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牛車邊,直到看見鄭夫人一行諸人進去之後,拓跋慎吩咐陸光去和幾個值守的比丘尼交通。估計剛剛與鄭夫人一行交談的情況被寺中比丘注意到了,這幾個比丘尼大概是以為拓跋慎跟她們是相熟的,所以沒用多少時間陸光就帶著兩個寺奴走了過來。
“郎君,小奴已經與寺中說好,這牛車交給他們就好了。”
“嗯,進去吧!”這瑤光寺經常接待外客,自然也有安置車馬的地方和看守。
進了寺門之後,已經看不見鄭夫人等人的影子,隻看見幾個打掃的寺奴,還有兩個結伴而行女齋客,看起來正要出寺的樣子,看穿著是官家的女子,隻是其中一個年長的『婦』人滿臉戚容,被身邊的少女扶著,一路上流著眼淚輕聲說著什麽,等走近了,拓跋慎聽了幾句,猜測到可能是這個『婦』人的女兒經常來這裏拜佛習經,受到了“感化”,不顧家中父母挽留,執意到這裏落發出家,母親不願意,追到瑤光寺來勸說,結果自然顯而易見。故此才哭著出來。
拓跋慎和『婦』人,少女擦身而過,聽著她們的交談,不禁感歎現在佛教在南北兩國的盛行程度。她也不知道那個『婦』人出家的女兒為何出家,隻是看這『婦』人也就三十餘,那女兒也不會大,這麽小就拋棄家人出家真的好嗎?
想起原本曆史上,經過宣武帝元恪和靈太後胡氏當政時期的瘋狂崇佛之後,北魏佛教達到極盛。即便被唐人寫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南朝也遠不如北魏佛教的盛行程度。要知道,北魏佛教僧尼人數最高達到了全國十分之一總人口的程度,兩千萬人口中,有兩百萬僧尼,堪稱恐怖數量級。雖然其中絕大部分是為了逃避稅役而偽詐出家,不過國家由此失去大量戶口和兵源,兼之出現在曆史中的“寺院經濟”,其危害可見一斑。
其時洛陽城中,不知多少女兒受到意識形態的蠱『惑』,爭相落發入寺為尼,為泥胎木雕枯守時日。這些少女又有多少閱曆,隻因心智不成熟,兼且被盛行的佛教意識形態所誘,拋棄父母家人,拋棄詩書禮教,帶著對佛陀的崇拜之心走進寺廟。其中有多少父母像方才這位『婦』人一樣追到寺廟勸導呢?
想及此,拓跋慎停下腳步,抓著一根垂下的枯樹枝,側身看著瑤光寺正門,好像看見門外走進來不少歡快的少女紛紛退去華服,穿上僧衣,去了秀發,突然,一對身穿胡衣的士兵衝進寺門,口中發著狂笑聲,向著這些少女撲了過來,在少女們的躲避與哭泣聲中,好像一個偉大的時代也就此終結。
迴想起前世讀書之時,自己空有一腔對故往曆史的惋惜與歎恨。再看看此刻瑤光寺中的光鮮,頓覺此地如此讓人痛恨。
“哎!”拓跋慎轉身朝著馮昭儀的獨院踱步而去。
我又能做些什麽呢?為這個讓人扼腕的時代和國家,民眾……
“殿下,怎麽了?”陸光看著拓跋慎停下腳步看了一會兒正門,又轉身歎氣,感覺有些奇怪,不明白殿下在想些什麽。
“沒什麽,想一些事罷了。等會兒到了地方,你守在外麵等著吧!”
。。。。。。。
這瑤光寺,鄭夫人常常來,所以帶著侄女和長孫沁進了寺之後就朝著經常參拜的佛殿走去,瑤光寺廣大,佛殿眾多,所供奉的佛陀,菩薩,羅漢也數不勝數,不常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該去什麽地方參拜。
鄭夫人今日來此,是為了求子而來。她嫁到鄭家已經有五年了,今歲也才二十一歲,已經得了兩個女兒,卻沒有兒子,丈夫鄭道昭倒還沒說什麽,隻是家公鄭羲有些不虞言辭,可能是顧慮到她的父親李衝,雖然沒說什麽不好聽的話,但是她出於子『婦』的“自覺”,今日還是打算來拜拜觀世音菩薩。
到了觀世音殿門外,鄭夫人看了看殿內,沒什麽人,迴頭對著長孫沁笑問道:“沁娘可願一同去禮拜菩薩?”
長孫沁當然知道鄭娘子今日是來做什麽的,聽了鄭夫人的話,想起自己明年要出嫁的事,頓時羞紅了臉,連連擺手說不去。
鄭夫人也不以為意,接著說道:“你也不常來這瑤光寺,既是不願進去,不如趁這個機會去四處看看,我先與四娘兒進去禮佛,你待盡興了再來尋我們可好?”
長孫沁看了看鄭娘子,見她沒說什麽,答道:“好,我很快就迴來,免得四娘兒等的久了。”說完轉身離去。
鄭夫人看長孫沁走的遠了,拉著侄女的手進了殿,吩咐鄭娘子想等一會兒,自去菩薩像前點燃了香,跪下祝禱了一會兒,才將供香『插』好,又雙掌合十拜了三拜。
鄭娘子看二叔母拜完,走過摻著鄭夫人起身。鄭夫人看了細心的侄女,眼中閃過一絲異『色』,拉著侄女的手走到殿外一顆已經滿是枯枝的大樹下。
鄭娘子看著二叔母的舉動和神『色』,知道她這有話要問自己,是以才支開了長孫妹妹。
鄭夫人在前踱步道:“四娘兒!可還知道你二叔父生於何年?”
鄭娘子跟在二叔母後麵,答道:“是太安元年(455)”
“二叔母又是哪年的?”
“皇興三年(469)”
“是啊!你二叔父比叔母大了一紀又二年,又曾經娶過妻,還有一子。叔母初時聽說家父為叔母與鄭家結姻,終日哭鬧不止,求著家父退了親事。家父隻是不允,被叔母鬧的煩了,就把叔母關在陰房裏,一日隻給一餐,白日叫家母並諸位叔伯姑母勸說,深夜才讓叔母迴臥寢,這樣持續了五日,叔母隻好屈服了。”說完輕笑了一下看著遠處的景物,好似想起了五年前的舊事。
鄭娘子第一次聽二叔母說這些事,很是驚奇,說道:“侄女聽外麵都說,外叔公祖為人溫和寬厚,怎麽會……”
“溫和是真,寬厚也不假。叔母昔日在閨中時也如你這般無有憂慮,萬沒想到最後家父卻要叔母嫁給一個大了十四歲的人。後來來了鄭家以後,與你叔父朝夕相處,時日久了,自是也有了感情,見的事多了,才體會到家父當日的心狠是也有了感情,見的事多了,才體會到家父當日的心狠也有其因由。”
鄭娘子抓著鄭夫人的衣擺,問道:“是何因由?”
鄭夫人停下腳步,看著鄭娘子,說道:“為李氏,也為叔母啊!””
“這是如何說的,若說為李氏,侄女尚能理會,為了叔母更不該『逼』著叔母啊!”
“我李氏淵源長久,曾經也是立國建號的大家,至今已曆數百年,是以曆代子孫也代代身護重任,都害怕家業敗落,辱沒祖宗。後漢以來,勿論在家在朝,都廣結姻緣,以求鞏固家業,於危急之時能有所助益。”
“家父年方十齡時,祖父病逝,因此才由叔祖撫育,在滎陽時與鄭家親厚,叔祖在任上也多蒙鄭氏相助良多,因此益相親厚。”
“我李氏雖然在世祖皇帝之時就已歸附朝廷,但是畢竟是涼國之後,家祖父歸附朝廷前更為一國之主,來這平城以後豈敢稍有差池。是以不能不多多交好士人,不敢說光大家門,至少也要保全門戶延續。”
“嫁叔母到鄭家,也正是為此考慮,叔母既然生於李氏,身為李氏女,安得不為李氏擔一份責任?隻是叔母畢竟是女子,居不得官,上不得陣。除了這一身還有什麽呢?”
“我們這些大家女兒自降生以來就不必像白衣之家的子女,自小受盡苦楚,享受的福祉,也不是他們能想象到的,想一想白衣平家子弟一生境遇,還有什麽不知足呢?”
“至於說嫁得良人,自是女子一生所求,隻是我們這些大家女子,自幼便有家法管束,一向少與男子交言,便是對麵而食,並行於道也是不允許的,更遑論自擇夫婿,此事也非近世如此,你讀諸多經史,亦當知『無媒不婚』的道理。左右最終還是需要雙親來做主。”
“李氏與鄭家相交良久,家父與你叔父也是舊識,我與你叔父雖是差了十餘年,不過世情如此,所以嫁給你叔父也算是得人了吧!自擇夫婿,固然順意,若有良媒,也未必不是福啊!”
“叔母來鄭家五年,與你叔父也相處契合,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呢?實在不敢貪求更多了的。”
“不貪求更多嗎……?”鄭娘子聽了二叔母從來都不會說的許多話,陷入沉思。
二叔母這是學當年那些勸導她的叔伯姑母來勸導我了嗎?難道我也要如姑母一般嫁給那大了一紀餘的人嗎?
鄭夫人看著侄女低著頭,思考著不說話,以為她還沒有理解她的話。
若是還念念那小郎君,隻怕最後這四侄女要吃不少苦,這次會懲罰她的可不是疼愛她的父親,而是嚴厲狠絕的祖父啊!
還是跟她自言說清楚其中利害吧!
想到這裏,鄭夫人抓著侄女的雙手,看著侄女的雙眼,柔聲問道:“四娘兒,方才在寺門外的郎君是哪家的,你在哪裏識得的?”
鄭娘子正在想著心事,被二叔母突然的舉動搞懵了,答道:“什麽……”
鄭夫人以為她還在裝傻,又說道:“就是方才在寺門外一同來瑤光寺的小郎君。四娘哪裏識得的?四娘兒若是有什麽難開口的,莫要有顧慮,隻對叔母說來。”
鄭娘子見叔母問二皇子的事,隻是二皇子明顯不想讓別人知道他的身份。不禁為難起來。
鄭夫人見侄女還是不說,心中也焦急起來,說道:“好吧!既然四娘兒不說,待會兒叔母問問沁娘兒,她想來也是識得的。”
見叔母好似非要問清楚,鄭娘子又怕待會兒長孫沁為難,她上次得罪了大皇子就嚇得狠了,這次怎麽敢再說。
“叔母,不用去問沁娘兒了,侄女告訴你便是,隻是還請叔母別說出去了。”
“哎!不是叔母非要『逼』著你,隻是怕你一時糊塗,釀下大禍。”見侄女終於肯說了,鄭夫人才鬆了口氣。
“那位郎君是當今陛下的二皇子,是侄女在永寧寺相識的,前次去二姊家中,二叔父也曾見過二皇子,二叔母迴去問過叔父便知道了。”
“他……他就是二皇子嗎?”
“郎君,小奴已經與寺中說好,這牛車交給他們就好了。”
“嗯,進去吧!”這瑤光寺經常接待外客,自然也有安置車馬的地方和看守。
進了寺門之後,已經看不見鄭夫人等人的影子,隻看見幾個打掃的寺奴,還有兩個結伴而行女齋客,看起來正要出寺的樣子,看穿著是官家的女子,隻是其中一個年長的『婦』人滿臉戚容,被身邊的少女扶著,一路上流著眼淚輕聲說著什麽,等走近了,拓跋慎聽了幾句,猜測到可能是這個『婦』人的女兒經常來這裏拜佛習經,受到了“感化”,不顧家中父母挽留,執意到這裏落發出家,母親不願意,追到瑤光寺來勸說,結果自然顯而易見。故此才哭著出來。
拓跋慎和『婦』人,少女擦身而過,聽著她們的交談,不禁感歎現在佛教在南北兩國的盛行程度。她也不知道那個『婦』人出家的女兒為何出家,隻是看這『婦』人也就三十餘,那女兒也不會大,這麽小就拋棄家人出家真的好嗎?
想起原本曆史上,經過宣武帝元恪和靈太後胡氏當政時期的瘋狂崇佛之後,北魏佛教達到極盛。即便被唐人寫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南朝也遠不如北魏佛教的盛行程度。要知道,北魏佛教僧尼人數最高達到了全國十分之一總人口的程度,兩千萬人口中,有兩百萬僧尼,堪稱恐怖數量級。雖然其中絕大部分是為了逃避稅役而偽詐出家,不過國家由此失去大量戶口和兵源,兼之出現在曆史中的“寺院經濟”,其危害可見一斑。
其時洛陽城中,不知多少女兒受到意識形態的蠱『惑』,爭相落發入寺為尼,為泥胎木雕枯守時日。這些少女又有多少閱曆,隻因心智不成熟,兼且被盛行的佛教意識形態所誘,拋棄父母家人,拋棄詩書禮教,帶著對佛陀的崇拜之心走進寺廟。其中有多少父母像方才這位『婦』人一樣追到寺廟勸導呢?
想及此,拓跋慎停下腳步,抓著一根垂下的枯樹枝,側身看著瑤光寺正門,好像看見門外走進來不少歡快的少女紛紛退去華服,穿上僧衣,去了秀發,突然,一對身穿胡衣的士兵衝進寺門,口中發著狂笑聲,向著這些少女撲了過來,在少女們的躲避與哭泣聲中,好像一個偉大的時代也就此終結。
迴想起前世讀書之時,自己空有一腔對故往曆史的惋惜與歎恨。再看看此刻瑤光寺中的光鮮,頓覺此地如此讓人痛恨。
“哎!”拓跋慎轉身朝著馮昭儀的獨院踱步而去。
我又能做些什麽呢?為這個讓人扼腕的時代和國家,民眾……
“殿下,怎麽了?”陸光看著拓跋慎停下腳步看了一會兒正門,又轉身歎氣,感覺有些奇怪,不明白殿下在想些什麽。
“沒什麽,想一些事罷了。等會兒到了地方,你守在外麵等著吧!”
。。。。。。。
這瑤光寺,鄭夫人常常來,所以帶著侄女和長孫沁進了寺之後就朝著經常參拜的佛殿走去,瑤光寺廣大,佛殿眾多,所供奉的佛陀,菩薩,羅漢也數不勝數,不常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該去什麽地方參拜。
鄭夫人今日來此,是為了求子而來。她嫁到鄭家已經有五年了,今歲也才二十一歲,已經得了兩個女兒,卻沒有兒子,丈夫鄭道昭倒還沒說什麽,隻是家公鄭羲有些不虞言辭,可能是顧慮到她的父親李衝,雖然沒說什麽不好聽的話,但是她出於子『婦』的“自覺”,今日還是打算來拜拜觀世音菩薩。
到了觀世音殿門外,鄭夫人看了看殿內,沒什麽人,迴頭對著長孫沁笑問道:“沁娘可願一同去禮拜菩薩?”
長孫沁當然知道鄭娘子今日是來做什麽的,聽了鄭夫人的話,想起自己明年要出嫁的事,頓時羞紅了臉,連連擺手說不去。
鄭夫人也不以為意,接著說道:“你也不常來這瑤光寺,既是不願進去,不如趁這個機會去四處看看,我先與四娘兒進去禮佛,你待盡興了再來尋我們可好?”
長孫沁看了看鄭娘子,見她沒說什麽,答道:“好,我很快就迴來,免得四娘兒等的久了。”說完轉身離去。
鄭夫人看長孫沁走的遠了,拉著侄女的手進了殿,吩咐鄭娘子想等一會兒,自去菩薩像前點燃了香,跪下祝禱了一會兒,才將供香『插』好,又雙掌合十拜了三拜。
鄭娘子看二叔母拜完,走過摻著鄭夫人起身。鄭夫人看了細心的侄女,眼中閃過一絲異『色』,拉著侄女的手走到殿外一顆已經滿是枯枝的大樹下。
鄭娘子看著二叔母的舉動和神『色』,知道她這有話要問自己,是以才支開了長孫妹妹。
鄭夫人在前踱步道:“四娘兒!可還知道你二叔父生於何年?”
鄭娘子跟在二叔母後麵,答道:“是太安元年(455)”
“二叔母又是哪年的?”
“皇興三年(469)”
“是啊!你二叔父比叔母大了一紀又二年,又曾經娶過妻,還有一子。叔母初時聽說家父為叔母與鄭家結姻,終日哭鬧不止,求著家父退了親事。家父隻是不允,被叔母鬧的煩了,就把叔母關在陰房裏,一日隻給一餐,白日叫家母並諸位叔伯姑母勸說,深夜才讓叔母迴臥寢,這樣持續了五日,叔母隻好屈服了。”說完輕笑了一下看著遠處的景物,好似想起了五年前的舊事。
鄭娘子第一次聽二叔母說這些事,很是驚奇,說道:“侄女聽外麵都說,外叔公祖為人溫和寬厚,怎麽會……”
“溫和是真,寬厚也不假。叔母昔日在閨中時也如你這般無有憂慮,萬沒想到最後家父卻要叔母嫁給一個大了十四歲的人。後來來了鄭家以後,與你叔父朝夕相處,時日久了,自是也有了感情,見的事多了,才體會到家父當日的心狠是也有了感情,見的事多了,才體會到家父當日的心狠也有其因由。”
鄭娘子抓著鄭夫人的衣擺,問道:“是何因由?”
鄭夫人停下腳步,看著鄭娘子,說道:“為李氏,也為叔母啊!””
“這是如何說的,若說為李氏,侄女尚能理會,為了叔母更不該『逼』著叔母啊!”
“我李氏淵源長久,曾經也是立國建號的大家,至今已曆數百年,是以曆代子孫也代代身護重任,都害怕家業敗落,辱沒祖宗。後漢以來,勿論在家在朝,都廣結姻緣,以求鞏固家業,於危急之時能有所助益。”
“家父年方十齡時,祖父病逝,因此才由叔祖撫育,在滎陽時與鄭家親厚,叔祖在任上也多蒙鄭氏相助良多,因此益相親厚。”
“我李氏雖然在世祖皇帝之時就已歸附朝廷,但是畢竟是涼國之後,家祖父歸附朝廷前更為一國之主,來這平城以後豈敢稍有差池。是以不能不多多交好士人,不敢說光大家門,至少也要保全門戶延續。”
“嫁叔母到鄭家,也正是為此考慮,叔母既然生於李氏,身為李氏女,安得不為李氏擔一份責任?隻是叔母畢竟是女子,居不得官,上不得陣。除了這一身還有什麽呢?”
“我們這些大家女兒自降生以來就不必像白衣之家的子女,自小受盡苦楚,享受的福祉,也不是他們能想象到的,想一想白衣平家子弟一生境遇,還有什麽不知足呢?”
“至於說嫁得良人,自是女子一生所求,隻是我們這些大家女子,自幼便有家法管束,一向少與男子交言,便是對麵而食,並行於道也是不允許的,更遑論自擇夫婿,此事也非近世如此,你讀諸多經史,亦當知『無媒不婚』的道理。左右最終還是需要雙親來做主。”
“李氏與鄭家相交良久,家父與你叔父也是舊識,我與你叔父雖是差了十餘年,不過世情如此,所以嫁給你叔父也算是得人了吧!自擇夫婿,固然順意,若有良媒,也未必不是福啊!”
“叔母來鄭家五年,與你叔父也相處契合,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呢?實在不敢貪求更多了的。”
“不貪求更多嗎……?”鄭娘子聽了二叔母從來都不會說的許多話,陷入沉思。
二叔母這是學當年那些勸導她的叔伯姑母來勸導我了嗎?難道我也要如姑母一般嫁給那大了一紀餘的人嗎?
鄭夫人看著侄女低著頭,思考著不說話,以為她還沒有理解她的話。
若是還念念那小郎君,隻怕最後這四侄女要吃不少苦,這次會懲罰她的可不是疼愛她的父親,而是嚴厲狠絕的祖父啊!
還是跟她自言說清楚其中利害吧!
想到這裏,鄭夫人抓著侄女的雙手,看著侄女的雙眼,柔聲問道:“四娘兒,方才在寺門外的郎君是哪家的,你在哪裏識得的?”
鄭娘子正在想著心事,被二叔母突然的舉動搞懵了,答道:“什麽……”
鄭夫人以為她還在裝傻,又說道:“就是方才在寺門外一同來瑤光寺的小郎君。四娘哪裏識得的?四娘兒若是有什麽難開口的,莫要有顧慮,隻對叔母說來。”
鄭娘子見叔母問二皇子的事,隻是二皇子明顯不想讓別人知道他的身份。不禁為難起來。
鄭夫人見侄女還是不說,心中也焦急起來,說道:“好吧!既然四娘兒不說,待會兒叔母問問沁娘兒,她想來也是識得的。”
見叔母好似非要問清楚,鄭娘子又怕待會兒長孫沁為難,她上次得罪了大皇子就嚇得狠了,這次怎麽敢再說。
“叔母,不用去問沁娘兒了,侄女告訴你便是,隻是還請叔母別說出去了。”
“哎!不是叔母非要『逼』著你,隻是怕你一時糊塗,釀下大禍。”見侄女終於肯說了,鄭夫人才鬆了口氣。
“那位郎君是當今陛下的二皇子,是侄女在永寧寺相識的,前次去二姊家中,二叔父也曾見過二皇子,二叔母迴去問過叔父便知道了。”
“他……他就是二皇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