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四月,清明節。


    洪武皇上朱元璋再次設台祭祖,這也是他人生當中最後一次,如此宏大的祭祖。


    祭祖儀式莊嚴肅穆,朱元璋站在高台之上,目光凝視著遠方。他迴憶起自己一生的征戰歲月,心中感慨萬千。


    隨著祭祀的進行,朱元璋的身體逐漸變得虛弱。但他依然堅持完成了整個儀式,向祖先表達了自己的敬意。


    儀式結束後,朱元璋迴到宮中。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便開始思考皇位的傳承。


    此時的大明王朝,有且隻有一個人被視為合法的繼承人,那就是皇太孫朱允熥。他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他將成為未來的皇帝,承擔起統治國家的重任。


    這位皇太孫並非孤立無援,他的背後有著強大的勢力支持。單從目前明麵上的力量來看,已經足以引起各方的重視。


    在朝堂之上,一些重要的官員紛紛站在了東宮一邊。戶部尚書傅友文、禮部尚書李原名、吏部尚書淩漢、兵部尚書梅殷以及大理寺卿暴昭等都是堅定的東宮支持者。他們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和影響力。


    而在勳貴階層,情況也不例外。除了宋國公馮勝外,其他勳貴基本上都屬於東宮的鐵杆支持者。


    這些勳貴在軍事和政治領域都具有一定的實力和資源,他們對皇太孫的支持使得東宮一黨的勢力更加強大。


    這樣一來,皇太孫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其影響力也日益增強。


    然而,這種局麵也引發了其他勢力的擔憂和警惕。在宮廷鬥爭中,各方勢力往往會為爭奪權力展開激烈角逐。


    盡管皇太孫目前占據優勢,但未來的局勢仍充滿變數。


    其他皇子或勢力是否會采取行動挑戰皇太孫的地位,還需要時間來檢驗。同時,皇太孫及其支持者也必須保持警惕,不斷鞏固自己的勢力,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


    東宮內,跟皇上祭祖迴來的朱允熥雙腳搭在桌案上,無奈地歎著氣。


    桌案,左邊是燕世子王大臣朱高熾,右邊是理藩院尚書曹國公李景隆。


    李景隆從身後的王不移手裏接過來茶壺,笑著給二人倒上之後,給自己也倒了一杯。


    “您就是太焦慮了,皇上畢竟年齡在那兒擺著,我就不信天底下誰家的老人能有咱家皇上精神的。”李景隆也無奈的說道。


    朱允熥搖搖頭,“景隆,你不懂,自從爺爺上次方孝孺案暈倒之後,我這心裏就一直不安。”


    朱高熾寬慰道,“殿下不必太過憂心,陛下洪福齊天,定會無恙。”


    朱允熥看向朱高熾,“希望如此吧......對了,你家高煦那邊有什麽動靜?”


    朱高熾忙答道,“二弟還是老樣子,整日操練兵馬。”


    朱允熥眉頭微皺,“他還是對王位這麽執著......”


    李景隆見狀,趕忙岔開話題,“殿下,燕王千歲畢竟也上了年歲,朱高煦也是得擔起燕家的重擔了。”


    朱允熥在當初留下朱高熾之後,就許諾過朱高熾,將來他的王位要從燕藩之中獨立出來,也就是說朱棣家的後代裏能有兩位正式的親王。


    朱允熥心中明白,雖然現在看來自己繼承皇位的可能性最大,但其中變數頗多,不到最後一刻,誰也無法斷言。


    朱允熥想了想又說道:“景隆啊,你這次出海打算要帶些誰?要去哪裏?”


    李景隆趕緊從袖子裏掏出來自己的一份奏折,“迴太孫殿下,請您過目。”


    朱高熾見狀心裏罵道:“你丫是他肚子裏的蛔蟲啊!”


    朱允熥接過奏折,看著眼前折子上陌生的地名,“景隆啊,這次沿著馬六甲出發你可有十足的把握?馬六甲之外可都是我大明沒有記載的地方。”


    李景隆連忙說道:“正是如此,臣更要將這些海外之地勘測清楚。請太孫殿下容臣說一句大不敬之言。”


    朱允熥好奇地看著他,想知道這個家夥要說什麽。


    李景隆咕咚一聲跪下施禮,然後說道:“太孫殿下,將來咱們大明的王爺們將會越來越多,親王下麵有郡王,郡王下麵有鎮國將軍,鎮國將軍下麵又有輔國將軍,一代代之後,咱們大明還有地方能分封這些剩下的王爺嗎?”


    朱允熥聽了這話,心中一動。這確實是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的宗室數量會不斷增加,如果沒有足夠的土地來分封他們,可能會引發一係列的矛盾和問題。


    他不禁陷入了沉思,思考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李景隆則繼續跪在地上,等待著朱允熥的迴應。


    朱允熥正要開口,被李景隆壓迴去道:“臣提議,就跟韓王千歲沈王千歲一樣,把他們全部移藩出去,一代一代之後,他們隻能在海外,在海外無地之後,他們隻能選擇攻打周圍的番邦小國,既能擴充他們的封地,又能鞏固我大明的版圖。”


    朱高熾心裏很不是滋味,因為他家現在是太孫跟前的大紅人,如果是真的要把各個藩王都移出去,他家可是要比晉王家更要立表率。


    “所以,臣才要沿著馬六甲一直向西出發,看看這些在我大明之外的土地。”李景隆斬釘截鐵的說道。


    朱允熥微微點頭,似乎對李景隆的提議表示認可。他心想,這或許是一個解決宗室問題的辦法,但實施起來恐怕並不容易。


    “景隆,此事事關重大,需從長計議。先不說各藩王是否願意移藩,就算他們同意,海外之地的情況我們也知之甚少。”朱允熥緩緩說道。


    李景隆叩頭道:“太孫殿下英明。此次出海,臣便是要摸清海外的情況,為日後的移藩做好準備。”


    朱高熾見朱允熥並未完全否定李景隆的提議,便趁機進言:“殿下,若要實施移藩,還需考慮諸多因素。各藩王的勢力、封地的規劃、海外的資源等等,都需要仔細斟酌。”


    朱允熥看了一眼朱高熾,心想他說得也有道理。移藩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草率行事。


    “你們所言甚是。此事暫且擱下,待我們對海外之地有更多了解後再作定論。”朱允熥語氣堅定地說。


    朱允熥又看著李景隆說道:“對了,你這次幾時出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穿越成李景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斯坦尼康拉夫勞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斯坦尼康拉夫勞倫並收藏我穿越成李景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