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的絲綢下麵,手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羽絨分布不是非常均勻。
雖然繡娘已經盡量努力分配,可沒有經過高溫熨燙,終究無法做到跟機器一樣。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科技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過,瑕不掩瑜,能夠保暖就行。
不必苛求!
可以想象,這玩意一出來,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絕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它不僅僅體現在民生上,在軍事上也是有重大意義。
千百年來,如何抵禦嚴寒,戰勝嚴寒,一直是困擾華夏民族的大問題。
當然,異族也一樣。
不過,異族的生死不在張世澤的考慮範圍內。
自秦漢以降,周邊的異族就覬覦中原的富裕入侵中原,漸漸變成華夏民族的心腹大患。
然而曆代中原王朝在國家強盛的時候,縱使在軍事上可以打得他們遠遁千裏,卻始終無法把它們亡族滅種,永絕後患。
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漢人無法在草原生存紮根,無法抵禦那惡劣的天氣。
北方邊寨,苦寒之地,絕非說說而已。
一直以來,隻要越過長城,天氣就越來越冷,溫度都是零下幾十度,如何生存?
這是一個大問題。
直到在宋朝,棉花傳入中國。
之後到了大明,太祖朱元璋用強製的方法讓棉花開始漸漸推廣起來。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所以,棉花在大明才普遍種植。
隻是,棉花雖然是極佳的禦寒物資,可是和羽絨相比,卻又低了一個檔次。
至少在重量方麵是如此。
張世澤手裏的羽絨服約重三斤左右,而張健身上臃腫的棉袍目測應有八九斤重。
輕重代表著輕鬆的問題。
也就是說,穿羽絨服遠比穿棉袍更加矯捷靈敏步履輕便。
如果在戰場上,這意味著活下來的機會更大,戰鬥力也更強。
這還隻是衣服上,如果換成羽絨被和棉被相比呢?
張世澤覺得二者至少相差有十斤。
這意味著什麽?
別人不知道,張世澤卻知道。
他來大明的目的不是把建奴打出去,而是打過去。
如果他率十萬大明虎賁北伐建奴,單是被服一項就將減少百萬斤的後勤壓力。
這是什麽概念?
意義重大呐!
戰爭,後勤是一項很重要的選項。
拿著輕便的羽絨服,張世澤隻是隨便想想,都覺得激動不已。
“你們立刻在此建立作坊,用來生產肥皂和羽絨服。
第一期作坊的規模,肥皂作坊招募男工三百人,羽絨服作坊招募繡娘八百人。
至於工錢,在保底的基礎上,多勞多得,按件計酬。具體的你們商議一下,擬個條陳呈送上來。”
雄心萬丈的張世澤意氣風發地朝陪同他的別院主事和熊賬房吩咐道。
“八百繡娘?”別院主事訝然一聲,然後麵色發苦的答道:“世子,京師恐怕很難一下子招齊?”
張世澤微微頷首,明白了他的意思。
京城百姓富庶,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都不會拋頭露麵,主婦要在家操持家務,不是活不下去,出來務工的很少。
“去城外,招募來京的難民,拖家帶口有老有小的優先。”
很快,張世澤就拿出解決方案。
如今的大明,遍地災荒,四處烽火,逃難的百姓不知有多少。
作為大明的首都,京城都人滿為患了。
不過,大部分的難民,都被隔絕在京城之外,隻能在京城周圍艱辛的討生活。
這些人,自然就不存在什麽拋頭露麵的說法了。
而且,這也解決了部分難民生活,可謂一舉兩得,符合張世澤的初心。
“世子,這倒是可行。可就怕引起朝堂大臣們的非議。”
作為大家族的賬房,熊賬房無疑很懂政治,他小心的提議道。
“嗬嗬……”
張世澤冷笑兩聲,目露不屑。
文臣非議?
恐怕他今後做的許多事情,根本不是非議了,而是直接衝突。
說起來,大明的勳貴之所以碌碌無為,也跟被文臣打壓太過有直接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前,大明皇帝與勳貴治天下,文官集團在太祖和成祖這兩位強勢皇帝的打壓下,話語權很小。
可他們不甘心,利用土木堡戰役做文章。
按理,此乃國戰了,可竟然會出現“後勤不續”的事情,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後方負責後勤的文官了。
估計他們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讓英宗皇帝有個教訓,順便再打擊一下勳貴集團,隻是最後玩脫了。
不過,他們的目的也達到了。
自此,文武失衡,文貴武輕,大明武將被壓得一點地位都沒有。
遂出現了文視武為彘狗,武視文為寇仇的現象。
通過曆史,張世澤可是知道,大明最後涼涼的原因,不是武將武將犯禁,而是文官亂法。
尤其是東林黨人,不論他們在史書裏多麽偉大光正,無論其在道德上多麽“高尚”,可改變不了他們為禍國的行為。
現在,張世澤作為勳貴子弟,跟這些站在道德高度的文臣,倒是要好好鬥鬥。
熊賬房見張世澤不在意,也不再多言。
在他想來,也是小事,京城勳貴世家,哪個沒有被文臣彈劾非議過?
“小公爺,陛下賜宴,國公召您立刻迴府準備。”
忽然,一道魁梧如山的身影出現在沉思的張世澤眼中。
雖然繡娘已經盡量努力分配,可沒有經過高溫熨燙,終究無法做到跟機器一樣。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科技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過,瑕不掩瑜,能夠保暖就行。
不必苛求!
可以想象,這玩意一出來,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絕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它不僅僅體現在民生上,在軍事上也是有重大意義。
千百年來,如何抵禦嚴寒,戰勝嚴寒,一直是困擾華夏民族的大問題。
當然,異族也一樣。
不過,異族的生死不在張世澤的考慮範圍內。
自秦漢以降,周邊的異族就覬覦中原的富裕入侵中原,漸漸變成華夏民族的心腹大患。
然而曆代中原王朝在國家強盛的時候,縱使在軍事上可以打得他們遠遁千裏,卻始終無法把它們亡族滅種,永絕後患。
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漢人無法在草原生存紮根,無法抵禦那惡劣的天氣。
北方邊寨,苦寒之地,絕非說說而已。
一直以來,隻要越過長城,天氣就越來越冷,溫度都是零下幾十度,如何生存?
這是一個大問題。
直到在宋朝,棉花傳入中國。
之後到了大明,太祖朱元璋用強製的方法讓棉花開始漸漸推廣起來。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所以,棉花在大明才普遍種植。
隻是,棉花雖然是極佳的禦寒物資,可是和羽絨相比,卻又低了一個檔次。
至少在重量方麵是如此。
張世澤手裏的羽絨服約重三斤左右,而張健身上臃腫的棉袍目測應有八九斤重。
輕重代表著輕鬆的問題。
也就是說,穿羽絨服遠比穿棉袍更加矯捷靈敏步履輕便。
如果在戰場上,這意味著活下來的機會更大,戰鬥力也更強。
這還隻是衣服上,如果換成羽絨被和棉被相比呢?
張世澤覺得二者至少相差有十斤。
這意味著什麽?
別人不知道,張世澤卻知道。
他來大明的目的不是把建奴打出去,而是打過去。
如果他率十萬大明虎賁北伐建奴,單是被服一項就將減少百萬斤的後勤壓力。
這是什麽概念?
意義重大呐!
戰爭,後勤是一項很重要的選項。
拿著輕便的羽絨服,張世澤隻是隨便想想,都覺得激動不已。
“你們立刻在此建立作坊,用來生產肥皂和羽絨服。
第一期作坊的規模,肥皂作坊招募男工三百人,羽絨服作坊招募繡娘八百人。
至於工錢,在保底的基礎上,多勞多得,按件計酬。具體的你們商議一下,擬個條陳呈送上來。”
雄心萬丈的張世澤意氣風發地朝陪同他的別院主事和熊賬房吩咐道。
“八百繡娘?”別院主事訝然一聲,然後麵色發苦的答道:“世子,京師恐怕很難一下子招齊?”
張世澤微微頷首,明白了他的意思。
京城百姓富庶,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都不會拋頭露麵,主婦要在家操持家務,不是活不下去,出來務工的很少。
“去城外,招募來京的難民,拖家帶口有老有小的優先。”
很快,張世澤就拿出解決方案。
如今的大明,遍地災荒,四處烽火,逃難的百姓不知有多少。
作為大明的首都,京城都人滿為患了。
不過,大部分的難民,都被隔絕在京城之外,隻能在京城周圍艱辛的討生活。
這些人,自然就不存在什麽拋頭露麵的說法了。
而且,這也解決了部分難民生活,可謂一舉兩得,符合張世澤的初心。
“世子,這倒是可行。可就怕引起朝堂大臣們的非議。”
作為大家族的賬房,熊賬房無疑很懂政治,他小心的提議道。
“嗬嗬……”
張世澤冷笑兩聲,目露不屑。
文臣非議?
恐怕他今後做的許多事情,根本不是非議了,而是直接衝突。
說起來,大明的勳貴之所以碌碌無為,也跟被文臣打壓太過有直接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前,大明皇帝與勳貴治天下,文官集團在太祖和成祖這兩位強勢皇帝的打壓下,話語權很小。
可他們不甘心,利用土木堡戰役做文章。
按理,此乃國戰了,可竟然會出現“後勤不續”的事情,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後方負責後勤的文官了。
估計他們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讓英宗皇帝有個教訓,順便再打擊一下勳貴集團,隻是最後玩脫了。
不過,他們的目的也達到了。
自此,文武失衡,文貴武輕,大明武將被壓得一點地位都沒有。
遂出現了文視武為彘狗,武視文為寇仇的現象。
通過曆史,張世澤可是知道,大明最後涼涼的原因,不是武將武將犯禁,而是文官亂法。
尤其是東林黨人,不論他們在史書裏多麽偉大光正,無論其在道德上多麽“高尚”,可改變不了他們為禍國的行為。
現在,張世澤作為勳貴子弟,跟這些站在道德高度的文臣,倒是要好好鬥鬥。
熊賬房見張世澤不在意,也不再多言。
在他想來,也是小事,京城勳貴世家,哪個沒有被文臣彈劾非議過?
“小公爺,陛下賜宴,國公召您立刻迴府準備。”
忽然,一道魁梧如山的身影出現在沉思的張世澤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