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啊,你咋來的那麽快呢?
……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迴,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
隨著遼東捷報一封封的傳入汴京,整個中原都仿佛洋溢起一股軍中男兒的熱血。這就是戰爭的激勵,比之蒼白的文章口號來,誘惑力高漲的太多太多。
便就是繁華的汴京城內的勾欄瓦肆,這些日子裏也響起了鏗鏘有力的邊塞曲,而少了很多纏綿反側的靡靡之音。
書生也有英雄氣嘛!
他們在趙構這樣一位尚武的皇帝手下討生活,士大夫們便是依舊蔑視武人,麵上也要做好樣子不是?
加之,一樣水養百樣人。讀書人基數那麽多,什麽人都有。
有那歧視武人的,也有那親善武人的。先前時候,前者吃香,後者被排斥。但現在卻是後者得了勢頭,前者被逼著壓著來改頭換麵。
這就好比後世的‘政治正確’。不管你背地裏如何的男盜女娼,表麵上卻都要一副道貌岸然。
汴梁城就尤其的如此。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一曲李太白的《胡無人》方歌罷,後頭接著就是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
歌舞章台似乎真添上了兩分豪氣,三分血氣。
樓上闊間裏,一群身著各色儒衫,頭戴襆頭的男子們在舉杯歡笑,身邊還各有姿色出眾的粉頭作陪,歌聲悠揚高亮,引得眾人拍掌叫好。
“好好好!不愧是大晟府的手筆。將李唐邊塞詩譜寫得如此壯闊,實讓我等自慚。”
“官家重複大晟府,不尚雅樂,而置行軍歌、邊塞曲,重振漢家威儀之心,世人皆知啊。”
語氣有些感慨,說不出是讚同還是反對,而是非常之複雜。
趙構尚武,縱然並不抑文,卻也很難讓士大夫們對之真心實意的高唱讚歌。看著昔日被自己踩在腳下的人,如今竟然與自己齊肩而立,那滋味是能要人抓狂的。更別說文人士大夫這兩年裏還被武人隱隱壓過一頭來。
他們如何會真正的崇拜趙構?就是有,那也是很少的。
但趙構如此作為的同時,卻能掃蕩胡塵,先複燕雲十六州,再收河套河西,如今又兵出榆關,打的幾年前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金虜節節敗退,一掃中原二百年之晦氣,讓無數男兒揚眉吐氣,重振漢家雄風。這卻又是無可分辨的赫赫偉功,叫人不得不拜服。
所以,讀書人士大夫對趙構的感情真的很複雜很複雜啊。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迴看秦塞低如馬,漸見黃河直北流。天威直卷玉門塞,萬裏胡人盡漢歌!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這兒顯然不是隻眼下一座酒席,說話中旁邊的雅閣裏就隱隱傳出了《秦王破陣樂》。
與此同時,秘書監宇文虛中府上,鄭樵和鄭厚兩兄弟正跟宇文虛中喝的暢快。
尤其是鄭樵,喝得臉上潮紅,隻勉力維持著架子,把話說的清楚流利。
誰能想到他這個當年在汴梁城中失意而歸的八閩子,如今竟然成為了官家預定的宮廷老師,掛著貼身秘書郎的牌子,整日的泡在大圖書館的內庭。
圖書館是趙構設置的一項措施,在文化氛圍高漲的趙宋,一經推出就立刻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歡迎。
如今已經遍布大江南北的州府縣城了。
很多地方的官造圖書館都已經成為本地最是熱鬧的一‘景點’了。
而汴京城內的國家大圖書館,更是收藏了數以百萬的書籍、文本,那不僅是有官家之力,更是因為有無數人的追捧和奉獻。
光大圖書館外的鳴謝表碑上,就已經刻了三百多名字了,全都是有名有姓的人,一個個非富即貴。
他們的捐贈和獻書,那也是大圖書館藏書的主要來源之一。
而大圖書館的內庭就是圖書館所需的編纂組了,他們的任務就是編撰著書,涉略經史子集,飽含三教九流,內中宿老名儒無數,鄭樵這麽個而立之年的小年輕,能以如此年紀置身其間,這都是皇恩浩蕩了。更別說他還能從一幹老前輩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史書組的領頭人。
這待遇,宇文虛中看的都目瞪口呆,官家對之真是青睞有加啊。
當然,鄭樵本人的才華,宇文虛中也是認可的。
當初哲宗繼位,金人南下,鄭樵和從兄鄭厚接連兩次聯名向時任樞密院事的宇文虛中上書,陳述二人的抗金的意誌和才能,雖得到宇文虛中的賞識,但由於上頭的當權者畏敵如虎、無所作為而未得償所願。鄭樵由此看透了仕途,迴去了閩地老家,決心放棄科考應試而以布衣身份為國家寫一部集天下書為一體的宏偉大作。
這人的心氣還是很高很高的。
要是宇文虛中真就把他遺忘在腦後了,鄭樵保不準至此真就隱姓埋名了。但宇文虛中的記憶力顯然很不錯,在局勢大定後,就立刻向趙構推薦了鄭樵和他從兄鄭厚。
對此二人,趙構顯然是一無所知的。不管是21世紀還是在明末時候,他都沒聽說過鄭氏昆仲的名頭。
但趙構對宇文虛中還是認可的,使人召二鄭覲見。發現這倆人還真是不錯的人才。
首先,那年紀較大的鄭厚,天資聰明,四歲讀書,過目不忘。七八歲精通四書五經,所作詩文援引經據典,下筆成章,其文采令諸多老先生自愧不如。爾後誌向遠大,學問淵博,諸子百家,無所不通,詞賦典雅秀麗,文辭高古奧博,議論自成一家。
可以說,如此人物在先前的社會風氣之下,那是很容易混出頭的。
然而鄭厚卻‘舍本求末’,不以滿腹精華和一手好文章為豪,而是立誌“使厚司台諫,則世無豺虎跡;使樵直史苑,則地下無冤人。”,想做一個魏征那樣的諫官,以掃除天下貪官汙吏,還世道朗朗乾坤為誌。
這種人天生就是諫官,天生就是修法立法的坯子。
趙構轉手就把他送去了大理寺,而不是禦史台,想叫他多接觸些實事,曆練曆練,然而再修宋法。
雖然這事兒,極可能等到他‘死’的那一日都不會有結果——鄭厚到時候都不見得成熟呢。
而鄭樵呢,更被趙構看重了。
不為別的,就因為鄭樵的學風——鄭樵的學術思想主要是“會通”、“求是”和“創新”。“會通”表現為他主張修史要據“司馬遷會通之法”,不讚成編寫“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斷代史;“求是”和“創新”則表現為他重視實踐的經驗,反對“空言著書”,認為有許多東西是從書本中得不到的,要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這是對義理之學的一大補充和進步啊。
所以,鄭家兩兄弟全得以重用,甚至宇文虛中能踢開無數個競爭者最終能走上秘書監一把手的位置,都跟此事有一定的關係。三人也借此機會成為了知己好友。
不管是宇文虛中還是鄭家兄弟,對女真對金虜都一百個厭惡,如今遼東戰場的好消息一個接一個的傳來,外頭的那些人是不是真的高興不說,他們仨是真的高興。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宇文虛中吟著蘇軾的江城子,一手舉杯,“二位賢弟,幹了此杯!”
……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迴,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
隨著遼東捷報一封封的傳入汴京,整個中原都仿佛洋溢起一股軍中男兒的熱血。這就是戰爭的激勵,比之蒼白的文章口號來,誘惑力高漲的太多太多。
便就是繁華的汴京城內的勾欄瓦肆,這些日子裏也響起了鏗鏘有力的邊塞曲,而少了很多纏綿反側的靡靡之音。
書生也有英雄氣嘛!
他們在趙構這樣一位尚武的皇帝手下討生活,士大夫們便是依舊蔑視武人,麵上也要做好樣子不是?
加之,一樣水養百樣人。讀書人基數那麽多,什麽人都有。
有那歧視武人的,也有那親善武人的。先前時候,前者吃香,後者被排斥。但現在卻是後者得了勢頭,前者被逼著壓著來改頭換麵。
這就好比後世的‘政治正確’。不管你背地裏如何的男盜女娼,表麵上卻都要一副道貌岸然。
汴梁城就尤其的如此。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一曲李太白的《胡無人》方歌罷,後頭接著就是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
歌舞章台似乎真添上了兩分豪氣,三分血氣。
樓上闊間裏,一群身著各色儒衫,頭戴襆頭的男子們在舉杯歡笑,身邊還各有姿色出眾的粉頭作陪,歌聲悠揚高亮,引得眾人拍掌叫好。
“好好好!不愧是大晟府的手筆。將李唐邊塞詩譜寫得如此壯闊,實讓我等自慚。”
“官家重複大晟府,不尚雅樂,而置行軍歌、邊塞曲,重振漢家威儀之心,世人皆知啊。”
語氣有些感慨,說不出是讚同還是反對,而是非常之複雜。
趙構尚武,縱然並不抑文,卻也很難讓士大夫們對之真心實意的高唱讚歌。看著昔日被自己踩在腳下的人,如今竟然與自己齊肩而立,那滋味是能要人抓狂的。更別說文人士大夫這兩年裏還被武人隱隱壓過一頭來。
他們如何會真正的崇拜趙構?就是有,那也是很少的。
但趙構如此作為的同時,卻能掃蕩胡塵,先複燕雲十六州,再收河套河西,如今又兵出榆關,打的幾年前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金虜節節敗退,一掃中原二百年之晦氣,讓無數男兒揚眉吐氣,重振漢家雄風。這卻又是無可分辨的赫赫偉功,叫人不得不拜服。
所以,讀書人士大夫對趙構的感情真的很複雜很複雜啊。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迴看秦塞低如馬,漸見黃河直北流。天威直卷玉門塞,萬裏胡人盡漢歌!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這兒顯然不是隻眼下一座酒席,說話中旁邊的雅閣裏就隱隱傳出了《秦王破陣樂》。
與此同時,秘書監宇文虛中府上,鄭樵和鄭厚兩兄弟正跟宇文虛中喝的暢快。
尤其是鄭樵,喝得臉上潮紅,隻勉力維持著架子,把話說的清楚流利。
誰能想到他這個當年在汴梁城中失意而歸的八閩子,如今竟然成為了官家預定的宮廷老師,掛著貼身秘書郎的牌子,整日的泡在大圖書館的內庭。
圖書館是趙構設置的一項措施,在文化氛圍高漲的趙宋,一經推出就立刻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歡迎。
如今已經遍布大江南北的州府縣城了。
很多地方的官造圖書館都已經成為本地最是熱鬧的一‘景點’了。
而汴京城內的國家大圖書館,更是收藏了數以百萬的書籍、文本,那不僅是有官家之力,更是因為有無數人的追捧和奉獻。
光大圖書館外的鳴謝表碑上,就已經刻了三百多名字了,全都是有名有姓的人,一個個非富即貴。
他們的捐贈和獻書,那也是大圖書館藏書的主要來源之一。
而大圖書館的內庭就是圖書館所需的編纂組了,他們的任務就是編撰著書,涉略經史子集,飽含三教九流,內中宿老名儒無數,鄭樵這麽個而立之年的小年輕,能以如此年紀置身其間,這都是皇恩浩蕩了。更別說他還能從一幹老前輩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史書組的領頭人。
這待遇,宇文虛中看的都目瞪口呆,官家對之真是青睞有加啊。
當然,鄭樵本人的才華,宇文虛中也是認可的。
當初哲宗繼位,金人南下,鄭樵和從兄鄭厚接連兩次聯名向時任樞密院事的宇文虛中上書,陳述二人的抗金的意誌和才能,雖得到宇文虛中的賞識,但由於上頭的當權者畏敵如虎、無所作為而未得償所願。鄭樵由此看透了仕途,迴去了閩地老家,決心放棄科考應試而以布衣身份為國家寫一部集天下書為一體的宏偉大作。
這人的心氣還是很高很高的。
要是宇文虛中真就把他遺忘在腦後了,鄭樵保不準至此真就隱姓埋名了。但宇文虛中的記憶力顯然很不錯,在局勢大定後,就立刻向趙構推薦了鄭樵和他從兄鄭厚。
對此二人,趙構顯然是一無所知的。不管是21世紀還是在明末時候,他都沒聽說過鄭氏昆仲的名頭。
但趙構對宇文虛中還是認可的,使人召二鄭覲見。發現這倆人還真是不錯的人才。
首先,那年紀較大的鄭厚,天資聰明,四歲讀書,過目不忘。七八歲精通四書五經,所作詩文援引經據典,下筆成章,其文采令諸多老先生自愧不如。爾後誌向遠大,學問淵博,諸子百家,無所不通,詞賦典雅秀麗,文辭高古奧博,議論自成一家。
可以說,如此人物在先前的社會風氣之下,那是很容易混出頭的。
然而鄭厚卻‘舍本求末’,不以滿腹精華和一手好文章為豪,而是立誌“使厚司台諫,則世無豺虎跡;使樵直史苑,則地下無冤人。”,想做一個魏征那樣的諫官,以掃除天下貪官汙吏,還世道朗朗乾坤為誌。
這種人天生就是諫官,天生就是修法立法的坯子。
趙構轉手就把他送去了大理寺,而不是禦史台,想叫他多接觸些實事,曆練曆練,然而再修宋法。
雖然這事兒,極可能等到他‘死’的那一日都不會有結果——鄭厚到時候都不見得成熟呢。
而鄭樵呢,更被趙構看重了。
不為別的,就因為鄭樵的學風——鄭樵的學術思想主要是“會通”、“求是”和“創新”。“會通”表現為他主張修史要據“司馬遷會通之法”,不讚成編寫“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斷代史;“求是”和“創新”則表現為他重視實踐的經驗,反對“空言著書”,認為有許多東西是從書本中得不到的,要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這是對義理之學的一大補充和進步啊。
所以,鄭家兩兄弟全得以重用,甚至宇文虛中能踢開無數個競爭者最終能走上秘書監一把手的位置,都跟此事有一定的關係。三人也借此機會成為了知己好友。
不管是宇文虛中還是鄭家兄弟,對女真對金虜都一百個厭惡,如今遼東戰場的好消息一個接一個的傳來,外頭的那些人是不是真的高興不說,他們仨是真的高興。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宇文虛中吟著蘇軾的江城子,一手舉杯,“二位賢弟,幹了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