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


    楊大知縣無奈的搖了搖頭,說道:“考試自然不可能讓學生們用筆墨紙硯去考,隻能讓先生們用粉筆把題目先抄寫到黑板上,然後這些學生再用粉筆將答案寫到自己攜帶的小黑板上。”


    說完之後,楊大知縣便走到屋子的一個角落,伸手抽出了一塊塗了黑漆的小木板,隨後又找了一根粉筆迴來,用粉筆在小木板上隨手寫了“明德篤學”四個字,然後又把小黑板遞給了朱標。


    朱標從楊大知縣手中接過小黑板,又接過粉筆,隨後也學著楊大知縣的樣子用粉筆寫下了“厚德載物”四個字。


    寫完之後,朱標便放下了小黑板和粉筆,望著楊大知縣問道:“學生們上課都是帶著這種小黑板麽?”


    楊大知縣點了點頭,笑道:“殿下說的沒錯,學生們都要帶著這種小黑板上課,每天學到的新字都要先用小黑板記下來,等放學了再尋一塊沙地,把樹枝當做毛筆用。”


    瞧著朱標數次欲言又止的樣子,楊大知縣又笑著說道:“因為以寧陽縣的財力,無法敞開了供應這些孩子們使用筆墨紙硯,因此隻能從簡。”


    “每一次練字,先生們都得盯著這些孩子們好好研墨、好好書寫,每張紙也是寫完一麵再寫另一麵,絲毫不敢浪費。”


    “微臣最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弄出更加簡單的筆墨?如果能的話,又能不能順利的推廣開?”


    “以前的那些讀書人、鄉紳,還有朝堂上的袞袞諸公,他們又是否願意接受新的筆墨?”


    朱標嗯了一聲,沉吟一番後說道:“姐夫若是有什麽想法,盡可以召集工匠們試一試,若是真的能造出新的筆墨,姐夫可以遣人送來京師,小弟先帶頭使用。”


    聽到朱標這般說法,楊大知縣差點兒就沒忍住。


    瞧瞧,瞧瞧,這不就自己上擔架了麽!


    鵝毛筆聽說過沒有?


    鉛筆聽說過沒有?


    鋼筆聽說過沒有?


    有棗沒棗先打兩竿子嘛,反正寧陽縣足足有三百二十個工科牛馬,慢慢試唄,萬一他們真能搞出鋼筆和墨水,這廣告代言人不就是現成的麽!


    強忍著放聲狂笑的衝動,楊大知縣又向著朱標拱了拱手,帶著朱標去看了文廟裏的池塘。


    此時已近十月,池塘裏的荷花早已開敗,荷葉也已枯敗的差不多了,夏天時咕咕呱呱擾人煩的青蛙們也已銷聲匿跡。


    隻是剛剛走到池塘邊,楊大知縣就莫名其妙的想到了跛五講的那個段子。


    朱重八一個安徽鳳陽的跑來寧陽縣要飯,然後還把池塘西邊的青蛙趕到了東邊,最後留在西邊的青蛙們隻會鼓肚不會叫。


    還有什麽牛頭山,臥牛山,牤牛山,各種亂七八糟的小山頭也總能跟他朱皇帝偷牛扯上點兒關係。


    也不知道朱重八那個老登要是聽說了,會不會被這些亂七八糟的傳言給氣瘋。


    正當楊大知縣琢磨著是不是再多編幾個關於朱皇帝的段子時,跟在楊大知縣身邊的朱標卻輕輕咦了一聲,說道:“姐夫,剛剛小弟沒看錯吧,這池塘裏養的不是錦鯉,而是鯉魚?”


    楊大知縣嗯了一聲道:“這是苑莊那邊的百姓去大汶河裏打魚時捕迴來的,微臣跟他們買了一些放在池塘裏養著,等再過上幾天,這些魚就該想辦法撈出來了。”


    “還有城外的四個人工湖,各個村社裏的小池塘,裏麵都有放養的鯉魚和草魚什麽的,到時候全部都撈出來,先給百姓們分一分,剩下的直接拿來曬成魚幹或者做成熏魚。”


    當了一年多的知縣大老爺,楊大知縣終於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無本的買賣最賺錢,但是弄炒麵、罐頭、臘腸臘肉之類的東西都需要成本,所以賺的錢並不是很多。


    但是養魚就不一樣了,反正寧陽縣城外有四個巨大的人工湖,各個村社裏也有一個小池塘,而大汶河裏又不缺魚,隻要撈迴來放湖裏和池塘裏養著就行。


    等到入冬之前再把裏麵的大魚撈出來曬成魚幹或者做成熏魚,然後讓人拉去賣給徐達,這不就是個無本的買賣麽?


    好像這麽說也不太對,畢竟運輸過程也是成本,不是真正意義的無本買賣。


    就在楊大知縣感歎著寧陽縣終究無法從事真正的無本買賣時,朱標卻嘖嘖讚道:“小弟怎麽想也沒想到,姐夫居然能把事情做到這般地步。”


    朱標一邊沿著池塘邊往前走,一邊說道:“幹旱的不止寧陽縣一個,可是沒聽說哪個官老爺像姐夫你一樣挖湖抗旱。沒有湖,自然也不可能有人撈魚、養魚。”


    “姐夫之前說寧陽縣的富庶離不開父親的賞賜,可是現在看來,父親的賞賜最多也就是錦上添花,更重要的還是姐夫一心一意想著百姓。”


    聽到朱標這麽一說,楊大知縣頓時心生警惕。


    經過這麽多天的接觸,楊大知縣多少也算是了解了朱標的為人——這家夥比他爹能強點兒,但也算得上是個無利不起早的,現在這麽玩命的誇獎自己,說不定他心裏就在打著什麽壞主意。


    朱標又繼續說道:“姐夫,小弟有一個問題想要問你。”


    楊大知縣拱手答道:“殿下請問,微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朱標點了點頭,問道:“除了從南方和山西向燕雲十六州遷移百姓以外,還有什麽其他的辦法可以讓燕雲一帶的百姓快速歸心麽?”


    隨著朱標的話音落下,楊大知縣當即就傻眼了。


    不是,我踏馬讓你問,你還真敢問啊?


    你也不看看你問的這個問題有多大!


    隻是楊大知縣一邊在心裏吐槽,一邊卻也忍不住皺眉思索起來。


    讓燕雲一帶的百姓快速歸心?


    這事兒其實不容易,因為燕雲十六州淪陷於胡人之手四百年,燕雲之地的百姓早就已經不把自個兒當漢人看待,或者說,燕雲之地的百姓把自個兒當漢人,卻又不把江南一帶的百姓當漢人看待。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忽必烈時期著名的九拔都張弘範。


    張弘範出身河朔地區的漢人世侯家族,至元十一年,元軍大舉攻宋,張弘範為前鋒,以功改亳州萬戶,賜名拔都,江湖人稱九拔都。


    至元十五年,張弘範率軍攻閩廣,俘文天祥於海豐五坡嶺,至元十六年在崖山大敗宋軍,滅亡南宋,命人摩崖題寫“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


    而從“鎮國大將軍”這五個字上也可以看出,張弘範根本就沒把自己當成漢人,或者說根本就沒把宋人當成自己的同胞。


    九十年的張弘範尚且如此,如今燕雲十六州的百姓又怎麽可能因為明軍一到就把自己當成漢人?又怎麽可能輕易歸心?


    說白了,朱重八之所以要開曆史的倒車,在北方大搞分封製,甚至讓朱標去巡視長安,意欲遷都關中,其實就是因為燕雲十六州的百姓不能輕易歸心。


    畢竟朱皇帝的心裏也清楚,曆史上皆是從北打到南,真正從南打到北的就他一個,萬一燕雲十六州動不動出現點兒什麽叛亂,也著實讓人頭疼。


    實際上,朱皇帝的擔憂也不無道理,真正讓燕雲十六州百姓歸心,還得是朱老四上位並且遷都北平以後。


    在此之前,江南的漢人其實也沒把燕雲十六州的百姓當成自己人,兩者之間的隔閡很重。


    就連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其實都跟這方麵脫不開幹係。


    想到這裏,楊大知縣也忍不住微微歎息一聲。


    有沒有快速讓燕雲百姓歸心的方法?


    有。


    但是難度太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洪武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煌貴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煌貴胄並收藏奮鬥在洪武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