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十月
平城,作為皇魏首都已經有九十二年了。
今天的平城與往日有所不同,淩晨時就遭遇天氣突變,氣候驟降,霜霧大起,寒風凜冽。整座城市都籠罩在霧氣中,平時十幾裏以外都能看見的城樓今天看不見絲毫影蹤,遠遠隻能聽見永寧寺塔傳來的鈴聲,那是持續不斷的寒風的傑作。
因為地處北方,寒季比中原來得更早,而今年比往歲更顯寒冷。八月的時候聽說汾州就已經奏報霜降。這種年景近十年也是少見的。
天『色』剛剛啟明,城門大開,一隊隊飛騎信使背『插』信旗飛馬而出,壓低著身子以求盡量躲避馬匹飛奔帶來的寒風,在城南的岔路上分道上,馬匹的嘶鳴聲,馬蹄踩踏聲如狂風暴雨一般,在寂靜的濃霧中四處飄『蕩』,引起沿途村莊一片雞鳴犬吠之聲,這些信使都是受到尚書省等部門差派前往各州郡,邊境軍事督區,要求各地方嚴防寒冬之際出現民『亂』,一旦出現災民要注意安撫賑濟,邊境關闕要持續嚴查南朝間諜諸事。
淒風冷霧中的皇宮中自從九月中太皇太後駕崩以來各處白幡至今還沒有完全撤下。殿閣樓台之間一路路官員,宦者宮女匆匆而過。
太和殿在上個月還是受到全國矚目的地方,多年來國家政令不停的在此地發出,眾多朝官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於路,前來參拜請示,這裏的宦者女官因此也成了宮中最受人羨慕的那一小撮。
然而這種讓太和殿上下榮耀的事情自從上月間太皇太後仙逝以後一改往昔,整座殿室處於陰沉黯淡之中。
一處偏室中幾個宦侍,女官聚攏在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宦官身邊,不時傾述相對哭泣,這些是平時受到太皇太後寵幸的女官,宦侍表達自己對已故太後的不舍,同時又對自己接下來的命運感到擔憂,不知道隨著太後的去世,他們這些舊人會被如何安置。
作為太和殿的高級宦官,李運擔任太和太仆已經六年有餘,隨侍太後左近雖然辛苦,但是所享受的榮耀也不少,平日裏遇見那些太後親近外臣,也會得到一聲“李公”的尊稱,也使他不時對此有飄飄然之感。太後自從年初以來纏綿病榻,年中時依然不見好轉,李運作為太後幸臣時時祝禱祈福,自己還請了一個佛龕供奉。乞求太後禦體轉安。但至九月初,太後已經不得進食,太醫令也頻頻請罪,隻說太後若能過得寒冬,待來年氣候轉暖想必情勢大好。李運身為太後近侍,平時太醫也沒少請教,知道這些都是托詞,太後身體明顯是過不得今年了。茫然失措之下,佛陀也不拜了。常常和幾個要好的同僚聚宴,私下說起前途未卜之事。互相擔憂,隻是突然麵對這種太後大終,除了幾個得勢大宦官,像李運這種中級內臣,尤其是隨侍太後的內臣也是一時措手不及。都說不出啥好辦法。幾次鳥獸散之後,李運隻能另找出路,所幸認識了一個內行令·中曹給事中王遇的隨侍小黃門,接連數次賭博輸了大量財物之後總算打通了門路,小黃門已經跟他說了,過三天就有消息。可今天約期都過了五天了,消息還是沒來,對方也沒找個人傳句話,李運見此心下焦躁,接連幾天吃不好睡不著,都急上火了。
找門路這些事都是陰私,不大見得人,李運當然不會到處宣揚,所以身邊這幾個下屬黃門女官都不知道,在那兀自哭泣不止。李運心裏想著心事,一會想著太後生前諸事,一會想著自家前途,耳邊的哭泣聲讓他煩躁起來,不覺起身來迴踱步不止,待再聽得一會訴苦聲,終於不耐起來,轉身到案前坐床坐下,拿起瓷盞,準備飲些『乳』飲潤潤幹燥的喉嚨,再疾聲厲『色』斥責他們不能忠心王事,隻以自身私計為重。好讓自己耳根清靜一下。
正要放下瓷盞擺擺威風間,門外傳來一陣咄咄的腳步聲,李運看了過去,一個小宦者快步走了進來,拱手對著李運道:“李公,太華殿張公來了,已經到了思賢門。”
李運精神一振,放下瓷盞連忙起身,顧不得對幾個宦侍女官說些什麽,向著門外快步走去,邊走邊整理喪服問道:“張公可說了什麽?”
“張公麵『色』焦急,步履輕快,想是有急事,小的也就是年少,這才仗著體力好趕來通知李公。”小宦者緊跟著李運,躬身迴答。
李運心中不知何事勞動陛下身邊大宦官內行長張瑁不顧嚴寒,親自來太和殿,當此新舊交替之際也不知是福是禍,想想自己也沒做過什麽得罪張老公的過失。心下才暫安。
想著心事,出了偏門轉到正殿前石階上,遠遠就看見了一個與李運年歲相近,麵容紅潤身穿繡服,頭戴皮帽的大宦官,後麵跟著四個小黃門,正朝著正殿快步趕來。
李運不敢怠慢,急忙下階小跑過去。拱手道:“下官迎遲,未知張公不在殿中侍奉陛前納福,若有事遣人吩咐即可,何苦親來。”
張瑁明顯比李運高些許,見李運行完禮,才拱手迴禮,看了李運一眼,想著麵前此人侍奉太皇太後,往日自己見了對方也要待之平禮,唯恐得罪了太後近侍累及陛下。現在太後仙駕馭西,自己也不用在這後輩麵前屈尊紆貴平禮相尊,頓時不覺輕快些許。
“陛下前些時日傳詔,將要依製守孝,所建廬寢可曾完備否?”張瑁讓自己緩了幾口氣道
李運微微低頭,稍盯幾眼張瑁的眼睛,想要看出點什麽。張瑁哪能不知道這些,顯得很平靜,既沒有刻意結交也沒有勢氣淩人,隻一副公事公辦的口氣,讓李運無從捉『摸』,一時心下隻感世態炎涼。
“前時得詔,累日以來營建廬寢,今已諸事完備,所耗錢物多寡已經列於籍卷,下官這便去取來給張公查閱。”李運答完便要吩咐身邊的小黃門取賬目。
“毋須如此,此次營建廬寢入的是永固山陵的賬,由度支曹負責,一應錢物走的公室,你我身為內臣何敢幹涉外臣事物,故陛下常責左右各務職事之要,這賬目籍冊李公還是送到度支曹入檔為好。”張瑁知道這是李運在試探他在此大變之後是否有窺測之意,他現在也不知道皇帝陛下對這些太後舊人如何安置,若是依照陛下往日孝行,這些太後舊人也會受到優待,想到這裏接口婉拒。
張瑁頓了一下,想著李運畢竟是陛下常見的宦官,也有些舊情,如今太後雖然已經仙逝,念及太後舊情的內外臣,仆也不在少數,這李運還是值得拉攏的,想到這裏不如賣個好,接著緩聲說:“除此以外,陛下已下旨意,巳時中將要在太和殿禦朝諸臣,相關儀仗要做好準備。李公是知道新任儀注官的厲害的,莫要被抓了把柄才好。”
李運沒想到陛下今天要在太和殿召見群臣,太和殿是太後的居殿,以前陛下都是在太華殿召見群臣的。想到陛下平日侍奉太後至孝之情,心下才安定下來,陛下念及太後撫養之恩,相必對他們這些太後舊人不會苛切吧?
“多謝張公提醒。這些籍賬近日下官今日就送去度支曹入檔”李運拱手說道:“今早酷寒,外邊風大,還請張公入內飲些茗茶取暖。”李運看出張瑁沒有落井下石的意思,心思活泛起來,眼下王內行那邊還沒有消息,不如看看張瑁這顆大樹能不能攀上。
張瑁一聽李運這話就知道李運有話要說,張口就要順口答應下來,忽又想起一事,道:“甚好,這宮裏麵喜純茗的除了二皇子也不多見,張某常難尋茗友,甚為可惜。李公有此雅意相邀,張某不敢推拒。隻是職事在身,還是先去看看廬寢為好,陛下少說也要留此數月之期,我等不能不小心留意侍奉。”
李運楞了一下,頗有些意外,想了一下說:“廬寢曆來不大,下官自從接到營造旨意就親自去督建,所用物料,規尺,都是按照儀曹尚書下發製書營建。建成之後下官已經去複查了三次,唯恐有所疏失。下官方才正欲前去複查,可喜張公能同去,張公常在陛下左右隨侍,若是有所疏漏還忘不吝賜教,下官銘感五內。”
張瑁提起去看看廬寢倒無他意,也不是懷疑李運的能力,這廬寢也不是都由太和殿諸人負責營建,儀曹,度支,左民,起部四部都有交叉負責。真出了事自然會有相關部門去負責,與他無關。之所以想去看看也是臨時起意。
禮製上對於廬寢這種守喪房舍要求不高,不要求啥舒適『性』,隻要能保暖即可。陛下少學儒書,頗為以身作則,對於周禮規製一向甚為講求,嚴令不準雕飾美觀,隻容身而已。下麵的人當然不會真就這麽做,還是會盡量多用物料,做的堅固保暖,好讓人無話可說。這些他還不擔心,隻是昨夜天候大寒,氣溫驟降。張瑁擔心廬寢保暖不夠,看看有沒有臨時補救的需要。皇帝身體一向不是很好,做近臣的不能不多多用心。
張瑁跟在李運後麵,因為廬寢就設置在太和殿左邊,並不遠,片刻就能到。
廬寢在外麵看來大致符合皇帝陛下的意思的,不是什麽雕梁畫棟的奢華之地,共有三間,一個是靜坐讀書批閱文書的,一個是休息用,還有一個是用來召對諸臣的。也可以在這裏與高僧們談論佛理經意。皇帝『性』喜佛,經常與平城的高僧們論道,雖然不會像一些寺院裏麵敲鍾鳴磬,但是名僧齊集。氣象上往往也不輸那些大寺院經堂,所以這座廬寢比其他兩座大不少。
張瑁在外圍轉了兩圈,看見這些廬寢倒也嚴實,考慮到氣候大降,皇帝體質比不了世祖皇帝那幾代皇帝,還是要求李運在多加一層皮『毛』禦寒。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休息的地方,張瑁當先踱進廬舍,李運也跟著進去,粗看裏麵並不奢華,隻有一張低案一個大型青銅燈具,一張蘆席鋪在地上,上麵加上一張大『毛』毯和錦被。照張瑁的本意應該用床的,無奈皇帝不許,隻能如此。
張瑁畢竟歲數大了,陰著廬舍內光線昏暗,隻能看了幾眼又『摸』了一下『毛』毯錦被,照例吩咐再加層兩『毛』毯就出來了。
視察完廬寢,張瑁不惜言辭的誇讚幾句李太仆做事妥帖,又囑咐了幾句要注意的。告罪說今天事太多,皇帝馬上就要召見朝臣,他還要去親自負責這些雜物,沒有時間去李運那裏品茗了。又約了日期這才離去。
出了思賢門,張瑁迴頭看看思賢門內的太和殿,心中不禁感慨世事無常,心下更加警惕,激勵自己忠心侍君。
看了太和殿幾眼後正欲轉身迴太華殿,看見身後一個小黃門欲言又止的模樣,不禁說道:“王慶,有話就說”。
“張公,不知道是不是小的眼拙,說錯了您別怪罪。”小宦官王慶看了一下張瑁,見張瑁並無怪罪之意低頭道:“方才小的看廬寢裏麵的錦被,好適是太皇太後的舊物。不知道會不會失禮違製。”
張瑁眼中一閃,過了片刻笑道:“陛下至孝,月前就已經吩咐過太後禦用器物都不要擅動,想來李公不知此節吧?你現在去內藏曹取錦被來,太後禦用錦被還是放在原處好。”
“是,小的這就去內藏曹”王慶眼中閃過一道喜『色』,接話後快步往內藏曹趕去。另外三個小宦官互相對視過後,緊緊跟上張瑁。
“哼!太後已崩,你們這些原本藐視他人的本就該隨太後而去,還敢妄生他念。別說我容不得你,便是王遇輩知道了也不饒你。你既然侍奉太後多年,不如去永固陵養老為好。”張瑁再次迴頭看看太和殿,心裏給李運下了判書後,又想到李運畢竟是太後多年舊臣,現在想要借太後的光得到複起,威脅的也不止他一個人,這種事不能自己一個人來做,該找上內行令王遇,內行者劇鵬一起幹。
平城,作為皇魏首都已經有九十二年了。
今天的平城與往日有所不同,淩晨時就遭遇天氣突變,氣候驟降,霜霧大起,寒風凜冽。整座城市都籠罩在霧氣中,平時十幾裏以外都能看見的城樓今天看不見絲毫影蹤,遠遠隻能聽見永寧寺塔傳來的鈴聲,那是持續不斷的寒風的傑作。
因為地處北方,寒季比中原來得更早,而今年比往歲更顯寒冷。八月的時候聽說汾州就已經奏報霜降。這種年景近十年也是少見的。
天『色』剛剛啟明,城門大開,一隊隊飛騎信使背『插』信旗飛馬而出,壓低著身子以求盡量躲避馬匹飛奔帶來的寒風,在城南的岔路上分道上,馬匹的嘶鳴聲,馬蹄踩踏聲如狂風暴雨一般,在寂靜的濃霧中四處飄『蕩』,引起沿途村莊一片雞鳴犬吠之聲,這些信使都是受到尚書省等部門差派前往各州郡,邊境軍事督區,要求各地方嚴防寒冬之際出現民『亂』,一旦出現災民要注意安撫賑濟,邊境關闕要持續嚴查南朝間諜諸事。
淒風冷霧中的皇宮中自從九月中太皇太後駕崩以來各處白幡至今還沒有完全撤下。殿閣樓台之間一路路官員,宦者宮女匆匆而過。
太和殿在上個月還是受到全國矚目的地方,多年來國家政令不停的在此地發出,眾多朝官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於路,前來參拜請示,這裏的宦者女官因此也成了宮中最受人羨慕的那一小撮。
然而這種讓太和殿上下榮耀的事情自從上月間太皇太後仙逝以後一改往昔,整座殿室處於陰沉黯淡之中。
一處偏室中幾個宦侍,女官聚攏在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宦官身邊,不時傾述相對哭泣,這些是平時受到太皇太後寵幸的女官,宦侍表達自己對已故太後的不舍,同時又對自己接下來的命運感到擔憂,不知道隨著太後的去世,他們這些舊人會被如何安置。
作為太和殿的高級宦官,李運擔任太和太仆已經六年有餘,隨侍太後左近雖然辛苦,但是所享受的榮耀也不少,平日裏遇見那些太後親近外臣,也會得到一聲“李公”的尊稱,也使他不時對此有飄飄然之感。太後自從年初以來纏綿病榻,年中時依然不見好轉,李運作為太後幸臣時時祝禱祈福,自己還請了一個佛龕供奉。乞求太後禦體轉安。但至九月初,太後已經不得進食,太醫令也頻頻請罪,隻說太後若能過得寒冬,待來年氣候轉暖想必情勢大好。李運身為太後近侍,平時太醫也沒少請教,知道這些都是托詞,太後身體明顯是過不得今年了。茫然失措之下,佛陀也不拜了。常常和幾個要好的同僚聚宴,私下說起前途未卜之事。互相擔憂,隻是突然麵對這種太後大終,除了幾個得勢大宦官,像李運這種中級內臣,尤其是隨侍太後的內臣也是一時措手不及。都說不出啥好辦法。幾次鳥獸散之後,李運隻能另找出路,所幸認識了一個內行令·中曹給事中王遇的隨侍小黃門,接連數次賭博輸了大量財物之後總算打通了門路,小黃門已經跟他說了,過三天就有消息。可今天約期都過了五天了,消息還是沒來,對方也沒找個人傳句話,李運見此心下焦躁,接連幾天吃不好睡不著,都急上火了。
找門路這些事都是陰私,不大見得人,李運當然不會到處宣揚,所以身邊這幾個下屬黃門女官都不知道,在那兀自哭泣不止。李運心裏想著心事,一會想著太後生前諸事,一會想著自家前途,耳邊的哭泣聲讓他煩躁起來,不覺起身來迴踱步不止,待再聽得一會訴苦聲,終於不耐起來,轉身到案前坐床坐下,拿起瓷盞,準備飲些『乳』飲潤潤幹燥的喉嚨,再疾聲厲『色』斥責他們不能忠心王事,隻以自身私計為重。好讓自己耳根清靜一下。
正要放下瓷盞擺擺威風間,門外傳來一陣咄咄的腳步聲,李運看了過去,一個小宦者快步走了進來,拱手對著李運道:“李公,太華殿張公來了,已經到了思賢門。”
李運精神一振,放下瓷盞連忙起身,顧不得對幾個宦侍女官說些什麽,向著門外快步走去,邊走邊整理喪服問道:“張公可說了什麽?”
“張公麵『色』焦急,步履輕快,想是有急事,小的也就是年少,這才仗著體力好趕來通知李公。”小宦者緊跟著李運,躬身迴答。
李運心中不知何事勞動陛下身邊大宦官內行長張瑁不顧嚴寒,親自來太和殿,當此新舊交替之際也不知是福是禍,想想自己也沒做過什麽得罪張老公的過失。心下才暫安。
想著心事,出了偏門轉到正殿前石階上,遠遠就看見了一個與李運年歲相近,麵容紅潤身穿繡服,頭戴皮帽的大宦官,後麵跟著四個小黃門,正朝著正殿快步趕來。
李運不敢怠慢,急忙下階小跑過去。拱手道:“下官迎遲,未知張公不在殿中侍奉陛前納福,若有事遣人吩咐即可,何苦親來。”
張瑁明顯比李運高些許,見李運行完禮,才拱手迴禮,看了李運一眼,想著麵前此人侍奉太皇太後,往日自己見了對方也要待之平禮,唯恐得罪了太後近侍累及陛下。現在太後仙駕馭西,自己也不用在這後輩麵前屈尊紆貴平禮相尊,頓時不覺輕快些許。
“陛下前些時日傳詔,將要依製守孝,所建廬寢可曾完備否?”張瑁讓自己緩了幾口氣道
李運微微低頭,稍盯幾眼張瑁的眼睛,想要看出點什麽。張瑁哪能不知道這些,顯得很平靜,既沒有刻意結交也沒有勢氣淩人,隻一副公事公辦的口氣,讓李運無從捉『摸』,一時心下隻感世態炎涼。
“前時得詔,累日以來營建廬寢,今已諸事完備,所耗錢物多寡已經列於籍卷,下官這便去取來給張公查閱。”李運答完便要吩咐身邊的小黃門取賬目。
“毋須如此,此次營建廬寢入的是永固山陵的賬,由度支曹負責,一應錢物走的公室,你我身為內臣何敢幹涉外臣事物,故陛下常責左右各務職事之要,這賬目籍冊李公還是送到度支曹入檔為好。”張瑁知道這是李運在試探他在此大變之後是否有窺測之意,他現在也不知道皇帝陛下對這些太後舊人如何安置,若是依照陛下往日孝行,這些太後舊人也會受到優待,想到這裏接口婉拒。
張瑁頓了一下,想著李運畢竟是陛下常見的宦官,也有些舊情,如今太後雖然已經仙逝,念及太後舊情的內外臣,仆也不在少數,這李運還是值得拉攏的,想到這裏不如賣個好,接著緩聲說:“除此以外,陛下已下旨意,巳時中將要在太和殿禦朝諸臣,相關儀仗要做好準備。李公是知道新任儀注官的厲害的,莫要被抓了把柄才好。”
李運沒想到陛下今天要在太和殿召見群臣,太和殿是太後的居殿,以前陛下都是在太華殿召見群臣的。想到陛下平日侍奉太後至孝之情,心下才安定下來,陛下念及太後撫養之恩,相必對他們這些太後舊人不會苛切吧?
“多謝張公提醒。這些籍賬近日下官今日就送去度支曹入檔”李運拱手說道:“今早酷寒,外邊風大,還請張公入內飲些茗茶取暖。”李運看出張瑁沒有落井下石的意思,心思活泛起來,眼下王內行那邊還沒有消息,不如看看張瑁這顆大樹能不能攀上。
張瑁一聽李運這話就知道李運有話要說,張口就要順口答應下來,忽又想起一事,道:“甚好,這宮裏麵喜純茗的除了二皇子也不多見,張某常難尋茗友,甚為可惜。李公有此雅意相邀,張某不敢推拒。隻是職事在身,還是先去看看廬寢為好,陛下少說也要留此數月之期,我等不能不小心留意侍奉。”
李運楞了一下,頗有些意外,想了一下說:“廬寢曆來不大,下官自從接到營造旨意就親自去督建,所用物料,規尺,都是按照儀曹尚書下發製書營建。建成之後下官已經去複查了三次,唯恐有所疏失。下官方才正欲前去複查,可喜張公能同去,張公常在陛下左右隨侍,若是有所疏漏還忘不吝賜教,下官銘感五內。”
張瑁提起去看看廬寢倒無他意,也不是懷疑李運的能力,這廬寢也不是都由太和殿諸人負責營建,儀曹,度支,左民,起部四部都有交叉負責。真出了事自然會有相關部門去負責,與他無關。之所以想去看看也是臨時起意。
禮製上對於廬寢這種守喪房舍要求不高,不要求啥舒適『性』,隻要能保暖即可。陛下少學儒書,頗為以身作則,對於周禮規製一向甚為講求,嚴令不準雕飾美觀,隻容身而已。下麵的人當然不會真就這麽做,還是會盡量多用物料,做的堅固保暖,好讓人無話可說。這些他還不擔心,隻是昨夜天候大寒,氣溫驟降。張瑁擔心廬寢保暖不夠,看看有沒有臨時補救的需要。皇帝身體一向不是很好,做近臣的不能不多多用心。
張瑁跟在李運後麵,因為廬寢就設置在太和殿左邊,並不遠,片刻就能到。
廬寢在外麵看來大致符合皇帝陛下的意思的,不是什麽雕梁畫棟的奢華之地,共有三間,一個是靜坐讀書批閱文書的,一個是休息用,還有一個是用來召對諸臣的。也可以在這裏與高僧們談論佛理經意。皇帝『性』喜佛,經常與平城的高僧們論道,雖然不會像一些寺院裏麵敲鍾鳴磬,但是名僧齊集。氣象上往往也不輸那些大寺院經堂,所以這座廬寢比其他兩座大不少。
張瑁在外圍轉了兩圈,看見這些廬寢倒也嚴實,考慮到氣候大降,皇帝體質比不了世祖皇帝那幾代皇帝,還是要求李運在多加一層皮『毛』禦寒。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休息的地方,張瑁當先踱進廬舍,李運也跟著進去,粗看裏麵並不奢華,隻有一張低案一個大型青銅燈具,一張蘆席鋪在地上,上麵加上一張大『毛』毯和錦被。照張瑁的本意應該用床的,無奈皇帝不許,隻能如此。
張瑁畢竟歲數大了,陰著廬舍內光線昏暗,隻能看了幾眼又『摸』了一下『毛』毯錦被,照例吩咐再加層兩『毛』毯就出來了。
視察完廬寢,張瑁不惜言辭的誇讚幾句李太仆做事妥帖,又囑咐了幾句要注意的。告罪說今天事太多,皇帝馬上就要召見朝臣,他還要去親自負責這些雜物,沒有時間去李運那裏品茗了。又約了日期這才離去。
出了思賢門,張瑁迴頭看看思賢門內的太和殿,心中不禁感慨世事無常,心下更加警惕,激勵自己忠心侍君。
看了太和殿幾眼後正欲轉身迴太華殿,看見身後一個小黃門欲言又止的模樣,不禁說道:“王慶,有話就說”。
“張公,不知道是不是小的眼拙,說錯了您別怪罪。”小宦官王慶看了一下張瑁,見張瑁並無怪罪之意低頭道:“方才小的看廬寢裏麵的錦被,好適是太皇太後的舊物。不知道會不會失禮違製。”
張瑁眼中一閃,過了片刻笑道:“陛下至孝,月前就已經吩咐過太後禦用器物都不要擅動,想來李公不知此節吧?你現在去內藏曹取錦被來,太後禦用錦被還是放在原處好。”
“是,小的這就去內藏曹”王慶眼中閃過一道喜『色』,接話後快步往內藏曹趕去。另外三個小宦官互相對視過後,緊緊跟上張瑁。
“哼!太後已崩,你們這些原本藐視他人的本就該隨太後而去,還敢妄生他念。別說我容不得你,便是王遇輩知道了也不饒你。你既然侍奉太後多年,不如去永固陵養老為好。”張瑁再次迴頭看看太和殿,心裏給李運下了判書後,又想到李運畢竟是太後多年舊臣,現在想要借太後的光得到複起,威脅的也不止他一個人,這種事不能自己一個人來做,該找上內行令王遇,內行者劇鵬一起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