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上急切的旨意催促下,朱允熥和李景隆等人一路快馬加鞭,不能有絲毫耽擱。於是,一行人騎上最快的駿馬,揚起馬鞭,一路疾馳而去。
風在耳邊唿嘯而過,馬蹄聲響徹大地,仿佛是對時間的追逐。他們不敢停留半步,甚至不敢多做片刻休息,一心隻想盡快趕迴京城,完成皇命。
路途遙遠,但他們的決心堅定不移。每個人都緊緊握住韁繩,目光專注地望著前方,任由汗水濕透了衣衫,也無暇顧及身體的疲憊。
陽光熾熱,映照出他們堅毅的麵容;塵土飛揚,掩蓋不了他們急迫的心情。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是一次對使命的擔當。朱允熥和李景隆帶領著眾人,毫不畏懼困難,奮蹄向前,隻為了不負皇上的期望,守護國家的安寧。
五日之後,朱允熥李景隆一行人迴到了京城。
遠遠地,他們就看到了城門口站著一群人,為首的正是朱元璋。他一身明黃色的龍袍,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顯得格外威嚴。
當朱允熥騎著馬靠近時,朱元璋忍不住讚歎道:“呦呦呦,王新際你看咱大孫騎著馬還真像咱年輕時候,唉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咱也老了該死了。”
一旁的王新際聽到這話,連忙說道:“呸呸呸,皇爺您老人家長命百歲呢,還沒抱上重孫子呢。”他一邊說著,一邊笑著向朱允熥投去了讚賞的目光。
朱允熥聽到祖父和王新際的話,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動。他知道,皇祖父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皇祖父的期望。
隨著隊伍越來越近,朱元璋親自走下城樓,迎上前去。他緊緊握住朱允熥的手,眼中滿是慈愛和欣慰。
“孫兒啊,這次外出可有什麽收獲?”朱元璋關切地問道。
朱允熥恭敬地迴答道:“迴祖父,此次外出讓孫兒增長了不少見識。孫兒明白了,身為皇室子孫,應當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努力為百姓謀福祉。”
朱元璋聽了,滿意地點點頭。他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鼓勵道:“好孩子,你能有此覺悟,朕甚感欣慰。記住,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民為本,切不可忘本。”
朱允熥重重地點了點頭,表達了自己的決心。隨後,他將河南的災情和在河南的所見所聞外,詳細地講述給了朱元璋和眾人聽,而且還著重的講到周王朱橚為了堵大壩的決口將自己的王府的圍牆都拆了。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陣陣驚歎。
進城後,朱元璋設宴為朱允熥等人接風洗塵。在宴席上,君臣們歡聲笑語,共同慶祝這次凱旋歸來。而朱允熥也在心中暗暗發誓,要更加努力地學習治國之道,為大明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宴席上朱元璋當著群臣的麵兒誇讚起了朱允熥:“朕的這位好大孫啊!他可真是個勤勞之人啊!竟然能夠做到凡事都親自去做,毫不懈怠。這次前往河南賑災也是如此,他不辭辛勞地奔波於災區之間,為百姓們送去溫暖和關懷。最後,由於過度勞累,他竟然直接靠在李景隆身上就睡著了。”
朱元璋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朱允熥的疼愛與讚賞之情。他深知孫子的努力付出,並為之感到驕傲。而群臣們也紛紛點頭表示認同,對於朱允熥的表現給予高度評價。此時的宴席氣氛熱烈而歡快,人們為有這樣一位出色的皇孫感到欣慰不已。
“傳朕的旨意!”朱元璋坐在龍椅上,聲音威嚴而莊重地迴蕩在宴會之上。
眾人皆神色恭敬,低頭聆聽著皇帝的詔令。朱元璋頓了一頓,繼續說道:“皇太孫朱允熥,自明日起,將執掌六部及五軍大都督府之權。從今往後,朝廷六部與五軍大都督府所有的折子,都需一律送往東宮呈交予皇太孫審閱處理。”
朱元璋臉上掛著淡淡的笑意,但眼神卻充滿了期許和信任。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需要一個可靠的接班人來繼承皇位並管理國家大事。而朱允熥作為皇太孫,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選。
“朕也該歇一歇了。”朱元璋輕輕歎了口氣,似乎透露出一絲疲憊。多年的操勞讓這位偉大的皇帝感到心力憔瘁,他希望能夠將重任交給年輕有為的朱允熥,相信他能夠勝任這一使命。
宴會上一片靜謐,眾臣們默默接受著皇帝的決定。他們知道,這意味著權力的交接和新的時代即將開啟。皇太孫朱允熥將肩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而他們也將全力支持和輔佐他。
隨著朱元璋的話音落下,宴會上響起了一陣輕微的騷動聲。大臣們開始竊竊私語,對這個突如其來的任命表示驚訝和關注。然而,他們也明白,皇帝的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必定有著他的考量和安排。
朱允熥站在一旁,神情嚴肅而堅定。他感激祖父對他的信任,並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異常沉重。他決心不辜負朱元璋的期望,竭盡全力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為國家和人民謀福祉。
“再傳朕的旨意!曹國公李景隆天賦異稟、聰明伶俐,在此次陪同皇太孫前往河南的途中,更是竭盡全力地護其周全,如此大功,實在值得嘉獎。因此,朕決定加封李景隆為左軍大都督,並賜予太子太傅之銜。”朱元璋再次開口說道,他深知自己的這位皇太孫對李景隆十分依賴,而且李景隆與皇室關係匪淺,既然如此,不妨再多賞賜一些給他,也好讓他在日後能夠有足夠的威望來震懾群臣。
此言一出,宴會上的群臣頓時炸開了鍋,喧囂聲此起彼伏。尤其是位於西邊的武將集團,更是騷動不已,他們跺著腳,心中暗暗咒罵:“他奶奶的李景隆,你這小子到底是吃了什麽洪福齊天的東西?竟然能如此深得皇上和皇太孫的青睞!你這家夥的官職都快超過你爹了吧?”一眾老勳貴們心中憤憤不平地罵道。
而坐在東邊的吏部尚書淩漢,則將目光投向了李景隆。他凝視著對方,腦海中不禁浮現出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的身影。淩漢與李文忠曾有過交往,對其為人和功績略知一二。如今看到其子李景隆備受器重,淩漢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
淩漢暗自在心中感歎,時光如梭,當年的李文忠已不在人世,而他的兒子李景隆卻登上了高位。
宴會上,李景隆謝恩後,謙卑地走到那群武官麵前,拱手作揖。
他知道自己受封引來不少嫉妒,便誠懇地說道:“諸位老軍侯啊,我李景隆今日承蒙聖恩,實屬僥幸。今後願與各位攜手共進,為大明江山效力。”
這話雖簡短,卻讓那群原本憤怒的武官稍微平息了些不滿。
畢竟,他們也清楚,李景隆的晉升並非他在賑災中有所表現,而是因為他是李文忠的兒子,皇上的外甥孫。
朱元璋看著眼前的景象,微微點頭,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既提拔了未來皇太孫的可用之才,又讓朝中勢力達到一種平衡。
風在耳邊唿嘯而過,馬蹄聲響徹大地,仿佛是對時間的追逐。他們不敢停留半步,甚至不敢多做片刻休息,一心隻想盡快趕迴京城,完成皇命。
路途遙遠,但他們的決心堅定不移。每個人都緊緊握住韁繩,目光專注地望著前方,任由汗水濕透了衣衫,也無暇顧及身體的疲憊。
陽光熾熱,映照出他們堅毅的麵容;塵土飛揚,掩蓋不了他們急迫的心情。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是一次對使命的擔當。朱允熥和李景隆帶領著眾人,毫不畏懼困難,奮蹄向前,隻為了不負皇上的期望,守護國家的安寧。
五日之後,朱允熥李景隆一行人迴到了京城。
遠遠地,他們就看到了城門口站著一群人,為首的正是朱元璋。他一身明黃色的龍袍,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顯得格外威嚴。
當朱允熥騎著馬靠近時,朱元璋忍不住讚歎道:“呦呦呦,王新際你看咱大孫騎著馬還真像咱年輕時候,唉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咱也老了該死了。”
一旁的王新際聽到這話,連忙說道:“呸呸呸,皇爺您老人家長命百歲呢,還沒抱上重孫子呢。”他一邊說著,一邊笑著向朱允熥投去了讚賞的目光。
朱允熥聽到祖父和王新際的話,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動。他知道,皇祖父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皇祖父的期望。
隨著隊伍越來越近,朱元璋親自走下城樓,迎上前去。他緊緊握住朱允熥的手,眼中滿是慈愛和欣慰。
“孫兒啊,這次外出可有什麽收獲?”朱元璋關切地問道。
朱允熥恭敬地迴答道:“迴祖父,此次外出讓孫兒增長了不少見識。孫兒明白了,身為皇室子孫,應當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努力為百姓謀福祉。”
朱元璋聽了,滿意地點點頭。他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鼓勵道:“好孩子,你能有此覺悟,朕甚感欣慰。記住,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民為本,切不可忘本。”
朱允熥重重地點了點頭,表達了自己的決心。隨後,他將河南的災情和在河南的所見所聞外,詳細地講述給了朱元璋和眾人聽,而且還著重的講到周王朱橚為了堵大壩的決口將自己的王府的圍牆都拆了。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陣陣驚歎。
進城後,朱元璋設宴為朱允熥等人接風洗塵。在宴席上,君臣們歡聲笑語,共同慶祝這次凱旋歸來。而朱允熥也在心中暗暗發誓,要更加努力地學習治國之道,為大明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宴席上朱元璋當著群臣的麵兒誇讚起了朱允熥:“朕的這位好大孫啊!他可真是個勤勞之人啊!竟然能夠做到凡事都親自去做,毫不懈怠。這次前往河南賑災也是如此,他不辭辛勞地奔波於災區之間,為百姓們送去溫暖和關懷。最後,由於過度勞累,他竟然直接靠在李景隆身上就睡著了。”
朱元璋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朱允熥的疼愛與讚賞之情。他深知孫子的努力付出,並為之感到驕傲。而群臣們也紛紛點頭表示認同,對於朱允熥的表現給予高度評價。此時的宴席氣氛熱烈而歡快,人們為有這樣一位出色的皇孫感到欣慰不已。
“傳朕的旨意!”朱元璋坐在龍椅上,聲音威嚴而莊重地迴蕩在宴會之上。
眾人皆神色恭敬,低頭聆聽著皇帝的詔令。朱元璋頓了一頓,繼續說道:“皇太孫朱允熥,自明日起,將執掌六部及五軍大都督府之權。從今往後,朝廷六部與五軍大都督府所有的折子,都需一律送往東宮呈交予皇太孫審閱處理。”
朱元璋臉上掛著淡淡的笑意,但眼神卻充滿了期許和信任。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需要一個可靠的接班人來繼承皇位並管理國家大事。而朱允熥作為皇太孫,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選。
“朕也該歇一歇了。”朱元璋輕輕歎了口氣,似乎透露出一絲疲憊。多年的操勞讓這位偉大的皇帝感到心力憔瘁,他希望能夠將重任交給年輕有為的朱允熥,相信他能夠勝任這一使命。
宴會上一片靜謐,眾臣們默默接受著皇帝的決定。他們知道,這意味著權力的交接和新的時代即將開啟。皇太孫朱允熥將肩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而他們也將全力支持和輔佐他。
隨著朱元璋的話音落下,宴會上響起了一陣輕微的騷動聲。大臣們開始竊竊私語,對這個突如其來的任命表示驚訝和關注。然而,他們也明白,皇帝的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必定有著他的考量和安排。
朱允熥站在一旁,神情嚴肅而堅定。他感激祖父對他的信任,並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異常沉重。他決心不辜負朱元璋的期望,竭盡全力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為國家和人民謀福祉。
“再傳朕的旨意!曹國公李景隆天賦異稟、聰明伶俐,在此次陪同皇太孫前往河南的途中,更是竭盡全力地護其周全,如此大功,實在值得嘉獎。因此,朕決定加封李景隆為左軍大都督,並賜予太子太傅之銜。”朱元璋再次開口說道,他深知自己的這位皇太孫對李景隆十分依賴,而且李景隆與皇室關係匪淺,既然如此,不妨再多賞賜一些給他,也好讓他在日後能夠有足夠的威望來震懾群臣。
此言一出,宴會上的群臣頓時炸開了鍋,喧囂聲此起彼伏。尤其是位於西邊的武將集團,更是騷動不已,他們跺著腳,心中暗暗咒罵:“他奶奶的李景隆,你這小子到底是吃了什麽洪福齊天的東西?竟然能如此深得皇上和皇太孫的青睞!你這家夥的官職都快超過你爹了吧?”一眾老勳貴們心中憤憤不平地罵道。
而坐在東邊的吏部尚書淩漢,則將目光投向了李景隆。他凝視著對方,腦海中不禁浮現出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的身影。淩漢與李文忠曾有過交往,對其為人和功績略知一二。如今看到其子李景隆備受器重,淩漢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
淩漢暗自在心中感歎,時光如梭,當年的李文忠已不在人世,而他的兒子李景隆卻登上了高位。
宴會上,李景隆謝恩後,謙卑地走到那群武官麵前,拱手作揖。
他知道自己受封引來不少嫉妒,便誠懇地說道:“諸位老軍侯啊,我李景隆今日承蒙聖恩,實屬僥幸。今後願與各位攜手共進,為大明江山效力。”
這話雖簡短,卻讓那群原本憤怒的武官稍微平息了些不滿。
畢竟,他們也清楚,李景隆的晉升並非他在賑災中有所表現,而是因為他是李文忠的兒子,皇上的外甥孫。
朱元璋看著眼前的景象,微微點頭,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既提拔了未來皇太孫的可用之才,又讓朝中勢力達到一種平衡。