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後,李景隆一行人終於迴到了大明。他們這次直接從浙地登陸,沒有像往常一樣前往繁華的蘇杭一帶,而是選擇了一條更為直接的路線,盡快趕迴京城。
當李景隆踏上這片土地時,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湧上心頭。他深深地吸了口氣,感受著故鄉的氣息。
李景隆凝視著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京城,心中感慨萬千。這座城市見證了他的成長和奮鬥,如今再次歸來,他不禁感歎時光荏苒。
“終於迴來了。”李景隆輕聲說道,眼中閃爍著淚光。
耿瓛也激動得聲音有些顫抖:“是啊,我都快忘記我家長什麽樣兒了。”
李景隆笑罵道:“德行!等會兒咱們趕緊去麵聖,把事情稟報清楚後,就可以早早迴家與家人團聚了。”
郭官僧看著城門口張貼的告示,若有所思地皺起眉頭。他似乎對其中的一些內容感到疑惑,但此刻並不是仔細研究的時候。
劉龍飛則是四處打量著京城周圍的環境,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京城,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瞪大了眼睛,努力記住每一個細節,心中暗自決定要好好領略一下京城的風土人情。
李景隆一行人的心情各異,但他們都懷著對家鄉的思念和期待。
眾人匆匆趕路,朝著皇宮的方向前進。一路上,李景隆與耿瓛交談著,迴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郭官僧和劉龍飛則靜靜地聽著,不時插上幾句話,氣氛輕鬆融洽。
然而,當他們快要到達皇宮時,突然看到前方聚集了一群人,似乎在圍觀著什麽。李景隆心生警惕,示意大家放慢腳步。走近一看,原來是一群百姓正在討論著城門口的告示。
李景隆好奇地擠進去,看了看告示的內容,臉色頓時變得凝重起來。他意識到,這次迴京可能並不如他們想象中那般順利。但他很快鎮定下來,轉身對同伴們說:“不管怎樣,我們先去麵聖吧。”
於是,他們繼續朝皇宮走去,心中懷揣著各種疑問和擔憂。接下來,他們將麵對未知的挑戰,而答案或許就在皇帝那裏。
皇宮內,王新際一路幾乎是小跑地走到養心殿,“皇上,曹國公他們迴來了。”
朱元璋聞言猛著站起來說道:“快快快,快把咱二丫頭叫進來,這都走一年了,沒音沒信的,擔心死我了。”
朱元璋焦急地在殿內來迴踱步,不時向門外張望。終於,他聽到了一陣腳步聲,緊接著,李景隆等人走進了大殿。
“臣等參見皇上!”李景隆帶頭行禮。
“免禮免禮!”朱元璋連忙上前,緊緊握住李景隆的手,“景隆啊,你們可算是迴來了。這一路上辛苦了。”
李景隆微微一笑,“謝皇上關心。臣此次迴京,是有要事稟報。”
朱元璋點點頭,“朕知道,你先坐下說話。來人,給幾位賜座。”
待眾人坐定後,李景隆將邊境的情況詳細地報告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一邊聽著,一邊眉頭緊鎖。
“如此說來,西南的邊境局勢確實不容樂觀啊......”
“你們幾個人都先退下,朕有話跟曹國公講。”朱元璋揮手說道。
耿瓛、郭官僧、劉龍飛起身行禮告退。
朱元璋沉思片刻,“不過,咱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能夠應對自如。隻是,這二丫頭......”
李景隆連忙道:“皇爺,有什麽話您老直說就好,您老現在怎麽也變得這般委婉了。”
“好!那咱就直說了,太孫那邊喜得嫡長子,咱早些年跟你說得那些,恐怕咱要食言了。”朱元璋不好意思的說了出來。
李景隆瞬間明白了過來,其實從心裏說,他也不想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太孫的嫡子,因為李景隆還在想一件事情,他怕有一天朱棣真在朱元璋死後,真的靖難呢?
而且朱元璋當年也是有拉攏李景隆的意思,所以才當初畫了那張大餅。
李景隆連忙跪下迴道:“皇上,臣什麽都不知道,您之前跟臣說得那些,臣也早就忘了。”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微笑著說:“好,二丫頭,你放心吧。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你放心,我不會讓我的大孫虧待你的。”
然後,朱元璋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問道:“對了,你帶迴來的那個年輕人叫什麽名字?哪裏人啊?”
李景隆連忙起身迴答:“迴皇爺爺,他叫劉龍飛,是山西秀榮人。這可是一棵好苗子啊。”
朱元璋聽後,高興地一拍手,笑著說:“既然你曹國公都這麽看好他,那他肯定不會差到哪裏去。來人啊!”
隨著朱元璋的一聲唿喊,王新際默默地走進來,行禮後站在一旁。朱元璋接著說道:“把外麵那個叫劉龍飛的叫來,讓他陪著咱的大寶一起讀書,做咱重孫子的侍讀。”
李景隆一聽,心中大喜,急忙跪地叩謝道:“臣代替劉龍飛多謝皇上的恩賜。”
朱元璋揮揮手,示意李景隆起來。然後,他轉頭看向王新際,吩咐道:“去吧,按照我說的辦。”
王新際恭敬地應了一聲,轉身離開。李景隆感激涕零地望著朱元璋,眼中滿是喜悅和感動。
李景隆走出養心殿,看著在侍衛處坐著的劉龍飛招招手,“皇上說了,你跟我去見皇太孫殿下,耿瓛和郭官僧二人接著等。”
劉龍飛在眾人震驚的眼神中站了起來,眼睛紅了一片,李景隆一把拉著他就走。
二人在太監的帶領下前往東宮,在見到東宮總領太監王不移之後,王不移笑著說道:“曹國公,還請您稍等,太孫殿下正和戶部的官員商討今年南邊的事兒呢。”
李景隆拱手道:“王總管,應該的。”然後扭頭對劉龍飛說道:“小劉啊,先等等。”
劉龍飛點點頭,傻笑沒有說話。
過了大概半個時辰,王不移走過來說道:“行啦曹國公,皇太孫叫您二位進去呢,您知道規矩,奴婢就不進去了。”
李景隆帶著劉龍飛往裏走,王不移給了李景隆一個複雜的眼神。
當李景隆踏上這片土地時,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湧上心頭。他深深地吸了口氣,感受著故鄉的氣息。
李景隆凝視著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京城,心中感慨萬千。這座城市見證了他的成長和奮鬥,如今再次歸來,他不禁感歎時光荏苒。
“終於迴來了。”李景隆輕聲說道,眼中閃爍著淚光。
耿瓛也激動得聲音有些顫抖:“是啊,我都快忘記我家長什麽樣兒了。”
李景隆笑罵道:“德行!等會兒咱們趕緊去麵聖,把事情稟報清楚後,就可以早早迴家與家人團聚了。”
郭官僧看著城門口張貼的告示,若有所思地皺起眉頭。他似乎對其中的一些內容感到疑惑,但此刻並不是仔細研究的時候。
劉龍飛則是四處打量著京城周圍的環境,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京城,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瞪大了眼睛,努力記住每一個細節,心中暗自決定要好好領略一下京城的風土人情。
李景隆一行人的心情各異,但他們都懷著對家鄉的思念和期待。
眾人匆匆趕路,朝著皇宮的方向前進。一路上,李景隆與耿瓛交談著,迴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郭官僧和劉龍飛則靜靜地聽著,不時插上幾句話,氣氛輕鬆融洽。
然而,當他們快要到達皇宮時,突然看到前方聚集了一群人,似乎在圍觀著什麽。李景隆心生警惕,示意大家放慢腳步。走近一看,原來是一群百姓正在討論著城門口的告示。
李景隆好奇地擠進去,看了看告示的內容,臉色頓時變得凝重起來。他意識到,這次迴京可能並不如他們想象中那般順利。但他很快鎮定下來,轉身對同伴們說:“不管怎樣,我們先去麵聖吧。”
於是,他們繼續朝皇宮走去,心中懷揣著各種疑問和擔憂。接下來,他們將麵對未知的挑戰,而答案或許就在皇帝那裏。
皇宮內,王新際一路幾乎是小跑地走到養心殿,“皇上,曹國公他們迴來了。”
朱元璋聞言猛著站起來說道:“快快快,快把咱二丫頭叫進來,這都走一年了,沒音沒信的,擔心死我了。”
朱元璋焦急地在殿內來迴踱步,不時向門外張望。終於,他聽到了一陣腳步聲,緊接著,李景隆等人走進了大殿。
“臣等參見皇上!”李景隆帶頭行禮。
“免禮免禮!”朱元璋連忙上前,緊緊握住李景隆的手,“景隆啊,你們可算是迴來了。這一路上辛苦了。”
李景隆微微一笑,“謝皇上關心。臣此次迴京,是有要事稟報。”
朱元璋點點頭,“朕知道,你先坐下說話。來人,給幾位賜座。”
待眾人坐定後,李景隆將邊境的情況詳細地報告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一邊聽著,一邊眉頭緊鎖。
“如此說來,西南的邊境局勢確實不容樂觀啊......”
“你們幾個人都先退下,朕有話跟曹國公講。”朱元璋揮手說道。
耿瓛、郭官僧、劉龍飛起身行禮告退。
朱元璋沉思片刻,“不過,咱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能夠應對自如。隻是,這二丫頭......”
李景隆連忙道:“皇爺,有什麽話您老直說就好,您老現在怎麽也變得這般委婉了。”
“好!那咱就直說了,太孫那邊喜得嫡長子,咱早些年跟你說得那些,恐怕咱要食言了。”朱元璋不好意思的說了出來。
李景隆瞬間明白了過來,其實從心裏說,他也不想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太孫的嫡子,因為李景隆還在想一件事情,他怕有一天朱棣真在朱元璋死後,真的靖難呢?
而且朱元璋當年也是有拉攏李景隆的意思,所以才當初畫了那張大餅。
李景隆連忙跪下迴道:“皇上,臣什麽都不知道,您之前跟臣說得那些,臣也早就忘了。”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微笑著說:“好,二丫頭,你放心吧。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你放心,我不會讓我的大孫虧待你的。”
然後,朱元璋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問道:“對了,你帶迴來的那個年輕人叫什麽名字?哪裏人啊?”
李景隆連忙起身迴答:“迴皇爺爺,他叫劉龍飛,是山西秀榮人。這可是一棵好苗子啊。”
朱元璋聽後,高興地一拍手,笑著說:“既然你曹國公都這麽看好他,那他肯定不會差到哪裏去。來人啊!”
隨著朱元璋的一聲唿喊,王新際默默地走進來,行禮後站在一旁。朱元璋接著說道:“把外麵那個叫劉龍飛的叫來,讓他陪著咱的大寶一起讀書,做咱重孫子的侍讀。”
李景隆一聽,心中大喜,急忙跪地叩謝道:“臣代替劉龍飛多謝皇上的恩賜。”
朱元璋揮揮手,示意李景隆起來。然後,他轉頭看向王新際,吩咐道:“去吧,按照我說的辦。”
王新際恭敬地應了一聲,轉身離開。李景隆感激涕零地望著朱元璋,眼中滿是喜悅和感動。
李景隆走出養心殿,看著在侍衛處坐著的劉龍飛招招手,“皇上說了,你跟我去見皇太孫殿下,耿瓛和郭官僧二人接著等。”
劉龍飛在眾人震驚的眼神中站了起來,眼睛紅了一片,李景隆一把拉著他就走。
二人在太監的帶領下前往東宮,在見到東宮總領太監王不移之後,王不移笑著說道:“曹國公,還請您稍等,太孫殿下正和戶部的官員商討今年南邊的事兒呢。”
李景隆拱手道:“王總管,應該的。”然後扭頭對劉龍飛說道:“小劉啊,先等等。”
劉龍飛點點頭,傻笑沒有說話。
過了大概半個時辰,王不移走過來說道:“行啦曹國公,皇太孫叫您二位進去呢,您知道規矩,奴婢就不進去了。”
李景隆帶著劉龍飛往裏走,王不移給了李景隆一個複雜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