸路交通的難點,雲家、皇家、墨家和工部組成了一個特別工作組,死磕大跨度橋梁的建造難題,隻是限於技術,想要天塹變通途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長安至大宛故地的鐵路開工,這條鐵路連同連接瓦罕走廊和千泉的支線,全長超過七千公裏,加上到恆河平原的延長錢路,整個鐵路網絡的長度接近一萬公裏。
在這個時代,如此長的一條鐵路無疑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工程,不談工程難度,僅僅是工程量就遠超長城的工程量。
大工程的時間跨度都是很長的,尤其是在技術並不能完全支撐的情況下,沒有二十年以上的時間,基本是看不到完成的可能。
大唐之所以敢製定這個龐大的計劃,還敢付諸實施,最大的依仗便是那幾百萬免費的勞動力,人們隻會記住勝利者的輝煌,其他失敗者的犧牲隻能成為輝煌盛世的注腳而已,時間一長,相關的記憶也就淡了。
聖母心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變質,世界的殘酷也會被掩埋在失敗文明的廢墟之中。
輝煌的代價總要有人付出,以前是華夏來承受,在這個時空,承受一切的變成了強勢文明崛起之路上的炮灰身上。
東亞是一個怪物房,五人組能做的便是把房間裏的最大一隻怪物放了出去,把所有的對手全部消滅。
實力強大的人總會頭腦不清醒,容易做出拍腦的決定,更容易失去目標和自我,雲家要在大唐因為力量膨脹而失控之前給大唐降溫。
他們選擇的降溫方式便是增強唐人的精神世界,引領盛唐文化的興起,暫時轉移唐人對外部的渴望,把華夏這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進一步的推向前進。
雲家人搞出的文藝作品有很多,他們隻放出了經典,之後便是等待日益增長的生產力來激發更加強烈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創造。
文化這東西靠的是積累,既有物資基礎,也有社會基礎,大唐正巧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所以文藝的大爆發勢不可擋。
戲曲、詩詞、話本,文字和語言的藝術趨向平民化,人民有需求,相應的作品自然踴躍出現。
雲家和儒家達成和解,儒家開始與百家一起重塑華夏文化的內核,並推動大唐的新文化運動,文化界開始真正的開眼看世界,官方和民間機構傾斜大量資源到文化界,支持文化輸出,華夏文化慢慢突破自然的限製,走向世界,和西亞的***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開始交流。
隨著交流的深入,衝突會成為主旋律,五人組相信有了強大國力的加持,華夏的燦爛文化會成為人類文化的主流,價值觀的輸出比武力更加致命,也更加的殘酷。
穿越者是推動者,也是毀滅者。
多年的對外戰爭覆滅了東亞的草原文明,消滅了東北和西南的半島文明,抹除了東方島國的落後文明,也對遠在美洲的文明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文明的衝突大部分是血腥的,文明的崛起伴隨著無數的屍體......這是進步的代價,無人可以跳出這個怪圈,穿越者也隻是能做到加快文明融合的過程而已,其他的事情他們也無能為力。
延貞十七年,李承乾在對天竺取得巨大勝利的光環加持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李承乾突然宣布退位,禪位給了自己的三弟李恪。
李二對大兒子撂挑子的作為表示不滿,但是遠離權利中心的他沒能改變兒子的決心,李恪依舊是成為了大唐的第四位皇帝,從長兄手中接過來帝國的權利。
李恪的登基引起的波瀾不小,尤其是在朝中老臣子的心中,李恪背負著前隋的血脈,為數不多的從前隋走過來的臣子很是惶恐,擔心李恪清算舊賬。
但是李恪沒有去為自己的外祖父做什麽,僅僅是給楊廣墓獻了一個花圈而已,對他來說,隋唐兩代的舊事並沒有意義,他要做的是按部就班的當好皇帝,做好大唐帝國的象征。
李恪連年號都懶得改便開始了自己的征程。
延貞十八年,西南、西北兩大軍區出兵二十萬,配合擁有一百架作戰飛艇的空軍部隊發動了對吐蕃的戰爭。
此戰結束的極快,從開戰到擊破邏些城,從第一支部隊進入高原到鬆讚被俘,所消耗的時間還不到兩個月,載重超過三十噸的飛艇讓唐軍擁有了定點投放兵力的能力,加上強悍的火力,原本就不多的吐蕃軍隊被很快分割圍殲,根本沒有抵擋唐軍的能力。
吐蕃之戰向世人展示了技術兵種的重要性,唐軍在戰爭結束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
到此時,整個東亞隻剩下大唐一個國家,而大唐的征程還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