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李善長的那番話,所透露出來的最少包含兩個信息。
第一個“陛下有此意,老夫也讚同,但是還沒經過廷議”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他李善長跟朱重八是一夥兒的,而劉伯溫很可能不是,朝堂上肯定會有不同意見。
第二個“色目、欽察、諸迴和泉州蒲氏,或不在此列”所透露出來的信息:色目、欽察、諸迴和泉州蒲氏肯定不會被劃分為農戶,但是蒙古有可能被劃分成農戶。
而且這番話裏還隱藏著第三條信息,那就是:你楊駙馬跟朱皇帝是一夥兒的,所以跟我李善長也是一夥兒的,現在我把這些事情都跟你說了,你姓楊的是不是應該表個態?
正當楊大知縣在心裏暗自琢磨時,李善長又繼續說道:“其實老夫和上位已經商議過,眼下比較困難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江南百姓向北方遷移。”
說到這兒,李善長又微微歎息一聲,望著楊大知縣說道:“駙馬爺可知,為何江南百姓不好向北方遷移?”
楊少峰微微一怔,問道:“是擔心生活習慣不同,不願背井離鄉?”
李善長微微點頭,隨即卻又搖了搖頭,說道:“這隻是其中一方麵原因,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駙馬爺之前的幾份奏本。”
楊少峰反手指著自己,問道:“因為下官?”
李善長再次點頭,直接說道:“因為累進稅率和王田製。”
“按照駙馬爺寫的是計丁授田,計田收稅。”
“可要是一家一戶裏有幾十丁呢?一家有十五丁,這就是二百二十五畝,而這二百二十五畝田依舊是最低的稅製。”
“若是如此,士族依舊不會有什麽改變,宗法依舊會大於王法。”
“因此,老夫和上位就商量著,累進稅率和王田製不僅要計丁,同時還要計戶,若一戶超過百畝土地,則招待累進稅製。”
“風聲傳出去之後,現在江南有許多士紳都在準備分家,又或者是想把自家多出來的那些田地掛到他人名下,而許多百姓又不想要自己的名下有太多田地。”
李善長滿臉苦澀的笑了笑,“駙馬爺或許還不知道吧,江南現在莫名其妙的就多出來近一百萬戶、近五百萬人。”
“等到累進稅製和王田製都完善起來,正式開始推行之後,隻怕這些人也都能分到土地——如此一來,他們又怎麽願意向北方遷移?”
隨著李善長的話音落下,楊大知縣整個人都麻了。
怎麽著,合著還是本官惹出來的麻煩?
可拉坤兒倒吧,朱重八那個老登是皇帝,你李善長是丞相,明明這些都是你們君臣的鍋,你個老登還想著甩到本官身上?
嗬~呸!
本官這就讓你見識見識什麽叫做三不沾!
心裏打定主意,楊大知縣便笑著說道:“好叫李公得知,其實下官寫那幾份奏本的本意,都是請在寧陽縣試行,下官也沒想到會鬧出如此大的風波。”
李善長頓時被氣得牙根都癢癢,甚至想直接抓著楊大知縣問一句:你楊癲瘋還能不能做個人了!
是,你他娘的寫的那幾份奏本上麵確實都有“請在寧陽縣試行”的話,通政司和宮裏都有存檔,這個誰也不能冤枉你。
可是你他娘的真不知道你提出來的這些玩意兒對於大明來說意味著什麽?
你他娘的就不能好好想一想,如果不是你提出來的這些東西牽扯太廣,他朱皇帝又何至於一直扣著你的奏本不給迴複?
現在老夫都他娘的準備開誠布公的跟你談一談了,你楊癲瘋卻直接把鍋給甩了迴來!簡直不當人子!
心裏瘋狂罵了楊大知縣好大一會兒,李善長才皮笑肉不笑的說道:“累進製稅率和王田製的事情可以待會兒再說,眼下最為重要的,還是該如何說動百姓向北方遷移?”
楊大知縣心中忽然一緊。
向北方遷移百姓,這話已經不是李善長第一次提起。
也就是說,朱皇帝和李善長這兩個老登是真心想要從江南大量遷移百姓到北方。
那麽問題來了。
朱皇帝既然已經定都南京城,他這時候又為什麽會一門心思的往北方遷移百姓?
是這老登已經察覺到江南士紳不對勁了?
還是說他已經生出了別的念頭?
沉默了好一會兒後,楊大知縣才開口說道:“下官不過是區區一介知縣,眼界窄,見識短,對於李公所問問題,隻能從自己的角度說一說,若是有什麽不對的地方,還望李公海涵。”
聽楊大知縣這麽一說,李善長頓時來了精神。
楊大知縣繼續說道:“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若是有利可圖,百姓自然願意遷往北方,若是無利可圖,百姓自然也就不願意遷移。”
李善長嗯了一聲道:“駙馬爺說的沒錯,隻是北方如今地廣人稀,除了土地以外,又有什麽利足以吸引百姓願意遷移過去?”
楊大知縣微微一怔,一時間竟然不知道李善長這老登是故意在演自己,還是真不知道北方到底有什麽利益能夠吸引百姓。
因為在楊大知縣看來,北方能夠吸引百姓遷移的地方可太多了,想要在江南推行戶籍改革和鹽政改革也同樣不難。
略微沉吟一番後,楊大知縣才開口說道:“若是單純的依靠田地,自然不可能吸引江南百姓自願遷往北方,畢竟李公剛剛也說了,隨著累進稅率和王田製的消息傳出去,江南現在已經有許多士紳要把土地放出來。”
“可是先在寧陽縣或是先在山東試行戶籍混一,推行小學,卻有可能吸引百姓自願遷移,而且不僅僅隻是百姓,畢竟江南不僅僅隻有民戶,還有匠戶、軍戶和其他許多不同的戶類。”
其實說白了,還是要讓江南的百姓看到遷移之後的好處,比如說能分到土地,比如說能不受自家戶籍的局限,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再比如說能讓自家孩子有讀書科舉的機會。
單一的好處不夠吸引人,那就再多加上幾種嘛。
第一個“陛下有此意,老夫也讚同,但是還沒經過廷議”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他李善長跟朱重八是一夥兒的,而劉伯溫很可能不是,朝堂上肯定會有不同意見。
第二個“色目、欽察、諸迴和泉州蒲氏,或不在此列”所透露出來的信息:色目、欽察、諸迴和泉州蒲氏肯定不會被劃分為農戶,但是蒙古有可能被劃分成農戶。
而且這番話裏還隱藏著第三條信息,那就是:你楊駙馬跟朱皇帝是一夥兒的,所以跟我李善長也是一夥兒的,現在我把這些事情都跟你說了,你姓楊的是不是應該表個態?
正當楊大知縣在心裏暗自琢磨時,李善長又繼續說道:“其實老夫和上位已經商議過,眼下比較困難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江南百姓向北方遷移。”
說到這兒,李善長又微微歎息一聲,望著楊大知縣說道:“駙馬爺可知,為何江南百姓不好向北方遷移?”
楊少峰微微一怔,問道:“是擔心生活習慣不同,不願背井離鄉?”
李善長微微點頭,隨即卻又搖了搖頭,說道:“這隻是其中一方麵原因,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駙馬爺之前的幾份奏本。”
楊少峰反手指著自己,問道:“因為下官?”
李善長再次點頭,直接說道:“因為累進稅率和王田製。”
“按照駙馬爺寫的是計丁授田,計田收稅。”
“可要是一家一戶裏有幾十丁呢?一家有十五丁,這就是二百二十五畝,而這二百二十五畝田依舊是最低的稅製。”
“若是如此,士族依舊不會有什麽改變,宗法依舊會大於王法。”
“因此,老夫和上位就商量著,累進稅率和王田製不僅要計丁,同時還要計戶,若一戶超過百畝土地,則招待累進稅製。”
“風聲傳出去之後,現在江南有許多士紳都在準備分家,又或者是想把自家多出來的那些田地掛到他人名下,而許多百姓又不想要自己的名下有太多田地。”
李善長滿臉苦澀的笑了笑,“駙馬爺或許還不知道吧,江南現在莫名其妙的就多出來近一百萬戶、近五百萬人。”
“等到累進稅製和王田製都完善起來,正式開始推行之後,隻怕這些人也都能分到土地——如此一來,他們又怎麽願意向北方遷移?”
隨著李善長的話音落下,楊大知縣整個人都麻了。
怎麽著,合著還是本官惹出來的麻煩?
可拉坤兒倒吧,朱重八那個老登是皇帝,你李善長是丞相,明明這些都是你們君臣的鍋,你個老登還想著甩到本官身上?
嗬~呸!
本官這就讓你見識見識什麽叫做三不沾!
心裏打定主意,楊大知縣便笑著說道:“好叫李公得知,其實下官寫那幾份奏本的本意,都是請在寧陽縣試行,下官也沒想到會鬧出如此大的風波。”
李善長頓時被氣得牙根都癢癢,甚至想直接抓著楊大知縣問一句:你楊癲瘋還能不能做個人了!
是,你他娘的寫的那幾份奏本上麵確實都有“請在寧陽縣試行”的話,通政司和宮裏都有存檔,這個誰也不能冤枉你。
可是你他娘的真不知道你提出來的這些玩意兒對於大明來說意味著什麽?
你他娘的就不能好好想一想,如果不是你提出來的這些東西牽扯太廣,他朱皇帝又何至於一直扣著你的奏本不給迴複?
現在老夫都他娘的準備開誠布公的跟你談一談了,你楊癲瘋卻直接把鍋給甩了迴來!簡直不當人子!
心裏瘋狂罵了楊大知縣好大一會兒,李善長才皮笑肉不笑的說道:“累進製稅率和王田製的事情可以待會兒再說,眼下最為重要的,還是該如何說動百姓向北方遷移?”
楊大知縣心中忽然一緊。
向北方遷移百姓,這話已經不是李善長第一次提起。
也就是說,朱皇帝和李善長這兩個老登是真心想要從江南大量遷移百姓到北方。
那麽問題來了。
朱皇帝既然已經定都南京城,他這時候又為什麽會一門心思的往北方遷移百姓?
是這老登已經察覺到江南士紳不對勁了?
還是說他已經生出了別的念頭?
沉默了好一會兒後,楊大知縣才開口說道:“下官不過是區區一介知縣,眼界窄,見識短,對於李公所問問題,隻能從自己的角度說一說,若是有什麽不對的地方,還望李公海涵。”
聽楊大知縣這麽一說,李善長頓時來了精神。
楊大知縣繼續說道:“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若是有利可圖,百姓自然願意遷往北方,若是無利可圖,百姓自然也就不願意遷移。”
李善長嗯了一聲道:“駙馬爺說的沒錯,隻是北方如今地廣人稀,除了土地以外,又有什麽利足以吸引百姓願意遷移過去?”
楊大知縣微微一怔,一時間竟然不知道李善長這老登是故意在演自己,還是真不知道北方到底有什麽利益能夠吸引百姓。
因為在楊大知縣看來,北方能夠吸引百姓遷移的地方可太多了,想要在江南推行戶籍改革和鹽政改革也同樣不難。
略微沉吟一番後,楊大知縣才開口說道:“若是單純的依靠田地,自然不可能吸引江南百姓自願遷往北方,畢竟李公剛剛也說了,隨著累進稅率和王田製的消息傳出去,江南現在已經有許多士紳要把土地放出來。”
“可是先在寧陽縣或是先在山東試行戶籍混一,推行小學,卻有可能吸引百姓自願遷移,而且不僅僅隻是百姓,畢竟江南不僅僅隻有民戶,還有匠戶、軍戶和其他許多不同的戶類。”
其實說白了,還是要讓江南的百姓看到遷移之後的好處,比如說能分到土地,比如說能不受自家戶籍的局限,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再比如說能讓自家孩子有讀書科舉的機會。
單一的好處不夠吸引人,那就再多加上幾種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