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中,曹變蛟穿著甲胄過來,俯身行禮笑語道:“將校經過都督調教,有任事之才,能夠統禦分明,井然有序,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知兵了。”
張世澤莞爾一笑,小曹這馬屁拍得舒坦,這裏哪有他什麽事?
不過,他說得也沒錯,有功勞自然都是領導的。
再說了,他不是也有指點之功嗎?
“令行禁止,臨陣不怯,強軍風采,小曹將軍功不可沒,真乃名將豐姿。”
張世澤瞧著上萬人整齊的方陣以及透露出來的蕭殺,忍不住誇讚道。
千人自有千麵,軍隊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將個人的特點抹殺到微不可計,要讓千、萬人同心同欲,隻為一個目標而奮鬥,那就是勝利!
可這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每一個為將者,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練兵統禦手段。有人擅長以殺人立威,有人則以愛兵著稱。
張世澤自己倒也沒有什麽特別的經驗,能夠想到的無非就是賞進罰退,增加人的榮譽感,在內部保持一個積極競爭的良好氛圍。
一支最好的軍隊,不隻要有充沛的體能,優良的配給,還要有其靈魂所在。
要給人樹立一個願意為之奮鬥的遠大目標,讓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為何而戰,自己的努力又能得到什麽。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張世澤卻想了許久。
“當不得都督謬讚!”
曹變蛟搖搖頭,見小國公似乎把自己的話當成恭維了,他正色地說道:“都督,末將並非言不由衷。
以末將練兵之才,大明境內比比皆是。不說其他地方,便說咱們勇衛營,黃得功、周遇吉等人那個比末將差?
可末將要說,吾等若無都督背後運籌帷幄,提供優渥的糧餉,斷然無今日之實效。”
這是大實話,張世澤點點頭,表示讚同。
這個世上,生死最公道,無論世家高賢,還是寒傖走卒,一死皆休。
生而富貴,死的未必有價值。寒傖半生,唯有一死動人心魄,同樣能勝過人世許多,壯骨留馨。
有人願將生死托以大義,殺身成仁,舍身取義,雖千萬人吾往矣。
有人願將生死托以恩主,君以國士待我,當以國士報之。當然大多數人未必有這樣壯懷激烈的高亢情懷,但人情冷暖,其心自知。
反正從張世澤的角度上看,將士們可以付出征戰,那自然要有價值。
比如殘者必養,亡者必葬之類的規定,給士兵們增加一層後續保障,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雖然這樣會增加極大的作戰成本,但如果用錢能夠買迴人心,又何必吝惜自守,戰事上不能取勝,積攢再多錢糧也不過是給建奴做本錢。
而且這些後勤的保障,也完全沒有必要由朝廷來承擔,大可以交給民間去做。
朝廷眼下權威不足,資用匱乏,但隻要在政策上開一個口子,自然會引人蜂擁而至。
與其將那些朝廷的特權政策珍藏著留待袞袞諸公盜取私用,不如把這個口子撕開更大,去麵向更多人。
讓那些寒庶人家,從原本隻能跟隨在朝臣身後撿取一二惠用,讓他們以更多的途徑來獲得特權,轉成為朝臣的競爭者。
而軍屬,無疑是張世澤計劃中第一批受益者。
水泥廠、紡織廠、鹽場以及今後一係列的各種作坊,肯定是軍人家屬優先,然後才是各種流民和災民。
當然,還有各階層願意追隨他的人。
要將人才吸引過來,自然還需要強大武力的保證給人以安全感。
通過頻繁的外進擴張,掠奪更多人力物力,開拓更大空間。所以他必須建立多個後勤補養基地,用以支持大肆擴軍,徐圖向北。
所以接下來的這幾年之內,趁著建奴沒有大規模南掠的條件,是張世澤在京城發展的大好時機。
不過,他現在心裏還有一些糾結的地方,那就是西北的叛軍如何應對?
亂世人命賤如狗,生存本來就是人最根本、最樸實的需求,可是在這亂世中,生存已經成了奢望,這便帶上了一種悲壯的情懷。
乞活而不得,那就不妨死戰!勝則活,敗則死,生死兩個結果,促人竭盡全力!
身在這樣的軍隊中,哪怕是一隻小綿羊,呆的久了也要沾染滿身的戾氣,化作敢戰之士。
但叛賊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他們底線太低,為了生存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不問是非,不辨善惡,趨於本能而行事。
當然生存的需求沒有錯,但問題是一旦濫觴起來,便很難再有有效的約束,將領都被亂卒們所影響和裹挾,便談不上更為上層的建設。
不能形成自己的政治綱領,也沒有構建起自己的上層建築,殺戮是他們體現自己價值的唯一方式。
現在,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大明斷送,讓地方亂起來,他們才能火中取粟。
哪裏有混亂,哪裏有天災,叛軍就派幾個人去策動造反,繼而裹挾民眾,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都是反賊的套路。
於他們而言,根本沒有民族觀念,沒有百姓觀念,正如那句話,我死之後,哪管他洪水滔天?
可這,恰恰是張世澤所不能允許容忍的。
否則,他何必百般隱忍左右挪騰,巴結崇禎皇帝,還不如自己造反算了,那來得更簡單。
一句打破壇壇罐罐很簡單,可對華夏民族華夏文化的傷害太大,得不償失啊!
曹變蛟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話,會讓小國公沉思如此之久,心裏有些惴惴。
“稟告都督大人,勇衛營其它四位都督已經到齊,正在帥帳等候,求都督示下!”
還好勇衛營幾個主將的到來打斷了張世澤的思緒,他歉然地對陪他一起喝西北風的曹變蛟笑笑道:“不好意思,想一些事情,累你就等了。”
曹變蛟連道沒事,二人走向帥帳,一起商議崇禎八年的第一次軍事會議。
風蕭蕭,戰鼓擂,在大明最危險的時刻,他們要出手了。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張世澤莞爾一笑,小曹這馬屁拍得舒坦,這裏哪有他什麽事?
不過,他說得也沒錯,有功勞自然都是領導的。
再說了,他不是也有指點之功嗎?
“令行禁止,臨陣不怯,強軍風采,小曹將軍功不可沒,真乃名將豐姿。”
張世澤瞧著上萬人整齊的方陣以及透露出來的蕭殺,忍不住誇讚道。
千人自有千麵,軍隊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將個人的特點抹殺到微不可計,要讓千、萬人同心同欲,隻為一個目標而奮鬥,那就是勝利!
可這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每一個為將者,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練兵統禦手段。有人擅長以殺人立威,有人則以愛兵著稱。
張世澤自己倒也沒有什麽特別的經驗,能夠想到的無非就是賞進罰退,增加人的榮譽感,在內部保持一個積極競爭的良好氛圍。
一支最好的軍隊,不隻要有充沛的體能,優良的配給,還要有其靈魂所在。
要給人樹立一個願意為之奮鬥的遠大目標,讓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為何而戰,自己的努力又能得到什麽。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張世澤卻想了許久。
“當不得都督謬讚!”
曹變蛟搖搖頭,見小國公似乎把自己的話當成恭維了,他正色地說道:“都督,末將並非言不由衷。
以末將練兵之才,大明境內比比皆是。不說其他地方,便說咱們勇衛營,黃得功、周遇吉等人那個比末將差?
可末將要說,吾等若無都督背後運籌帷幄,提供優渥的糧餉,斷然無今日之實效。”
這是大實話,張世澤點點頭,表示讚同。
這個世上,生死最公道,無論世家高賢,還是寒傖走卒,一死皆休。
生而富貴,死的未必有價值。寒傖半生,唯有一死動人心魄,同樣能勝過人世許多,壯骨留馨。
有人願將生死托以大義,殺身成仁,舍身取義,雖千萬人吾往矣。
有人願將生死托以恩主,君以國士待我,當以國士報之。當然大多數人未必有這樣壯懷激烈的高亢情懷,但人情冷暖,其心自知。
反正從張世澤的角度上看,將士們可以付出征戰,那自然要有價值。
比如殘者必養,亡者必葬之類的規定,給士兵們增加一層後續保障,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雖然這樣會增加極大的作戰成本,但如果用錢能夠買迴人心,又何必吝惜自守,戰事上不能取勝,積攢再多錢糧也不過是給建奴做本錢。
而且這些後勤的保障,也完全沒有必要由朝廷來承擔,大可以交給民間去做。
朝廷眼下權威不足,資用匱乏,但隻要在政策上開一個口子,自然會引人蜂擁而至。
與其將那些朝廷的特權政策珍藏著留待袞袞諸公盜取私用,不如把這個口子撕開更大,去麵向更多人。
讓那些寒庶人家,從原本隻能跟隨在朝臣身後撿取一二惠用,讓他們以更多的途徑來獲得特權,轉成為朝臣的競爭者。
而軍屬,無疑是張世澤計劃中第一批受益者。
水泥廠、紡織廠、鹽場以及今後一係列的各種作坊,肯定是軍人家屬優先,然後才是各種流民和災民。
當然,還有各階層願意追隨他的人。
要將人才吸引過來,自然還需要強大武力的保證給人以安全感。
通過頻繁的外進擴張,掠奪更多人力物力,開拓更大空間。所以他必須建立多個後勤補養基地,用以支持大肆擴軍,徐圖向北。
所以接下來的這幾年之內,趁著建奴沒有大規模南掠的條件,是張世澤在京城發展的大好時機。
不過,他現在心裏還有一些糾結的地方,那就是西北的叛軍如何應對?
亂世人命賤如狗,生存本來就是人最根本、最樸實的需求,可是在這亂世中,生存已經成了奢望,這便帶上了一種悲壯的情懷。
乞活而不得,那就不妨死戰!勝則活,敗則死,生死兩個結果,促人竭盡全力!
身在這樣的軍隊中,哪怕是一隻小綿羊,呆的久了也要沾染滿身的戾氣,化作敢戰之士。
但叛賊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他們底線太低,為了生存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不問是非,不辨善惡,趨於本能而行事。
當然生存的需求沒有錯,但問題是一旦濫觴起來,便很難再有有效的約束,將領都被亂卒們所影響和裹挾,便談不上更為上層的建設。
不能形成自己的政治綱領,也沒有構建起自己的上層建築,殺戮是他們體現自己價值的唯一方式。
現在,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大明斷送,讓地方亂起來,他們才能火中取粟。
哪裏有混亂,哪裏有天災,叛軍就派幾個人去策動造反,繼而裹挾民眾,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都是反賊的套路。
於他們而言,根本沒有民族觀念,沒有百姓觀念,正如那句話,我死之後,哪管他洪水滔天?
可這,恰恰是張世澤所不能允許容忍的。
否則,他何必百般隱忍左右挪騰,巴結崇禎皇帝,還不如自己造反算了,那來得更簡單。
一句打破壇壇罐罐很簡單,可對華夏民族華夏文化的傷害太大,得不償失啊!
曹變蛟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話,會讓小國公沉思如此之久,心裏有些惴惴。
“稟告都督大人,勇衛營其它四位都督已經到齊,正在帥帳等候,求都督示下!”
還好勇衛營幾個主將的到來打斷了張世澤的思緒,他歉然地對陪他一起喝西北風的曹變蛟笑笑道:“不好意思,想一些事情,累你就等了。”
曹變蛟連道沒事,二人走向帥帳,一起商議崇禎八年的第一次軍事會議。
風蕭蕭,戰鼓擂,在大明最危險的時刻,他們要出手了。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