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之所以搞出伴讀風波,掂量一下朝臣是最直接的因素,而另一潛在目的就是他希望朝野上下的目光能從趙瑗、趙琯的身上移開。
他們還太小,固然趙宋的太子冊立有的是小小年齡者,趙瑗更是皇後所出的嫡長子,繼承皇位似天經地義。可他還是想讓大家對立太子之事失去興趣。
年後伴讀改宮學就是給這件事降降溫,同時幾個蹦躂的有些歡的主兒,也會接受再教育。那會叫邢、潘兩家都明白一個事兒——自己被忽悠了,也會叫滿朝文武們都明白這個道理。
而這桶冷水澆頭以後,他們更會想到一個問題:皇帝怎麽就這麽有空來逗弄他們呢?這背後又代表了什麽呢?
真的,這之後誰要還敢把‘太子’倆字掛在嘴邊,趙構敬他是條漢子!
雖然他也說不準自己這麽做能把‘太子’風波給壓下去多久。
橫豎他就兩個兒子,哪怕再小不點,隻要沒有新的子嗣誕生,這兩個小家夥就注定為萬人矚目,很難不讓人對聖心有所猜測。而猜測之下就會站隊,一站隊就難免互分陣營開始對立。
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因為這般的後果隻能讓一批有才能者被破的從接下的‘大時代’中出局。就跟雍老四上位後,那些跟著老八搖旗呐喊的主兒,沒幾個得好下場的。
照此推彼,趙瑗與趙琯中的勝者上位後,趙宋也要付出一大損失。這完全是沒必要的不是麽?
……
新年到了,整個汴京城都被埋在了雪裏。
雪格外大,虧得秋糧已經入庫,汴梁城周邊一二百萬人口,內中更有無可計數的不事生產者,糧食永遠是當權者所掛心之事。如此的結果就是,趙構一邊不住的往汴京運輸糧食,另一邊卻禁不住生出要遷都的念頭。
這趙宋的漕運耗費之重,也真叫人膽顫心驚。
當然了,這遷都事宜還要從長計議,可是這城內的糧食,保守估計夠全城的軍民官紳一年嚼用的。
如今的小冰河時期,冬天氣溫寒冷,根本無法大規模的調撥米糧進京。
朝廷能夠確保的就是在漕運封凍之前,已經把足夠多的糧米運到了京城內,不然一旦市麵上短缺了糧食,可是能引起天大麻煩的。
而且每到過年世界,四麵八方都會有大批的流民向汴梁湧去。內裏有一部分會被外圍州縣所攔截住,不許他們再往前一步。
但總會有大把大把的‘漏網之魚’繼續遊向汴梁。
開封府年年都會在下屬各縣,乃至是汴京城外搭棚子收留難民,設粥鋪統計人口。甚至就是東京城內外都有不少人要乞食為生。
沒辦法。北宋不抑製土地兼並,京郊附近的土地兼並乃是全國最為嚴重的,幾乎都被權貴給占完了。附近的小民百姓幾乎沒有人能有自己的田地。如果不去做佃戶,那就隻能去城內做工。偏宋人雇工昂貴,繁華的京城因為無數達官顯貴和皇室宗親的存在而擁有著無數個工作的機會,便是在城內做個小工零活,歲入也似要勝過耕種。以至於東京城明明缺糧,可城郊城外卻有不少土地被荒廢擱置。何其荒唐?
但正是這種情況,使得普通民家的災害抵抗能力十分薄弱。京城居,大不易。汴京的工錢是很高,但生活成本也一樣高啊,不說家無隔夜糧,一年到頭卻也叫人攢不下幾個錢。一遇到像暴雪這種惡劣天氣,或是其他的原因使得人無法出工,那家裏無米下鍋,無柴取暖,挨餓受凍是很常見的。
這種情況下,做奸犯科的人自然就多了。因為肯定有人不願意被餓死。
現在趙構讓人搭棚子,施粥,一麵是為了安撫百姓,一麵也是想把主動權攥在手裏。這京城附近還是盡可能的叫它安全些的好。
外地流民在遭災時想進京也是因為知道這裏有粥吃,皇帝老爺比他們的父母官要好得多,至少肯給他們一口飯吃。
而沒到這個時候,那就是京城內的各大皇商們秀存在感的時候了。一個個慷慨解囊,唯恐自己弱別個一頭去了。
這當中除了被趙構直接掌控的商家外,真正的皇商,真的是很樂意刷存在感的。
隻要肯出血,那不僅能得到朝廷嘉許,樹碑留名,甚至還能得到皇帝的賜福——真的是賜福,過年時候賜下一個‘福’字,可不就是賜福麽。另外還能登上報紙,廣而告之。對個人和商號的正麵形象加持是極大的,畢竟‘仁義’倆字可比奸商好多了。
而且捐款數額積累的夠多了,就能直接“兌換”民爵,那真一點都不虧。
趙構偶爾也會出宮私訪一遭,親眼看一下,心裏才算安穩麽。
放在往年時候,這些難民裏的丁壯,眨眼之間就會變成大宋朝的兵馬。因為這麽一來,難民們即使要鬧騰,沒有了大批的丁壯做骨幹,他們也掀不起大的風浪來。
京城內風平浪靜,平平安安的就到了年節時候了。
然後宮宴中鬧騰出的一些個亂子,很快就傳遍汴京城,成為了百多萬軍民們掛在嘴邊的樂子。
比如集英殿裏,誰跟誰拚了酒,哪個人又禦前失儀,或痛哭,或大喊大叫,還有鬥毆打架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醉了。當然也少不了吟詩作賦畫畫的,反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隻為在他跟前露臉。
而集英殿內的一幕,很快就被傳到了外麵,那些個大報自不會刊登,但別忘了汴梁城的小報。
京城小報是一種由民間自由發行,屬非法出版物,受朝廷嚴查嚴打,連個正規的名字都沒有,甚至連出版方也不固定的報紙。
可它真的很有市場。
因為底層百姓,包括很多吃喝不愁的中等階層,都對上流社會的八卦充滿了熱愛。就像後世狗仔曝光的明星緋聞、豪門八卦一樣,叫無數群中吃瓜吃的好不爽快。
但相對應的,那些明星、豪門對狗仔有多麽痛恨,現在趙宋的達官顯貴就對小報有多麽厭煩,可惜他們根本消滅不了。
因為後者的幕後老板身份也不簡單。
小報沒有廣告讚助,賺錢手段就靠擴大銷量,要想提高銷量,爆料內容就得博人眼球。每一家發行方都有各自的秘密信息渠道,手底下有一大批狗仔隊員,甚至還有專門找太監宮女打聽宮內秘聞的,叫“內探”;有到朝中各部打探官員任免情況和官員隱私的,這叫“省探”;各衙門還散布著打探案件進展情況的“衙探”……
往更深處裏想,這東西甚至都是一些人暗中準備的‘匕首’。
就像大觀四年(1110年),東京小報就製造了一則驚天新聞。
有小報假冒宋徽宗口吻發布了一篇痛斥蔡京賣國投敵罪狀的詔書,一時間汴京紙貴,流傳的特別廣,風頭不亞於現在的任何一條震驚社會各界的假新聞。以至於徽宗親自出麵澄清。
集英殿裏的那些個‘新鮮事’,根本就瞞不過這些人的‘耳目’。
也算是真正的娛樂大眾了。
他們還太小,固然趙宋的太子冊立有的是小小年齡者,趙瑗更是皇後所出的嫡長子,繼承皇位似天經地義。可他還是想讓大家對立太子之事失去興趣。
年後伴讀改宮學就是給這件事降降溫,同時幾個蹦躂的有些歡的主兒,也會接受再教育。那會叫邢、潘兩家都明白一個事兒——自己被忽悠了,也會叫滿朝文武們都明白這個道理。
而這桶冷水澆頭以後,他們更會想到一個問題:皇帝怎麽就這麽有空來逗弄他們呢?這背後又代表了什麽呢?
真的,這之後誰要還敢把‘太子’倆字掛在嘴邊,趙構敬他是條漢子!
雖然他也說不準自己這麽做能把‘太子’風波給壓下去多久。
橫豎他就兩個兒子,哪怕再小不點,隻要沒有新的子嗣誕生,這兩個小家夥就注定為萬人矚目,很難不讓人對聖心有所猜測。而猜測之下就會站隊,一站隊就難免互分陣營開始對立。
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因為這般的後果隻能讓一批有才能者被破的從接下的‘大時代’中出局。就跟雍老四上位後,那些跟著老八搖旗呐喊的主兒,沒幾個得好下場的。
照此推彼,趙瑗與趙琯中的勝者上位後,趙宋也要付出一大損失。這完全是沒必要的不是麽?
……
新年到了,整個汴京城都被埋在了雪裏。
雪格外大,虧得秋糧已經入庫,汴梁城周邊一二百萬人口,內中更有無可計數的不事生產者,糧食永遠是當權者所掛心之事。如此的結果就是,趙構一邊不住的往汴京運輸糧食,另一邊卻禁不住生出要遷都的念頭。
這趙宋的漕運耗費之重,也真叫人膽顫心驚。
當然了,這遷都事宜還要從長計議,可是這城內的糧食,保守估計夠全城的軍民官紳一年嚼用的。
如今的小冰河時期,冬天氣溫寒冷,根本無法大規模的調撥米糧進京。
朝廷能夠確保的就是在漕運封凍之前,已經把足夠多的糧米運到了京城內,不然一旦市麵上短缺了糧食,可是能引起天大麻煩的。
而且每到過年世界,四麵八方都會有大批的流民向汴梁湧去。內裏有一部分會被外圍州縣所攔截住,不許他們再往前一步。
但總會有大把大把的‘漏網之魚’繼續遊向汴梁。
開封府年年都會在下屬各縣,乃至是汴京城外搭棚子收留難民,設粥鋪統計人口。甚至就是東京城內外都有不少人要乞食為生。
沒辦法。北宋不抑製土地兼並,京郊附近的土地兼並乃是全國最為嚴重的,幾乎都被權貴給占完了。附近的小民百姓幾乎沒有人能有自己的田地。如果不去做佃戶,那就隻能去城內做工。偏宋人雇工昂貴,繁華的京城因為無數達官顯貴和皇室宗親的存在而擁有著無數個工作的機會,便是在城內做個小工零活,歲入也似要勝過耕種。以至於東京城明明缺糧,可城郊城外卻有不少土地被荒廢擱置。何其荒唐?
但正是這種情況,使得普通民家的災害抵抗能力十分薄弱。京城居,大不易。汴京的工錢是很高,但生活成本也一樣高啊,不說家無隔夜糧,一年到頭卻也叫人攢不下幾個錢。一遇到像暴雪這種惡劣天氣,或是其他的原因使得人無法出工,那家裏無米下鍋,無柴取暖,挨餓受凍是很常見的。
這種情況下,做奸犯科的人自然就多了。因為肯定有人不願意被餓死。
現在趙構讓人搭棚子,施粥,一麵是為了安撫百姓,一麵也是想把主動權攥在手裏。這京城附近還是盡可能的叫它安全些的好。
外地流民在遭災時想進京也是因為知道這裏有粥吃,皇帝老爺比他們的父母官要好得多,至少肯給他們一口飯吃。
而沒到這個時候,那就是京城內的各大皇商們秀存在感的時候了。一個個慷慨解囊,唯恐自己弱別個一頭去了。
這當中除了被趙構直接掌控的商家外,真正的皇商,真的是很樂意刷存在感的。
隻要肯出血,那不僅能得到朝廷嘉許,樹碑留名,甚至還能得到皇帝的賜福——真的是賜福,過年時候賜下一個‘福’字,可不就是賜福麽。另外還能登上報紙,廣而告之。對個人和商號的正麵形象加持是極大的,畢竟‘仁義’倆字可比奸商好多了。
而且捐款數額積累的夠多了,就能直接“兌換”民爵,那真一點都不虧。
趙構偶爾也會出宮私訪一遭,親眼看一下,心裏才算安穩麽。
放在往年時候,這些難民裏的丁壯,眨眼之間就會變成大宋朝的兵馬。因為這麽一來,難民們即使要鬧騰,沒有了大批的丁壯做骨幹,他們也掀不起大的風浪來。
京城內風平浪靜,平平安安的就到了年節時候了。
然後宮宴中鬧騰出的一些個亂子,很快就傳遍汴京城,成為了百多萬軍民們掛在嘴邊的樂子。
比如集英殿裏,誰跟誰拚了酒,哪個人又禦前失儀,或痛哭,或大喊大叫,還有鬥毆打架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醉了。當然也少不了吟詩作賦畫畫的,反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隻為在他跟前露臉。
而集英殿內的一幕,很快就被傳到了外麵,那些個大報自不會刊登,但別忘了汴梁城的小報。
京城小報是一種由民間自由發行,屬非法出版物,受朝廷嚴查嚴打,連個正規的名字都沒有,甚至連出版方也不固定的報紙。
可它真的很有市場。
因為底層百姓,包括很多吃喝不愁的中等階層,都對上流社會的八卦充滿了熱愛。就像後世狗仔曝光的明星緋聞、豪門八卦一樣,叫無數群中吃瓜吃的好不爽快。
但相對應的,那些明星、豪門對狗仔有多麽痛恨,現在趙宋的達官顯貴就對小報有多麽厭煩,可惜他們根本消滅不了。
因為後者的幕後老板身份也不簡單。
小報沒有廣告讚助,賺錢手段就靠擴大銷量,要想提高銷量,爆料內容就得博人眼球。每一家發行方都有各自的秘密信息渠道,手底下有一大批狗仔隊員,甚至還有專門找太監宮女打聽宮內秘聞的,叫“內探”;有到朝中各部打探官員任免情況和官員隱私的,這叫“省探”;各衙門還散布著打探案件進展情況的“衙探”……
往更深處裏想,這東西甚至都是一些人暗中準備的‘匕首’。
就像大觀四年(1110年),東京小報就製造了一則驚天新聞。
有小報假冒宋徽宗口吻發布了一篇痛斥蔡京賣國投敵罪狀的詔書,一時間汴京紙貴,流傳的特別廣,風頭不亞於現在的任何一條震驚社會各界的假新聞。以至於徽宗親自出麵澄清。
集英殿裏的那些個‘新鮮事’,根本就瞞不過這些人的‘耳目’。
也算是真正的娛樂大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