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峰現在很想抓著朱重八那個老登還有便宜小舅子朱標的手說一句:汝父子甚秀,馬皇後知否?
原本楊少峰還好奇大明朝為什麽會忽然不缺官員了,好奇為什麽朱標能往寧陽縣調派三個秀才外加二十六個童生。
可是現在看來,朱標往寧陽縣派的哪兒是什麽秀才和童生啊,他派過來的全是我楊某的仇人!
這特麽整個大明朝的讀書人有一個算一個,有幾個是不恨我楊某人的?
楊大知縣皮笑肉不笑的嗬嗬兩聲,對王瓊說道:“勞煩王兄迴去之後代楊某多多謝過太子殿下,就說殿下往寧陽縣派遣讀書人之恩,楊某銘感五內,不敢或忘。”
看起來光折騰老朱是不夠的,應該想辦法給小朱同學也找點兒樂子,省得他一天天的惦記著本官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幾個讀書的好苗子,還惦記著往本官的手底下塞本官的仇人。
要不然給錦兒和玉兒寫封信,讓她倆在常某女那裏給朱標上點兒眼藥?
王瓊感覺楊大知縣這話有點兒不太對勁,但是一時半會兒的卻又想不明白到底是哪兒不對勁,於是也笑著說道:“楊兄放心,下官一定代為轉達。”
楊少峰先是笑著點了點頭,隨後卻忽然問道:“王兄,太子殿下這次讓你來寧陽縣,隻怕不止是這三個好消息吧?是不是還有別的事情?”
王瓊微微一怔,隨後便向楊少峰豎起大拇指,誇讚道:“楊兄機敏過人,下官佩服,佩服。”
說完之後,王瓊先是微微歎息一聲,接著又滿臉沉重的說道:“楊兄可曾聽說過一句話,叫做事不上稱沒二兩,上稱千斤打不住?”
楊少峰嗯了一聲道:“自然是聽過的。”
王瓊也跟著嗯了一聲,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問了一句:“那楊兄知不知道咱們大明有多少戶人家,有多少丁口?”
楊少峰心中大為好奇,試探著問道:“千萬戶人家,四千萬到五千萬丁口?”
然而讓楊少峰沒有想到的是,王瓊居然嗬的輕笑一聲道:“僅江南七省,目前就已經統計出來有九百萬戶人家,丁口數量足有五千萬。”
伸手指了指北方,王瓊又繼續說道:“如果在算上北方諸省,楊兄覺得最後會有多少戶人家,又會有多少丁口?”
楊少峰忽然感覺有些不對勁。
是,胡元當政時期的北方確實被禍害的挺厲害,人煙稀少,田地荒蕪,可能一整個山東省也就隻有兩百萬左右的人口。
但是,很多涉及到明初的網絡小說裏都曾經提到過一個數據,那就是洪武初年大致有一千萬戶百姓,人口數量在五千萬左右,而且這個數據此後一直維持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區間,一直到明末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這個數據本身是很不對勁的。
正常情況下,一個封建王朝的建國初期,應該是這個王朝的人口數量最低穀,等過上幾十年以後,這個封建王朝的人口數量就會呈現爆炸式的增長。
或者可以這麽說:其他像什麽土地兼並等亂七八糟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隨著人口爆發式的增長而衍生出來。
跟之前的漢、唐、宋等大一統朝代比起來,大明朝的人口數據絕對是不正常的。
哪怕是跟最操蛋的韃清相比,大明朝的人口數據變化也不正常,就差有人指著大明朝的曆代丁口數據喊一嗓子“快來看,這個數據是假的!”
想到這兒,楊少峰不禁心中一動,問道:“隱戶?逃丁?”
王瓊滿臉苦澀的點了點頭,說道:“誰能想到,楊兄的戶口簿,再加上一個免除不在學堂的讀書優待的政策、一個田地越多賦稅越高的政策,竟然會查出來近一百萬戶、近五百萬人的隱戶數據?”
說到這兒,王瓊又不禁望著楊少峰問道:“楊兄既然能猜到隱戶和逃丁,不妨再猜一猜他們到底是怎麽隱怎麽逃的?”
楊少峰嗬的笑了一聲道:“田地是桓定的,隱戶不可能直接莫名其妙的就隱去,逃丁也不可能憑空消失,必然是有人擋在了他們前麵——所以,這些人是進了奴籍?”
“嗯,如果這樣兒的話,那就應該是一部分百姓主動把田地賣給士紳,或者士紳想辦法巧取豪奪了百姓的田地,然後這些百姓再用比賦稅低一些的價格佃租原本屬於他們的土地,隻是這樣兒一來,原本應該由這些百姓承擔的賦稅就不複存在。”
“因為土地越多賦稅越高,再加上士紳因為不在學堂,不再享受低賦稅或者免除一部分賦稅的優待,要和百姓一樣承擔賦稅,所以,土地對於士紳們而言反而變成了一種累贅。”
“原本因此而隱去的百姓戶數和丁口數自然也就浮出了水麵。”
聽完楊大知縣的分析,王瓊忍不住再次豎起了大拇指,誇讚道:“楊兄說的沒錯,就是這麽迴事兒。”
楊少峰輕輕笑了笑,說道:“所以,現在是那些士紳也不願意再收納這些隱戶和逃丁,反而想著要把土地再賣給這些隱戶,偏偏那些隱戶和逃丁又不願意重歸民籍,而是想著繼續藉此來逃避賦稅,是吧?”
王瓊點了點頭,“不錯。現在大量的佃戶拿著還沒有到期的佃契,要求士繼續佃租士紳手裏的土地,而士紳們則是要求佃戶拿出錢來贖買迴土地,兩者之間已經鬧了不是一迴兩迴,就是朝廷和地方官府也不好輕易插手其中。”
聽到這兒,楊少峰的心裏也有些淩亂。
這都踏馬什麽亂七八糟的?
不應該是百姓心心念念的盼著能擁有自己的土地,哪怕開荒累到吐血也要玩命開荒的嗎?
怎麽就他娘的有人心甘情願的把自己的土地賣出去然後再佃租迴來?
還有,土地投獻這種玩法不應該是永樂後期讀書人多起來才慢慢開始出現,到明朝中後期才發揚光大的麽,怎麽在洪武初年就已經出現了這種玩法?
一連串的問題讓楊大知縣想到腦殼疼。
直到過了好一會兒,楊少峰才長長的舒了口氣,望著王瓊問道:“朝堂諸公又是怎麽說的?”
原本楊少峰還好奇大明朝為什麽會忽然不缺官員了,好奇為什麽朱標能往寧陽縣調派三個秀才外加二十六個童生。
可是現在看來,朱標往寧陽縣派的哪兒是什麽秀才和童生啊,他派過來的全是我楊某的仇人!
這特麽整個大明朝的讀書人有一個算一個,有幾個是不恨我楊某人的?
楊大知縣皮笑肉不笑的嗬嗬兩聲,對王瓊說道:“勞煩王兄迴去之後代楊某多多謝過太子殿下,就說殿下往寧陽縣派遣讀書人之恩,楊某銘感五內,不敢或忘。”
看起來光折騰老朱是不夠的,應該想辦法給小朱同學也找點兒樂子,省得他一天天的惦記著本官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幾個讀書的好苗子,還惦記著往本官的手底下塞本官的仇人。
要不然給錦兒和玉兒寫封信,讓她倆在常某女那裏給朱標上點兒眼藥?
王瓊感覺楊大知縣這話有點兒不太對勁,但是一時半會兒的卻又想不明白到底是哪兒不對勁,於是也笑著說道:“楊兄放心,下官一定代為轉達。”
楊少峰先是笑著點了點頭,隨後卻忽然問道:“王兄,太子殿下這次讓你來寧陽縣,隻怕不止是這三個好消息吧?是不是還有別的事情?”
王瓊微微一怔,隨後便向楊少峰豎起大拇指,誇讚道:“楊兄機敏過人,下官佩服,佩服。”
說完之後,王瓊先是微微歎息一聲,接著又滿臉沉重的說道:“楊兄可曾聽說過一句話,叫做事不上稱沒二兩,上稱千斤打不住?”
楊少峰嗯了一聲道:“自然是聽過的。”
王瓊也跟著嗯了一聲,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問了一句:“那楊兄知不知道咱們大明有多少戶人家,有多少丁口?”
楊少峰心中大為好奇,試探著問道:“千萬戶人家,四千萬到五千萬丁口?”
然而讓楊少峰沒有想到的是,王瓊居然嗬的輕笑一聲道:“僅江南七省,目前就已經統計出來有九百萬戶人家,丁口數量足有五千萬。”
伸手指了指北方,王瓊又繼續說道:“如果在算上北方諸省,楊兄覺得最後會有多少戶人家,又會有多少丁口?”
楊少峰忽然感覺有些不對勁。
是,胡元當政時期的北方確實被禍害的挺厲害,人煙稀少,田地荒蕪,可能一整個山東省也就隻有兩百萬左右的人口。
但是,很多涉及到明初的網絡小說裏都曾經提到過一個數據,那就是洪武初年大致有一千萬戶百姓,人口數量在五千萬左右,而且這個數據此後一直維持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區間,一直到明末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這個數據本身是很不對勁的。
正常情況下,一個封建王朝的建國初期,應該是這個王朝的人口數量最低穀,等過上幾十年以後,這個封建王朝的人口數量就會呈現爆炸式的增長。
或者可以這麽說:其他像什麽土地兼並等亂七八糟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隨著人口爆發式的增長而衍生出來。
跟之前的漢、唐、宋等大一統朝代比起來,大明朝的人口數據絕對是不正常的。
哪怕是跟最操蛋的韃清相比,大明朝的人口數據變化也不正常,就差有人指著大明朝的曆代丁口數據喊一嗓子“快來看,這個數據是假的!”
想到這兒,楊少峰不禁心中一動,問道:“隱戶?逃丁?”
王瓊滿臉苦澀的點了點頭,說道:“誰能想到,楊兄的戶口簿,再加上一個免除不在學堂的讀書優待的政策、一個田地越多賦稅越高的政策,竟然會查出來近一百萬戶、近五百萬人的隱戶數據?”
說到這兒,王瓊又不禁望著楊少峰問道:“楊兄既然能猜到隱戶和逃丁,不妨再猜一猜他們到底是怎麽隱怎麽逃的?”
楊少峰嗬的笑了一聲道:“田地是桓定的,隱戶不可能直接莫名其妙的就隱去,逃丁也不可能憑空消失,必然是有人擋在了他們前麵——所以,這些人是進了奴籍?”
“嗯,如果這樣兒的話,那就應該是一部分百姓主動把田地賣給士紳,或者士紳想辦法巧取豪奪了百姓的田地,然後這些百姓再用比賦稅低一些的價格佃租原本屬於他們的土地,隻是這樣兒一來,原本應該由這些百姓承擔的賦稅就不複存在。”
“因為土地越多賦稅越高,再加上士紳因為不在學堂,不再享受低賦稅或者免除一部分賦稅的優待,要和百姓一樣承擔賦稅,所以,土地對於士紳們而言反而變成了一種累贅。”
“原本因此而隱去的百姓戶數和丁口數自然也就浮出了水麵。”
聽完楊大知縣的分析,王瓊忍不住再次豎起了大拇指,誇讚道:“楊兄說的沒錯,就是這麽迴事兒。”
楊少峰輕輕笑了笑,說道:“所以,現在是那些士紳也不願意再收納這些隱戶和逃丁,反而想著要把土地再賣給這些隱戶,偏偏那些隱戶和逃丁又不願意重歸民籍,而是想著繼續藉此來逃避賦稅,是吧?”
王瓊點了點頭,“不錯。現在大量的佃戶拿著還沒有到期的佃契,要求士繼續佃租士紳手裏的土地,而士紳們則是要求佃戶拿出錢來贖買迴土地,兩者之間已經鬧了不是一迴兩迴,就是朝廷和地方官府也不好輕易插手其中。”
聽到這兒,楊少峰的心裏也有些淩亂。
這都踏馬什麽亂七八糟的?
不應該是百姓心心念念的盼著能擁有自己的土地,哪怕開荒累到吐血也要玩命開荒的嗎?
怎麽就他娘的有人心甘情願的把自己的土地賣出去然後再佃租迴來?
還有,土地投獻這種玩法不應該是永樂後期讀書人多起來才慢慢開始出現,到明朝中後期才發揚光大的麽,怎麽在洪武初年就已經出現了這種玩法?
一連串的問題讓楊大知縣想到腦殼疼。
直到過了好一會兒,楊少峰才長長的舒了口氣,望著王瓊問道:“朝堂諸公又是怎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